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黑神话原来是红神话 -- 陈王奋起
合理的做法,当然是营业额上去了,大家按比例都多分些。但这个“合理”,只有在“命运共同体”的情况下才可能是“合理”
真实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当然存在,最常见的就是公司销售,底薪极低,甚至可能为零,只要卖的越多,按事先双方约定比例分成就会越多。反之,卖的越少,自然分的也少。作为劳动者的销售人员,你可以要求底薪高,分成也多,但是,有没有老板愿意聘用,就不知道了。
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风险,愿意当销售的劳动者,他们愿意承担这个零收入的风险,从而赚取高额的分成。
而有的劳动者,并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固定的收入,对他们来说更合适,此时的风险,就由资方承担了,就像奶茶店的店主,无论盈亏,工资都得支付。
风险,是值钱的,假如承认人性自私的话,一般而言,谁承担风险多,利益的分配就会多一点。
如果不反对高风险高收益这个原则,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应的风险收益要怎么算,才是“合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风险值多少钱的看法都不同,咋算?
我的看法是,在市场经济这种制度下,成交就是合理。
讲成交之前,我们需要把劳动力当成一个产品,甲受雇于乙,我们可以视为乙购买了甲的服务,或者说,甲向乙出售了服务,一个买,一个卖,甲要价太高,乙不会购买,会在市场寻找替代者,乙如果出价太低,甲也不会出售,他也同样也会在市场寻找买家。
如果甲是销售人员,他自己会评估自己的能力,产品的市场潜力,从而对风险有自己的估值,只要乙给出的分成高于风险,他就愿意出售。注意,这里不是说甲不会算错数,甲如果干了几个月,发现算错了,他就会辞职。
如果甲是奶茶店的店员,他对乙的盈亏根本不关心,只愿意每天工作八小时,他可以向乙开价,如果乙同意亏本也支付甲的工资,两者就会成交。
真实的世界里,情况会更多姿多彩,我听说,美国有些著名的餐馆,服务员工资极低,但是小费丰厚,大家都打破头去就职。IN N OUT 快餐店大概是没有小费的。前者大概类似我提的销售,后者大约等同于奶茶店员吧。
这个才是辩证法,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您的这句话我有些不认同,并无针对您之意,只是就这句话表达异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教一二,感谢!
我这几天在一篇“曲阜干部政德教育”发出的微信推文中看到一段对中庸的阐释,想斗胆借此对用唯物辩证法来进行分析、批判论述一下中庸在哲学领域究竟错在哪。原话是
凡事都不能走极端,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而应“文质彬彬”“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我搜了一下,还有这类文字也是颇多:
中庸是坚持中正,反对过火和不及,既不左,也不右,在矛盾对立中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以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
这些话粗看起来好像并没有问题,中庸=中正,既不要做的过火,也不要达不到某个程度,不左也不右,在矛盾中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来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但其关键在于最后两个半句中,揭示其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像“在矛盾对立中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这句话,马列毛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本质都是由各种对立矛盾所构成的统一体,而且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其性质(或本质)的,从而规定其他矛盾和其他方面。前者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为从属地位,且两者之间的地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斗争进行相互转化。而如果按照中庸的理论,就要在矛盾对立中要选择规定事物质的一方。那么这是在一切矛盾对立中都要这么选择吗?即使是在选定这个矛盾后,其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变化了,依然还要保持之前的选择?……一句话:是否不论何种矛盾、它所产生的何种条件、矛盾对立中的双方是什么、矛盾后续的斗争与变化,都要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呢?
就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且是资产阶级占主导的统治地位,规定了其他的矛盾和其他方面,是矛盾双方中有暂时稳定性的一方:而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则是属于从属的被统治阶级。按照中庸的逻辑,岂不是要站在资产阶级一方,不要革命,反而要拼命地维护其反动统治了?就如同千年前孔子提出时一样,不顾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背景,封建地主阶级正在通过战争或改革等手段向贵族奴隶主阶级发动进攻,并使其节节败退、逐渐丧失自己占据主导的统治地位、被迫向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而是硬要恢复周礼、维护贵族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不分析矛盾所在的具体情况、矛盾双方是谁、矛盾后续的转化,“无脑选择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即可”,可见中庸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之处。
还有“以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这句,那这个事物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事物,那么在它尚未完全发展、未占据双方矛盾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必将受到旧事物不断的进攻,处于不稳定的一方。而按照中庸的逻辑,必定要选择站在规定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方即旧事物,那么新事物该如何做到稳健的发展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事与愿违,这样的选择反而成为新事物发展的最大阻碍?何其搞笑!而如果这个事物是旧事物的话,则如之前逻辑一致,抛弃新事物,全力拥护旧事物,来适应它的稳健发展,这难道不反动吗?
