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漫谈——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一 -- 俺老孫

共:💬85 🌺38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历史漫谈——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一

家里的老人家忽然有兴趣要读《资治通鉴》,话说这套书和《续资治通鉴》俺买了有二十年了。她老人家以前也试着读过,但困于文言文难懂,都放弃了。这次要求我给找有没有白话文的《资治通鉴》和原文对照着读。俺研究了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觉得柏杨夹的私货太多,不适合做启蒙读物。就选择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册的《白话资治通鉴》给她。老人家以前没怎么系统的读过史书,所以很自然的对看到的都感新鲜,常有感想和议论抒发,但往往流于片面和感情用事。俺也就经常要针对她的感想和议论做些评论和解释工作。

刚开始看,就有许多的感想:

感想一:“古时候的人那么聪明!说的话都那么有道理!现在的人说半天也说不到一个点子上!”

评论:“从人类群体的知识这个角度来说:古时候的人肯定不如现在的人,现在的人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是古时的人无法想象的,大脑的聪明程度取决于大脑的开发和利用,从这一点上来说古时候的人的智力的平均程度肯定比不上现代人。但能够记录在历史书中向千年流传下来的往往都是最优秀的人和事,这种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人群中的精英。所以妄自尊大固然不好,妄自菲薄也不好,看历史看出自卑感来也是挺奇怪的。”

感想二:“李斯这个人那么聪明,说话那么有道理,连秦始皇也被他说服,又那么会办事,帮着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咋会有那么个结局呢!多可惜!”

评论:“李斯这个人的结局正符合他的行为。他是楚国人,跑去秦国求官,为的当然有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原因,但也不乏为谋取私利,飞黄腾达的目的存在。而从后来他与赵高合谋立胡亥、废扶苏的行为看来,谋私利的可能意图更多一些,其实拿屈原这个楚人与李斯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李斯即不爱自己的祖国——楚国,又何爱于秦国?他更爱的还是他自己,所以才会有与赵高合谋的行为出现,这也是很符合这个一贯的行为逻辑的,落得那么个下场也是很公道的。

通宝推:醉中逃禅,三笑,
家园 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二

感想:“汉朝那个时候多好!谁都可以出来说,说的对的有道理的汉武帝就让他们出来当官。哪象现在这样要一级一级的往上爬。”

评论:“那你是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谁说的话皇帝听着喜欢就让他当官。你就没看到哪天说的话皇帝听着不喜欢了就可能有杀身之祸,而且可能祸及全家。在那个君主制的时代一个人的进退升降生死可以完全取决于君主的好恶,那好在哪一方面呢?现在的官员升迁虽然慢,但取决于政绩和能力,这难道不是进步吗?

“从另一方面来说,仅凭一个人的一番言论是否动听就决定提拔和重用一个人,而不看其实际能力如何,不分析验证他的言论正确与否,是很危险的。对一个人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但要验证其言论的正确与否,还要验证其是否言行一致和是否有能力执行并实现其言论。秦赵长平之战中赵王就是以言取人,用赵括这个言语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替换廉颇,换来的是悲剧性结果!

“还有一个更近也更深刻的例子就是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沙塔林、亚夫林斯基等人纷纷提出经济改革计划,一个说四百天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另一个说五百天‘休克疗法’;盖达尔、丘拜斯等则建议实行私有化,宣称只要私有化实现,俄罗斯的经济就会好转,商品就会象从地里冒出来一样出现在货架上;科济列夫向叶利钦保证:只要亲近西方,远离邪恶的共产独裁国家,西方的经济援助就会源源不断的涌进来帮助俄罗斯摆脱经济困境。这些人全都是理论家,没有一个有实际工作经验,却把治理国家说得好象吹气球一样容易,每一个都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叶利钦让他们一个个轮番上台试验他们的理论,他们‘表演’砸锅后纷纷下台,留给俄罗斯是贬值一千倍的货币和濒于破产的经济,”

“相比这下,中国的官员一级一级的慢慢升上去,虽然不可避免的会形成稳重、保守,不求有功先求无过的惰性,但总好过脱离现实、狂妄无知、好大喜功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吧?”

