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同样是系统集成设计,为什么喷运十不喷C919? -- 脊梁硬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有时, 这些面子文化害死人啊。
歼八的发展也有这样的故事。顾诵芬和试飞员也顶过上面。
上飞太乖巧,总是在迎合。代价惨重啊。一直到ARJ21, 都有这个问题。
没有谁能顶得住吧,何况上海还是四人帮的老巢,运十还顶着王洪文的帽子。
80-84年,上飞和上海方面想了各种办法延续运十,组织专家认证,打报告,想尽办法各种试飞扩大影响,给中央最高领导写信(这已经很抗命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既无批示,也无驳回,现在想想,这个无人理睬静静而死的过程,真是颇有“不争论”之神韵。
直到1984年6月4日,上海飞机研究所219人还联合上书,呼吁在运十基础上发展我国民机工业。这是上飞最后的抗争。
两个月后,上海航办、上飞、640所领导班子全部换人,86年,上飞划归航空工业部。
看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80-84年,上飞为挽救运十做出了多少努力,而这一切,在84年8月领导班子大换班之后,戛然而止。
您才是专家呢!政府只有借债才能花钱,这可是主流专家的标准回答,穆迪s&p哈佛的Mankeiw,Rogo都是您的同志。
我很高兴您能找到“成功发行两千亿国债而且没有通货膨胀”的资料,那么这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这两千亿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农民,开交易所折了本的大亨?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
都不是。买国债的钱一样也来自美国征服。政府要先花钱采购飞机大炮,工厂才能开工,工人才能有工作,民间才能有钱购买国债。而这钱恰恰是美国国会从稀薄的空气中产生出来的。
好了,美国为什么能够既成功发行又不产生通货膨胀呢?
顺便多说一句,你要骂街我没问题,干吗非要重复三遍,这有不能使您说的要真实三倍,否则您干嘛不重复一千遍!
试飞是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才是花钱的大头。运20首飞一个小时,第二次试飞已经是3个月之后了,这3个月运20没上天,难道就不花钱了?跟这在地上花的钱比,试飞那点油钱根本就连零头都算不上。
上飞说的走完研制过程,其最低方案始终是指用3000万完成03样机,做完疲劳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运十的寿命和安全性。既不给钱让运十做疲劳试验,然后又用安全性攻击运十,这个死结任谁来都是无解。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不独上飞有体制不畅的问题。陕飞,成飞,沈飞都有这个问题。
和别的几家相比,上飞最缺的是什么?产品。
一味的痴守运十,一味的从体制中掘金,最后在体制这棵大树上吊死了。
上飞从ARJ 21上似乎重生了。但以后如果再出现类似运十之类的困境怎么办? 体制无情,市场也一样。
不把自己炼成一颗钢豌豆,在哪里都一样。别说上飞冤枉。看看英国的飞机制造业吧。
从DC 3到LI 2, 再到 IL12, IL14(运6),再到AN 24 (运7), AN 26,AN 32, AN 132(安东诺夫与沙特阿拉伯共同制造)。
从MA 60, MA600, 到MA700,还好。换骨是有的,脱胎还没有做到。
归上海市领导,不归三机部。
所以才会出现好多特别的现象。在当时情况下京里没人是大问题。
必须去自己赚钱,于是才去找麦道。
比不上的话,反对者一句话就把运十粉丝呛死:凭啥中国的人命不如老外值钱?
我的意思很明显,土法上马的10架8架运十的安全没保证。
另外,我这段话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运十上马,对改善民生没有帮助,既然重点放在改善民生方面,这项目没帮助的话,就下马呗。
其他东西先不扯了,我想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再继续讨论: 这土法上马的10架8架运十投入使用,如果出了问题,一次牺牲了几百个乘客,您觉得可以接受吗?
我也相信是可能的。
其他嘛,我就呵呵了。
其实就几个大项:发动机,机身材料,加工设备,风洞。
其他小的要求,例如油耗就省略了。纸面设计能力,我就直接假设是世界前列了。
您能否先告诉我:搞个发动机,要多少时间,多少钱?
把所需的机身材料出来,要多少时间?多少银两?
加工设备跟风洞呢?
有数字,大家就好对话了。。。。
https://www.google.com/patents/CN205525034U?cl=zh
轰油六满足的是南海/岛链内需求,KC135满足的是平分太平洋需求。
另外我早说过,不反对在轰六平台上改进,不管是客机还是特种机,但另起炉灶造一个过时平台(这个过时平台能延寿也不能改变过时的事实)是好大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