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当下的家庭教育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给我打钱87405

共:💬74 🌺2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何发生学习?

如何发生学习?

发生学习,就得往大里发展。这个大,有很多种讲法,更快、更高、更强、更细、更复杂……

我还是喜欢拿历史来当例子讲。

南北朝时期,北方比较明显的就是鲜卑的崛起。陆续出现了好几个小国,所在地各不相同,此起彼伏,你吞我并,这个阶段,汉化并不明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的理解:不大。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用一个极端来推论。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穿衣不睡觉照样能活着,他要不要学习?他不需要。就物质来看,这个人是不是已经极小了?

到了北魏强大起来,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连续几个拓跋皇帝,都是高度重视汉化的。汉化,就是向汉人学习。他的地盘扩张到了以前汉人的聚居地,他要统治汉人,他自己又不会,他怎么办?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学习。

拿我本人的经历来讲。我如果不上升到中层干部这层面,我会对管理感兴趣吗?就算感兴趣,也没有紧迫感。

因此,简言之,要触发学习,必须往大里走。

学得怎么样,那是另一码事,那是关乎程度的问题。我讲的是方向性问题。

不吃不喝不穿衣不睡觉也能活,他的方向就是不学。

他从一个基层人员干到中层干到高层,他的方向就是学。

所以,大,又往往跟难关联在一起。

难,就是不会。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为什么不会?事情变大了。

所以,基础性练习,并没有什么鸟用。练习 的难度只能不断提升。

我们对基础牢不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有误见的。前面我已经说过,

说过两条。

一个,是把基础性认知跟某种环境牢牢捆定在一起,这样的知识惰性很强。

二个,没有拓展基础认知的能力和意识。

这两者又会形成互动。惰性越强,就越是难以拓展。越是不拓展,惰性也就越强——够用嘛,还拓展个啥呢?

这里,顺带要说一句,我们今天这个教学搞成这个样子,它是有历史背景的,存在即合理。

但是,它不会永远是这样。

我们现在的学生任务比以前重多了。现在的学生要处理好学习、社交、娱乐这三件事。

如果学会了处理,那么能力就会大幅提升。而学不会,就把自己折了。

我们看待这个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能力不足的时候,做一些减法,是战术动作,而不是战略思想。退回来,是手段,目的还是要出击。

因此,对于人的发展规律,我们也应该有一些解放性的观点。几岁能干什么,有一些传统观点可能就需要修正。

当然,客观公正的说,多数人,在初期肯定是会掉队的。这毕竟是这个新鲜事物。只有极少数个体,在一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能脱颖而出,逐步成为标兵。

所以,今天的教学成效,不可能高,反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这是因为难度变大了。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被迷惑了。

这就好比说,考试,一开始是考基础题,全班平均分在80分以上。第二次考的是中等难度题,结果及格的不到10%。我们需要“反思”吗?能反思成考试太难了吗?

我用考试来打比方,当然容易理解。可是我谈的是宏观问题,人类社会的问题,就不容易理解了。许多人看不到,考试升级了。他只看到成绩在下滑。他忧心忡忡,他手足无措,他呼天抢地。

换个角度来看。假的怎么破?

用难度来破。

我们过去70年的教育教学,水份高,指出来也不承认。怎么办?提高难度。

你不承认也不行。与其顽抗,不如改正。

人类,就是要往大里走,用这样的方法来去伪存真。

不跟你辩解,扯不过你。

这个策略非常有效。

这说明人类社会是高智商组织。

家园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说一个心理问题,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信大家 都听过。

大意是说,一个人被劫匪绑架之后,居然开始同情这个劫匪。

我们很多人,本来并不自欺,但被自欺的人“绑架”久了,反而开始生出同情,导致自己思想混乱。

这就是软刀子杀人。

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怎么来解决?