都说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可中庸在哲学上的特点就有抛弃实事求是,即不分析矛盾所在的具体情况、矛盾双方是谁、矛盾后续的转化,把各种事物看成是单一静止永恒不变的“死东西”;其次,中庸之道忽视矛盾内部斗争的绝对性,不讨论矛盾双方的斗争过程,削弱群众的斗争性,这是形成第一个特点的根本原因:最后态度鲜明地站在维护旧事物的一方,保持旧事物质的矛盾统一体,维持旧事物质的稳定性,妄图使其绝对化、永恒化,这就是历史上各种反动阶级爱将其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说历代农民起来造反,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改换皇帝,他们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批孔,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把皇帝换掉,你得违背,违背孔夫子儒学理论,他必须得批孔,要不然师出无名,造反无理。
特别是农民起义,举了个例:如刘邦,最看不起儒生的人是刘邦,见了儒生把帽子拿下来洒尿,史书有记载,可是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这就说明到了统治地位以后,又要把孔子请回来,为什么呢?因为要用他那套理论管理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他搞陈桥兵变,军事政变发生在河南,把皇帝推翻,自己皇袍加身当皇帝,这不符合孔子的理论,他肯定不符合,但他当皇帝以后又把孔夫子请了回来。
造反的时候批孔,治国时尊孔,都是这样。
成吉思汗他读过论语吗?他的铁蹄杀遍欧亚大陆,见人就杀,简直是要把所有的农业区都变成牧区草地,可是到了元朝后边皇帝,到山东去祭孔啊,给孔的地位那么高,戴高帽,封的很高,好像元朝皇帝给孔子封的帽最高,朱元璋起兵造反,你不批孔,造反有理吗?
没理,他很反孔。
但朱元璋上台以后,要到曲阜祭孔,清朝也一样,努尔哈赤读过什么书,满清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符合孔子的理论吗?可是等到清朝皇帝入位以后,要把孔夫子请出来。
太平天国洪秀全也是从批孔开始,不批孔他敢造反吗?可是等他到了南京做了天王以后又要尊孔。
此前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好,陈独秀和李大钊也好,五四运动就是批孔开始的,是不是这样?
等到蒋介石坐上了宝座以后去尊孔、祭孔,蒋介石把孔家的后代请到台湾,现在依然还在那里,中国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当要起来造反的时候,都要批孔,用我们的话说,你是革命党的时候是批孔的,当成了执政党,巩固地位时又要尊孔。
为什么毛泽东提出要批孔,就是说中共党员要保持自己的革命性,一旦中共也开始尊起孔子来了,就说明你也到时候了,就说明你统治不下去了,要靠他来维持你的统治了。
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看历代革命的时候都是对从批孔开始,但是等到他掌权的时候,都要把他请回来,干什么呢?
