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陈汤

奏折里的是最早的志愿军了吧……康居王子那个小故事脑补了一下狸猫换王子……

家园 陈汤垮台并不是因为贪污或者胡言乱语

你文中这段比较简略:

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是好朋友。他们两人在给汉成帝修墓的时候,串通起来,利用成帝想更换墓址的机会,为自己谋取了不少利益。后来被王商告发,陈汤又被抓进了监狱(这是他第几次下监狱来着?😂)

其实这段的细节才是陈汤最后垮台的真正原因。《汉书 陈汤传》的原文如下:

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馀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㸐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埶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迺下诏罢昌陵,语在〈成纪〉。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 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

这里说的是陈汤不但要求在建设陵墓的地方设县,还要求把各地豪强都迁徙过去服劳役建设陵墓,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馀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

虽然陈汤要求自己带头搬迁。但“均贫富”损害的是谁的利益?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他出身贫苦,对于民间疾苦是非常了解的。而且和王莽交好。王莽的政治主张正是“均贫富”。所以这两人是一党,都属于想通过改革来挽救朝政的。陈汤只是想通过武帝的传统,通过“迁徙豪强”来“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王莽则进一步想要“恢复井田,平均土地”。

这种情况下,陈汤等人遭到的阻力必然是巨大的。而陈汤在受阻之后并不罢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提“迁徙豪强修陵”,自然最后要被搞下去。而打击他的罪名又有啥比“贪污”更好用的呢?《汉书》里对其私心的大段描绘,完全经不起推敲。书里说其仅仅因为儿子生在长安不愿回到山东就要搞如此大一个阴谋,以谋求长安附近的土地。可是陈汤当时身居高位,如果仅为身谋,难道在长安买一小片土地田宅都做不到吗?

但是陈汤是名将、能臣,没法用其不称职来打倒他,而“贪污”真是再好不过的罪名了。再加上议论“谶纬”,“大不敬”,把其名声搞臭了,就算有人要为他叫屈也占领不了道德高地。

王莽执掌朝政后为其平反,又哪里仅仅是为了报恩。

通宝推:方恨少,看看,老老狐狸,心远地自偏,任爱杰,
家园 “二十四史”里的很多话都值得仔细推敲。

不单是陈汤,王莽之后会分成一个小专题来讲。

但是陈汤是名将、能臣,没法用其不称职来打倒他,而“贪污”真是再好不过的罪名了。再加上议论“谶纬”,“大不敬”,把其名声搞臭了,就算有人要为他叫屈也占领不了道德高地。

这就跟说1980年代后至今说王张江姚“四人帮”怎么反对党中央、生活如何奢侈、作风如何糜烂一样的道理。不然陈希同也不会说“你们说有就有”这样的话了。通过“贪污”真是再好不过的罪名了来达到“把其名声搞臭了”这7个字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把案子办成铁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清过去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看透今天和未来。

通宝推:真离,
家园 毛主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而不是为了阴谋诡计!

毛主席确实伟大,因为实际上他要玩,别人根本玩不过他的。

在这里周总确实有认识,不能和毛对着干,但是执行可以搞搞阵。

家园 想请教下,道家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

儒家有礼教,法家有法制,道家具体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是什么呢?道家还有以德治国的说法,这个德字是否指指导进行农耕经济建设?因为之前看人解这个字是说,观天时,教农耕。

家园 这二位

康居王把女儿嫁给郅支单于做老婆,郅支也把女儿嫁给了康居王。

问题来了:这二位互相管对方叫岳父大人还是贤婿呢?

家园 那个时候,

要多有钱才能养得起士

家园 翟义:打响了反对王莽的第一枪|二十四史探秘051

西汉末东汉初那段风云际会的英雄时光里,最先起来武装反抗王莽的是谁?不是绿林和赤眉,不是更始帝刘玄,不是云台二十八将也不是光武帝刘秀。而是一个叫做翟义的人。

今天本来是想说说翟方进的,在《汉书》中看到,翟方进这个汉末的“书呆子”丞相,其实一点都不呆,他以研读《春秋》起家,在薛宣的提携下最后做到丞相,而且一做就是十年,比起后面的几个短命丞相来,那可是长寿得很,由此可见翟方进的厉害。

翟义是翟方进的小儿子。翟方进在做了十年丞相后,虽被皇帝逼得自杀,但皇帝看在翟方进“劳苦功高”的份上,对其厚葬。若干年后,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兵败,翟家因此被灭了三族,连翟方进的尸骨也被王莽挖出来挫骨扬灰……

翟家的事,且容笔者慢慢讲来。

十年寒窗苦

上一篇说到薛宣和朱博的时候,说这两个丞相,因为没读过什么书,所以不被人待见。这个翟方进虽然也和他们一样起于草根,但却是一个读书人,是和匡衡一样的,从小家穷而发愤读书,后来成了“一代儒宗”。只不过,他没有像匡衡“凿壁偷光”那种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供流传,所以普通人对他知之甚少。

也不是全然没有故事,下面两个故事或者可以说道说道。

翟方进小时候并不聪明,甚至可以说很木讷,呆头呆脑的,像笔者一样。在他十二岁那年死了爹,家里本来就不富裕,爹死了,那就更穷了,于是呆头呆脑的小翟方进托关系去到汝南太守府里做了一个小厮。这个汝南府,据称是现在的河南驻马店。翟方进呆头呆脑呀,做跑腿的小厮总是办不好事情,总被驻马店府的官员责骂,骂多了也伤自尊是吧,像笔者这样的呆子,也是有自尊的,何况小翟呢,加上有一个算命先生说,小呆子将来贵不可言,翟方进一怒之下辞了职,跑回去跟他的后妈说:我!要!读!书!

驻马店那时候算是中原腹地,也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之前出过李斯,之后出过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但翟方进却想到京城里去游学,因为名儒大师那时候都在京师里。

你想想,十二三岁的一个小呆子要离家千里到外求学,做妈的(虽然是后妈)怎么放心得下呢?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前程,这个后妈也打点行装,跟着翟方进到了长安陪读。为了让翟方进能读书,这个后妈起早贪黑地做鞋子摆地摊,赚点小钱来交学费和吃饭。

如此,十年。翟方进学了十年《春秋》,他后妈卖了十年鞋子。总算熬出了头。

呆头呆脑的翟方进读起书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变得很聪明了,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成了一个通晓经术的大学问家,有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向他拜师,读书人的朋友圏里,小翟名声也很响。两三年后,通过考试,小翟进入到朝廷里做了一名议郎。

小翟为人很有心机。他知道自己没有后台没有靠山,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得靠学术圈里有声望的人推举。有一个叫胡常的人,也是研究《春秋》的,是一个老学霸。当时小翟虽然闯出了一点名声,但在老学霸眼中,小翟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胡常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翟使了点心机:每次等胡常召集学生讲课的时候,小翟就派他自己的学生到胡常的课堂上去旁听,下课了之后,还要学生围上去专门向胡老师请教,听了胡老师的教诲,学生还要掏出小本本,把胡老师的讲话记下来,并结集成书,号称“胡老师语录”。

想当年,孔子的语录也是被孔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成了《论语》,成为经典。胡常看到自己享受和孔子一样的待遇,那心里美啊,再一看,咦,这不是我自己的学生啊?你们谁啊?学生说,我们是翟方进的学生。胡常问,翟方进的学生,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了?学生说,翟老师说他的学问没有你老高,就让我们来向你老讨教。

话是开心锁,话是迷魂汤啊。胡常听了高兴啊,心里想,小翟这人不错,对俺挺尊敬的。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从此之后,这个胡常在和朝廷官员交往的时候,总是夸翟方进:小翟不错!小翟不错!!小翟不错!!