要严格的回答问题。(当然,我会左右互搏,可能更容易一些)

方向性问题,绝不谈判。

只有可能在程度性问题上有商讨的余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也算是患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这种心理反应,会有许多变种。

所以我需要重申一次。

今天的学生,面临的任务更重。这不是在同情他们,而是知道他们的处境。

课堂学习,要学,怎么娱乐,也要学,怎么社交,还是要学。一切都得学。学习始终是主题。

一个学生,不断的索要,还叫苦连天,这是南辕北辙,根本无需同情。

我们的一切帮助,都是建立在学习这个方向上的。

换言之,同情是一个概念,帮助是另一个概念,不可混淆。

这个问题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我需要再一次的描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一个人被劫匪绑架,【久了】,开始同情劫匪。

在中国,这就叫妇人之仁。严格的说,就是自己本来就不坚定。

这很容易发生在一些有互助关系的对偶体上。

比如父母与子女,比如老师与学生。

如果立场不坚定,思路不清晰,就容易把这种互助当成依赖。

父母反过来依赖子女,老师反过来依赖学生,现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我们一定要小心。

家园 宗教审判所

宗教审判所,将重现人间,它会换一副面孔。

怎么来理解宗教审判所?在那个年代,连奴隶都荒淫无度。所以后来催生出了另一群人,把所有人都当成罪犯来对待。

这种类型的人,已经开始出现了,老师这个群体,是非常容易出现的,有的老师极其残暴,以折磨学生为乐。父母也是,打死孩子的都有。

一定要小心。

家园 人在做,天在看

我们一定要正视:西方教育之下,人的依赖性变强了,人变弱了。

这个社会问题,不是我们这些个体可以解决的,只有时间才能“解决”。

个体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强。铲除掉自己的依赖性,才能守得住最简单的大道理,才不至于被别人三言两语给说丢了魂。

不自强,无法自保。

此外,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根本无法用简单的心理治疗、闭门思考这种手段来挽救这些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

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前。

他们会不断的叫苦叫累,会不停的撒泼打滚。

对策就是不理,向前。

所以根本不需要怀疑,中国GDP还会不断提升。

中国的GDP还很大的增长空间。非常大。

起码是现在的两三倍,并且非常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简单说,用铁一样的事实,来“教育”这些患者。你不跟,那就KO。日本恰好做反了。

当然,不能否认,作为教育工作者,当老师的也好,当家长的也罢,处境很糟,但只能坚持真理。撒泼打滚的学生,你不理他,任他去,灭了就灭了。

反过来看,这不恰好就是自己成长的好时机吗?

马云能成老板,马云之前是干什么的?他是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我们无需说,自己要有钢铁般的意志,我们只需要说:简单的道理我们认。不需要吹嘘自己意志有多坚强。不必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日子过得很艰难。像这样的自我安慰,对自己并没有益处。不喜欢学的学生,数量多,我正好成长。太棒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借一句套话,这是极佳的历史机遇,当牢牢把握。

另外,关于宗教审判所再多说几句。

其实就是“药家鑫”。

自己很软弱,很容易被诱惑,自己始终无法成长,长期受压迫。遇到某种特殊情境,就会变成暴徒。

药家鑫,是个体,我谈的是群体——因此,有一个正态分布。

不光是人群在数量(程度)这个维度上有正态分布,并且在时间跨度上,也会有一个正态分布。

那么时间跨度,怎么理解呢?简单说,就是会出现一个高峰期。前两年,我们总是看自爆的新闻,在欧洲,在中国,在美国,在日本,都有所表现。他们似乎是“约好”了,其实就是一种正态分布。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高峰期。真正的高峰期还没有来到,这只是前奏。大型战争,是不会爆发,但是街头暴乱,恐怕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或许,在某一天,在中国的某几处校院内,会出现超级暴力的事件。

很难准确的预测出具体情况。我只能判断出,高峰还没有来。

简单说,将药家鑫这个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这事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不妨去观察香港。

香港所谓的比中国更先进,更发达,而实际上,人更为软弱,依赖性更强。因此,香港的动乱已经持续了多年。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那么另一种情况,就是日本。日本是宅化,也就是自闭倾向,目前在中国也有所抬头,所谓的佛系。

