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造食物的一些感想 -- 夜如何其

共:💬46 🌺1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宇航时代可能要靠基因改造

可以肌体直接转换光能,辐射能

家园 呵呵,这东西N多年前来过一阵儿,怎么做俺都见过,也吃过,

说实话,还不算难吃,但不是肉味儿。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呵呵,现在想来,只要还有肉在,人就不会放着真的不吃去吃什么人造的。

备战备荒嘛,倒是个好东西。。。。。

家园 人造肉不是腐竹,应该是叫大豆蛋白的东西

如果是腐竹那就是素鸡了,呵呵。应该是那时候肉不够吃,搞的替代品。理论上营养什么的比肉都不差,豆制品嘛,可是口感真是的不行,别说没有肉味了,连素鸡都比不上,后来真肉多起来,这玩意就消失了。现在想想,理念还是挺先进的,要是解决了味道问题,说不定又能大行其道呢。

家园 是的是的,我就是说的那种替代品

可惜小时候肉没吃多少,肉的替代品也没有吃上,终究是耿耿于怀。刚才在淘宝上找了找,准备买点试试看

家园 呵呵,都是苦出身啊,谁小时候是吃肉吃够的?

不过那时候试过的人造肉确实不好吃,吃一次也就尝尝鲜吧,好像没有谁真是拿它当肉的替代品天天吃的。不过现在大家肉吃多了,说不定吃这个还觉得好吃也说不定,呵呵。你吃完倒可以写篇读后感啥的。

家园 吃、后、感
家园 这个太遥远了

火星计划的话,还是用螺旋藻一类的单细胞现实一些。

家园 二战德国就有人造肉

二战中,由于粮食的匮乏,对动物蛋白肉食品的需要供不应求,德国的科学家发挥了自己的惊人天赋,制造出了替代品人造肉。德国的科学家开辟新的食品来源。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单细胞蛋白和氨基酸,可以提供人的营养需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解决粮食的严重不足,就开始研究利用培养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由于这种酵母蛋白经压榨后很像猪肉和牛肉,所以被誉为"人造肉".因为酵母菌是由单细胞组成的,故称它为单细胞生物,由它生产出来的蛋白质,也就叫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是从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菌体中获取的蛋白质。微生物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例如酵母菌蛋白质含量占细胞干物质的45%~55%;细菌蛋白质占干物质的60%~80%;霉菌丝体蛋白质占干物质的30%~50%;单细胞藻类如小球藻等蛋白质占干物质的55%~60%,而作物中含蛋白质最高的是大豆,其蛋白质含量也不过是35%~40%。

k单细胞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不亚于动物蛋白质,如酵母菌体蛋白,其营养十分丰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除蛋氨酸外,它具备7种,故有“人造肉”之称。一般成人每天吃干酵母10~15g,蛋白质的需要量就足够了微生物细胞中除含有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因此单细胞蛋白营养价值很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再次开始生产酵母蛋白,德国燃料化学家。大名鼎鼎的合成汽油专家柏吉乌斯,1933年以后进行了合成食物的技术的开发改良,研究利用 可就地取材,廉价易得的原料,制取人造肉的方法。最终使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来源极为广泛,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糖质原料,如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亚硫酸纸浆废液、制糖的废蜜等;二是石油原料,如柴油、正烷烃、天然气等;三是石油化工产品,如醋酸、甲醇、乙醇等;四是氢气和碳酸气。最有前途的原料是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农林加工产品的下脚料、食品工厂的废水下脚料等。这些资源数量多,而且用后可以再生,还可实现环境保护。该方法的优点是生产速率高 一般蛋白质生产速度同猪、牛、羊等体重的倍增时间成正比。微生物的倍增时间比牛、猪、鸡等快千万倍,如细菌、酵母菌的倍增时间为20~120h,霉菌和绿藻类为2~6h,植物1~2周,牛1~2个月,猪4~6周。有人计算,一头250公斤的牛,一天一夜可合成蛋白质0.4公斤;而同样重量的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24小时内就可生产出25吨蛋白质,其效率是牛的几万倍.