把他作为对人民统治的思想专制的工具,所以毛泽东的结论是什么,他说孔子作为中国者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他们一样,都值得我们尊敬,纪念,值得研究,因为他们的思想实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但是作为孔子的这套理论,它是唯心的,主张政治倒退的,不能接受的。至于说我们现在说批孔已经各朝各代梳妆打扮以后的孔,不是当年的孔夫子。
“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把孔子的思想来与老百姓的思想时,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
如果我们也到了自己没法去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消磨革命斗志、随波逐流之路,就是不见本质唯心盲从之路。没有事物不在发展,怎么可能靠所谓的适度来应对一切状况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谬误。如今大谈的中庸,实际上谈的是保守,是让千万人当旧事物旧制度旧思想的卫道士。要革命要解放就要不得中庸,一定得将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世界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中庸之道一直在当旧事物的卫道士,但却始终无法阻挡新事物的发展。无论这些人再怎么宣扬中庸之道,也无法阻止无产阶级专政的到来。
任何中间派都不能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化,小资产阶级就必须要选择支持资产阶级抑或是无产阶级,中修的中庸否定矛盾和斗争的客观存在,并且为其知识分子所追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带有阶级属性,从没有超阶级的存在,所谓的不过火就是要人民群众不去反抗,必须要去等待青天大老爷们的拯救,所谓适应事物的稳健发展就是要人民老老实实受剥削,胡说“和平发展才能导向共产主义”,如何打倒中庸之道,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去认识到矛盾和斗争的普遍存在并坚持阶级斗争的核心路线。
所谓“稳健发展”不过就是“稳定剥削”,中庸之道的鼓吹者们通过嘴巴上叫喊着“中庸”、“莫要过火”,来曲解唯物辩证法,鼓吹不要进行“非法手段的”斗争,进而阻止革命维护自己这个既定的、已经确立下来了的剥削体系。
因此,讲唯物辩证法和中庸之道放在一起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矮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之前因为纯个人原因倒反天庭闹天宫,之后皈依佛门护唐僧取经,与之前的敌人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成佛,这才是孙悟空整个的猴生,所谓的反抗精神,不过是它猴生前期最短暂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去看孙悟空,反而是跟汪精卫差不多:年少时“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反清,之后背弃少年的理想,与当年的敌人满清一起认贼作父当汉奸。
我说的在里面写的清清楚楚,你是不认字吗?
而关于主席诗的写作背景,我在前面的回复中也写的清清楚楚,你要是不懂就好好看看多学习。而不是断章取义地来抬杠扣帽子。主席的诗词我手边就有几本,谈主席诗词你还差得远。
再看看你们不能自洽的逻辑:如果大闹天宫打上凌霄殿是你们认知中的革命理想,那天宫神仙就是反动派,帮着玉帝镇压孙悟空的如来自然也是反动派。那请问后面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并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是不是投靠反动派阵营了?
而如果西天取经是正义的是正道,那如来自然是正义一方的,玉帝也是正义的一方,之前的闹天宫则是非正义的反革命行为了,而你们脑补的要让成佛后的斗战胜佛领着你们这些所谓的天命人打上凌霄殿,不过就是反革命罢了。
早就说了,游戏就是游戏,神话就是神话,单独去看就得了,夸出花来也没人质疑什么。偏偏要从中抠字眼找出点革命性来,尤其是还要碰瓷主席,还没那个文化底蕴,逻辑上又自相矛盾,只不过是有反心反骨而没有反的勇气和本事,只会靠着嘴炮来网上云雨罢了,徒增笑而。
只要人类还能持续创新,就一定会有增量。
话说,增速可以为负,增量也可以为负😏
双方的博弈往往是缓慢的。而资方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优势,赚大钱的时候工资缓涨,不增加人头。让工人/服务员增大劳动量,但是很小比例的增加收入。把大部分的收益据为己有。而一旦亏钱的时候,迅速裁员,降低奖金等,确保自己的收益不变,或者小亏。结果就是不管潮涨潮落,资方总是赢的那一家。
有效的博弈是劳方也同样掌握了信息。比如北美汽车工会。他们差不多就是管理层的一部分了。他们指出管理层工资大涨,而劳工没有涨或者小涨。组织工人罢工,于是取得了比较大的工资涨幅。
另外,资方交易成本极低,他可以比如说低价招收实习生。招10个人给他干3个月,最后留一个。这样剥削了9个。假如年轻人不干,无所谓,他反正一直招人就可以,有人干就行。 而处在不利地位的年轻人,由于缺钱,急于工作,不得已接受不合理条件。 因为不接受他的成本会更高:银行欠债没法还了,房租没发还了,之类的。这个需要政府进行制止。比如最低工资,实习生条件等等。日本就是好例子,研修生那么小的一个口子,硬是被资本家玩花了。
其实也算不上资本家,奶茶店老板,顶多就是个小店东,小资产阶级。
店员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如果是计时工资,那么营业额上去了,员工自然分不到。房产销售是计件的,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一般来说老板开工资,是按照平均客流量的,周末顾客盈门,你要求加收入,那么平日里尤其上午,门可罗雀,难道店员减工资不成?
