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有没有懂佛教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啊? -- 机会主义者
今天听一个佛经讲座,讲到八识论,觉得很有意思。
大意是人最普遍的六识是眼耳口鼻身心,平时六识的所作所为,不管好坏,都会被第七识忠实的记录下来,然后象传真一样传给第八识,让第八识作评价,来衡量一个人的业果。
第八识在人投胎时最早来到人的体内,而在人死后最晚离开,一般离开的地点是人体最后一块热的地方,而且从何处离开,决定了人下一次轮回在那一道。比如说,如果最后一块热的地方是头顶,那么这个人下辈子就在天堂或人界轮回;如果最后一块热的地方是腹部,那么下辈子会在饿鬼或修罗界轮回;如果最后热的地方是脚底板,那么下辈子就只能在地狱里享受了。
大概意思就这样,好象蛮有意思的,不知道谁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送图一张:西宁西山上某寺院上的轮回:
记得讼师,即律师是要下地狱油炸呀什么的。
另外,在塔尔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教派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班禅和达赖的师傅)的出生地,里面有一座殿堂有一个天堂的模型。N层圆坛上拱着一座象太和殿的东西。坛子周边均匀分布了各种颜色的欢喜佛。俺不尽莞尔,如是,我们当中不少人已经身在天堂。
我觉得那个和尚讲的很生动,还用了很多现代的概念,比如传真机,EMAIL什么的,有点门道啊!!!
讲的很长,我就记得那个根据死人身上那块地方最后冷下来,决定下辈子轮回去向的那段,觉得蛮有意思的,下次找机会验证一下。
问问嫦娥,俩人一起练罩门转移大法,她去哪,你去哪呀,哈哈哈哈哈哈。
不要练啥功,MATRIX世界任我遨游!!
阿赖耶识,被称为第八感。识,就是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佛教中的“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直觉),瑜伽行派又在上述六识之外,加上末那识(第七感)与阿赖耶识成为八识,后又加上阿摩罗识(无垢识)成为九识。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或者是潜势力。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于阿赖耶识上面,好象用香熏衣服,衣服便留着香气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可将阿赖耶识理解为灵魂。但阿赖耶识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而其中急速而细微的迁流就是阿赖耶识。于此,可以理解沙加因领悟阿赖耶识被称为最接近神的人,而余人亦需如此,才能“活着”进入冥界战斗。
在印度,自古以来笃信“轮回转生”,即认为:人,并非在今世消灭,而是通过死向新的生复苏。佛法是以轮回说为基础,从更加深邃的永恒的生命观的立场,阐释“生死”着一根本问题。生和死,本与生命共存,生命是永恒的,无限的转换着生和死。“若纠我之心性,无可生之始,故也无可之终。”我之心性,即一念之生命。它无始无终,并不因为死,而从这个宇宙上消灭。所以“永远不要忘记,死决不是最后。曾经活在这个世上的圣人们,就都超越了死的境界……”,那是在生死的流转之间有一个与宇宙不断融合的“我”的存在。外在的宇宙是无限的,同样,小宇宙――人的生命也是没有境界线的。一念的生命是超越了生死、大小、广狭的相对存在。领悟到自己生命的根源,则“生死”自然就不会使人感到恐惧。死,决不是“生”的失败,而是使新的生命得到复苏的重要转机。沙加也是了解的,娑罗双树下,将血染的花瓣托付微风,含笑而逝,那样的笑,出尘飘逸。他的潇洒,不似紫龙,是一片绿叶飘落的从容;不似加隆,是凌空雄鹰的御风而行,而是万物不萦于怀、生死随缘的空灵。一悟之后,万法皆空,万象冥会。
Guys, See you in the hell!
我对佛教还研究过的呢,居然一点不知道这个。
有点疑问:曾经遇见过一位据说说开天眼、通阴阳的大师(不要笑话呀,我是有神论者),说我不是打六道轮回来的(哈哈,听着邪乎吧,我是琢磨了半天,不能确定这是好还是坏)。那这种不去轮回的人还有第八识吗?
