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 -- 京华烟云AMIP

共:💬88 🌺60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

前传:《天降赞普——吐蕃王朝的崛起》(点击阅读)

上一部:《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壹】》(点击阅读)

《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热血沸腾的盛唐》

1、河曲之殇——从“先天”到“开元”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二月庚寅(阴历二十七日),玄宗皇帝高兴地宣布,从今天起大唐将改用新的年号——“开元”。在中国历史上,对于这种年号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改元”。

伟大的开元盛世就这样悄悄地开始了,这段前后长达二十九年的时间成为后世人们永远的梦,许多中国人甚至认为,以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富庶而言,开元时期是中国迄今为止漫长历史中所有时期的顶峰……

年轻的皇帝此时肯定想不了那么长远,但他也确实有足够的好心情来宣布改元并随即大赦天下,因为就在这一年的七月,经过一场殊死搏斗,玄宗终于彻底铲除了一直威胁自己地位的太平公主集团,皇帝的这位姑母公主被赐自尽,其党羽则全被罢黜,而识相的太上皇也宣布从此以后凡事由儿子全权处理,自己将不再干涉,二十八岁的皇帝终于彻底掌握了朝政。

可玄宗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烦心事儿便不期而至。就在这一年,他名义上的妹夫吐蕃赞普派来了使者,除了替王后金城公主带来吐蕃太后赤玛蕾已经驾崩的消息外,还希望唐朝将当初答应割让河曲之地为公主“沐浴之所”的承诺落实到纸面上,即要求双方重新订立盟约。其实,就在唐朝刚刚答应割让河西九曲不久,吐蕃便迅速派兵占据了那里,这次只不过是想将其占领进一步合法化。

大概唐朝当时并没有给予肯定性的答复,于是吐蕃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再次正式致书唐廷,重申“两国地界,事资蚤定,然后立盟书”。

这场会盟最终不欢而散,并导致了双方重新开战。事实上,当初答应割让河曲之后不久,唐朝就后悔了,因为这块地方不仅位置重要而且水草丰美,既适合发展畜牧业又与唐朝临近,是吐蕃进攻中原最好的桥头堡,史载“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邻接”。另外,这个地区还盛产战马,即有名的“河曲马”,不过这个问题在当初还不成为问题,因为唐朝前期完全可以从突厥地区获得优良的战马。

自稀里糊涂失去河曲后,大唐朝野上下无比愤懑,尤其是人们后来得知,当年那个热心的鄯州都督杨矩提出割地的初衷,竟然并非是出于加强皇室成员间团结友爱的目的,而是他事先接受了吐蕃的重贿,这种愤怒的情绪于是进一步高涨,忧国之士更是预言,河曲失去,大唐将永无宁日!

事实也证明这种说法并没有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在赤玛蕾太后的推动下,唐蕃双方本来已经于神龙会盟时划分了正式国界,至此又割让河西九曲之地,实际是对这一界约的否定,从而导致了日后无穷无尽的边界纠纷。

从这块土地被割出去的那一天起,帝国首都长安西部最重要的屏障——陇右河西地区就暴露于吐蕃直接威胁之下,吐蕃从此开始由河曲地区屡屡发动入侵,“自是后率兵入寇”。

战争终于开始了,但战场首先却不在河曲而是在西域。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唐朝的北庭都护郭虔瓘大胜吐蕃与突厥联军,史载“斩获不可胜数”,唐军俘获吐蕃军人上万并献俘长安,这些俘虏最后被玄宗统统赦免以示宽大。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八月,战败的吐蕃请求讲和,玄宗答应了。于是,吐蕃王后金城公主奉表谢恩,其言语相当直白易解,笔者就不再翻译了:

“金城公主奴奴言:仲夏盛热,伏维皇帝兄起居万福,御膳胜常。奴奴奉见舅甥平章书云,还依旧日,重为和好。既奉如此进止,奴奴还同再生,下情不胜喜跃。伏蒙皇帝兄所赐信物,并依数奉领。谨献金盏、羚羊衫夹、青长毛毯各一,奉表以闻。”

我们知道,玄宗的父亲睿宗曾宣布将金城公主收为养女,因此吐蕃王后是唐朝皇帝名义上的妹妹,而如果按照真实的血缘关系,奴奴应该是李隆基的堂侄女,因为她的父亲便是玄宗皇帝的堂兄雍王李守礼。