利润当然是老板的,因为亏损也是老板的。我看数据报告,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三年,能够五年后还稳定经营的,不到一成。而中小企业,承担了九成城镇就业。所以大家也别羡慕小老板了,三五年大多要倒闭,比癌症晚期好不了多少。
世界上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都不一样,也许这就是为何我们需要有分工的缘故。分工也包括了资本家与打工人。
结果就是不管潮涨潮落,资方总是赢的那一家。
这话与现实不符,每年倒闭的大小企业无数,资方属于那种赚的多,亏的也多那种。做个思想游戏吧,假设存在一种制度,只允许赚的少,亏得多,你说有没有人愿意去当资本家?
有效的博弈是劳方也同样掌握了信息。比如北美汽车工会。他们差不多就是管理层的一部分了。他们指出管理层工资大涨,而劳工没有涨或者小涨。组织工人罢工,于是取得了比较大的工资涨幅。
这个需要看效果,北美汽车工会的工人确实爽了,我还可以举个更爽的例子,记得是北纬老兄讲过的,美国的码头工会,他们的工人更爽。实际上,不是资本家付出了代价,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美国的消费者头上:他们买美国车的时候,有一部分钱给了汽车工会的工人,当他们买中国商品的时候,有部分钱去到了码头工会的工人手里。
假如美国汽车业发达,码头效率超高也就罢了,效果呢?
这个需要政府进行制止。比如最低工资,实习生条件等等。
最低工资那里,我见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是会增加失业率,另一种说是会减少失业率,
我个人的看法是取决于工资水平:假设中国目前制定政策强行把最低工资定为1万,必定会有无数人失业,但是,如果定为100,则类似于没有最低工资限制,100压根就请不到人。
这里的难点在于,我们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在事前证明,怎样的最低工资是最合适的。如果有,提出这个公式的人应该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单一的小业主抗风险能力过差,风吹草动就会倒闭。那怎么办?做大,垄断。
你一个人卖奶茶,生意差,倒闭;生意好,别人在你隔壁开一个一摸一样的,慢慢的大家一起倒闭;原料涨价,物流,卫生等, 你还是倒闭。
你搞一个类似于麦当劳,距离多少之内只许有我一家门店,从养鸡场开始都是我自己的。打一份广告,上万家一起分担,这倒闭的机率就小很多了。
你一个小店,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几个厨师,几个跑堂的,开口要涨工资,不给走人。你几个月招不到人,倒闭。人家标准化培养,不怕走人。
资本主义最终要走向垄断,越走向垄断,各种信息差就会越来越大。 过去你是人面对老虎,现在你是老鼠面对恐龙。 山上着火,他早就看见了。你个字矮,到跟前还不知道。
其实中国的阿里啊,美团啊,他们为什么不破产。是他们老板天资聪颖吗?
我自然是没这个功力的,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零碎的看法。
首先,中庸的“中”,我的理解是一个动词。即不是指一个最正确的状态,而是指不断向这个状态接近和调整的过程。最正确的状态也许永远也达不到,但不要紧,过了回调就行。换句话说,“中”不是一个status,而是一个process。
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庸其实是一个方法论,有点像骑自行车,一个人没法骑着自行车不动,定在原地,但可以操控龙头不停地左右摇摆而维持平衡。
所以,为什么说造反有理是符合中庸的呢?一个王朝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中央集权可以一杆子插到底,执行力不错,旧有的利益集团被打碎,这个时期执政者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藩殖阀重新出现,阶层利益固化,消极的因素越来越多。此时周期律又会开始,也就是所谓的回调,去重新找回平衡。这也就是孟子对夏禹和夏桀,商汤和商纣的辩证讨论,而不是用机械和静态的观点来要求臣民必须要自始至终的无条件忠君,这也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此外,关于阅读《中庸》的方法,我的建议是要读原文,甚至一开始连注释都不要看。后世的注释文本,许多代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准确。像你引用的几段文字,我感觉和原文意思差别较大。什么叫既不左又不右?难道左右之间还可以走钢丝吗?这样的状态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中庸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社会主义有没有问题?