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华传统朝贡体系即未来国家的目标 -- 夜如何其
中国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星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通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往外推拓。
政治名义上藩属国都向中国称臣,中国不管各藩属国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星状架构。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曾以进贡与赏赐的名义进行贸易,称为朝贡贸易。
明太祖统一后,重建了朝贡体系。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时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强大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带动了明朝短暂的海上探险,同时也向东南亚与印度洋沿岸各国展示了明朝的强大武力,东南亚领主不得不向明朝俯首称臣。
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在此同时,朝鲜对女真,越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
这个时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触的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外,在厚往薄来政策引导下,其他的一些国家对于明朝的朝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贸易往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贡几乎成为这些国家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手段,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
到了1644年,清朝建立,保留了明朝的大部分朝贡体系,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清朝明确将和周围部族的往来分为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
朝鲜、日本、琉球等国的来往,视为独立的外国,由礼部管辖。唯俄国因地处边塞,故仍交由理藩院负责,直至19世纪总理衙门设立,但实际基于尼布楚条约,双方互相承认为平等关系。
到18世纪中叶,中亚的哈萨克、浩罕、布哈拉等也进入了朝贡体系。
---------结束摘录部分————
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每一次的凤凰涅磐后,都是一次有限的反弹,即控制范围会扩大,但又有限度。
同时按照目前中国的战略抉择来看,未来的定位很有可能就是这个范围。
也就是说东南亚的全部,向东北的朝鲜半岛,向北蒙古,向西中亚,远洋的非洲,就是中国设定的全部。
向东向南,面临着五个英语国家抵制,应该是无法突破。
向北向西与俄罗斯产生碰撞。
国境西南方向为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中国对于这些人口巨大的地方没有扩张的动力,这也不是传统。
非洲复杂琐碎。
唯一不确定的是日本,到底它回归历史常态,还是给美国人当看门狗,不确定。
总起来看,中国的目标有限,不会犯全球帝国扩张的覆辙。
幸甚至哉!
我们这些生活在英语国家的海外华人也都放心了。
不用担心日后进集中营了。
真是太对不起整天盼我们不死的家伙们了。
又想去美帝而代之,又不想新花样,帝国主义都指不上,还指望封建那套有用?
把奴隶社会家伙事儿也搬来试试
澳大利亚并不比台湾强,同样的攻台部队,一个星期也能拿下澳大利亚。
你再回我帖得上文言文四六对仗了啊
当然,王顾左右而他言。
咱们到不了那层次,说大实话吧。
抠字眼其实是个很无聊的事情,但是不换个字眼有时候就看不懂了。这是一件很让人无奈的事情。
很多人的国际关系观念还停留在19世纪殖民体系时代,还有一些人停留在20世纪以冷战为表象的间接殖民地体系时代。
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更早一些的西班牙-葡萄牙式的殖民地统治模式,还是后来的英法式的殖民地统治模式,还是再后来的美苏形式的社会分工式的半殖民地控制模式,都在逐渐过时。
整个过程在大的方面比较简单:西-葡时代就是尽快将亚非拉纳入到欧洲的掠夺范围内和贸易范围内;英-法时代就是简单粗暴地吞并亚非拉,然后肆意掠夺+强迫贸易,但是不同于西-葡更加注重直接获取金银,英-法时代出于商业考虑,更倾向于将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倾销产地,这就迫使世界各地的封建制度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冲击,被迫将自己的购买力开放给英法等先发国家,世界在英-法殖民体系的裹挟下日益资本主义化,并随着社会大分工开始向着国际大分工前进;到了美-苏时代,国际大分工成为现实。其中苏联通过经互会的经济安排,直接实现了较为直接的国际大分工,美国等国则在独立浪潮以后各国都能多多少少维护部分主权的背景下、借鉴部分社会主义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体系,出现了诸如“雁行模式”等分工模式。
这三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各地区越来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先进国家越来越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随意凌虐别的地区。
西-葡模式已经彻底进入历史,英-法模式也早就明显退化,美-苏时代以冷战的核讹诈为手段,恐吓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具有西-葡模式的强制性,但是实际上与之前英-法模式对殖民地的直接统治相比来说,美苏对各国的控制都是比较弱的。其中,较为弱势、总是遭到灭顶之灾的苏联,出于严重的危机感,对己方阵营内各国行为的控制在表面上还强一点。但是实际上,苏联对各国内政进行公开干涉遭遇到巨大反对声浪这一现象本身,就已经表明出美-苏时代与英-法时代的巨大不同了。