但浓浓的亲情尚未散去,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吐蕃十万大军就再次入侵,他们这回由刚刚建立的河曲桥头堡出发,直扑临洮大肆掳掠,“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夺群牧而去”。临洮不仅是陇西重镇,更是李唐皇室祖先即陇西李氏的初兴之地,而渭源县则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地,地处河西走廊的要冲,离大唐的西京长安也并不算远。

消息传来,京师震动,人心惶惶,被对方背信弃义彻底激怒的玄宗皇帝甚至下令进行全国总动员,要求中央府兵和各地方部队火速集结,准备随自己御驾亲征。

这支吐蕃入侵大军的统帅,是一个叫做坌达延赤松的重臣,他的官位相当高,竟然与吐蕃大相乞力徐并列。

前面曾说过,赤玛蕾掌权后,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噶尔家族专权的情况,遂把吐蕃朝廷的权力进行了分散布置,她任命乞力徐为大相,却并未授予全部权柄,另一重臣坌达延赤松也拥有类似大相的权力,两相牵掣以分其势,同时外戚尚赞咄热拉金等人也入朝参政。

参照同时期的汉藏史料记载,吐蕃重臣们的具体分工,很可能是乞力徐主政,坌达延赤松掌军,尚赞咄热拉金则负责管理宫廷事务,他们互相之间没有事实上的隶属关系,而是共同对赤玛蕾负责。

说来可能让人难以相信,掌握吐蕃兵权的坌达延赤松竟然是一位吐谷浑人。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以及后世藏文史书《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都记载说,吐谷浑被吐蕃灭亡后,原吐蕃妃(她是吐蕃王族公主,嫁给吐谷浑先王为妃)所生的吐谷浑王子坌达延赤松受到吐蕃的重用,被赞普称为“外甥”。此后,“外甥”这个词似乎成为吐蕃赞普对吐谷浑王子的特定称呼,如同藏王常常对唐帝自称外甥一样。

按照史料记载,吐谷浑人坌达延曾多次参加代表着吐蕃最高权力的王臣集会议盟,并为吐蕃“征吐谷浑之大料集”——前面也提到过,所谓的大料集,就是检阅部队、征集兵马、粮草、户丁、劳役等,这都是当地军政长官的工作,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他其实就是吐蕃所委任的吐谷浑藩王,代表吐蕃全面管理吐谷浑辖区,即敦煌文书中所说的“吐谷浑小王”。

其实,与许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公元670年的唐蕃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被吐蕃彻底灭亡,但其王族得到的待遇并不坏,甚至可以说相当好。除了坌达延王子一直受到重用外,在公元689年,吐蕃王室又将公主嫁给一位吐谷浑王子为妻,而到了更后面的公元728年,敦煌文书说吐蕃王朝还“任命外甥吐谷浑小王等三人为大论。”

这些都无疑说明吐谷浑王室成员在吐蕃政权中取得了很高的职务。由此可见,吐蕃王朝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依赖于吐谷浑和党项等藩属,同时也以婚姻作为联系这些藩属的重要手段,这无疑在文化、心理以及血缘上加速了这些属部对吐蕃的认同进程。

学者们研究后相信,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吐谷浑人都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直到吐蕃灭亡以后,这个慕容鲜卑的后裔民族才在整体上消失,逐渐融合于当地各族之中。

在吐蕃朝廷里,吐谷浑贵族坌达延的资格相当老,很可能在大非川之战结束甚至更早就出仕吐蕃了。按照史料推测,坌达延后来曾一度与噶尔.钦陵走得很近,钦陵也对他相当信任——按照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钦陵出征时,吐蕃朝政就由钦陵的两个弟弟(即噶尔.努布芒辗细赞和噶尔.悉多于)以及坌达延赤松负责,由于坌达延身兼吐谷浑藩王的特殊身份,他很可能还掌管着钦陵大军最重要的后勤基地——青海。

此后,噶尔.悉多于率兵出征西域,结果兵败失踪,如此一来坌达延的地位就更加重要。再往后,噶尔.努布芒辗细赞被吐蕃赞普赤都松赞设计诱杀,而坌达延却安然无事,成为钦陵安排留守吐蕃本土的几位重臣里的唯一活着的人。可以说,此后钦陵的战争资源就基本上全靠坌达延来保障了。

利用钦陵在外与唐朝进行冗长的拉锯谈判的机会,赤都松赞突然对噶尔家族的亲信党羽展开了大屠杀,死者达两千多人,但其中并不包括一向受到钦陵重用的坌达延。当然了,也有一种可能是这位吐谷浑藩王当时并不在朝廷而在自己的青海封地,所以没有被杀。但事情真是这样吗?