咬成人上人

没错,笔者说的是“咬”字。为什么说是咬成人上人呢?且看翟方进的升迁史。

在胡常等名儒的大力推荐之下,翟方进不停升官,先是成为博士,几年后做了朔方刺史。刺史这个官,之前老衲解释过,就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的巡视组组长。翟方进就是在做刺史的时候,把人品搞坏了,因为他只要看到一丁点不合规矩的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不厌其烦地向中央打报告,报告交得多,上面就认为他办事认真而且能力出众,一下子把他升到了丞相司职的位置上。小翟就因此认为,要想升官,就必须不停打小报告,而当时的皇帝汉成帝,偏偏就吃他这一套。

丞相司直,是丞相的助理之一,主要协助丞相管理法律方面的事情,已经算得上是二千石级别的“省部级”官员了。

在丞相司直的位置上,翟方进最有名的事情,是一下子咬下来两个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个什么官?放现在那可是相当于中央监察部部长,很厉害的,比起后来明朝的锦衣卫的首领还要牛叉。

第一个被咬下来的司隶校尉叫陈庆,原因是,之前翟方进不守规矩占用驰道,陈庆把翟方进的马车没收了,翟方进怀恨在心,一直想找陈庆的把柄。后来有一次,陈庆和别人聊天时,说自己以前不小心在工作上犯了一点错,结果被翟方进听到了,翟方进一本参上去,皇帝把陈庆给免了职。

另一个被咬下来的司隶校尉叫涓勋,也是因为涓勋先得罪了翟方进,后来被报复。在一次查办地方案件的时候,丞相府、御史府派人和监察部及中央巡视组联合办案,结果丞相府的人在办案时压着司隶校尉(监察部),监察部觉得自己受了欺负,就去找皇帝评理,说丞相府的人不对,翟方进一看他的人被司隶校尉打了小报告,也以牙还牙,说涓勋如何骄横跋扈,如何结党营私。皇帝一生气,把涓勋也给免了职,下放去做了一个县令。

你看,这个翟方进告状告上了瘾,告成了精,搞得上上下下都怕他。当时的丞想是薛宣,前文说过,薛宣没读过什么书,因为觉得翟方进在学术圈很有名望,又是他的得力下属,因此很器重他,也刻意结交。薛宣经常对他的下属说,你们要好好尊敬翟方进,他用不了多久就会做丞相的。

后来,翟方进又在修建昌陵的工程中检举了一大批官二代营私舞弊,皇帝很是赞赏,派他去做京兆尹,也就是想让他到重要的地方岗位上锻炼。翟方进在京兆尹的位置上干了三年,也是到处咬人,搞得人人怕他,越是这样皇帝越喜欢,把他提拔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上,成了丞相备胎。

做了几个月备胎,薛宣因为捕盗不力和加收税赋给死去的邛成太皇太后办丧事,被皇帝免了职。翟方进被连坐,也被贬职为执金吾。也仅仅只贬了二十多天,因为丞相位置出缺,他又被皇帝提起来任命为丞相。你看,不仅不降职,反而还升了,这个汉成帝,让笔者怎么说他才好。

旧友成仇敌

前文讲朱博时,说到和朱博关系很好的陈咸、萧育等几个官二代,这些人因为父荫,基础好,加上本人也有才学,在官场上都混得不错,但都混不赢翟方进,反倒让翟方进后来居上,成了丞相。特别是陈咸,很早就做了御史大夫的助理,只不过后来因为犯了一点点小错,就被打进监牢,差点丢了命。他被朱博救出来后,不得不又从地方上重新干起。等到后来陈咸从南阳太守的任上转任少府时,和时任京兆尹的翟方进关系很好,成了铁哥们。

铁哥们,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放在利益的诱惑面前,都不是那个事了。当时要选一个人做御史大夫,候选人有三个:陈咸、逢信和翟方进,结果翟方进拿到了这个位置。几个月后,薛宣被免职,为了抢到丞相备胎的位置,陈咸也豁出去了,跑出来质疑翟方进,说,你也在征税的时候做了薛宣的帮凶。翟方进是什么人?睚眦必报的啊,他在心里发誓:陈咸你给我等着,此仇不报非君子……

大家还记得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么?这个陈汤那时候虽然已被免职,但王凤提拔他做了中郎,王凤王音兄弟俩大事小事都喜欢找陈汤做参谋,而逢信、陈咸等人也和陈汤关系很好。王凤王音死后,新上台的王商(这个是王凤王音的兄弟)不喜欢陈汤,找了个罪名,把陈汤发配到敦煌充军。而这个时候,翟方进做了丞相,他也很讨厌陈汤,给陈汤定罪发配充军的事,基本上就是翟方进看着王商的脸色一手操办的。陈汤和陈咸是好朋友啊,陈咸知道翟方进会拿这个事做文章,果然(唉,里面的人物关系是不是好复杂,笔者第一次也是理了好久啊)!

没过多久,翟方进的报告就交到皇帝面前了,说陈咸如何如何和陈汤勾结串联作奸犯科,贪赃枉法,要求皇帝免了陈咸。皇帝同意,免了陈咸的职。两年之后,王商的弟弟王立(王家四兄弟虽然都是王家的,但彼此志趣各不相同)又举荐陈咸,皇帝召见后,准备给陈咸一个小官,但翟方进还是不同意,他知道陈咸太优秀,一旦打虎不死,必将成后患,这次放过了陈咸,哪天陈咸翻身了,肯定没有他翟方进的好果子吃。翟方进再次向皇帝上书,说陈咸是有罪之身,不可任用。

你还别说,汉成帝还真是从心眼里喜欢翟方进这个人,马上听从翟方进的话,把陈咸又赶回了老家。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不久,成帝的宠臣淳于长被王莽搞下台了,淳于长和薛宣、翟方进是一伙的,按那时候的连坐,翟方进要和淳于、薛一起被问罪,但汉成帝实在是太喜欢翟方进了,所以,当有人告发说,翟方进在做丞相前一直暗地里和淳于长往来密切相互勾结时,即便翟方进心虚跑去向汉成帝请罪,汉成帝也大度地原谅了翟方进,说:朝过夕改,还是好人,你就算了吧,好好给我办事就行了。

你知道翟方进接下来干了一些什么事吗?绝对亮瞎大家的双眼!

