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发展目标的观察与思考(一)长期经济增长原理 -- 陈经

共:💬563 🌺4937 🌵7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均过万就是中国的两倍,还谈不到甩,

连赶上还没呢。印象比马强只能说是结构不同。

家园 我觉的,以前投资的主要意义是人,工业化了的人
家园 你看到的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国当今很多企业在生产领域的退出,实际上是中国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自然垄断.

比如以前遍地开花的低工企业,现在呢,一个富士康要顶多少小企业?以前的加油站,个体资金都可以开.现在不挂中石化中石油的还有吗?

在生产领域,小企业由于没有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即使有少许的技术优势,也会在其他资本的强大实力下被收购,更何况实际上众多小企业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都没有。至于融资能力,抗风浪能力就更不用说了。

相对于流通企业、服务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才是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

再看看中国大企业在世界上的排名,财富500强中,工业企业增加的非常快,其留念收入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怎么来的?有很多都是吃掉了小企业的份额。而你周围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企业的话,你只会看到生产型小企业少了。

家园 (四)长期增长动力

前面分析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不少描述违反直觉,和很多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不一样。这些判断包括:

1. 中国的人均GDP相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系统性的低估,是中国特有的。这种低估通过购买力平价调整不过来,调整后中国排名并没有改善。

2. 中国普通人的主流生活水平、财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远高于人均GDP排名。

3. 中国有一个先进的庞大经济结构,规模和竞争力至少不弱于发达国家,其它发展中国家没有。

4. 中国的成绩是通过长期持续增长实现的,需要长期才能表现出来。过程中受关注的是真实存在的短中期大小危机,容易迷惑糊涂。

5. 中国是和美国一个级别的大国。即使有再大的危机,大国也能防住,经济崩溃只会发生在小国。

6. 大国的问题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除了中国还在增长,美欧日有陆续降成零的趋势。

7. 中国超高的投资率是长期经济增长率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即使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仍远小于长期增长的获益。

以上这些判断,专业经济学家都会搞错或迷失在复杂的理论与现实中,我有信心是正确的。如果想平衡一些,每条后面都可以加上,中国还有N亿穷人、M个落后产业,环境污染、金融乱象,官员腐败、体制问题,仍很落后。

长期经济增长率厉害的是,所有的优势和缺陷,都会通过它公平地表现出来。有一定水平的经济学家不会去谈崩溃,而是说“长期经济增长率下行”。大量企业按照旧有的增长环境安排产销,而价格可能对一点点的过剩短缺都很敏感。当经济增长率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环境就可能剧变,景气差别明显,短中期危机经常出现。中国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长期经济增长率显然在下行。规模已经很大,过去的10%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问题是下行到多少。

林毅夫是我认为水平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经常鼓吹投资的正面意义,也主要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他认为还有20年8%的潜在长期增长率,是靠“人均收入与美国差距”来判断的。中国只有美国五分之一,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它们后来都8-9%增长了20年。“人均收入差距”其实等价于技术与产业水平的差距,下定决心去追,就有后发优势。别人更多靠引进,中国是山寨运动。简单地说,林毅夫认为主要靠山寨美国,还有潜力8%增长20年,当然要搞改革把潜力发挥出来。20年是个略值,其实离提出来的时候已经好几年了。但人均收入也统计不清,总之到现在还是美国五分之一左右。

林毅夫这个逻辑比很多关注短中期危机的经济学家高一个档次。如果短中期危机都应付不了,就不要谈搞经济了。真正有长期意义势头火热的山寨运动,经济学家却不怎么关注,或者反而去贬斥,说没创新。其实管用的就是山寨,没法山寨了再创新。过去成绩不小,以后也这么干。

但是把中国和日新台韩类比,按我前面的分析,恐怕不能这么来。这有几个原因:

1.中国人口规模太大。日新台韩比美国人口少多了,后发优势可以覆盖全部人口。中国是美国人口的四倍,产业上山寨美国能覆盖多少人口是个问题。印度IT业吹上天也就几百万人。日本人口上亿,占了很多产业才算发达。