我前面提到南北问题,真的是无巧不成书吗?不是,一南一北,有两种倾向,一个共性。

同理,我们也观察到东西问题,本拉登撞大楼,穆斯林自杀式爆炸,一东一西。

我们也能看出来,暴烈程度不一样。东西向,暴烈程度高,南北向,暴烈程度低,这跟中国文化有极大关系。

这是一个很大的暗示:东西问题,正在扭转成南北问题。这是由中国“主导”的,事情总是往容易发展的方向发展。

不过,有一些问题,很难预测,难保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武统台湾,武力镇压香港。得有这个准备。

那么究其根本,还是教育。但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声讨它,这是一种历史,没有可能跨越。

假的,需要时间,还有暴力去捅破它。假教育搞了几十年、上百年,终归是要清算的。

再简单点说,新时代的宗教审判所,无处不在,相关的“人员”,不是选择自杀,就是杀人(最极端的两种情况)。稍微轻的可以自己推演。心理医生,将来会赚大钱。

眼下这个时代,专心学术 研究的,是最幸福的一群人。好比一个人,跑到洞里去修仙,等他出来,仗打完了,他正好有成果。哪个孩子,走上了这条路,必成大材。

一句话,路都是自己选的。该报应,就会报应。

早来是来,晚来还是来,别侥幸。人在做,天在看。每一笔都算得清清楚楚。

点看全图

最后说一句:

绝不要用罗马、用基督教来推演中国的未来,中国就是中国。中国是世界的中国。

我的意思是说:西方(欧洲和美国)估计又得“休耕”一千年。一旦东西向扭转成了南北向,这事就会发生。

道理很简单:

西方的资源早就挖干了。他们完全是靠人(科技),而人,又完全是靠外部输血。目前还

有人才流向西方,那只是历史的惯性。一旦中国GDP发展到某个程度,西方立刻就会失血休克。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点看全图

家园 谈一点我对“该怎么去认识人类社会”的意见

不妨开门见山的说,我以为最需要的是学会:从点到看到体。

可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个社会我们已经不认识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100年前,就有学者警示,要小心,未来最可贵的资源是寂静。

看起来,这预言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还需要注意到,我们之所以感受到模糊,听到的多是噪音,是因为我们过往的认知,几乎都是指向个体、指向点的。

就拿教学来说,尽管制度上是大课堂,但实际上,我们操作出来的是点对点,或者说,是一群学生坐在电影院里,各不相干。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说,过去,我们分析一个人,就是那个人,而如今,我们分析一个人,“他”是一群人。

如果我们还是盯着个体,自然就会感到困惑。

所以,我力荐,要学会拓展,从一些最基础的认知出发,将它从点推到体。

要学会拓展,不是只能依赖读史,还有别的途径。譬如汉字学就是很好的指南,汉字的词义、字形,是如何扩展的?

建国之后,又是如何简化的?

又譬如生物学,受精卵是如何一步一步发育成熟的?

其实我谈的这些,大家 并不陌生,因为像组织、群论、膨胀,诸如此类的字眼随处可见。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本不应该沉沦,本不应该失去机会,看错了,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人类社会,正在往两个不同的方向“膨胀”:显微镜和望远镜。

而我们人类的自然尺度显然是无法应对的,只有学会了拓展,才能正确的认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路径。

一个简单的策略,就是一手显微镜,一手望远镜。

比如读史来说,不妨去读一些“微史”:日军侵华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游击队仅仅只是共产党组织的吗?用显微镜去看历史大事件。

再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汉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样的策略在人类社会中又有怎样的具体应用呢?这是在用望远镜将相对宏观的事件“收回”至一些最基础的概念上来。

我有十足的把握,只要这么去做,早晚能学会“平移”、“缩放”、“旋转”、“翻转”。

此外,我想说的还有:请勿对社交抱有偏见,我们并不能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未来的社交。

从根本上讲,社交的指向是“群”。而怎么做,我们这些成年人并不是很清楚。在和未成年人打交道时,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注意方向和程度的区别。不应该盲目反对社交的“方向”,更不应该盲目模仿社交的“程度”。

从老师这个职业来看,如果老师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一些东西,自己学会了社交,我有理由相信,大课堂会变成真正的大课堂,而不是今天这样,空有形式。