家园 历史漫谈——读《资治通鉴》的史盲的感想和评论之三

感想四:“霍光这个人真傻,太想不开了,用那么多自己家的人,做那么多事,结果他一死,全家都给杀了。他不懂得明哲保身,你看另外那个是谁来着,人家就懂得明哲保身,见好就收,回家去还把得的钱请乡亲吃喝,落许多好评。”

评论:“那种明哲保身的人不记得名字也罢,不值得记他。司马光著《资治通监》讲的是如何治理国家,而治理国家需要的是义无反顾、当仁不让、挺身而出的英雄,不需要明哲保身的滑头。当时汉武帝临死时托孤给霍光,结果汉昭帝那么小就死了,不得不立新皇帝,偏偏新立的这个昌邑王是个混小子,才继位几十天,闯下祸事一大堆,国家能托付给这么一个皇帝吗?这个时候如果霍光也想着明哲保身,不要再强出头管事,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参考一下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所以国家需要的不是明哲保身的官员,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官员,这才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本意。结果霍光废旧立新,国家才获得安宁,汉朝才得以延续。至于霍光大量任用自己家的人当各种官员特别是当军官这事,霍光做的是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古时候叫做‘非常’之事,‘非常’这个词古时候的意思是‘非同寻常’,做这种事本就要冒着生死成败的风险,所以必须要使用了解信任的人来管理要害部门,特别是中央卫戍部队这种机构,而最可靠最可信的除了家人还能有谁?况且,那也是符合古时候‘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原则的,而且只有无私的人才真正做得到。霍光死后全家被杀主要也是他老婆的责任,一个贪婪自私到极致的女人做下的蠢事酿成的灭门大祸,自古人们就说‘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屑’,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但霍光的功劳并不因此而磨灭,后来到了唐朝出现兴废绝灭的事情的时候,人们还叹息没有霍光站出来(霍子孟之不做、朱虚侯之已亡——骆宾王讨武氏檄)。到明代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于谦如果也总想着明哲保身,那也就不会挺身而出拥立新君保卫国家了,但那样的话何不一辈子做个平民百姓?又何必当官?”

注: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深为汉武帝器重的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汉武帝就开始重用霍光,并且把最心爱的小太子刘弗陵托孤给霍光。刘弗陵(汉照帝)继位后数年夭折,霍光和其他大臣拥立的吕邑王刘贺,随后就发现这是个纨绔子弟,只会胡闹完全没有做皇帝的能力。就又和其他大臣废掉他另立了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是为宣帝。因受祖父刘据造反案的牵连汉宣帝生于监狱长于民间,故而能识民间饥苦,且颇有才干,是保证大汉王朝的繁荣富强得以延续的有为之君。但霍光的妻子霍显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竟然指使人毒死了宣帝的原配皇后。霍光死后汉宣帝杀了霍光全家。霍光虽然未能保全自家的荥华富贵,但他有做为、敢担当,是个于国于民有功之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通宝推:迷途笨狼,燕人,
家园 那“芒刺在背”怎么解释?

霍光废刘贺是不是真的出于公心?刘贺当时才一个十来岁的大男孩,又能干多少坏事?真正的原因,其实史书里说的很清楚,“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呵呵,才上台,根基未稳就跟霍光夺权罢了。

刘贺夺权太过急躁,固然反应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但霍光又岂是忠心的臣子?本来立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就是因为他的老爹是政治上的失败者,在朝中没有根基好控制。现在看到刘贺夺权太快,干脆就把他废了,改立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根基的刘病已。

按照儒家标准,霍光对于皇帝的错误,应当是劝谏,清君侧就比较厉害,但在他前面的伊尹也就是把自己君主放逐三年,并没有废了他。搞到霍光却来个干脆废立。这也是因为西汉历史上臣子废立皇帝之事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了政治传统了。

而此后的汉宣帝基本就生活在霍光的阴影下。面对霍光如感到“芒刺在背”。日后对霍氏的清算又岂无种因?

