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学记》 -- 给我打钱87405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及“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为殷高宗举为相,终使殷大治,他是有雄才伟略的。郑玄为《学记》作注时说,傅说作《兑命》三篇(收于《尚书》),这意思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源自《兑命》。而一般认为,《兑命》是中国最早的教育经典。故,读《礼记》之《学记》,可温故而知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是《学记》的第一段。意思是,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招纳善良的人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就能赢得小小的美名,还不足以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自己疏远的人,就能打动众人的心了,还不足以教化百姓。君子想要化民成俗,只能办学。
在我们今人看来,执政的人等同于统治者,统治者等同于剥削阶级的首脑,依《学记》所言,兴办教育乃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因此,教与学,都是反动的。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不教不学,人无以立足社会。这矛盾让我们产生困惑,究竟该听谁的,该怎么办呢?
我以为,求同存异,放下剥削二字,单从管理来看,欲求身、家、国、天下之平安,需教需学。《学记》将此段置于首,开宗明义,想来也是这个意思,如此才能心存大志,人有大志,才有大量,人有大量,方能化解冲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第二段好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兑命》,我们往下读,就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第三段的意思是: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备的道理,不学习是不会了解它的益处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读到第三段,我们便知道《学记》是在讲解《兑命》。第二段中,“念终始典于学”是指教育是国之根本。第三段中,“学学半”,深入透彻的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不教,不知道自己不会教,不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老师在教学中成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教与学乃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非对立冲突。我读至此处,不禁大呼:“阴阳相生,才是正道!”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第四段的意思是:在古代,每25户为一闾,设立塾,每500户为一党,设立庠,每1250户为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遇难不畏,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今人对“蛾子时术之”的理解并不一致,有一种理解为“小蚂蚁时时学习衔土,终能筑土成堆”,“时术”作“时时学习”。如果结合上文“学学半”来看,我以为“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这一理解较为妥当,它是在做进一步的讲解。大蚂蚁也曾经是小蚂蚁,不教小蚂蚁,大蚂蚁也总结不出从小成走向大成的发展规律。
并且从行文来看,在提出“学学半”这一高级理论之后,立刻从学生的角度,以九年为一周期讲解小成是如何成长为大成的,这本身就是善教之表现。因此,我读了,颇为信服。
因而,在我来理解,九年教育之所成,并非是教育要求,而是教育规律,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普遍规律。讲述这一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反观我们今日,总是下达“指令”,提出“要求”,并以此为核考标准,有一股浓郁的“人定胜天”之气味,实在是本末倒置。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总是下指令、提要求呢?因为没有第一段,没有声明大义大志。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第五段的意思是: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穿着礼服,备办祭菜祭祀先哲,以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以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愿望。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以使他们谦恭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不到夏祭不去考查学生,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旨趣去学习。(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多观察而少说话,以便保护学生用心思考(的本能)。(年幼的)学生应多听少问,以使学习循序渐进而不越级。这七点,是施教的大纲。《记》上说:“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首要责任在于尽职,学生的首要责任在于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这一段以“此七者,教之大伦”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首要责任在于尽职,学生的首要责任在于立志”做了完备的讲解。
我们今天经常说,老师要尽职,学生要立志。何为尽职,何为立志?空谈而已。
《学记》告诉我们,尽职、立志,要做到七条,而这七条,就可以称得上是“要求”了,因为只有按“具体的要求”来办事,才真正做到尊重规律,才能从小成到大成。
我们今天读了这七条,恐怕内心感受的是惭愧,样样都做错了。
并且,还能从这七条里读出来对历史的曲解:读书的目的是要当官,当官的目的是要平天下,这有什么错呢?当然,我们今天的选择是多样的,不一定非要当官,才能平天下,当工程师,当泥瓦匠,也能成为众多平天下的劳动者中的一份子。这个理,是通的,是从几千年前通到今天,还通到未来的。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第六段的意思是:大学的教学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安排了课外活动。课外不学杂曲,课内就不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歌咏,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洒扫、应对这样的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能学好正课。所以,什么叫善于学习呢?又学会学又会玩。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信念坚定。即便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保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全力以赴、适时而学、锐意进取,自然学有所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这一段在讲解学与玩、正业与杂学的关系,它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阴阳相生,不玩不会学,不学不会玩,讲得多么精彩。会学的孩子也会玩,这不是我们许多老师发现的规律吗?