所有的果报都会成为第八识的考核业绩,就不知道第七识是怎样无偏差的移植六感的果业的。
一类是果业显赫或颇有慧根的,能够超脱三界,免受轮回之苦的;
另一类是孤魂野鬼,错过了轮回的时机,没有依托,在世间痛苦飘荡的。
你说你是哪一类,如果前世不轮回,又哪有今生呢?那个大师怎么和你解释的啊?
你说的第一类人,不是没有前生,只是没有后世--超脱了轮回。
第二类是不是不算人啊?还没投胎。
我的意思是,比方这第一类人,还有没有第八识?
那个和尚说第八识的特点是“先来后走作主翁”,其他六识都要在第八识的作用下才能正常工作,而六识是表象的,需要人这个载体才能存在的,第八识不需要,所以人在超越轮回后应该没有表象了吧,所以六识应该俱灭,只剩第八识起作用了。
我也不懂,所以发个帖子找有兴趣的朋友探讨探讨。
本文简要记述了唯识宗的基本理论, 共分五个部份∶唯识宗的八识论、三性三无性
、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由此揭示世间只有识,除识之外别无其他。 宇宙间的一
切事物都是识变现的幻影,就像水中月、镜中像、空中花一样是虚幻不实的。
───────
唯识宗哲理略论
───────
中国佛学唯识宗直接继承印度大乘佛教有宗, 亦称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对於大乘佛
教来说,空、有两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空、有两宗
是学习佛学的关键,很多佛学院都把唯识和中观作为主课,就是出於这种考虑。
从哲学理论来讲, 唯识的理论最为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他宗派,会有「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从唯识入手。 前辈学者欧阳竟无、周
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的专家。
一般认为唯识宗依据的经典是六经十一论, 六经如下∶《解深密经》、《如来出现
功德经》(没汉译)、 《阿毗达磨经》(没汉译)、《楞伽经》、《密严经》(没汉译
)、《华严经》。 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圣庄严经论》、
《集量论》(没汉译)、 《摄大乘论》、《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分别瑜伽论》(没汉译)、《观所缘缘论》。 这六经十
一论只能说是《成唯识论》所引用的经典, 说成是唯识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是不妥当的。
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成唯识论》是唯识思想的集大成者, 是研究唯识依据的主要经
典之一。
现将唯识宗的 哲学理论分述如下∶
─────────
壹、唯识宗的八识论
─────────
唯识宗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识变现的,宇宙万有是所变, 识是
能变,能变识共分三种,此称三能变,《唯 三十颂》说∶「此能变为三, 谓异熟、思
量,及了别境识。 」〔注一〕。「异熟识」是出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是二
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了别境识」是三能变,即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在三能变识中,第八识是本识,其馀七识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有三相∶自相、果相、因相。 自相是阿赖耶识的自体之相,阿赖耶
是梵文 alaya 的音译,意为「藏」,所以阿赖耶识又称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
藏、执藏。 阿赖耶识像一座奇异的仓库一样,里面储藏著各种各样的种子,阿赖耶识是
能藏,种子是所藏。 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第七识末那识妄执为「我」( atmam,意谓起主
宰作用的灵魂),第八识藏此我执,故称执藏。
藏识共分三位∶ ⑴我爱执藏现行位∶包括七地以前的菩萨、小乘佛教的声闻及缘觉
二乘有学〔注二〕,和一切有情众生。 称第八识为阿赖耶识,是因为第七识的虚妄执著
,认为我、法( dharma,宇宙万有)都是实有。⑵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乃至菩萨
金刚心或解脱道时,乃至二乘无馀依位,谓名毗播迦( vipaka ),此云异熟识。 」〔
注三〕「金刚心」即菩萨心,不为一切烦恼所动,犹如金刚一样坚固。 「解脱道」意谓
出离烦恼的解脱之道,也就是佛道。 「无馀依」即无苦所依的无馀依涅盘,或称无馀涅
盘。 此时的第八识称为异熟识,意谓前生的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无记果报。第八识的性
执是无覆无记,所生果皆由「业」( karma,行为)决定, 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
果报有总报、别报之分, 总报系指六道轮回中的分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
地狱。 每一类中又有区别,如人道有男女上下贵贱之分,同一类中的不同果报,称为别
报。 招感总报的业称为引业,招感别报的业称为满业。⑶相续执持位∶「谓无始乃至如
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谓名阿陀那,此云执持。」〔注四〕阿陀那是梵文 adana 的
音译,意译执持,因第八识能执持一切种子及五根等。 在相续结生时,第八识能摄取生
命体,执受名色自体。
第八识虽有三位,但只有第一位是自相。 第八识又称为异熟识,这是只就第八识的
果相而言, 因为第八识能够决定转生的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道(六道)
、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善业或恶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识。 果