2.中国需要的产业实在太多,不可能象美日这样把中低端产业扔掉,而是向内陆转移。中低端产业从中国内陆迁移走,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高中低端产业并存的状态下,人均收入会受低端很大影响。服务业就不可能高收入,否则低端的人没法过了。而服务业是就业人口最多的。

3.中国和美国的技术差距,没有人均收入表现得这么大。国家技术实力,中国强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排名很前,仅全面落后于美国,从航天、高铁、先进战机、重工、IT等科技领域能看出来。从技术上看,后发优势比感觉的要小。

4.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和技术层级的相关性较为间接,反而和产业规模更相关。民工荒导致工资上升非常快,是因为制造业、建筑业等“民工产业”大发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挖光了。3000元找不到民工,但可以找大学生,因为“白领产业”规模不够大。某些产业技术升级,相关人员收入快速增加,但对大批民工、大学生影响不大。

所以,虽然中国肯定还要后发优势山寨运动追美国,但要推出20年8%的潜力就比较曲折了,中间多处逻辑存有疑问。后发优势应该有相当的作用,例如额外2%的长期增长率。但由于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后发优势不能给中国提供主要的长期增长动力,需要其它动力。就说美国自己,二战后火的时候也快速增长,哪有后发优势?是高科技和世界霸权的先发优势。

即使在之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也不能说主要靠后发优势。我认为“先发优势”更明显。当然先发优势主要是说高科技,我用来泛指产业。意思是,中国不仅山寨了众多产业,还第一个实现了逆天的规模与高性价比,这个优势对于其它国家是不可抗拒的。人口太多,某个行业有突破对人均收入也没多大用,就象印度。但是,人口多也能将所有行业全搞到中高水平,这种“配套齐全”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不是人均收入,而是极高的性价比。

这个逻辑确实有些绕,但综合起来就是下面这个意思:

1.日本四小龙利用后发优势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或者叫东亚模式,能够有很长的高速增长期。中国看上去也是这样,有了高速增长期,一些经济学家说没有新意,“中国模式”不存在。

2.日新台韩由于人口规模不大,在高速增长期就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快速上升,接近美国。而中国虽然高速增长期已经很长,人均收入仍然很低。这使林毅夫误以为中国仍处于日新台韩高速增长期的起点,进行了简单类比。

3.人均收入在高速增长后仍然很低的原因,是人口规模太大,与东亚其它地区本质不同。虽然中高级产业进步很大,但远不足以将中国众多人口拉到高收入。现存的中低级产业,决定了整体的低收入状态。

4.另一方面,海量的人口以及全面追赶的国策,让中国的后发优势以产业聚集、世界工厂等形式表现出来,有类似“先发优势”的产业垄断效应,后来者无法竞争,这是日新台韩没有的。

5.中国的产业技术优势和规模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再加上低收入,使得中国经济整体上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终极杀手式竞争力:巨量规模基础上的高性价比。这是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6.由于有无敌的竞争力,部分产业不受限制地高速增长,到了本国或者地球规模意义上的极限:产能过剩。既带来竞争优势,也带来麻烦。再加上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使得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有下降压力。

林毅夫的8%,我直觉是高了些的,但这里主要是说逻辑问题。按林的逻辑,过去10%的高经济增长属于偏高了。考虑到中国那段时间无敌的竞争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市场,这是可以解释的。现在市场不再无穷尽,这个竞争力作用下降,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不好说。我感觉是6%左右,纯属感觉。

通宝推:胡极品,Juventus,梓童,桥上,唵啊吽,jboyin,terron,风暴,四条,脑袋,jhjdylj,加东,trilfe,jent,老老狐狸,云中飞,
家园 重工业这种词有其自身含义,自己乱定义别人怎么看得明白?