至于说霍光的老婆坏事。呵呵,史书里说的明白,霍光虽然当时不知,但事后也还是知道了。如果作为一个忠臣,他应当去向皇帝自首。结果他还是隐瞒下来了。这可比“赵盾弑君”还要厉害啊。说他有不臣之心也不算错吧。

汉宣帝对霍光其实还是不错的。霍光死后他也没有把霍氏立刻灭了,不过开始逐步收回其权力。对于皇帝来说,权力当然不能一直掌握在外戚之手。直到两年之后,霍氏由于不满权力丧失,又想再来一次废立皇帝的戏码,这才把霍氏灭族。

家园 刘贺跟文帝比,简直弱爆了

同样是外藩入继大统,同样是面对朝中权臣,文帝不过是带了两个人入京,一个是舅舅,一个是近臣。这二位也只是接管了皇帝的警卫工作,并没有触动朝中权臣的利益,至少,表面上没有触动

刘贺倒好,一下子带了两百多人入京,当时全部的正部级官员都没多少,他带这么多人入京,得砸多少人的饭碗啊。就是霍光能容下他(可能性约等于零),其他的官员也容不下他。所以,霍光一生气,刘贺就只好卷铺盖滚蛋了

家园 “芒刺在背”说明功高镇主呗!

说明霍光的权力太大,使皇帝也有压迫感,因而心生忌惮。

废刘贺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胡闹,难道还能是因为他太能干?看你的意思似乎认为刘贺精明到想夺权才被废掉的!历史不能戏说。如果霍光和张安世等人是因为嫌新皇帝太精明太能干,一上来就想夺权才废掉他的话,他们应该另选一个无能的昏君,甚至选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才好控制不是吗?可他们偏选了一个成年人,一个因为生长于民间有见识有能力的明君!

至于说按儒家标准应该进谏而不是废立,这种观点俺不赞成,这是宋以后腐儒的标准。俺一向不喜欢儒家的那种面折庭争的所谓“死谏”,俺认为那种行为除了博得个忠臣的好名以外,于国于民无一点好处。俺认为霍光即然身膺托孤之重任,手握国家之权柄,只要是认为对国家有利的事,当废则废,当立则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何况,霍光也不是一个人做决定,还是与张安世、田延年和杨敞其它重臣商议合谋,并非是为个人之权与利才行“非常”之事,至少从结果来看是好的,至少比西晋的结果要好。腐儒之标准不足为法。

霍光死后全家被杀,那也是霍显为首的霍家人之不屑,所行之事实难原谅。所以说“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屑”。霍光与赵盾或可相比,但说他有不臣之心,实在是诛心之论,见仁见智,

假想一下霍光临死前的想法:“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我的使命已经结束,我将去见先帝于地下。儿孙之事,能守住是他们的幸运,守不住是他们的命运,我也管不了许多……”

家园 霍光废刘贺的官方理由太扯了

27天干了1000多件不靠谱的事儿,就算刘贺不眠不休,也得平均不到一小时就得干一件,你真信吗?