或者干脆的说,教学的虚假,就是因为大课堂徒有形式,内容空洞。

我以为,这才是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家园 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下面是一个具体事例:

妇人之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药家鑫、人肉炸弹、日本宅民

粗看,这五样似乎毫无关联,实际上前面两个是理论,后面三个是实践。

妇人之仁是写意,这里的妇人并非是实指,指的是软弱、易屈服,这种也并非只是性格,与能力也有关联,所谓态度和方法一个都不能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西式理论,比较倾向于情感面(或说态度),而妇人之仁是中式理论,比较倾向于身份面(或说能力)。

就实践来看,药家鑫是个体,他并不是暴徒,恰好相反,他是一个软弱的人,遇到某种情境,便走向极端——杀人。一贯胆小如鼠的人,疯起来很可怕。这一点,在电影《有话好好说》里也有所表现。美国频繁出现的校园枪击案,就是药家鑫“群”。要注意的是,群体的意思是说,这样的人群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方向”一致,“程度”不一。欧洲近年“活跃”的人肉炸弹,也是“群”,其暴烈程度更高。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所描述的,人质同情劫匪,是另一种具体表现。妇人之仁也是这个意思。在今天,这样的群体可谓庞大,譬如父母反过来依赖子女,而实际上,明明是子女在绑架父母。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群体,这意思是说,这样的群体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方向”一致,“程度”不一。

日本宅民,是第三种具体表现,中国大陆目前流行的佛系就是它的变种版。

所以简单来说,软弱、易屈服是根本,至少会有三种具体表现,杀人、沉默(麻木)、自杀,这三种具体表现亦成正态分布,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当然,沉默只是表象,沉默不一定就是软弱。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个体事件开始群体事件演变,这是当前的主要变化。

一旦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联,自然是“大道至简”了。

点看全图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才会有下一步:该怎么办?

迪拜塔这张图片,清晰的告诉我们现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但一定要注意,这并非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是将“人的主要属性是社会性”具体化。

简单说,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在不断膨胀,社会越来越复杂,个体能力越来越难以应付,另一方面是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个体越来越懈怠。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但这并不是句号,不是终点。

在这一背景下,多数个体的发展方向是:寻找群,进一步组建组织,进一步成为组织领导人。

只有极少数个体,才像迪拜塔那样,一切皆为我所用,成长为前无古人的英雄。

那么社交的大量应用,本质上看,就是“组织民间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越是年轻人,越是渴望社交,根本就在于“自强意识”。但是由于未来的社会“群化”,我们观察个体时,却得出了如今的孩子不自强这种结论。这个结论是错误 的。

相关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我们所嘲讽的脑残粉,追星族,有些参与其中的个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理很简单,个体太弱,寻找到同属性的群,他才会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他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里所说的安全感,不是字面的意思。

若用极端的方式来描述,那么就是当妓女,也能发展成老鸨。但是我们人类有太多的偏见。所以,许多个体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换言之,人类的偏见,就是只盯着个体,而不知道如今只能用“群”来谋求发展。人,活在21世纪,思想却停留在5000年前。

父母,几乎无法给予孩子安全感,因为属性不同,不是一个“群”的人。绝大部分的父母,心思还是修建“迪拜塔”,可谓毁人不倦。

点看全图

这一历史阶段是无法跨越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悬殊才会收窄——发展成橄榄型或金字塔型社会结构。非要问,是谁是“罪魁祸首”,第一个就是互联网技术。我们才刚刚进入这个阶段。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非常重要:

点看全图

美国是多数人在往下掉,中国是少数人在向上升。

案例就讲到这里。

结论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强大,但是其中的多数个体会被【视】为越来越弱。许多人会因此出现重大误判,错失N多绝佳良机。这已然是定局,无人可以阻挡。

同时,顽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会继续毁人,扼杀年轻人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定局。只有跨越了这个历史阶段,事情才会【翻转】。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好时代,也是坏时代。

一个人,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汲取养分,不断的上升,自然感受到的是好时代。反之,自然是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坏时代。