又会玩,又会学,玩与学互相促进,正业与杂学互相促进,如此,“保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全力以赴、适时而学、锐意进取,自然学有所成”。守大道,才能得自然。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第七段的意思是:现今教书的人,只知照本宣科(自己心里并不通达),向学生灌输(一些无味的)知识,但求数量(不求质量),不顾学生能否接受。于是学生没有学习的诚意,教书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教育的方法违背规律,教育的目标不合情理,如此一来,学生既厌学又憎师,只感受到学习的艰苦而体会不到学习的益处,尽管(表面上)学成结业却在转瞬之间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不能成功,根源就在于此。
显然,第七段是在举反例,在讲,不会教的老师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我读了,觉得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2000年前的先祖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按规律办事,一意孤行,把人的主观意愿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教育必然失败。
教育的失败,就表现在,刚下课,课上讲的内容就不记得了,刚结束考试,就把书本、试卷撕了个粉碎。
真打脸呐,pia!pia!pia!
今天就到这里,未完待续。
我时常听人说,人的成长规律就是上学、毕业、工作、成家、生子。我想,文凭可以买,工作可以买,家可以买,甚至连孩子也可以买,这大概是不能说是人的成长规律,而应该说是钱的规律,也就是说,钱多才是发展。
我时常听人畅谈教育,言必称要尊重规律。我问这些人,那么请问人的成长规律是怎样的呢?他们就作了上面的答。于是我发现,我不是人。
我只是行走的钱罐子,睡觉的摇钱树,我完全不知道,如果学会了离经辨志,就算成长了一步,如果学会了,敬业乐群,就算在成长的路上走了第二步,第三步是博习亲师,第四步是论学取友。走了这四步,才称得上小成。小成是不是可以平身、平家、平国、平天下呢?我还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见过小成的人,我只见过不是人但自称为人的动物,这些动物整天互相撕扯。
所以每次我念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就想笑,我连小成都没有,这样的道理,我自然是听不懂的。这就好比我连爬都不会,就想着去飞。
何以为大成呢?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这对我来说,也不是存在的。好比我连爬都不会,就想着去跑,还要成为博尔特。
幸好我没有走上讲台。如果我是老师,我整天跟人争夺特级老师的称号,然后我又读了这样的文章,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也许我会去死。
不过话说回来,我又不是人,我还有什么荣耻之感呢?我怎么可能会去死呢?我想多了。
如果你听了这些,觉得我是在损你,很抱歉,我不是人,并不会说人话。而你脸上火辣辣的,想必你一定是个人。人兽两分,请你不要与我一般见识。
有人对我说,“虽然你是一头兽,但我也要跟你说道说道,指出你的错误。”
有钱可以搞定一切,这不叫知类通达又叫什么?
我从来就只认钱,永远坚持我就是对的,一秒都未曾动摇过,这不叫强立而不反又是什么呢?
像你这样蠢笨的野兽,当然是不明白我们人类的道理的。
于是我醍醐灌顶了。我应该回到山林去,去吃土,去吃树叶,我应该在地下蠕动,像蚯蚓那样。
是啊,我本就是一条蚯蚓,我的耳朵只是摆设,我的双目根本就是瞎的,我不需要大脑。我为什么要学着当人呢?
刚有点觉悟,我就被一双人类的大手抓住了首与尾,还没来得及感觉到痛,我的身体已经变成了两截。这名人类真是很善良,他将我,哦,不对,是我们扔在地上,只吐了一口唾沫,并没有踏成稀泥。
他对前面那名善良的人类说:“别跟它废话,它耳聋的,眼瞎的,根本就是没有大脑的低级生物,还居然说我们连小成都没有。
比如说乐群,取友,我们现在小学生就会恋爱了,我们的中学老师整天都在引导学生搞交际。
又比如说离经辨志,唐诗宋词我们是掰开了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学生,阅读理解我们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再比如说博习,怎么不博?我们的孩子,会看电视,会玩游戏,会听歌曲,会上网购物,古人会吗?你会吗?
至于说敬业,那就不要提了,怎么不敬业?我们的孩子,如今五岁就会用手机,用了手机就会玩游戏,玩了游戏还会充值,五岁啊,想不到吧,他就可以杀人了!不专注,何以会杀人?我们是全宇宙最专注的。
咦,我为什么要跟它废话?”
