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有没有懂佛教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啊? -- 机会主义者

共:💬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一篇唯识宗的小文章,看看是否有启发

本文简要记述了唯识宗的基本理论, 共分五个部份∶唯识宗的八识论、三性三无性

、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由此揭示世间只有识,除识之外别无其他。 宇宙间的一

切事物都是识变现的幻影,就像水中月、镜中像、空中花一样是虚幻不实的。

 ─────── 

 唯识宗哲理略论 

 ─────── 

中国佛学唯识宗直接继承印度大乘佛教有宗, 亦称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对於大乘佛

教来说,空、有两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空、有两宗

是学习佛学的关键,很多佛学院都把唯识和中观作为主课,就是出於这种考虑。

从哲学理论来讲, 唯识的理论最为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他宗派,会有「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从唯识入手。 前辈学者欧阳竟无、周

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的专家。

一般认为唯识宗依据的经典是六经十一论, 六经如下∶《解深密经》、《如来出现

功德经》(没汉译)、 《阿毗达磨经》(没汉译)、《楞伽经》、《密严经》(没汉译

)、《华严经》。 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圣庄严经论》、

《集量论》(没汉译)、 《摄大乘论》、《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分别瑜伽论》(没汉译)、《观所缘缘论》。 这六经十

一论只能说是《成唯识论》所引用的经典, 说成是唯识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是不妥当的。

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成唯识论》是唯识思想的集大成者, 是研究唯识依据的主要经

典之一。

现将唯识宗的 哲学理论分述如下∶

 ───────── 

 壹、唯识宗的八识论 

 ───────── 

唯识宗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识变现的,宇宙万有是所变, 识是

能变,能变识共分三种,此称三能变,《唯 三十颂》说∶「此能变为三, 谓异熟、思

量,及了别境识。 」〔注一〕。「异熟识」是出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是二

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了别境识」是三能变,即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在三能变识中,第八识是本识,其馀七识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有三相∶自相、果相、因相。 自相是阿赖耶识的自体之相,阿赖耶

是梵文 alaya 的音译,意为「藏」,所以阿赖耶识又称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

藏、执藏。 阿赖耶识像一座奇异的仓库一样,里面储藏著各种各样的种子,阿赖耶识是

能藏,种子是所藏。 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第七识末那识妄执为「我」( atmam,意谓起主

宰作用的灵魂),第八识藏此我执,故称执藏。

藏识共分三位∶ ⑴我爱执藏现行位∶包括七地以前的菩萨、小乘佛教的声闻及缘觉

二乘有学〔注二〕,和一切有情众生。 称第八识为阿赖耶识,是因为第七识的虚妄执著

,认为我、法( dharma,宇宙万有)都是实有。⑵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乃至菩萨

金刚心或解脱道时,乃至二乘无馀依位,谓名毗播迦( vipaka ),此云异熟识。 」〔

注三〕「金刚心」即菩萨心,不为一切烦恼所动,犹如金刚一样坚固。 「解脱道」意谓

出离烦恼的解脱之道,也就是佛道。 「无馀依」即无苦所依的无馀依涅盘,或称无馀涅

盘。 此时的第八识称为异熟识,意谓前生的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无记果报。第八识的性

执是无覆无记,所生果皆由「业」( karma,行为)决定, 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

果报有总报、别报之分, 总报系指六道轮回中的分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

地狱。 每一类中又有区别,如人道有男女上下贵贱之分,同一类中的不同果报,称为别

报。 招感总报的业称为引业,招感别报的业称为满业。⑶相续执持位∶「谓无始乃至如

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谓名阿陀那,此云执持。」〔注四〕阿陀那是梵文 adana 的

音译,意译执持,因第八识能执持一切种子及五根等。 在相续结生时,第八识能摄取生

命体,执受名色自体。

第八识虽有三位,但只有第一位是自相。 第八识又称为异熟识,这是只就第八识的

果相而言, 因为第八识能够决定转生的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道(六道)

、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善业或恶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识。 果

相是第八识的第二位。 第八识又称为「一切种识」,这是第八识的因相。因为它含有各

种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可以薰生各种现行,成为一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和心不相

应行法生起的原因。因相是第八识的第三位。

末那识是梵文 Manas-vijnana 的音、意合译,Manas 意为「意」,vijnana 意为「

识」,合言之为意识,与第六识同名。 但为了和第六识相区别,第六识用意译,第七识

用音译。 第七识虽与第六识同名,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此为依主释。第

七识是「意」即「识」,此为持业释。

关於第七识在八识当中的地位, 《成唯识论》卷四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

,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 」〔注五〕第七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其活动的依据,第

七、八二识同时发挥作用。 依止第七识及第八识,前六识才得以转生。第七识在转依之

前唯缘第八识的见分,作为「自内我」。 转依之後变为平等性智,唯缘真如。末那识的

性质是有覆无记。

末那识的基本特徵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的∶「恒审思量我相随。 」「恒审思量

」意为不停顿地思虑作用,与有间断的六识相区别。 「我相随」意为第七识缘第八识,

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

末那识共有三位∶⑴补特加罗我见相应位∶此位主张有「我」, 包括一切有情众生

、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有学位、七地以前的菩萨。 此位第七识末那识缘第八识阿赖耶识

为「我」。 ⑵法我见相应位∶主张法有,即主张有森罗万象的物质世界。此位包括一切

有情众生、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还有未达法空智果的菩萨。 「法空智果」是以无分

别智入法空理时所得到正智果。 「无分别智」是缘无相、不可分别真如的智慧。⑶平等

性智相应位∶即佛果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无漏位。

第三能变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随根得名, 因为

这识依眼等六根,都是依主释。 这六识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随境取

名分别称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 这六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

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识。

眼识缘取色境需要九个条件∶⑴空,即空间;⑵明,即光明; ⑶根,即眼识所依的

眼根;⑷境,即色境;⑸作意,即作意心所; ⑹根本依,即现行阿赖耶识;⑺染净依,

即第七识末那识;⑻分别依,即第六意识;⑼种子,即眼识种子。

耳识缘声需要八个条件∶ 耳根、声境、耳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

和空。

鼻识缘香境需要七个条件∶ 鼻根、香境、鼻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

识。

舌识缘味境需要七个条件∶ 舌根、味境、舌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

识。

身识缘触境需要七个条件∶ 身根、触境、身识种子、作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

识。

第六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两种。 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意识称为五俱意识,

亦称明了意识,因为这种意识能够明了缘取相应的外境。 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

起的意识称为不俱意识。

五俱意识又分为五同缘意识和不同缘意识二种。 五同缘意识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并

同缘一境的意识。不同缘意识虽然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所缘境却不相同。

不俱意识又分为五後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 五後意识是五俱意识之後的相续现行意

识。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一种意识。

独头意识又分为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三种。 定中意识是修练禅定时的意

识,这种意识生起时前五识都不生起,只有缘境的意识。 独散意识又称为散位独头意识

,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或追想未来等单独生起的意识。 梦中意识是作梦时的

意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