相是第八识的第二位。 第八识又称为「一切种识」,这是第八识的因相。因为它含有各
种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可以薰生各种现行,成为一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和心不相
应行法生起的原因。因相是第八识的第三位。
末那识是梵文 Manas-vijnana 的音、意合译,Manas 意为「意」,vijnana 意为「
识」,合言之为意识,与第六识同名。 但为了和第六识相区别,第六识用意译,第七识
用音译。 第七识虽与第六识同名,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此为依主释。第
七识是「意」即「识」,此为持业释。
关於第七识在八识当中的地位, 《成唯识论》卷四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
,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 」〔注五〕第七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其活动的依据,第
七、八二识同时发挥作用。 依止第七识及第八识,前六识才得以转生。第七识在转依之
前唯缘第八识的见分,作为「自内我」。 转依之後变为平等性智,唯缘真如。末那识的
性质是有覆无记。
末那识的基本特徵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的∶「恒审思量我相随。 」「恒审思量
」意为不停顿地思虑作用,与有间断的六识相区别。 「我相随」意为第七识缘第八识,
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
末那识共有三位∶⑴补特加罗我见相应位∶此位主张有「我」, 包括一切有情众生
、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有学位、七地以前的菩萨。 此位第七识末那识缘第八识阿赖耶识
为「我」。 ⑵法我见相应位∶主张法有,即主张有森罗万象的物质世界。此位包括一切
有情众生、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还有未达法空智果的菩萨。 「法空智果」是以无分
别智入法空理时所得到正智果。 「无分别智」是缘无相、不可分别真如的智慧。⑶平等
性智相应位∶即佛果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无漏位。
第三能变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随根得名, 因为
这识依眼等六根,都是依主释。 这六识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随境取
名分别称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 这六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
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识。
眼识缘取色境需要九个条件∶⑴空,即空间;⑵明,即光明; ⑶根,即眼识所依的
眼根;⑷境,即色境;⑸作意,即作意心所; ⑹根本依,即现行阿赖耶识;⑺染净依,
即第七识末那识;⑻分别依,即第六意识;⑼种子,即眼识种子。
耳识缘声需要八个条件∶ 耳根、声境、耳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
和空。
鼻识缘香境需要七个条件∶ 鼻根、香境、鼻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
识。
舌识缘味境需要七个条件∶ 舌根、味境、舌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
识。
身识缘触境需要七个条件∶ 身根、触境、身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
识。
第六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两种。 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意识称为五俱意识,
亦称明了意识,因为这种意识能够明了缘取相应的外境。 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
起的意识称为不俱意识。
五俱意识又分为五同缘意识和不同缘意识二种。 五同缘意识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并
同缘一境的意识。不同缘意识虽然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所缘境却不相同。
不俱意识又分为五後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 五後意识是五俱意识之後的相续现行意
识。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一种意识。
独头意识又分为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三种。 定中意识是修练禅定时的意
识,这种意识生起时前五识都不生起,只有缘境的意识。 独散意识又称为散位独头意识
,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或追想未来等单独生起的意识。 梦中意识是作梦时的
意识。
我怎么觉得有点邪教的味道啊?不像正宗佛教的东西,5555555
这么难懂,不太容易流传吧。
抄个唯识宗的书目,嘿嘿
一般帐?槲ㄗR宗依??的??典是六??十一??,六??如下:《解深密
??》、《如?沓霈F功德??》(?]?h诅)、《阿?尺_磨??》(?]?h诅)
、《楞枷??》、《密?澜?》(?]?h诅)、《攘?澜?》。十一??是:《
瑜伽??地??》、《锢?P慢教??》、《大乘擎?澜???》、《集量??》(
?]?h诅)、《?z大乘??》、《十地????》、《揆中????》、《唯滓二
十??》、《大乘阿?尺_磨集??》,《分?e瑜伽??》(?]?h诅)《愚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