首先,他向汉成帝上奏说:淳于长有罪,但他向王立(那时候王家四兄弟前三个已死,剩下王立掌权)行贿想脱罪,王立罪不可赦,请皇上治罪。汉成帝说,王立是我的舅舅,我不忍心,算了吧,把他送回封国就行了。翟方进又说:王立虽然被免罪,但是他有很多同党,都是坏蛋,要治罪,比如朱博、陈咸、孙闳等人。就这样,好不容易熬到后将军的朱博被免了职,而陈咸本来就已被免职,经过这一折腾,陈咸在老家被他这个曾经的好朋友给活活气死了。

这还没完,翟方进不断地告发曾经和淳于长关系好的人,包括京兆尹孙宝和右扶风萧育在内的二十多个省部级官员都因为他的告状而被免职。翟方进的疯狂,由此可见。

话说翟方进做了十年太平丞相,正当他四十多岁正值壮年之时,突然稀里糊涂就死了。说是那年,星象上怎么怎么了,这种东东笔者不懂,也就不多说,免得贻笑大方。反正,星象异常,有人就向皇帝报告说,出现这种灾祸的星象,是因为丞相不称职。皇帝就给了翟方进一封密信,信里装模作样地批评了翟方进一顿,说你丞相如何不尽职,要好好改进。按老衲的理解,这本来是走过场的一封信,只是提个醒,要搞好安定团结,信末皇帝还叮嘱,你要好好喝酒好好吃肉,赏你好酒十石犍牛两头。谁知道,翟方进看完这封信后,居然自杀了!

这里100%发生是有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事,而史家们也不好明写,反正翟方进突然就自杀了,自杀得莫名其妙。而皇帝大人,也没把这封信向外公开,而是大张旗鼓地给翟方进张罗丧事,《汉书》上说,皇帝多次亲自前往吊唁,很是隆重。

翟方进死的时候,仅46岁。

举旗谤王莽

翟方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翟宣(你看,没多少篇,笔者就说了好几个名字叫“宣”的人了,真没创意),一个叫翟义。翟宣是个老实人,老老实实地靠着父亲的荫庇做官,最大做到南郡(现在的荆州)太守。

翟义就不一样了,这个人胆子粗,不怕事,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做了南阳都尉并代理南阳太守。那时候,王凤的兄弟,也是实权派之一的王根,他的一个亲家,南阳下面的宛县县令刘立,虽然只是一个县令,但后台硬,而且也算是皇亲,在翟义视察宛县的时候,因为对翟义不礼貌,被翟义以不敬之罪抓了起来,要送到京城问斩。这个事不仅惊动了王根、惊动了皇帝,也惊动了翟方进,翟方进知道这样搞的不良后果,马上把刘立放了,还深深为翟义担心。

翟方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各自靠自己的本事自己慢慢发展。翟义辗转做了东郡太守。

过了没几年,新上台没多久的汉平帝又莫名其妙地死了,平帝在位没几年,新接位的汉皇帝孺子尚在幼年,说是每天王莽要抱着孺子上朝,而王莽也凭着太皇太后(王莽他姑妈王政君)的关系,成为了摄政王,暂以皇帝居之。

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最著名的,当属“周公辅成王”,即西周初年,成王继位时尚在年幼,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待成王成年后交还权柄,在周公还没有交出权力时,世人也多认为周公是想篡权。那时候的王莽,也是以“周公辅政”自居,有一首很出名的诗,好像是出自《三言两拍》吧,是这么说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谦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是啊,如果当时王莽就死了,他一定是可以像周公一样流芳百世的。但是,我们抛开以后不谈,单说在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称赞王莽的时候,你,翟义,凭什么说王莽一定会篡权,又凭什么说已经英年早逝的汉平帝是王莽毒死的呢?

后世的史学家往往都说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这一论断,虽然不一定真是一个冤案,至少也是一个疑案,因为史料上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汉平帝之死是死于王莽下毒。但那个时候,翟义就信誓旦旦地称,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你一个地方上的小太守,多少京官都不知道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反正翟义认为汉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在王莽做摄政王的时候,他以东郡太守的身份,联合他的外甥陈丰一起,以“王莽一定会篡夺汉室天下”的莫须有罪名,联络了一帮封在东平的皇亲国戚举旗造反了。当时,翟义拥严乡侯刘信为帝,自命为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封东平王刘匡(刘信的儿子)的老师为丞相,东平的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组织了一套行政班子。

翟义造反的旗帜一举起来,队伍迅速扩大,军队的人数一下子达到了十万之众,天下皆惊。

兵败夷三族

王莽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兵遣将进行镇压。镇压的同时,王莽每天都会抱着小皇帝上朝会见大臣,不停地向各位大臣表明心迹:我是不会篡汉的,我真的是像周公一样,在真心诚意地辅佐小皇帝。各位大臣也会附合着说:大人你放心,我们是知道你的,如果没有翟义造反,怎么能显示出你的圣德呢?你真是比周公还伟大啊。一个使劲辩白,一群人使劲夸赞,这个戏演得很热闹。

王莽还因此写下了一篇很有名的《大诰》,颁布天下,来为自己辩白,表示等小皇帝长大成人之后,一定会把皇位交还给刘家的,这里就不细说了。反正王莽派出的军队和翟义的造反队伍打仗,一路顺风顺水,没多久就把翟义打得落荒而逃。打仗的这时候,京城里也没闲着,王莽派人把翟义的哥哥翟宣、翟义的老娘,还有翟家的亲戚以及刘信的两个儿子一共二十四口人,在长安的闹市斩首示众。

翟义的队伍和国家军队最后在圉城展开决战,造反部队战败,翟义和刘信眼看打不过,丢下队伍逃走了,翟义被捉,同样斩首于闹市,刘信不知所终。

翟义在关东一带起事造反的时候,京城周边也有一股匪兵呼应,以赵明、霍鸿为首的一股匪兵,带动了京师周围二十三个县的人造反,兵力一度也有十多万人,势力最大时,甚至打到长安未央宫门前。直到在关东的军队镇压完翟义的队伍后,折返过来拱卫京师,打了好几个月,才把赵明、霍鸿他们打败。

中央军得胜收兵之后,王莽对翟家是说不出的愤怒。他把翟家的房子全部铲平,挖成池子蓄上水(不知是什么讲究,莫非是要破坏风水?),然后把翟义的老爹翟方进以及翟家先祖的坟墓挖开,挫骨扬灰,火烧棺材,并且把翟家三族全部杀掉,连那些小孩子也不放过。杀完了,把尸体归拢,挖一个大坑,埋了,还在坑上种上五毒草(这不是指五种毒草,现代有人考证,五毒草是一种草的名称,又叫赤地利,不仅没什么毒,还是一种解毒止血的中草药,但听这个名字,可能当时认为是非常毒非常毒的一种草吧)。

家园 从丞相王嘉之死看西汉的高官自杀风潮|二十四史探秘052

为什么要自杀呢

有河友可能要说了:“你好几天不更新,一更新就来一个这么沉重的题目,太不像话了,必须进行河内通报批评!”😂别急,先往下看:是的,今天的题目比较沉重,说的是自杀。那是因为笔者第一次看《汉书》时就觉得汉元帝之后的历史过于黑暗,为什么呢?自杀的人太多了!而且这些自杀的人,多是高官,什么丞相啊、御史大夫啊、大将军啊,比如先前笔者说过的萧望之、朱博、翟方进,一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起先笔者很是纳闷(也许您和笔者一样也表示过纳闷),他们为什么非得自杀呢?今天看了王嘉的故事,说不定您就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笔者稍后再说,先来搞个统计。

其实,西汉的自杀之风,并不是西汉后期才有,早先我们在说到周亚夫、田横、李广、张汤时,这几个人也是自杀而死,他们属于西汉前期,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光辉时代”,也免不了这个结局。

据统计,在《史记》和《汉书》中,西汉朝自杀而死的人,诸侯王有25人,丞相将军等二千石以上高官有65人,后宫里面的(含太子)有12人。诸侯王和后宫里面的这里就不说了,笔者列举一下名列“三公”或相当于“三公”的自杀的最高官员名单:

赵绾(御史大夫)、周亚夫(丞相)、李蔡(丞相、李广的堂弟)、张汤(御史大夫)、严青翟(丞相)、王卿(御史大夫)、暴胜之(御史大夫)、商丘成(御史大夫)、田广明(御史大夫)、萧望之(辅政大臣、前将军)、尹忠(御史大夫)、朱博(丞相)、赵周(丞相)、董贤(大司马)、刘歆(国师)、王商(丞相)、翟方进(丞相)、何武(御史大夫、前将军),看看,随便一数,就是18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品大员啊,放今天这可都是副国级、正国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

而且,这些个人里,除了极少数是因为祖上有人(如周亚夫)或是和皇帝沾亲带故(如王商、刘歆)或是靠和皇帝搞断臂(如董贤)爬上来的,其他人都是起于民间,一步一步熬到“三公”的位置,也是非常不容易,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前文说到萧望之,石显耍诡计,骗过皇上,派人到萧府去捉萧望之。萧望之本来不打算自杀的,他认为他的学生皇帝不会这么绝情,结果,他的另一个学生朱云好劝歹劝,亲自给他配好毒药,让萧望之服毒自杀了……

前文还说到朱博,听说皇帝派人来抓他,也是喝毒药自杀。翟方进收到皇帝给他的一封密信,然后也是喝毒药自杀。看来,那时候做丞相的,毒药是随身必备的标配之一。

不信邪的王嘉

也有一个不信邪的,他叫王嘉,是西汉哀帝时的丞相。王嘉在历史上并不出名,笔者先简单说说他的故事。

王嘉也是一个布衣丞相,先是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升上来,历任中央政府的小吏,地方上的县丞、县尉,再回到中央政府做太中大夫,再到地方上做太守,再回到中央做大鸿胪、京兆尹,最后升为御史大夫和丞相。总之,王嘉有一份非常完美的个人履历。

王嘉这个人,虽然没听说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为人耿直,严于律己,不趋炎附势,对皇帝要求也很严。

恰恰就是因为他对皇帝也严格要求,最后惹怒了皇帝。

其实刚开始,皇帝还装装样子,做出一副从善如流的姿态。比如哀帝刚上位时,王嘉就给哀帝写了一个奏折,要求皇帝选用贤能的人才,皇帝很高兴,王嘉推荐的几个人,也确实名声不错,都被重用。

过了没多久,哀帝就开始喜欢上了18岁的小白脸董贤,想给董贤封官。皇帝虽然贵为天下至尊,但也不是想封谁的官就可以封谁的官的,理论上,还得要丞相“连署”,也就是说,皇帝下一个命令,也需要丞相同意,至少是不反对才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如同美国总统要任命一个高级官员,需要参议院批准,如果参议院反对,总统也没办法。

这不,哀帝想给18岁的小白脸董贤封侯,但他心里直打鼓,因为他知道王嘉这个人很守纪律,得理不饶人,这件事王嘉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但哀帝对董贤爱得是如此深切而不能自已,所以,他还是要试一试。

哀帝先是给董贤捏造了一个功劳,封他为关内侯(这个“关内侯”不值钱,皇帝是可以随便封的),过了一阵,准备正式封侯了,哀帝先派他的老丈人傅晏带着册封董贤的草稿,去试探王嘉的口风。

果然,看到这个草稿后,王嘉怒了。心想,你董贤是个什么玩意儿,居然也要封侯。但,对皇帝说话要讲究分寸,不能直接顶回去,于是王嘉联合御史大夫贾延一起给哀帝写了一封密奏,委婉地劝哀帝,大意是说,你刚把董贤封为关内侯,天下人都还在议论纷纷。陛下你要封董贤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按程序来,先把董贤的功劳拿到台面上来给大家评议,这样,即使有人认为不应该封侯,这样也不是你皇帝一个人的过错了。像我和贾延两个人呢,本来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意了也就完了,但我们现在大着胆子对你说一声“NO”,这是因为皇上你对我们恩情太重,我们要对你负责啊!

哀帝据说是被他们的这一番忠心感动了,就把给董贤封侯的事搁置了。

但,什么江山社稷什么黎民苍生,终究抵不过他爱董贤的那颗心,过了几个月,哀帝还是按捺不住,于是随着他心灵的指引,绕过了王嘉,将董贤封为高安侯。由此,哀帝还把臣中大朝们都骂了一顿,说,我为什么要给董贤封侯呢?是因为董贤对朕忠心,帮助我捉拿反贼(当然这个功劳是虚构的),除了董贤,你们都是一班饭桶。

王嘉那个生气啊,但他再气,也拿任性的皇帝没办法。刚好,过了几个月,发生了日食。拿日食来吓唬皇帝,向来是大臣们的拿手好戏,于是王嘉就用这个事做文章,又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说,皇上你刚上台的时候,是那么的勤俭节约,是那么的体恤百姓,连给自己的老子修坟的事都一拖再拖。但现在,你给董贤修了那么多官署宫殿园林,比皇家的宗庙还大;董贤他妈病了,给他妈送吃的人从长安一直排到他妈家里;给董贤特供的日用器皿比宗庙里供奉的还要精美……总之是太奢侈了太奢侈了。现在上天示警了啊!我作为丞相,必须要向皇帝你说明白,希望皇帝你自重。

这个话就说得有点重了,哀帝很不高兴,却更加深爱董贤。

过了没多久,哀帝他奶奶傅瑶死了,哈哈,可爱的哀帝这时候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居然假借那个死了的傅太后的遗诏,要求正式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给王嘉和贾延下命令,让中央政府再给他心爱的小白脸董贤增加封地二千户。

如果这都不算爱,还有什么好悲哀?可是王嘉不懂这份深沉的爱呀,他将诏书封还,也就是说,王嘉行使了他作为丞相的否决权!

这还不算,他又给皇上写了一封信,批评皇帝滥施赏赐,而且放纵欲望,有丢掉江山的危险。

哀帝这次真的动怒了,暴跳如雷。但是,他又不能在这个事情上找王嘉的茬,因为王嘉是在正当行使职权。于是,哀帝以王嘉荐人不贤为理由,先把王嘉叫去臭骂了一顿,再把王嘉“荐人不贤”的罪名交给众大臣讨论。

这时候的孔光、马宫等人还是光禄大夫、光禄勋等职务,反正以他们为首的一帮墙头草看到皇上不高兴了,马上墙倒众人推,说王嘉该死、王嘉罪大恶极,一致同意要求把王嘉交给廷尉关到诏狱里去。只有很少的人仗义执言,说,你们给丞相罗列的罪名,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是算了吧。

但哀帝已下了决心要搞掉王嘉,他下命令:召丞相到廷尉诏狱!也就是说,要把王嘉关到“秦城监狱”里去。

注意,各位看官请注意,现在故事的重点来了。

话说皇上派的使者(也就是来捉王嘉的人)到了王嘉的丞相府上,王嘉的那些下属们看到这个情势,都哭了,他们一边哭,一边开始为王嘉和药,和什么药?毒药!

王嘉说:去去去,滚滚滚,老子才不喝毒药自杀咧。

手下说:将相不应该面对法官陈述冤情,这已经是我朝的老习惯了,这个时候,大人您应该自杀啊!

王嘉抢过手下和好的毒药,一把摔在地上,说:老子是丞相,位列三公,如果老子做得不对,在闹市里把我杀了就是了。我堂堂丞相,又不是小儿女,为什么要服毒自杀?