藏王马上亲自率兵,讨伐身在青海的钦陵。钦陵的军队未战先溃,上百名将领跟随钦陵自杀,可是这些殉葬者中也不包括与钦陵过从甚密的坌达延,恰恰相反,他在事后不仅没有受到赞普的反攻倒算,甚至还得到了吐蕃王室的提升,直至官位与大相并列。

因此,在这段充满着血腥和阴谋的动荡期里,坌达延赤松,这位决定了权力天平倾斜方向的吐谷浑王爷究竟做了什么,就相当值得后人猜想,从而给噶尔.钦陵这位吐蕃战神的死亡之谜又蒙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

(记得前面曾有人质疑藏王是否有能力控制钦陵军队的后勤供应,以上内容也许可以回答一二吧。)

也许是受钦陵的影响实在太深的缘故,在吐蕃朝廷中坌达延是一个坚决的鹰派,在赤玛蕾太后当政期间,他有力无处使,只能拿反叛的属国出气。现在老太后已经死了,小藏王还不到十岁,执掌吐蕃国政的三大巨头中,掌兵的坌达延赤松和主政的乞力徐都主张对唐开战,另一重臣、当初促成金城公主和亲的尚赞咄热拉金尽管对唐比较友好,但他管理的是宫廷内务,对王族外部的发言权有限。因此,王廷里再也没有人能制约蠢蠢欲动的吐蕃军团,这些藏族武士们也实在憋得太久了。

唐朝方面的情况其实也大致相仿。当年以鸽派面容出现的中宗和睿宗皇帝,这两个被强势母亲折腾得九死一生的难兄难弟,早已在流放和软禁中磨光了所有的棱角和锐气,因而再也不想折腾,他们与吐蕃鸽派的代表赤玛蕾自然一拍即合。现在这两个老家伙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想起祖先太宗天可汗的无上光荣,大唐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早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因此,在指责对方负盟并表现得义愤填膺的同时,玄宗皇帝也未必不长舒了一口气:被和平枷锁约束了十余年的大唐彻底得到解脱,自己也终于可以把那纸盟约撕开来擦屁股了!

在大臣们的极力劝阻下,玄宗所宣称的亲征最终没有成行,薛仁贵之子薛讷被皇帝任命为主将,率大军反击吐蕃。

这位被后世神化的薛丁山(薛讷字丁山)当时已经六十八岁。尽管有个勇贯三军的老爹,但薛讷却并不以武艺著称,恰恰相反,他本来是个文官,而且是个相当称职的地方官,在担任蓝田县令期间竟然敢拒绝权势喧天的酷吏来俊臣的不合理要求,颇为世人称赞。一直到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五十岁的他才由文职改为武职,出任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

真实的薛丁山并没有一个叫做樊梨花的厉害老婆,他的夫人也从来没有奇遇过什么黎山老母。而且,也许是因为半路改行的缘故,薛讷的战绩并不像其父薛仁贵那样突出,他曾率军先后与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作战,有胜有负。尤其是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他做为主将率兵六万征讨契丹,在滦河(今河北承德滦河山谷)中了埋伏,唐军全军覆没,薛讷“脱身走免”。随后发生的一幕让人不禁怀疑起这位薛将军的人品——他向皇帝上书,将战败的责任推给八名部将,导致这几个倒霉蛋全都被皇帝下令斩首,而薛本人仅仅免官了事。

玄宗之所以这么处理,很可能是因为薛讷以往留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史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初十三日,终于彻底掌权而志得意满的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共有二十万唐军参加,但其中一些将领率领的部队军容不整,队形散乱,让本来兴致勃勃的玄宗大为扫兴继而大发雷霆,阅兵总指挥、时任兵部尚书的郭元振差点因此丧命,只有薛讷率领的部队威严齐整,让皇帝最为满意,从此这位治军严整的将军便简在帝心。