当然有,社会主义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变成国家资本主义,再进一步就变成了官僚资本主义。与其不断斧正,期待寻获完美的社会主义,不妨引入自由主义,做一些回调。但新自由主义有没有问题?也是有的,当前的种种乱象就是明证。所以又需要回摆,而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如果回摆机制失效了怎么办?那就是周期律,其实是更大的回摆机制。所以,中庸可以用来描述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也不独是中国,考察俄罗斯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不断回摆,包括现在的欧洲,在白左思潮到顶了以后,现在右翼又重新开始起势。
所以,儒学和儒教是有很大区别的。后世对古代哲学经典的注释很多都是错的。一方面落入了逐字逐句解经的窠臼,另一方面又被人掺入很多私货,做成了驯化民众的工具。这个现象在其他哲学宗教体系中也出现过,圣人,耶稣,佛陀这些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大抵是不怎么招人待见的,但一旦等他们死了,反倒便宜别人做成牌位,他们说的只言片语就成了天宪,于是就能手握真理,以理杀人。毛对孔孟的批判,批判的就是这种儒教,而不是儒学。但反过来,毛泽东思想会不会落入类似的场景,被有心人拿来逐字逐句解读?比如主席说过“孔学名高实秕糠”,这就一定表明他反对孔子的思想吗?这倒有点类似孔子说过的“女子与小儿难养”,于是被拳师们一路追杀到了两千多年前。
最后,“您”不敢当。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九成中小企业存活不足一年,帐面上说得通,现实则可能另一个情况。中小微企业,有不少是实体在,名换了。小老板当然没想象中好,肯定没有描述中差。
无论投资加工还是商业,投入到正常产出,月以上的时间基本上是必须的,一年回本是很高要求高难度的,理性投资的实体,一年续存是基本预算。
至于近年被各种连锁经营坑掉的,各种二代开咖啡店工作室之类的,那些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都不把它们算企业,不知道在不在90%之类,我怀疑是不在的。如果在,90%打不住吧?
如果事物中只有一个矛盾,而矛盾的两方面孰好孰坏已经被我们了解清楚了,那就没有折中的必要,而是要取此弃彼,非常绝对。
但是,事物往往是复杂的、是多因素同时作用的、是有着多元矛盾的,就像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讲的,事物中的矛盾往往是有很多个的,有的是主要的矛盾,有的是次要的矛盾,这就是多元矛盾论的出处。当然“多元矛盾论”的说法是阿尔都塞从毛主席的《矛盾论》里归纳出来的,多元矛盾论辩证法是对于黑格尔一元矛盾论辩证法的极大的突破性创造。
而因为事物是多维度、多因素、多元决定的,那通常在其中一个维度、一项矛盾上进行绝对性取值,往往不一定能达到整体性优化,我们学过多元线性规划的人应该能了解这一理念,更何况许多事物中的多元矛盾是非线性叠加在一起的,就更要谨慎研究,而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一个维度就走极端。这就是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辩证法和黑格尔一元矛盾辩证法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辩证法和“中庸之道”有什么关系呢?一般而言,在缺少对多元矛盾的分析和综合研究的情况下贸然将单维度矛盾的取值推到极端,往往就会在其他维度上造成灾难。当然,不能说总会是如此,也有可能有的情况下,某些维度上的矛盾方面要走极端才利于整体,但是“不走极端”大约是我们的一种“常识”,或者说未经严密证明的“经验之谈”,即——在一个维度上把矛盾取值推到底、推向极端,往往不利于多因素决定系统的综合优化,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整体的多元矛盾情况,就最好在“先验”取向上对单维度的矛盾方面取一个中间温和的取值,至少一般而言不像取极端那么有害。
总结一下也就是,“中庸之道”是毛主席多元矛盾论辩证法的一个日用简化型版本,在我们没有将足够多的矛盾方面研究足够清楚时,“中庸”给我们“不要在一项矛盾上走极端”的先验指示。同时当我们将事物中包含的各种矛盾和矛盾中的各方面研究清楚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综合优化,合理地配置各维度矛盾中的取向程度,以求达到综合最优,而就“中”这个字也有“合适、合理”的意味而言,“中庸之道”此时也是可以对应这种“多元综合优化”的意思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庸之道”就和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论可以达到相当高程度的一致性了,或许毛主席的多元矛盾辩证法的思想来源里就有《中庸》的影响。