人类的声音消失了。
我,哦,不,我们的身体在地上扭动。幸好,没有被踏成稀泥。
有志者事竟成,人无大志草木一生,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然而我们很多人的感受是,道理是懂的,知行却不能合一。这是为什么呢?王守仁说,这是因为没有真知。这句话是对的,但需要翻译一下,获得真知,即是悟道,而悟道只有自己才能悟,并且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100%的悟道。最后一句话听起来很轻巧,叫人听了如释重负,但却是最难的。
还是要从东方道和西方道说起,这里,东方道和西方道只是符号代称。
常言道,人不吃亏不长教训,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此类,都是西方道。西方道,乃常道,常道乃后天道。那么何为先天道或者说本能道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简言之,本能道和常道,一为物质,一为精神,都是向死求生,陷入绝境才能激发求生本能。立志,当立大志,就是要将自己置入一个绝境。非如此,人的精神世界无以仓丰廪实。
精神世界的困境、绝境是怎样的呢?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一个观点多数人反对。一项主张,孤家寡人。一句豪言,引来无数讪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电影《星际穿越》中,布兰克教授殚精竭虑推导出一个结论,人们不可能逃离地球,唯有撒下弥天大谎,方有一线生机,找寻到另一处生存之地,并且只能通过人工孵化的方式续写人类的历史。这一线生机,乃是绝望的绝望,乃是死马当成活马医,乃是连布兰克教授在临终前也只能不停的重复,“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而我本人以为,马克思就是布兰克教授,经层层分析,他几乎可以断定,等待人类的命运只有死亡,资本主义社会要比封建社会邪恶一万倍。他写下的《资本论》如同布兰克教授向太空派遣的那几支绝命小组,所凭的也只是求生的本能。否则,谁又能忍受得住这样的巨大的痛苦呢?
东方道,只比西方道多一句话:阴阳相生。
阴阳相生,是天道,是非常道,是生命道。只有用阴阳相生来看世界,才能看淡生死,看到生命。为何可以看淡生死?因为生命在于新陈代谢,在于繁衍后代,生与死乃是生命的必然,自然是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
是以,“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皆欣然受之。所以,道之所在,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这并不是常道中所言的“为了捍卫真理我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那种悲壮,而是“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的大自信。虽万千人反对,然我有昊天上帝助力,何足惧哉?多与寡,看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上帝加持,横扫千军。
困难就在于,此天道、非常道、生命道,他人无以教授,非自己不能得。老师只能告诉学生,天道、非常道、生命道是存在的,而要得到它,只能靠自己的双脚登上险峰。
然而这不是最险的险境。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绝对得道,是因为一人无法得道,所有人才能共同得到这个道,这意思是说,全人类从古至今再到未来,所有人加在一起,才能无限逼近天道。这才是最险的险境。因为这一事实一旦得以陈述表达,许多人就会生出退路。这就是险境中的险境,绝境中的绝境。
正因为如此,有一些老师有意隐去最后一条。这究竟是仁还是智?是不是又见险境?
所以说,阴阳相生,无穷尽也。
持常道者,愚民,得多数人,失非常道。
得非常道者,一人加一上帝,力战群雄,无所惧。
当然考完试就撕书本了。现在的教育模式孩子从小就仇恨书本,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也仇恨现在的教育。
一句话,要把教育搞好,必须废除考试为纲。
什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什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都是孟轲自己给自己打鸡血的话,打鸡血不是事实。
孟轲自己都做不到,哪能要求别人做到。孟轲真要能做到,他可怜巴巴地去见魏惠王做什么?还不是去跑官要官。嘴上说不要,身体可实诚的很。这就是孟夫子。
什么是离经辨志,这才是离经辨志嘛。透过经文看清所谓圣贤的功名利禄之心。大家都是人呐,都想做官发财多娶几个老婆,所谓经典经文,不过是他们的吐槽罢了。就像你上面的帖子,也是你的吐槽。说不定日后编号兄也成圣贤了,你这段呓语也要让后世的小学生背了。
其实编号兄也是满脑子功名利禄的,对吧。满脑子功名利禄就对了。
西方人不懂,女人的子宫才是真正的上帝,只有子宫才能创造生命,哪有形而上的上帝和绝对真理嘛。
老师叫一个学生画直角坐标系,学生画了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老师说,你画得不对,学生问哪里不对,老师说你没有把交点即原点标明,学生说哦知道了并标明,老师说你态度不对,学生说我哪里态度不对你说的我都做了,老师说你态度更不对,学生觉得冤枉死了。
在脑中“表演”一下以上情节,正反方各饰演一次。能想到什么?