王嘉大义凛然走出大门,见到使者,接过了圣旨,说,走吧,咱们去秦城。

见到廷尉,廷尉收缴了王嘉的印绶(丞相和侯爵的凭证),把王嘉绑了,丢进了秦城监狱。

哀帝得到报告,说王嘉“居然”没自杀,“居然”活着到了秦城监狱,大怒!派了一堆官员去审查王嘉的“案子”,当然,这种案子审下来,王嘉肯定是有“罪”的。王嘉在狱中痛骂董贤父子,二十多天不吃不喝(理论上不吃不喝过不了七天呀),最后吐血而死!

哀帝死后,平帝继位,为王嘉平反,封王嘉的儿子为新甫侯,追谥王嘉为忠侯。

西汉高官自杀探秘

笔者在为王嘉的忠勇叹惜之时,也才弄明白,那些大官们之所以要自杀,原来是西汉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将相不对理陈冤”,也就是说,做了大将军和丞相的人,如果摊上了案子,不管有理没理,都不要去和法官讲理,自杀了事。之前,萧望之是如此,朱博是如此,翟方进也是如此,还有那些笔者在前面列举了名字的那些人,都是如此。

可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啊?

笔者考证了一番,原来还真是有原因的。这得从周勃和贾谊说起。

当年绛侯周勃老了之后,回封地养老,被人诬告说他想谋反,于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人来查他,把他关在秦城监狱里面,受尽凌辱,后来走薄太后的路子,好不容易保重了小命,从秦城里给放了出来,回到老家没太久,也一命呜呼了。

当时,西汉有名的才子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个长篇奏折《治安策》(又叫《陈政事疏》),里面就以周勃的事情为例子,说那些王侯三公,都是国家的重要人物,把他们弄到监狱里问罪受辱,太丢皇帝的面子了,要么把他们免职,要么把他们赶回老家,要么杀了算了,就不要再弄到监狱里了吧。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这个观点得到了汉文帝的赞许并推广。从此,西汉的大臣们如果被加了“大罪”,因为要给皇帝长面子,不能到监狱里去受辱,算了,那就死吧,于是毒药就成了各位大臣的“标配”了。

汉哀帝找了个罪名要把王嘉收监,那就是等着王嘉自杀的,派去捉王嘉的人也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所以在丞相府里端坐,并不急着捉人。偏偏王嘉是个不买账的犟人——老子就不服毒就不自杀,你要定我的罪是吧,好,就算是冤死的,老子也要死在你的手上,绝不窝窝囊囊地自杀。

笔者曰:王嘉,真汉子也,可叹!

通宝推:真离,
家园 从孔孟学说到赵宋理学走了两千年

中国从宋朝开始终于确立了比较明确的君臣分工和彼此的稳定关系,不再有经理人干得好就抢董事长位置的混乱发生了,这在现代以前的其他所有国家里都是无法实现的。

家园 道家法自然,有本事就上

所以奉道家思想的唐朝兴起时蓬蓬勃勃,衰亡时谁都来抢着当李唐皇帝,连异族雇佣军也当唐朝皇帝

家园 短命皇帝多奇志,不爱江山爱同性|二十四史探秘053

任何一本史书之中,都少不了奸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汉书》的“佞幸传”中,列举了西汉一朝有名的几个奸臣:邓通、赵谈、北宫伯子、韩嫣(男)、李延年、石显、淳于长、董贤。

前面几个人笔者就不说了,李延年可以提两句,他是武帝宠妃夫人李妍的亲哥哥,和那个到西域抢汗血宝马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是兄弟。李受宠之前已经受宫刑被阉,精通音乐。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唱的那首《佳人歌》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夫人死后,李延年失宠,被杀。

笔者今天重点说说董贤,说董贤之前,先讲讲石显和淳于长吧。前面说的那些个文官武将,比如陈汤、萧望之,不少人都被石显害过,也有不少人因为和淳于长关系好被连累,比如薛宣、翟方进。

石显:作恶太多惊吓而死

石显是个太监,宣帝时候就进到宫里,在太监前辈弘恭的帮扶下,成了掌管大内文书的中书管。元帝继位后不久,石显接替死去的弘恭成了中书令,掌控了朝中实权。

元帝是个软弱而且贪玩的家伙,经常说:哎呀我病了,我去休息去了,朝廷的事,石显你就看着办吧。然后,元帝就跑到后宫里去玩音乐了。

石显是个坏人呀,老衲在前面多次给过他差评。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本来战功赫赫,结果石显在元帝面前几句坏话一说,陈汤不仅没成英雄,反倒成了罪人。受宣帝托孤的萧望之,被石显一番设计,最后被逼自杀。这是前面说过的,没说过的还有:当时的名臣张猛、京房、陈咸、贾捐之、苏建等人,因为向皇帝告石显的状,结果,京房、贾捐之、苏建被杀,张猛自杀,陈咸下狱(被朱博救了,详见前文)。

元帝在位27年,石显就掌了27年的权。你想想,27年啊,这27年里朝中大事就凭石显一张嘴说了算,人人都不敢说话。那个丞相匡衡,在石显面前根本抖不起丞相的威风来,凡事唯唯诺诺,附和石显的话。后来石显被查办时,匡衡跑出来控诉石显,反倒惹得众大臣笑话他,说你早干嘛去了?

就这样,宣帝中兴时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汉室家业,在这27年中一点一点被石显败坏,西汉由此衰弱下去。

元帝快死的时候,曾经想换掉太子刘骜,换成定陶王刘康。但石显拼命维护刘骜,最终换太子的计划没有实现,刘骜得以继位。而恰恰是这个更昏庸的成帝刘骜,要了石显的命。

其实也不是成帝杀了他。成帝一继位,就以石显有拥立之功,升了石显的官,说是升官,其实是明升暗降,以升官为名夺了他的权。失去权力才几个月,告石显的状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到成帝面前,成帝说,石显对朕有恩,不杀,回老家去养老吧。石显走在回老家的路上,一路担惊受怕,寝食难安,居然就这样吓死了。

淳于长:成也王家败也王家

淳于长是大将军王凤的外甥。刚开始,他混得比较栽,一直做个小小的黄门郎。为了谋得一个好官位,他开始巴结王凤。那时候王凤得了重病,快病死了,淳于长没日没夜地在王凤身边照料他,端茶送水,煮汤熬药,把王凤感动得不行。临死前,王凤把淳于长托付给了成帝和成帝他亲妈王政君。

此后,淳于长仕途一路高歌猛进,不久就升到了卫尉,成了九卿之一。官虽然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得宠,淳于长得宠,是后来因为赵飞燕封后的事。

赵飞燕出身低微,虽然长得漂亮,成帝也喜欢得不得了,但要想让她做皇后却不容易,因为太后王政君反对。

王政君是淳于长的姨妈,利用这个关系,淳于长就经常往太后那里跑,给皇上捎个话呀什么的,并找机会在姨妈耳边说说赵飞燕的好话。这样过了一年多,太后对赵飞燕的态度终于软下来了,同意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