这里再简述一下中庸之道的两个方面:一是在事物的多元矛盾未得到较好了解时,对单方面、单维度的矛盾处理取以不走极端的先验判断;二是通过研究在了解了事物多元矛盾的分析特征和综合特点后,合理、合适、“中肯”地设置各矛盾的取值程度,以求达到系统整体综合最优,这是中庸之道的第二重意思。第二重意思往往是世人看不到的,从而把中庸之道矮化为折中主义了,那也意味着一直处于对事物矛盾不清楚的情况,而不着手去研究明白,就只能一直使用中庸之道的第一重意义而停止不前,一直糊里糊涂下去。
——————
对多元矛盾讲一些简单的例子吧。比如疫情期间我们会考虑,到底是防疫重要,还是经济生产重要,这就最起码有两个矛盾了。那么我们在不充分了解态势时,可以先用中庸之道的第一重意义,即先验上不取极端的意义,认为防疫最好不要不搞,也不要推向极端而为了防疫从而耽误了其他所有事,那大概人们的生活也难长期持续。而在经济生产中,既不能什么也不生产而待在家里防疫,也不能什么防疫都不顾而只看生产,那样对防疫也是不负责的(你可以说新冠只是感冒,那如果是一种确实比较要命的瘟疫呢?以后不一定不会发生。)。
这就是第一重中庸之道,它的好处不在于一定能让人得到最优化策略,而能让人在不了解全情而做决定和判断时(因为事情往往逼迫人不得不做决定,即使在你还没搞清楚状况时),更多地避免最坏的情况。
如果我们要进入第二重中庸之道,就要有一些实在的研究才能做到了。通过研究,我们明白了防疫和生产的实际情况,然后去想既能保证防疫又能维护生产的办法(而不是只顾一边)。这个就不是一般人随便就能做到的了,不然《中庸》里面不会说圣人能做到“进退盈缩、与时变化”。而小人或者一般人只能做到“反中庸”,执着于一个矛盾并推向极端,不是完全躺平就是完全封控,最后导致悲剧。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试中总分最高,这就是一个多元优化的问题。如果你其他的都不管而只在一门学科的复习上花时间,在一门功课上追求极致,一般而言总分是比较危险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也就是《尚书》记载的,舜对大禹的政治遗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后来,孔子将执中解释为,执其两端,用其中,简称中庸。庸,用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其实,《尚书》里的执中,并无两端的意思,两端是孔子的发挥。
《尚书》的这段话,放在今天,对于治国者,领导者,决策者来说,依然很适用。
人心惟危,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思想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既有主观容易犯错误的危险,也有由于主观错误带来的危险后果。通俗讲就是,容易上头,一上头就万劫不复。
道心惟微,强调的是主观正确分析判断把握客观的困难。所谓道,就是正确路线,就是可以成功到达目标的路。主观正确的分析判断把握客观,就是道心。微指细、隐匿,就是又小又看不见,总之,不是明明白白,显而易见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按今天的话说,决策很危险,决策有难度,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的先贤说了,要惟精惟一,就是强调局部和整体的看问题。精,精华,精准,都是指一个局部,而一,就是大一统的那个一,则指整体。
再小,如果放大了看,聚精会神的看,也会看清楚;不是看不见吗,那就看整体。
将局部和整体都看明白了,然后允执厥中,允就是公允,允许,就是OK,执,就是决策执行,厥中,就是其中,什么其中?就是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中的那个最合适的点,并不是孔子解释的两端中的某点。
无稽之言勿听,就是没有经过考证的话不要听;弗询之谋勿庸,就是没有咨询委员会论证过的政策不要用。
为什么每当时代转型时,总有复古思想。因为古人生存环境比后人要残酷的多,生存智慧相应要求也高,所以古人总结的一些经验思想,在生存环境相对较好的后人看来,总觉得有些迂腐,后人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面临极端情况,常规经验不适用时,才发现古人的智慧,其实挺高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矛盾双方,或多方,如果某一方或己方偏离过大,那么很可能要不是它从过大偏离回归到小偏离,要不就是其它方大力发展,最终达到合适的平衡。
简化的以茅和盾为例。如果茅的发展,强大到没有任何盾可抵挡,接下去会怎样呢?大概会有两种情形。
一是茅就不再继续发展,甚至会变弱。更强大的茅已经没有必要。
二是会刺激盾的发展,能够逐步缩小和茅的差距。大概也就是螺旋式上升。
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让极端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