从这一个连续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顶级强国对各国的控制越来越弱了。从西-葡模式下西班牙美国等直接对殖民地进行大屠杀,到英-法模式下英法直接统治殖民地,到被迫放弃殖民地、让殖民地独立、转而建立意识形态集团的美-苏模式,过去那种霸主强吃一切的时代渐行渐远,如今这种霸主也要和小弟们来回博弈的时代越来越明显。
就这么明显的趋势,还有些人胡说什么中国要学习殖民地模式,这样的人知识结构该更新了。其实也算不上更新,这都是历史课本里摆出来的资料,就看读者自己怎么看了。新闻联播和中国历史课本也不都是假的,踩他们的时候还是先拥有超越他们的实力再说吧。
你所说的朝贡体系,我个人觉得,你的意思,应该主要是着眼于传统朝贡体系的星形结构中,各国围绕中心强国,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所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协商机制、较为稳定的贸易安排机制,可以较好地指导社会生产的优点。
取其长而略其短,是一个学好的思维模式。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喷你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攻其短而略其长,如此而已。比如说揪住“朝贡体系”这个名词狂喷。开头我已经说了,这是很无聊的行为,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当然了,喷子也是有好处的,比如说可以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只不过喷子的警醒作为一般都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得不偿失,很不经济,远不值得提倡。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体系”,这应该是冷战后国际发展的一个趋势。各国频繁地举行各种国际经济会议,组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就是探索建立这一国际关系体系的尝试。
美国人一方面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方面又不肯尊重别国权益,所以他们错过了这一重要的转型期。
中国人则既没有做战略误判,又没有做战略错误、没有由于自己的错误举动而诱导美国人建立起“新型国际关系”,结果等到了中国现在尝试整合亚欧大陆的机会。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人热心地给中国算各种账,说中国怎么怎么吃亏了……有点事情占用他们的时间也挺好,别让他们闲着。
先秦时代的方国制度和方伯制度,已经充分表明了朝贡体系的合理性。在这种各国都有较好自主权的国际形势下,核心国家缺乏实控各国的可能的背景下,以朝贡体系为历史典型案例的星形/新型国际关系体系,是很有可能重现于当前的。就是不知道中国在这样一个关系中能够走到哪一步了。
以关中而制天下,秦汉帝国以更加解放的关中而定天下,中国能不能建立起一个这样的形势,这似乎不是现在能够讨论的事情了。
就这样吧。这样的新型国家关系体系是显然可以建立的。
只不过,我很想知道中国的巴蜀会在什么地方。南洋还是南亚,闹不清楚。不管怎么样,一口吃不成胖子,想鼓动中国仓促吞并印度的还是给自己找点事做做吧。
其中越南有可能被肢解开,以某种形式融入中华。
由最弱小的文莱做代理人统一婆罗洲。
防止日后国家衰落,失去过多。
中华帝国要向藩属提供军事保护
藩属要接受中原王朝册封
以上两点先做出点影子再开始吹牛
如果将东亚作为一个完整的军事地理单元来看的话,那么南洋地区作为重要的海上出入口,其地位不亚于从河西走廊到天上南北两路这条重要陆地通道。
考察中国上古地理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了解范蠡自号陶朱公到了号称当时“天下之中”的定陶“三致千金”然后成为天下巨富的故事。能够三致千金,当地发生的贸易额相当可观啊!在了解商周之际地理格局的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定陶有这个交易规模。当时商都在安阳一带,他的东面就是“东土”(这实际上是现代山东地名的早期来源),近处叫做小东、远处叫做大东。而在这里,有两条重要的商路,起点大体是郑州开封附近(古代的管、陈两地,管国在郑州境内,陈留在开封境内),然后沿着今黄河的路线(上古时代还有其他河流)向东延伸,逐渐分叉形成南北两条商路,一路去了济南等地,一路去了济宁等地。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缩小翻转版的河西走廊到天山两路的贸易路线(我看地图的时候发现现代铁路路线居然没有沿着这条路线延伸,而是拐了个大弯,从郑州开封走了商丘然后再北上去了济南)。到了秦朝,大体以小东为主体、沿着去济南的路线设置了三十六郡之一的“东郡”。这也是“东”字首次成为这个地区的高级政区的具体称谓。而定陶就位于这条商路尚未分叉的关键地点。这就是范蠡选择此地最关键的地理因素。
而在海上,南洋地区扼住了东亚地区出海的唯一通道(北冰洋寒冷难以通航,东面太平洋极其广阔不说,麦哲伦海峡也是环南极洲海水流转的重要通道,风急浪高),东亚地区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就必须掌握南洋。
事实上,随着中国古代贸易的发达,大批华人也在明清时代进入南洋发展。此地一度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影响范围。比如在辛亥革命时代,孙中山与陶成章为了争夺革命资金,围绕南洋华人展开了激烈竞争,最终在革命党与清政府南北谈判的敏感时期,此事以陈其美派遣蒋介石刺杀陶成章而告终。又如二战时期,日军进占南洋也直接影响了中国获取外部援助。
日本也对南洋地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多年来有大批日资企业进入东南亚经营。
可以说,南洋在经济上必然要被东亚影响。
欧美国家对南洋的实际控制,就直接导致了东亚国家在经济上的各种痛苦。
从经济上来说,陆地上必须控制甘肃新疆,海洋上必须控制南洋,这是东亚地区必须实现的基本要求。
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计划仅仅考虑到了南洋,局限在了浅表的一点利益,与他们那个时代之前的英国相比还差不多,但是在二战那个时代,就已经担负不起大国竞争的重任了。日本之所以无法顺利对中国占领区进行消化,除了文化、军事、政治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不能带来更好的市场。
美国以输出价值观为主、输出资本为辅,成为了一超大国。相反,苏联也是这么做的,却失败了。
中国现在也在输出价值观,靠一带一路输出资本,似乎是在走美国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