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教育 -- 晨枫

共:💬84 🌺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什么是又红又专,这就是!
家园 这是9斤老太思维

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的绝对不差,区别就在于现在大学生多了,良莠不齐而已。你选择样本总是选择差的,怎么能说明问题?

家园 那还是和在岗的人员抢活啊!

北美是因为人工太贵,这样会空出很多低端的“义工”机会,中国那有那么多位置给你干啊。

家园 同样的例子在英国的体现

英国很多的大学 一般来说是排名相对中低一点的大学 为了吸引生源 他们都有sandwich course 商科 计算机和工科都有 大学生入学以后第一年学基础理论 从第一年的暑假开始到第三年的暑假 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一年的时间去公司进行实习(Placement) 学校专门有placement office 帮助学生找实习单位 给予实习单位的公司一般包括国内的大企业 当地有实力的企业 当地的政府和公众部门

这些实习当然是有工资的 一年的年薪差不多是在1w2到1w8之间 相对于1k多的本地学生的学费 这一年的年薪基本可以支付全部3年的学费和部分的生活费 对很多不是很富裕的学生而言 相当的有吸引力

实习的工作相对技术含量较少 但是给了学生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实际社会而且给了他们基本的职业技能 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他们完成实习后回到学校里又能够把他们的经验通过课堂进行传播 他们也可以从实习中找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再从接下来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中更好的锻炼自己的综合实力

虽然学制从一般的三年变成了四年 但一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很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很快找到工作 甚至于表现好的学生通常可以留在实习单位 从企业或者地方政府本身而言 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基层劳动者的平均素质 其实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同样换到国内的大学生 与其说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投入市场去找一些例如家教 广告分发 打字员等临时而且有时还会面临危险的工作 不如划出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在学校引导下开始在真正职场中历练一番 而且他们的收入可以让很多的家庭减除不小的负担 不过可能执行起来会颇具难度......

家园 同感

国内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观念。其实coop或placement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和公司双方都有利。学生既赚了一点学业的钱,也积攒了经验和人脉,更理解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公司获得一些廉价劳动力(比正式员工还是要便宜),没有长期承诺的负担,又试用了未来的雇员。双赢。

家园 如果整个工业界连实习都应付不了,那哪里还有那么些工作岗位呢?

这不是一个先期信号吗?

公司对实习也是有挑精拣肥的权利的,这也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一次选择,算一次期中考试吧,免得到大考时一次性总算帐。

家园 感觉上是两回事

就说我们这里的coop学生吧。每天早上的生产报表是工程师的功课,但这其实是繁琐而机械的工作,有coop在的时候,就交给他们了,工程师可以处理其他的事情。不要说工程师没有其他事情可做,那就是人浮于事的问题了,至少在北美没有这样的事。除了这样的“工程级勤杂工”,还有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比如刚出了一起质量事故,原因大体心里有数,但需要数据支持,于是让coop采集N吨数据,作一点简单的回归或者图示分析,作为报告的一部分。这些都不是民工工作,但也不宜迫使有经验的工程师分心作这些既简单又不简单的事,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嘛。

中国的工业界有足够的位置吗?我想是有的。有多少工程师在作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无暇探索更上一层楼的东西?这就是机会。

家园 我估计不完全是应付不了

而是他们觉得没有这个义务。以前是计划经济,加上部校挂钩,各企业都明白自己负有这个义务;决策者也大都经过这个过程,受过益。我85年和一个同事带40多个学生去仪征化纤实习,只要给老同学打过招呼就行了,连介绍信都不用开。

当然,这种大班人马涌下去本身的作法,效用,也是可以检讨的。

家园 这种大班实习的勾当我以前也干过

想起来效果也不是太好,大半人到工厂看热闹,少数人真正得益。对工厂来说,一下子来40人确实吃不消,但来3-4个人还是可以的。像我们这样的一个site,有6个工厂,加上机关(包括项目管理),每年吸收各5-10个coop一点问题也没有。工厂那么多,何必要集中到一两个地方呢?加拿大的工业界规模和美国不能比,但每年吸收本专业的coop还是没有问题。如果中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话,我想吸收这样的小规模实习也是有能力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