为了感谢淳于长,成帝找了一个理由,先是封淳于长为关内侯,然后正式封为定陵侯,从此淳于长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皇帝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在赵飞燕之前的皇后是许娥,是成帝的亲表姑,他亲爷爷宣帝指给他的老婆,许皇后被打入冷宫之后,就天天盼着能重回皇帝身边。许皇后有一个姐姐,这时候守寡了,被淳于长看中,弄到手做了个“小三”。许皇后看到淳于长的能量,就通过她的姐姐不停地向淳于长行贿,希望淳于长能帮她回到成帝身边。许皇后虽然被打入了冷宫,但毕竟是做过皇后的人,私房钱可不少,三朝不倒的老外戚之家的许家能量也不小。淳于长每次都对许皇后说:我正在努力,事情很有希望,但还需要钱去打点。这样骗了好多年,把许皇后的私房钱全部骗光了。

王凤之后掌权的是王根,王根病重,向成帝申请辞职养病。理论上,淳于长是可以接替王根做大司马大将军的,这时候,冒出了一个王莽。王莽采用了当年淳于长一样的方法,天天去照料生病的王根,王根于是想把王莽扶成接班人。

但淳于长是王莽的一个障碍。王莽得知淳于长欺骗压榨许皇后的事,就先后向王根、王太后和成帝告了一状,成帝迫于王根和王太后的压力,将淳于长免职送回封国。

王根有一个弟弟叫王立,以前一直与淳于长不和。淳于长被免后,开始巴结王立,希望通过王立的势力来重回朝廷。得到淳于长的好处后,王立开始向皇帝说淳于长的好话,成帝觉得奇怪,说,王立你以前恨不得杀了淳于长,现在怎么反过来天天夸他了呢?肯定有鬼,给我查!

王莽之前告状,那是私下里告的,现在成帝把淳于长交给诏狱查办,淳于长的阴毒之事全部公开了。淳于长因此而死在了狱中。

董贤1:断袖

董贤是一个小白脸,很白很白。很小的时候,他受父荫做了太子舍人。

成帝没有儿子。其实,他的三宫六院也给他生过几个,不是夭折了,就是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给害死了(懂得都懂😂),以致成帝死的时候没有亲儿子继承皇位,于是皇位传给了侄子刘欣,这就是哀帝。

哀帝继位的时候,大概是十九岁。两年后,二十一岁的哀帝遇到了十八岁的董贤,从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那时候的董贤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郎官,那天,董贤来到大殿外面奏报时刻,哀帝看到了这个长得很白很白很俊很俊的董贤,便从心底里喜欢上了。

哀帝问:你是董贤么?

董贤说:是。

哀帝说:你过来,让朕好好看看。

董贤说:是。

哀帝问:你是什么官?

董贤说:小人无官,是太子舍人。

哀帝说:朕先给你授个黄门郎吧,以后你每天到朕这里来。

董贤说:是。

从此,黄门郎董贤开始了陪王伴驾的生活,受宠日甚一日,不久就任职为附马都尉侍中。哀帝外出时,董贤同车陪乘;哀帝入朝时,董贤陪坐左右。仅仅十天时间,哀帝便赏给他财物万万钱——这是当时的富豪巨贾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挣的钱财。

董贤经常和哀帝睡在一起。某个白天,他们又睡在了一起,董贤压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有事要起床,但董贤睡着了,哀帝不想把董贤惊醒,便悄声叫来下人,用剪刀把袖子剪断了,方才能够起床。

这就是“断袖”的来历。

董贤2:专宠

除了赏给董贤吓死人的钱财外,哀帝惟恐爱董贤爱得不够,死命地给董贤一家满屋子的人升官。先是提升董贤他爸为少府(皇帝的大管家),赐关内侯,不久调任卫尉。紧接着封董贤的岳丈为将作大匠,董贤的弟弟为执金吾,把董贤的妹妹纳入后宫封为昭仪,赐住椒风殿(因为皇后所居正殿叫椒房殿)。

此外,继续向董贤赏钱赐物,连武库里的兵器和皇家御用之物也赏。外国人送来了贡品,先挑好的给董贤,他自己都只用次等的东西。不仅给董贤修建了非常豪华的住宅,而且还给董贤修建了墓地——就像皇帝一样的待遇。

前面说王嘉的故事时,说过哀帝因为要给董贤封侯,把王嘉给逼死了。因为这事倒霉的不只王嘉一个人,当时的大司马卫将军是外戚丁明。丁明是谁呢?丁明是哀帝他老妈丁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哀帝的舅舅。没办法,要弄懂西汉的历史,首先得弄明白皇帝有哪些老婆,再弄明白皇帝老婆有哪些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丁明倒霉,表面上看是因为他同情丞相王嘉,其实,是因为丁明挡了董贤的官路。哀帝对董贤爱得实在太深沉了,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摘下来送给董贤,当然,这做不到,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人情,就是一定要给董贤封一个最大的官:大司马大将军。而这个位置现在被丁明占着,不搞掉丁明,哀帝就没办法实现他这个小小的心愿。

还是老办法,就像给王嘉定罪一样,丁明同样也被轻易地扣了一个“与乱党勾结谋反、妒贤嫉能”的帽子,把丁明给免了职。还好,看在是自己亲戚的份上,给丁明留了一条老命。

罢了丁明,哀帝马上就把董贤任命为大司马卫将军,成了百官之首。你猜董贤这时候才多大?22岁!和董贤相比,那个冠军侯霍去病虽然也是在22岁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首先那时候大司马一职是初设,不像后世那样有含金量,二是霍去病与舅舅卫青同时被封为大司马,霍去病再牛,还得看卫青的脸色。

22岁的小白脸董贤已经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董家的人也纷纷加官进爵。当年,匈奴的单于来朝见哀帝,哀帝摆酒招待,大臣们被叫来陪酒。单于看着看着就觉得很奇怪,问哀帝:“这个年轻人是谁呀?年纪这么小,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哦?”哀帝说:“他是我们的大司马,别看他年纪小啊,他特别贤能,所以我就把他提拔起来了。”

匈奴单于连声惊叹,装作很佩服的样子,赶紧起来给董贤敬酒,祝贺汉朝得到了贤臣,其实心里对汉朝鄙视得很。

董贤3:败亡

董贤从18岁以小郎官受宠到22岁成为天下第二人,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董贤官拜大司马之后,哀帝觉得自己还是爱他爱得不够,最后居然动了心思,要把汉室天下送给董贤。

就在董贤成为大司马后不久,某天,哀帝在麒麟殿设宴,宴请董家父子,以及董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哀帝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喝酒,兴致很高,几杯酒下肚,便开始对董贤吐露心迹:“爱卿呀,我准备学古时的圣人尧帝,尧不是把帝位让给了舜么,我也把皇位让给爱卿你吧。你看如何?”

这可不是玩笑,也不是像一些城府深的帝王那样在试探考察臣子,哀帝说的是真心话。董贤如果及时地回答说:“我愿意!”这个江山可就真会姓董而不再姓刘了(也是不可能的)。

如此良辰美景,却被一个叫王闳的人给搅了。之前说过,成帝的时候,以王凤为首的王家五兄弟权倾朝野,哀帝上台之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嘛,陆续换人,再加上王家兄弟纷纷老病而死,王家渐渐没落了,这时候在朝堂之上的,只有王谭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王闳,官拜中常侍,不太大,但常伴皇帝左右。

皇帝喝酒喝得高兴,想让位给董贤,这时候王闳就在旁边。听到哀帝的这句话一出口,王闳意识到事态严重,容不得董贤反应过来,王闳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高声叫道:“陛下,不可!”