顺势而为,首先是顺,是方向,然后才是为,是程度。方向对了,怎么都对了,程度,只是多与少的问题。而要顺,就必须要明白势,要了解人类社会。

一个人,如果对了解社会提不起兴趣,所谓顺势,也只是盲目,自然无所作为。

最多也就是瞎猫撞上死耗子,挣到手的钱,也会吐出来,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

事情上“路”了,跟着多数人走,是省力的办法,因为多数人都在顺势。

一个历史阶段才刚刚开始,跟着多数人走,只会自毁前程,好比股价前面一直在跌,后来已然翻转,但多数人仍然是空头思维。简单说,遇到历史转折期,最好跟多数人反着干。

多数人只关心个体,反着干,学着去关心群体、社会。这才叫顺势而为。

简单说,今天的多数社交群,只是乌合之众。与其整天泡在微信群里,不如去追星,去打游戏。

成为一名追星族,反而有可能得到成长。跟着一群人打游戏,有可能打成世界冠军。即便不是,人也成长了。

培养孩子 的基本策略就是:你喜欢做什么事,那就去做,要做好。当然,躺在沙发上混时间,那不叫做事。逼着孩子考越来越贬值的文凭,大概率会毁掉一个孩子。

喜欢某个明星?很好。收集关于他的一切,满世界找到他,要跟他合影,要他同住一个酒店,要组织一群粉丝给他加油。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发展不起来呢?

喜欢打游戏?双手赞成。好好打,打成全服最强,打成全国最强,打成全世界最强。

可惜,这些当家长的,一个个蠢到家了。

但是,请不要产生误会。我的意思是:组织大于个体。组织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并不能把组织当成自己向上爬的工具,这么干的人,一定会被组织踢出来。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我们这些个体,是“实心”的,我们摆脱不了困境,许多时候只能屈服,只能把组织当成自己向上爬的工具,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我的女儿告诉我,她所玩的第五人格,就是如此。一些服务器,都是个人利益至上的人在玩,在这里玩,很无趣,但还有一个服务器,是国服,全世界的玩家在此相聚,没有组织观念的玩家,就会被踢出去。

因此,互联网是我们这些个体,解放自己的好工具,借着这工具,我们由实向虚,从一个屁大地的居所,走向全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就不必屈服了,就可以追求真理了。这是多大的好事啊。

反过来说,一个人,倘若他坚信真理,他就一定能抓住这大好的机会,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同志,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甚至可以说,这机会只是刚出现,他就敏锐的发现了。马云,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说,在过去,一个个体不得不向谎言屈服,我们可以接受,但在今天,就不可以接受,环境变了,条件好了,没有理由了。所以说,能不能抓住机会,取决于自己。饭已经做好了,能不能吃到自己的肚子里,那是由个体来主宰的。

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成为药家鑫,还是向马云这条路走,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家园 编号兄,我毫不客气地指出

要翻身三个字就是你的执念!你翻身,骑在别人头上做人上人?no,不允许。

个人的翻身永远是反动的,只有阶级的翻身,才能扬眉吐气,走进新时代。

谁也不比谁高贵,没有谁应该是谁的人上人。

家园 学习的基本原则

第一、得用心。学得用心,玩得用心,一碗水要端平。

第二、持之以恒。持之以恒的学,持之以恒的玩。学了玩,玩了学,劳动了享受,享受了劳动,如呼吸。

持之以恒是个概念化的词,并非是实指,非得每日都得学,每日都得玩。有时候,连学三天,再连玩两天。有时候,连学十年,再享受五年。

不论如何,一碗水得端平。

有没有端平自己最清楚。

比如打游戏,头一把打得不爽,再来打一把。学习的时候,一看到作业就头痛。这碗水并没有端平。

打游戏,打一把不过瘾,再来一把,一打三四把。学习,做一道不过瘾,再来三四道。很公平。

只谈学习,只谈劳动,哪有公平可言?

一玩就眉飞色舞,一学就愁眉苦脸,傻子也能看出来是偏心。

要不然,为什么说,心长歪了,人就不中呢?