武帝驾崩后,霍光挽救了汉朝,是事实;昭帝驾崩后,霍光贪权恋栈,也是事实。霍光并不总是伟光正

至于为啥选刘病已,很简单,他没有任何根基,啥事儿都得听霍光(们)的。至于宣帝后来英明神武,应该不是霍光所能预料的到的。

家园 病已未必毫无根基

刘贺干些不靠谱的事只要下个诏书就行了,不用事必亲躬的。从刘贺传中山阳太守张敞给宣帝的奏折可以看出,霍光废刘贺的确挽救了汉朝。

你的话改成,“霍光废刘贺,挽救了汉朝,是事实;宣帝继位后,霍光贪权恋栈,也是事实”,可能更为恰当。

刘据作为皇储多年,也形成了一套班子,通鉴也提到“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巫蛊之祸,太子兵败自杀,刘据的势力遭到重大挫败,但是根基还在。张安世的兄长张贺即是一例。张贺只是史书中明确提到的走在台前的人物。在昭帝元凤三年,出现了泰山石自立、公孙病已立这类的谶纬之言,跟着眭孟和其友人以此说事,上书,并被处死。这个眭孟“少好侠,喜斗鸡走马”,与宣帝可以说臭味相投,而且眭孟是鲁国人,与丙吉和史良娣是同乡,宣帝即位后提拔眭孟的儿子为郎。可以说在宣帝的身边有一个小团体在运作。霍光废刘贺后,在选择继承人时,有一句“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有点那么众望所归的意思,这不是一个白丁就能做到。从后来宣帝与张安世的关系看,宣帝内心亲张安世,说明张安世肯定受张贺影响,有可能也是宣帝即位的幕后成员。

此外,戾太子兵败自杀,民间多冤之,昭帝始元五年,有人自称卫太子,包括昭帝、霍光在内,都认为是件棘手的事。可以说宣帝虽生在民间,在当时的朝臣当中还是有一定根基的。

家园 他做的几件事情才是他被废的真正原因吧

刘贺确实是玩乐了二十七天。可是这二十七天中,刘贺还是做了几件不同寻常的事。

   第一件将原昌邑国官吏全部征召到长安,很多人破格走上了领导岗位。这说明刘贺不忘旧情,而且并不相信在京的官员,要建立自己的班底。

   第二件将原昌邑国相安乐任命为长乐宫卫尉。如果说第一件还有鸡犬升天的味道,这一件绝对是战略举动。当时的汉朝最尊贵的就是皇太后,诸如吕太后、窦太后都是一言九鼎。皇太后居住在长乐宫,此举意图控制皇太后。胁太后以令群官。

   第三件夜晚单独接见其姐夫昌邑关内侯,密谋什么不得而知。

   第四件在举行祭祀宗庙的大礼之前,就派出使节,以三牛、三羊、三猪的祭祀大礼祭祀其父昌邑哀王的陵庙,还自称‘嗣子皇帝’。这是最遭忌的,也是被废罪状之中最能摆上台面的。刘贺被封为皇太子,进而继承皇位,就是汉昭帝的后代,是不能祭祀亲爹的。

   第五件“变易节上黄旄以赤”,节,就是符节,是汉朝发兵的四大信物之一:虎符、节、羽檄、诏书。 汉节是竹子做成的,上面装饰旄牛尾,共有三重,最初的颜色是赤色的。巫盅案的时候,卫太子用符节调兵,汉武帝就在第一重之上加黄旄以使卫太子手中的符节失效。现在,刘贺又把它改回了赤色,是想让谁手里的符节失效哪?这就有点图穷匕见的意思了。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为什么还让霍光抢了先,真是让人费解。

摘自:历史连载《西域,不只是传说》,作者瀚海箫声

这些事情已经不是简单的掺沙子,而是直接威胁到霍光等一干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他被技术化处理也就是必然的。

家园 张贺跟张安世不是一路

张贺本来想招刘病已为女婿,结果被张安世制止了,后者当时紧跟霍光,在霍光态度不明确之前他不打算惹祸上身,连联姻都不敢,就更别说扶立了,以张光世当时的身份他才是家族的掌舵人,而以张贺当时掖庭令的身份能对霍光起什么政治作用很可怀疑。后来汉宣帝对张贺家的封赏也明确说明是针对前者的诸多功劳而不是看在后者面上的。

ps:昭帝时期卫太子的官方看法如何可以从隽不疑断伪太子一案看出:

隽不疑斩钉截铁地说:“诸位担心卫太子做什么呢?春秋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阴谋(刺杀灵公的宠姬南子)失败而出奔在外,后来卫灵公死了以后,蒯聩的儿子辄(卫出公)嗣位,拒不接纳蒯聩回国,《春秋》对此予以肯定(当是《春秋公羊传》。《公羊传》评此事曰:“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也。”意思是说:“辄从道义上说可以继位吗?可以的。但他为什么不以父亲为由,推辞祖父灵公授予的君位呢?”)。卫太子(刘据)得罪的是先帝,(即使眼前此人真的是太子,)他当年逃亡在外侥幸没死,今天自己前来自首,也是罪人。

最后朝廷公卿也认可了这个判定,问题实质很明确,卫太子是武帝的长子,又是曾经的太子,如果他被平反,他这一系的继承权就会对昭帝一系以及相关的利益集团产生威胁,因为辅佐昭帝才能独揽大权的霍光没斩尽杀绝就已经很厚道了,昭帝在的时候刘病已如果敢有非分之想煽动舆论,两罪并罚他还能活么?不是昭帝早死无子,其它武帝诸子不成气候,卫太子这一系就只能也必须永久埋没下去,如果还不明白对比一下华国锋为啥坚持两个凡是和不给四五运动平反就可以清楚了,后来霍氏被夷,但刘贺的案子照样没有被翻,一个道理。

家园 更作死的是他还想管束太后

这就连宫内都一起得罪了。。。

家园 恐怕包括霍光在内的满朝文武,都没想到刘贺能有这么大的野心

竟然带着全套的班子来接管中央政府

我估计,霍光等人最初的打算是循周勃、陈平的例,找个摆设来充门面。看到刘贺这架势,他们也傻了,所以,霍光等人处置起刘贺来,也是手忙脚乱的

好在刘贺还算聪明,被赶出京城后,老老实实的装傻,好歹混了个肉体善终

我觉得,刘贺跟文帝比,缺了一个好妈妈。薄太后,那是什么人啊,经历过楚汉相争,跟强悍的吕后也一起共事过,能毫发无损的活下来,那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得高到什么程度啊

说来也有趣,西汉的皇帝大都想干点儿什么,惠帝有他娘代劳了,就不说他了。文帝也想干点儿啥,刚上任就御驾亲征,后来,还拿周勃开刀,敲打开国元勋。惜乎,国力不济,想干也干不成。

景帝一上台就削藩,差点儿酿成大祸,但总算干了点事儿,比他爹强。

武帝……,此处略去N篇博士论文

昭帝,另一个版本的惠帝,他有个能干的姥爷,霍光(上官皇后的姥爷,在辈分上,也应该算是昭帝的姥爷)

刘贺,就冲他进京的那架势,肯定也想大干一场。从后来他能混到善终来看,这哥们儿的智商、情商都不低,就是一开始判断错了形势

宣帝,刘老三的翻版,除了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在处事方式上,宣帝也神似刘老三。该装孙子的时候,老老实实的装孙子,该翻脸的时候,毫不留情的翻脸

到了元成哀平的时候,皇帝就是想干事儿,也没啥事儿可干了。仗都让武帝打完了,经济也在昭宣时期都恢复好了,实在是没事儿可干了。大汉帝国也就进入了迷茫期

家园 刘贺还是太年轻了

没经过挫折,不知道官场凶险,他身边的龚遂王阳肯定没有少劝他要先装孙子站稳脚跟,不排除他们没有举出文帝的例子,他没有听从就只能这个结果,另外刘贺也不好算善终,他在被废后的那段采访对话被上报给朝廷了,后果可想而知。

家园 王阳说的相当直白

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吉即奏书戒王曰:“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王阳这话已经说的相当直白了。儒家被记入汉书列传的几位,作为首辅碌碌无为,但是在判断形势,争权夺势上面,表现出的素质都相当不错。

家园 所以说刘贺有贤人不用

重用一批急于获利的随从,连最起码的兵权都没抓稳就开始架空旧的实权派,宜乎其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了,比起连发妻被毒死都能隐忍的宣帝他确实差的太远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