据估计,还有技术生产不受季节气候的制约,易于人工控制,同时由于在大型发酵罐中立体式培养占地面积少。如年产1万吨的工厂,以酵母计,按含蛋白质45%计算,一年所产蛋白质为4500t。一亩大豆按亩产200kg计,含蛋白质40%,则一年为80kg蛋白质,所以,工厂所产蛋白质相当于56250亩土地所产的大豆。

可以完全工业化生产 单细胞蛋白生产比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少,又不受地区、季节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可在占地有限的小设备上进行,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是用亚硫酸纸浆废水大量生产单细胞蛋白酵母,当年产量达11000吨,最高年产达5万吨,称为“人造肉”,作为军需蛋白质食品。,德国人的总的食品消费量中只有百分之三十来自荤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则有百分之四十。德国人的大部分蛋白质消费量来自素食品和人造肉,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大部分蛋白质则来自荤食品。

随后,战争中各国群起仿效,英国也开始生产酵母蛋白,其含量比德国的高,味道也比德国好,接着,美国也着手生产酵母蛋白,并将它混合在食品中食用.人造肉虽缓解了战争期间德国的食品压力,仍然无法挽救德国由于四面受敌的覆亡命运,但是人造肉却没有陪同纳粹埋进历史。

通宝推:石头布,赵沐浴,
家园 小时候我吃过
家园 石油都可以造肉,太神奇了

可能我们一直吃的火腿肠、午餐肉什么的都含有这些来自于矿物的蛋白质吧,只是不知道罢了

家园 这种东西也就只有德国人英国人这些没味蕾的民族吃得下去
家园 说起人不能吃饲料,想起一事

北欧一些国家吃氯化铵的糖果,比方说芬兰。

那是直接嚼化肥啊,没敢尝。据吃过的人说,开始吃挺怪,吃多了就习惯了,还觉得味道不错。

家园 有一段话看不懂,

德国人的总的食品消费量中只有百分之三十来自荤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则有百分之四十。德国人的大部分蛋白质消费量来自素食品和人造肉,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大部分蛋白质则来自荤食品。

这一段看不懂,既然30%和40%之差只有10%,又何来"大部分来自素食品和人造肉"的说法?

家园 酵母是异养生物,只能转化蛋白质,不会制造蛋白质

要养酵母,还是得给他喂比较低级的蛋白质或者多肽的,比如处理过的臭牛奶,臭鱼烂虾烂皮子等等,不是光给它吃造纸废水就能“生产”出蛋白质来的。说酵母几天生产多少吨蛋白质,这个有点误导了。用酵母处理废水倒是也有,但是再拿这个酵母酵母给人吃?皮鞋胶囊尸骨未寒啊。

这里酵母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人不肯吃的垃圾里所含的蛋白质转化成人肯吃的蛋白质,跟拿泔水喂猪差不多。这点跟大豆不能比,大豆是自养生物,尤其是豆科植物还能固氮。

再有,工业发酵其实是比较挑材料的,而且控制发酵过程需要很多技术和能量投入,最后下来,仅仅以成品蛋白的单位成本算,成本不一定有种大豆低(几乎可以肯定是比不上种大田的)。不信的话比较一下大豆粉(甚至豆腐干)和用来发面的干酵母的价钱,大家就会有个概念。

另外其实酵母,除了以面包馒头的形式被我们吃掉外,现代食品工业已经喂了我们不少隐形的酵母制品。现在工业化生产的食品里,很多都添加了酵母抽提物。这是酵母死掉之后,自己身体里的酶把自己分解液化的产物,富含各种小分子量的营养物,尤其是氨基酸,多肽等等,所以适当使用的话,风味相当好(但是纯产品看起来有点恶心,是一种棕色到黑色的膏状物)。

使用酵母抽提物,固然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目的,因为很少会拿它来作食品的主体,而是主要利用它来增加食物的风味,换句话说,就是个调味料。其实酵母抽提物的本质跟酱油比较类似,都是利用真菌来达到把本身没什么味道的蛋白质变成有风味的小分子的目的。

顶楼主也说了其实人造肉,最普遍的做法就是用大豆蛋白来假冒肉类。大豆蛋白,也就是豆腐换身马甲。我国老祖宗发明了各种基于豆制品的素鸡鸭鱼肉,算是走在了现代食品工业的前头。加酵母蛋白没听说过,我担心成本可能会受不了。德国二战期间干了不少狗急跳墙的事,呵呵。

============

===========

我又查了一下,纳粹德国的确搞过大规模的利用造纸废水做原料的酵母生产,可见我前面说的成本和发酵控制问题并不真成大问题。另外似乎也不需要另外掺蛋白质来源:德国人直接把铵盐加到发酵体系里,让酵母自己合成氨基酸。

不过就算当时,这种造纸废水养的酵母,主要用途似乎也是拿来配饲料,虽然不排除德国人可能的确真的拿这个酵母当营养添加剂给人吃。放到现在的话,假如把造纸废水长出来的酵母当人造肉给人吃,我担心恐怕赚的钱还不够赔的。

家园 火腿肠不就是一点点肉末然后掺很多大豆蛋白和淀粉吗?

这没啥新鲜的吧,双汇都吃了快30年了。

侯耀华小品说他的火腿肠机倒车,这头把火腿肠收回去,那头跑出来小猪,腿上缺一块,正是他咬的,其实说少了。那头出来的还有豆粉,玉米淀粉等等多着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