你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家园 你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前三十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面对外界的封锁,我们不得不做一些再发明一遍轮子的工作。后三十年,外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我们深入融合到整个世界的大分工、大合作当中,引进很多技术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这可能就是你认为的改开以来30年的生产再循环相较前30年做的不好。实际上,外部环境不同,就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这正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家园 受教育的,低生活成本的人

直接体现就是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的低成本。

改开初期这里边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享受低成本医疗教育的城里人;一部分是保有自然经济,也有赤脚医生等低水平低成本保障的农村人,农民甚至有部分人经济生活是去货币化的,他们用钱不是一个月一个月算,而是一笔笔一件件算,没有大事,仅仅生活就基本不用钱。90年代有亲戚在蓝田开石材,给工人的工资不到销售额百分之一,一方石头不到一毛钱,工人能受得了就是因为生活成本大部分不通过货币。

之后,无论城里还是村里,都是生活成本同步最低需要的工资上升,上升同时城里下岗村里三农,劳动力过剩导致工资提高缓慢。

用工荒无非就是生活成本赶上厂方愿意付的工资了。

家园 《21世纪的资本论》这本书对我太棒了

“他指出,资产(包括股票、房地产甚至工厂等生产性资产)的回报,一直非常稳定,大致在每年5%左右的水平。一旦经济增长无法“保5”,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会落后于资产的回报率,导致贫富分化。”

我以前一直觉得,资本追求增值,不是靠做饼实现,就是靠分饼实现,如果增值速度超过做饼,那增值必然靠分饼,靠财富集中靠阶层固化。现在终于有人做出理论总结了。

家园 计划生育呢?不了解人口比例改变的影响是什么样

请陈经先生有空时候谈谈好吗?

家园 投资不一定能拉动经济增长

据经典Solow模型,投资短时间能提高增长率,但是如果投资的增长率不能维持,而且劳动效率没能通过技术提高的话,增长率是会掉回去的。也就是说今年投资增加了10%,拉动经济增长2%,下一年要得到同样效果,投资得增加到121%还要多。 所以怎么投能拉动技术提高是关键。

家园 谢谢了

我是学理工的,自己的直觉而已,只能扔砖希望砸出河里文史的牛牛们来。

不过说起来这个话题到了不断革命这一步已经超出了现在经济学的发展水平,得从动力系统来看了,可恨当时错过了张筑生老师的课啊。

olson的书有一个系列,集体行动的逻辑 是第一本,国家兴衰探源 是第二本,权力与繁荣 是最后一本,老头子没能写完。

家园 乌克兰别看乱,也不错

虽然乌克兰是个农业国,收入也不高,可福利不错,比如看病大部分免费,生孩子不要钱,婴幼儿补贴,失业保障金,这个也应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所谓分蛋糕,分得比较匀。

家园 我读书的时代,重工业和轻工业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

简单的说,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生活服务的,那么这种工业就叫做轻工业,反之,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生产服务的,那么这种工业就叫重工业,当然会有一些行业没办法清晰界定的,但是从整体上讲,什么叫重工业还是明确的,现在经济学教材是怎么描述的,我也不清楚了。

家园 在二线城市杭州的飘过...

如果你在杭州2~3年能买市区(非市中心)的房

收入还是很不错的,即使是市区最边缘区块最差最便宜的地方80方至少也得90万.也就是说你的年收入在30~45万

家园 我的理解是两条

1。长期投资的意义在于即使资本收益率为负数时,仍然坚持投资。 此时的投资本质上是对维持劳动力素质的投资。

2。长期投资包括对生产力中最积极因素--劳动力的持续投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率为负数时只有少数垄断企业可以坚持小规模投资,社会整体投资是下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不属于特定的企业、资本家。 对劳动力的投资是对生产资料投资的副产品。是个人的,自发的投资行为,不是社会化的,自觉的行为。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见到的对劳动力的社会化投资有其历史原因。本质上是当资本主义社会在南北矛盾中占绝对上风,垄断利润充裕,资金极大富裕时,为缓和阶级矛盾所进行的高福利政策。在垄断利润减少甚至失去时,这些政策不可维续。反而以学生贷款危机,失去再就业希望的长期失业者大量增长等等形式爆发出来。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才成为国家拥有的重要战略资源,能在不给具体企业带来利润的前提下,进行长期的社会化的投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