讲真,这都是最最基础的问题,就算不明白,稍微一琢磨也懂了。

揣着明白装糊涂,一碗水没端平,还能坑着别人?

心长歪了,上帝也救不了。

还有的人振振有词的告诉我:难道你不知道吗?人类的心脏就是长得歪的,你见过有人的心脏长在正中央吗?

所以说,宇宙的奥秘就藏在人身上,人的心脏靠左,就是为了告诉人类,学习劳动上花的时间要多过娱乐享受的时间。

只有一条,希望大家 能重视:

接下来的社会,十之八九是先玩后学型的。

制度还没有跟上,慢慢会有变化的。

这事,其实消费已经开始了。借贷消费。

借贷消费的本质是在吃老本,吃红利。就全社会而言,当然就是吃工业化的老本、吃高科技的老本、吃上几辈的老本。从全社会来看,人类不可能透支。

只是说,个体如果把握不住,就会翻车。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学会“鼓励孩子用心玩”,用心玩了,用心学,多少公平一点。当然,要反对孩子们瞎玩,胡玩。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怎么行?将来不是吃老本吗?吃光了怎么办?

吃老本,这个方向并没有错。为什么不能吃老本?一个人干20年,开始吃老本,没有错啊。那么下一代人,吃上一代的老本,怎么就有错了呢?

所以,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方向,而是程度。吃透支了,当然不行。所以策略就是,多玩一点,少学一点,靠老本撑着,用空间来换时间。当家长的难道不觉得值吗?自己苦干一辈子,孩子可以慢慢发展,不好吗?

想一下,如果我们是一个农民,我们在丰年,把粮食藏起来,是为了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应对荒年吗?所以,吃老本,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吃顾着吃老本,只玩不学,那心脏就长到胳肢窝里去了。

我以为,这就叫审时度势。大势就是提前消费,就是先玩后学。

不会?不会刚好学一下,又不是什么坏事。

当然,吃老本这个事,把握不好容易吃空,吃成负值,但不能说不好把握就拧着来啊。如果当家长的就是这种态度,这种遇到麻烦就想跑,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好得了?

多花点心思去琢磨,怎么才叫玩得好,怎么才能把握住吃老本,吃到一定程度也学会了,可以开始劳动了,我以为,这才是接下来一个阶段的正道。

一句话,吃老本,是合情合理的,当然,是阶段性的。千万别胡乱反对。人就怕只有一根筋。天天想挣钱,挣了不花,挣了干嘛。

其实人类社会的总规律,就像呼吸一样,前面几代人玩命挣钱,后面几代人躺着享受。这并没有错。胡乱反对,只会搞破坏。

我所反对的,就是把心长到胳肢窝里去了。

可以预见,将来北京的孩子就卖房子先过日子,先卖一半。

有什么要紧的?

卖了一半,正好学会了,再挣钱买回来不就行了吗?

好比,丰年攒下粮食,接着三年都是荒年,吃得差不多,荒年也过去了,再种庄稼啊。只进不出的想法,是不公正的。那是貔貅,光吃不拉。这违背了宇宙的规律。

但是很遗憾,有的人就非得拧着来。

非得要下一代跟自己一样,只要跟自己不一样,就不接受。本来是卖半套房就能再挣回来的,结果给折腾成了房子卖光,还欠了一屁股债。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会这样。

家园 你理解错了

我用的词,往往是广义居多,而你狭义居多。

我说的翻身,结合上下文看(不是这一贴),指的是不屈服于谎言,翻了身,就是有能力去追求真理了。

你有好几个贴子我都没有回,这里算是一并回了。

狭义,往往是结合了情感、价值或者场景之后的“合成物”,相对具象,广义指的就是尽可能的剥离这些内容,相对抽象。比如,如果我说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用的是广义(广义中的小人是指狭义概念太多并且理解不了广义概念,君子相反),你用狭义来理解,自然又会认为我讥讽你。其实我没有这个意思。

之前我回你的贴时,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说得太明白,这次说得具体一些。

还有,我不是在【证明】你错了我对了,我是在【说明】情况,跟对错无关,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家园 价值,情感实际上是剥离不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有自己的情感,抽象的剥离这些东西,纯粹的理性,这是不存在的,人不能超越上帝。

家园 裸奔

我终于可以裸奔,闺女军训去了。

之前还在“租房时代”时,一些同事就觉得我的行为很古怪,钱没几个,却非得去租个一居。独居的乐趣就在于想裸体就裸体,这是在哪都享受不到的体验。我突发奇想,学者们在探讨学术问题时,裸体是不是有利于研究?