哀帝和董贤,以及殿中的所有人都一惊。只见王闳赶过来,跪在哀帝面前,劝阻道:“陛下啊,这天下不是陛下你的天下,这是高祖皇帝千辛万苦从马上打下来的天下呀。陛下你继承刘氏先祖的基业,应该将这份基业传承下去,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这是很严肃的事,皇帝开不得玩笑的。”

哀帝无言以对,板着脸老大不高兴,想等着王闳说完之后再想办法重提这个事,但是王闳跪在他面前磨叽磨叽没完没了。哀帝实在受不了了,因为这个王闳不是在说朕啊,这是在当着朕的面打朕最爱的董贤的脸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哀帝大吼一声:Shut Up,左右,给朕把这个家伙叉出去乱棍打死……

王闳被“叉”出去了,但没真打他,反正他从此受到冷落,再也没有说话的机会。

“禅让事件”之后没多久,哀帝突然就死了,这时候的哀帝才25岁,做皇帝也只做了6年多。哀帝一死,董贤失去了靠山,倒霉的日子也就来了。

说实话,董贤虽然凭着他与哀帝的爱情而大富大贵,但好像也没做出什么坏事来,只不过是得到的赏赐“太多”了一点。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才能的董贤身居高位,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短命的哀帝死了,又没有儿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出手摆平局势。皇帝死了要办丧事啊,王政君就把董贤叫过去问:“皇帝的丧事应该怎么办啊?”董贤并没有办事的才能,张口结舌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王政君说:“新都侯王莽以前做过大司马,也给先帝操办过丧事,他有经验,这个事就交给王莽去办吧。”

王政君的话,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说,董贤你靠边站吧,以后朝中的事,王莽说了算。就这样,失势多年的王莽又回到朝中掌握了大权。

王莽一上台,马上就找人弹劾董贤,说他这不对那不好,列了七七八八好多罪状。然后王莽以王政君的名义下诏书,免了董贤所有官职,让他回家“养老”,这时的董贤才23岁。

董贤接到免职的命令,一下慌了手脚。他既无政治手腕,也没有政治势力,真的,除了哀帝对他的爱,他一无所有。慌了手脚的董贤觉得天塌了,不知如何是好,走投无路之下,他和他的老婆一起,双双上吊自杀(是的,董贤是个男的,他也是有老婆的,而且他老婆之前在哀帝朝时还是宫中女官,可以随意出入后宫)。

董贤自杀后,董家人也慌了,也不发丧,连夜将董贤埋了。王莽不相信董贤自杀了,以为他是假死,让人去把董贤的尸体挖出来,抬到监狱,王莽亲自过去查看,验明正身之后,就埋在了监狱里。

一死百了吗?不,没完,王莽把董家这几年来所得到的赏赐共计43亿钱全部没收充公,董贤的老爹和弟弟免官发配到最荒蛮的广西合浦,其他靠着董贤而封官的人全部被免。

董贤死后还发生了一件很搞笑的事。虽说董贤不算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但在民间,他的名声也不太好。而董贤死后,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平民都跑到董家去哭丧,你猜猜这是为什么?呵呵,名义上是哭丧,其实是跑去趁火打劫,看看能不能顺便偷点值钱的东西。

笔者曰:董贤以不及弱冠之年得宠,数岁间睥睨天下,其兴也勃焉;经四年,哀帝殁,董氏自戕,资财尽没,族人放于南荒,其亡也忽焉。董氏之过,在未能培根固本、丰满羽翼,一味仰邀上宠,岂得久远?倘得远君恩、处鄙室,自得平安,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悲哉董贤,哀哉刘欣。是谓“爱情恒久远,断袖永流传”,笔者笑而叹之。

通宝推:真离,真离,真离,真离,
家园 赵氏姐妹花,又成了红颜祸水背锅侠|二十四史探秘054

有个成语叫环肥燕瘦,说的是两个人,一为杨玉环,一为赵飞燕。

赵飞燕的故事民间流传得很广,说是很广,其实,也就局限于“掌上舞”而已,另外有一些野史说她生性淫荡,祸乱汉室江山,将她比作褒姒、妲己一类的人物。

笔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野史”,是因为赵飞燕是进了正史的人物,《汉书·外戚传》中,就有“孝成赵皇后”的章节。皇后哦,进入正史的皇后,可不是一般人。

正史,也就是比较正规严肃的历史,一般来说是不会胡说八道的。笔者在《汉书》中没有找到对赵飞燕如何如何的评价,那个“掌上舞”的故事也没有出现,倒是在引用的两篇大臣的奏折中,渗出互相倾轧的宫廷和皇室权力争斗的丝丝血色,令人心悸。

先简单说说“掌上舞”的故事吧。

话说赵飞燕从小就很神奇,刚出生的时候,就被丢到了野外(据说可能是因为她爸冯万金跟她妈江都君主私通生下她,她外公江都王不干这才弃的婴)。三天之后,她爸忍不住再到丢她的位置一看,咦,还活着。就抱了回去,节衣缩食地把她给养大了。

养大了,赵飞燕进了一个叫阳阿公主的府上,去学习唱歌跳舞。赵飞燕先天条件好,人长得漂亮,嗓子好、身材好,再加上后天勤奋,很快就成为公主府上歌女舞女中的佼佼者。因为身轻如燕,得了“飞燕”之名,她的本名“宜主”倒被人给忘了。

某天,成帝跑出皇宫,到公主府上做客,公主叫出歌女舞女来服侍皇上,于是赵飞燕就很顺理成章地被皇上看中,带进了皇宫。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桥段很眼熟呢?和汉武帝相中卫子夫一样?很多专家都考证过阳阿公主,但查不到这个公主的来头,据说可能是元帝的女儿(她的名字可能叫刘孝梨,她妈有可能是卫子夫家的后人卫婕妤),也就是汉成帝的姐姐或妹妹,这层关系,也和当初推荐卫子夫的平阳公主与汉武帝的关系一样。

还是说跳舞吧。赵飞燕进了皇宫,成帝特别喜欢,皇家园林中有一口池塘,叫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赢洲。汉成帝叫人在上面修了一个大约十米高的台子,天天要赵飞燕穿着透视真空装的裙子在上面跳舞。

天天跳天天跳,赵飞燕被这个变态皇帝累得要死。某天,又在跳,忽然刮起一阵老大的妖风,吹得人快睁不开眼睛。赵飞燕的透明真空装裙摆很长,还有很长很长的水袖,被大风一吹,呼啦呼啦的,再加上赵飞燕当时一边跳一边还在唱一首她自己写的歌,歌中唱道:秋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忘,感予意兮多慨慷!天陨霜兮狂飚扬,欲仙去兮飞云乡,威予以兮留玉掌。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都到了深秋,还只给老娘穿这么薄的衣服,太尼玛冷了,冷得老娘受不了啊受不了,老娘干脆趁着风大飞走了算了……

此情此景,此歌此舞,此风此袖,赵飞燕真的就像要随着风飞走一样。汉成帝舍不得啊,赶紧叫旁边的一个乐师冯无方上去,把赵飞燕的裙角抓住,以防被风吹走了。冯无方丢了手里的乐器,就去抓裙子,又有一种说法是抓的脚。被抓住裙子或脚的赵飞燕还在风中各种凌乱,就仿佛在冯无方的手掌上跳舞一样,直跳到风停下来。