孙悟空被他师傅打了三下。
学生觉得被冤枉死了,为何?老师莫名其妙。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一分钟都没有耽误,他还要说我态度不对。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价值无穷啊。
悟空被师傅在头上打了三下,恐怕他第一时间也觉得莫名其妙。
悟空的智慧就在于:不合常理,莫名其妙的事,为何发生了呢?
或许暗藏玄机也不一定?
(画外音)想多了吧。有的人就是很蠢的,经常干莫名其妙的事。老师尤其蠢。
人与人的不同,往往就在此处。
看了这个例子,又看到了后面这些内容,老师是不是想,嗯,这样做效果不好啊,容易跟学生起冲突。我还是直接告诉他:孩子,如果不标明交点,那么这两条数轴就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演示一下),以后要记住画交点。
(画外音)想多了!这么教学生会更烦!我试过,我有经验!
二者异曲同工,都是怕斗,一个是避斗,一个是斗了痛苦。
后面这两个老师,推波助澜,但并不能说是根源。根源在于无志,无志者,无斗志。
所以,老师一定要明白,学习就是战斗,不斗不学。老师可以理解为教书,就是遛鱼。如果老师被鱼遛了,老师就要思考,我怎么就让鱼给遛了呢?
老师想遛鱼,结果被鱼遛了,老师还是坚持遛鱼思路,鱼坚持遛老师思路,教、学相生。
时常有人打比方,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可是许多人并不会渔,他们只是在想象,我教学生一个渔的方法。他们不知道,渔夫要的,不是鱼,而就遛鱼且被鱼遛。
外行看热闹,只能看到渔夫钓到鱼的欣喜,内行看门道,看到了渔夫与鱼同嬉,钓到了鱼,又把鱼放回水中。
这同样是一个莫名其妙:渔夫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鱼钓上来,他为何又将鱼放回水中?
答案一:渔夫是善人。这答案极粗鄙。为何粗鄙?
答案二:渔夫闲的。这答案也粗鄙。
答案三:是你没看清,渔夫手滑了。这答案真有意思。
答案四:师傅叫我三更去他院子里,他要教我武功。
叫你去钓鱼,不是叫你把鱼钓起来吃掉,不是钓到鱼就成功了,没钓到鱼就失败了。而是叫你去跟鱼,同乐。
所以,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句话的道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
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越是授人渔,越是把学生当鱼钓起来吃掉,学生自然感受到自己变成皮包骨,被老师吸个精光。
老师:孩子,我刚刚连说了你两个态度不对,你是不是有些不高兴?胸闷?气短?
学生沉默。
老师:能给我5分钟吗?
学生沉默。
老师:我指出你应该标明交点,你标了。你知道为什么要标吗?你产生过这个问题吗?这是其一。
于是其二,我说你态度不对,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我叫你杀人你也去?
你听到我说你态度不对,你感到莫名其妙,老师你叫我杀人我已经把人头给你割下来了啊。你不知道,我说你态度不对指的是什么?你反问“我哪里态度不对”,不是询问、求教,是内心有气,是反驳。
于是我说你态度更不对。
现在我已经把事情的原本说清楚了。
此法因人而异,不可照搬。有的孩子,你叫他标上,他标上了,你就需要打住。不必多言。多言无益。
有的孩子,你叫他标,他嘟囔小题大做,你不可以驳斥他,你应该知人,知道这孩子心智很不成熟。
有的孩子,你叫他标,他问你为何要标,你要观察琢磨,他是抬扛还是求教。不可一有孩子询问你立刻兴奋无比。
遇到这种情况,你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试探一下:哦,你有不同的意见吗?
但是,当今情况是,大部分孩子没有耐心,伸手要要成了习惯,难以在内心中问一问,遇到与自己意见相左时,常常反唇相讥。教学工作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老师同样缺乏耐心,并且老师会在不自觉中“老”起来,倚老卖老,为老不尊,更受西方文化影响,视人为物,把孩子当鱼。
事情就是这样。该怎么办?自己看着办。
态度不对的意思是,你没有尊重我这个老师,你没有放下身段,你没有表现出听话这个特质,你不够奴性。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