最近硬着头皮读完了一本书,其实书并不厚,大概30来万字,但是我花了两个礼拜才读完。主要是经常看不下去,想把书给扔了,思想斗争很激烈。甚至读到最后一页我也想把书给扔了。与此同时,我又在空隙中去搜寻精装本,认为此书乃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书。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书,并且也不是该书的内容有多么深刻。

我的意思是说,“道理只能用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对我也适用。学术研究就好比是裸体,一开始让人目瞪口呆,但如果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被装在套子里太久了。我以为,人需要裸体,也需要做一点学问。

我感觉很幸运,刚读完这本书,闺女就出门了,于是我可以裸奔。这让我对一些事情有了新的看法。最近英国外相批评中国不应该“镇压”香港动乱,他用一种学术口吻来谈这个问题,似乎不偏不倚,这其实是一种“奸”。大雄被胖虎欺负,但他不能用武力,如果用了,他会被批评,这批评声来自于许多人,这其实是一种“愚”。奸生愚,愚生奸,乃人世之常态。道理之所以不能用自己身上,无外乎奸,无外乎愚。

但,常态是不是恒态

我读的这本书,叫《秩序的沦陷》,选材是抗日战争。我之所以说“选材”是有道理的——这本书是特地写给中国人看的,作者可谓用心良苦。尽管在一开始,作者就在暗示,这本书其实谈的是方法论,也就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看历史(我想,也包含了该如何去看世界、看社会),但一路看下去之后,就有一点“身不由己”之感了,时常会忘记这是学术研究,并且研究的并非是抗日的真相。作者除了在开头和结尾谈及方法论,其余绝大部分篇幅是“道貌岸然”的就事论事——一副站着说话不嫌腰痛的样子。我意识到,作者有大智慧。既有大智慧,亦有大勇气。如果读者对书中的观点嗤之以鼻,想必读者会将该书作者列入黑名单,有些过激的读者或许还会去声讨作者。

我在想,这些年,教育出了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成年人缺少这种智慧和勇气。我们一直在强调“理解”,结果“理解”变成了“体谅”,“体谅”又变成了“纵容”。一个成年人,在教育未成年人时,他自己的言行就有不端之处,那么他是不是因此失去了教育的资格呢?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知道真理是什么,“我”还在去往真理的途中,“我”并不是圣人,但“我”有资格来教育,因为“你”想掉转方向。

我闺女最近比较郁闷。这是因为她之前总对我说“你根本就不体谅人,我周围的人都如何如何,我受不了这些诱惑”。我利索的把她KO在地:“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反省’。别人怎么做,周围人怎么做,多数人怎么做,对于一个‘旁观’的个体来说,总有两种基本选择:跟,或者不跟。为什么你心中只有跟?见到一坨粑粑,你为什么又不吃?你所谓的体谅,实则是要我纵容你。这事,没门。”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仿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十之八九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这些杜撰的人,非奸即愚。大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能带领“人民”治水,相反,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只有大禹的族人才相信大禹的判断,大禹家有“祖传”的绝技:掌握了许多关于河流的知识。最好的情况,大概也只能说,邻近的部分氏族被大禹说服,才侥幸躲过一劫,才有后来的治水工程。孟母,如果是一个只强调周遭环境影响的母亲,那么我敢断言,孟子是一个“逆子”,从思想上背叛了他的母亲,否则他不可能写得出“生于忧患”。

还是南辕北辙说得好,重点是方向是否正确。不是看一个人当下是否奸是否愚,是要看他去往哪个方向。奸之所以奸,愚之所以愚,恰好就是不论方向,只看数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