赵飞燕的这次表演,让汉成帝把她爱到了心窝里。为了能随时看赵飞燕跳舞,又怕再有风来把赵飞燕给吹走了,就特意给赵飞燕修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跳舞台,取名“七宝避风台”。这个,堪称当时的国家大剧院。

变态的成帝后来又想了一个歪招,派人打造了一个水晶盘,估计就和现在餐桌上的玻璃转盘差不多。他叫宫女们手托水晶盘,让赵飞燕在盘上跳舞。这个“餐盘舞”后来成了汉成帝招待外国使节的保留节目。

赵飞燕成了汉成帝的小老婆之一,成帝听说赵飞燕还有一个妹妹叫赵合德,长得比赵飞燕还要标致,就把赵合德也叫到宫里来做小老婆。

这个时候汉成帝的大老婆是谁呢?正牌大老婆叫许娥,说起来,这个许皇后是汉成帝的奶奶许平君的堂侄女,论起辈分来,她是成帝的表姑姑,比汉成帝要高一辈。但古人就不讲究那么多,反正汉成帝与许大老婆属于那种青梅竹马型的,他不是皇帝的时候她就嫁给他了,两人感情一直很好。

许皇后也是一个蛮不错的贤妻(可惜生的一儿一女都夭折了,没做成良母),坏就坏在那帮吃饱了撑不过的大臣身上,他们无事生非地认为,当时连续三年出现日食,是因为许皇后不称职,汉成帝不堪其扰,也就渐渐地疏远了许皇后。

说白了,这其实是权力争斗的结果,因为成帝的一大批舅舅,以王凤为代表的那帮姓王的要掌权,就容不下皇后这一系的人,就找了一帮人在日食、地震上做文章。因为老衲要说的是赵飞燕,就不多说许皇后的事了,总之最后许皇后下场蛮惨,皇后的位置被赵飞燕抢走后,先是被淳于长把私房钱骗了个精光,后来成帝派孔光用毒药把她给毒死了。

继续说赵飞燕。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受宠,被封为昭仪。本来成帝想封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认为赵飞燕出身卑贱,不同意,在淳于长的帮助下,最后赵飞燕还是被封为皇后。

继续说赵飞燕。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受宠,被封为昭仪。本来成帝想封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认为赵飞燕出身卑贱,不同意,在淳于长的帮助下,最后赵飞燕还是被封为皇后。

赵飞燕成了皇后,成帝却又慢慢冷落了赵飞燕,一门心思地喜欢着赵合德,说是因为赵合德比赵飞燕更漂亮。野史里面说,赵氏姐妹得了一个秘方,用麝香等等名贵中药材配制了一种叫息肌丸的小药丸,放在肚脐眼里,就可以保持容颜不老。

估计就和现在的肉毒素差不多吧,这种肉毒素虽然可以使她们保持容颜不老,但据说也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不能受孕。两姐妹虽然霸占着汉成帝,不许他去和别的女人亲近,但混在一起十多年,两姐妹一直没有身孕。不能给皇帝生儿子,在皇家里面可是一个很大的罪过。

但,成帝不介意。自己没伢,就把侄子定为继承人过继给当时的正妻赵飞燕嘛。

公元前7年,身体一向还算不错的汉成帝突然死了,他死在赵合德的床上。《汉书》中是这么记载的: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意思是说,一夜无事,早晨醒来,穿好了袜子裤子,想坐起来,突然手上的衣服掉了,人也说不出话来,过了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按这段描写来看,汉成帝很有可能是死于中风(脑卒中),可能是因为平时过于“劳累”导致的。

汉成帝暴毙,大家伙都认为是赵合德的原因,天天和皇帝滚床单,把皇帝的身子都掏空了嘛,不怪你怪谁。太后王政君派人调查皇帝死前的生活起居,赵合德自知难以为自己辩白,横竖是一死,于是自杀了。

成帝死,哀帝继位,赵飞燕成了皇太后。哀帝能当上皇帝,离不开赵家姐妹的帮忙,所以哀帝对继母赵飞燕一直很尊敬,哀帝在台上时,赵飞燕一直平安无事,可惜哀帝不争气,短短六年之后,哀帝就死了。

哀帝一死,赵飞燕的祸事就来了。

其实,在哀帝刚上台的时候,斗争就开始了。先是司隶(官名,相当于中央监察部长)解光向皇帝交了一个报告,检举揭发赵家姐妹(此处不录入原文,只说大意):

我检举,赵家姐妹是杀人犯啊,她们杀了先皇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许美人生的,一个是女官曹宫生的。经过我广泛的调查,曹宫给先皇生下的孩子才八九天,赵合德就派人拿着毒药毒死了曹宫,并把孩子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这个事情,先皇好像也是知道的。许美人生下的儿子,先皇让人用草筐装着带到先皇和赵合德的住所,过了不久再送出来时,孩子就死了,让人给埋了。我听人说,赵合德埋怨先皇违背了对她的誓言而和许美人偷偷生下了孩子,所以逼先皇把孩子弄死。

根据这个报告,成帝的两个孩子,居然是赵合德怂恿成帝亲自杀死的,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迫,毕竟是死在他知道的情况下。由此可见汉成帝对赵合德用情之深,深到何等不可自控的地步。

杀人的是成帝,但这个解部长却把账算在了赵合德的头上,以此来攻击赵皇后赵飞燕。哀帝当然不愿意处罚赵飞燕,因为这件事追究起来,会威胁到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迫于大臣们的压力,哀帝把赵飞燕的兄弟侄子免了侯爵,但马上有人开始为赵飞燕鸣冤了。议郎耿育也上交了一份报告,大意是:

你们都误会先皇了。先皇是为了汉室江山的安全才不得已这么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不长了,刚生下的小儿子如果继承了皇位,那么他的妈(指曹宫或许美人)就会控制朝政,再度上演“吕后干政”的局面,危害国家,祸乱天下。先皇深谋远虑,认为皇上您(指哀帝)可以托付江山社稷,就先作了这样的安排(指杀了亲儿子)。那些不懂事的臣子不懂先皇的心意,一味捕风捉影胡说八道,把皇家的私事在外面瞎说,还诬蔑先皇被美色迷惑,真是罪该万死。

这个马屁拍得真是万分及时且恰到好处,给哀帝解了围。哀帝如释重负,马上把这个报告公布给大臣,停止了对赵家人的处罚。赵飞燕由此躲过了一劫。

前面说过,哀帝命短,只在位六年就死了,而且哀帝也没有儿子。之前对哀帝退让三分的王氏家族东山再起,王莽再度掌握了大权。

哀帝一死,赵飞燕就没有了保护伞,王莽和王政君一起,以谋杀皇子的罪名,先将赵飞燕的皇太后的名号贬为孝成皇后扔到北宫住,一个月之后,又将她废为庶人,让她去看守之前为她修的墓地。

昔日尊贵荣耀的皇太后,一朝贬为看墓人,而且是看守自己的墓,这种际遇,任谁也受不了。听到这个消息,赵飞燕彻底崩溃了,就自杀而死。两姐妹一先一后,落了个相同的结局。

通宝推:真离,
家园 关键是没有儿子

他们两个可能也不知道儿子的重要性,或许激素搞多了,一切都是命中决定!

家园 前凉

前凉张轨到张天锡,传九代皇帝。

楼下麻婆豆腐兄:闵国王审知。前蜀王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