而遭到皇帝故意敲打立威的郭大侠,曾几何时,这位卓越的战略家几乎以一己之力主持设计和实施了武周时期那些取得重大效果的对蕃措施,但此时皇帝已经不再需要他。他随后被恼羞成怒的玄宗流放到遥远蛮荒的新州(广东新兴县),不久便抑郁而终,享年五十七岁。

郭元振的离去,从另一个角度也标志着唐朝对吐蕃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跃跃欲试的玄宗将亲自主持一切,原来胡萝卜加大棒的软硬兼施很快转变为血腥残酷的以牙还牙。

吐蕃这次入侵后,军容威风但打仗确实稀松因而有着“薛老太太”(史载为‘薛婆’)之称的薛讷,被一向欣赏他的皇帝乘机起用,罢官后还是平头百姓的他以“摄左羽林将军”的身份出任陇右防御使并统兵出征,麾下包括右骁卫将军郭知运、大仆少卿王晙、杜宾客(薛讷的老下级,也是滦河之战中唯一没有受处分的将军,因为他事先曾劝说过主帅不要冒进)以及安思顺(他的一个本家弟弟后来更有名,这厮名叫安禄山)等将领,先锋官为丰安军使王海宾。

就在这时候,当得知自己当年那条倒霉建议所造成的灾难后,割让河曲的始作俑者杨矩在愧疚和惊恐的巨大压力下自行了断,“悔惧自杀”。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月,唐蕃两军在洮河会战,吐蕃大败,尸体堆积如山,甚至让汹涌的洮河为之断流。仅一场战斗中吐蕃就被斩首一万七千名级,损失马七万四千匹,牛羊四万头,最后不得不从河曲退却,唐军乘胜毁掉了敌人在河曲建立的桥头堡和挺进基地。

史载,洮河之战进行得极其惊险和惨烈,当时唐军已经被吐蕃军队分割成两部分,形势十分危急。就在此时,唐军先锋官猛将王海宾率先拔阵,他“盘矛赴敌”,“跃马先其掩袭,挫彼锋锐”。在王将军身先士卒的激励下,唐军一举突破吐蕃军阵地,原来被吐蕃人分割的两支部队则趁机将劣势演化为优势,他们“犄角夹攻之,大破贼众”。

吐蕃主帅坌达延率残部退到一个叫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的地方,再次结阵拒敌,此时他们已经背水一战退无可退,只能拼死向前。王海宾仍纵马横枪,率先领兵冲向敌阵,随即被敌人团团包围,双方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

但就在这时候,唐军将领们纷纷展现出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史载“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最后,孤军奋战的王将军血战陨身,吐蕃军亦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见到两败俱伤,薛讷等唐军将领知道摘果子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将士乘势进击,又破之,杀获数万人,擒其将六指乡弥洪,尽收其所掠羊马。并获其器械,不可胜数。”

得到捷报后,本来一直嚷嚷要亲征的玄宗皇帝顺势借坡下驴,史载“时有诏将以十二月亲征吐蕃,及闻讷等克捷,玄宗大悦,乃停亲征”。

因这次战功,唐军主帅薛讷受封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并恢复了当年在契丹战败而被剥夺的平阳郡公的爵位。与民间传说和演义里不同,薛丁山并没有射死父亲薛仁贵,他自己也没有死于满门抄斩——洮河之战四年后,七十二岁的薛讷在家中安详地去世,死后赠太常卿,谥“昭定”。

关于这位薛丁山,还要提一点的是,“节度使”这个代表着唐朝后来藩镇割据的标志性官职就是由他发源的——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薛讷被睿宗皇帝任命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史载“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玄宗随后做的一件事则让人们感动不已。皇帝宣布,自己将收养洮河之战大英雄王海宾烈士的遗孤、当时年仅九岁的王训,并将孩子改名为“忠嗣”,从此“养于禁中累年”,与李嗣升(后改名李亨,即后来的肃宗皇帝)等皇子一起长大。这个叫王忠嗣的男孩后来成长为大唐一代名将,是吐蕃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此处暂且不表。

此后,唐朝右武卫将军郭知运(洮河之战时薛讷的副将,很可能唐将们对王海宾见死不救时他也有份,因而战后并没有获得提升)和松州都督孙仁献又先后击败吐蕃军队,唐军俘虏了大量敌人,并将他们向皇帝“献于阙下”。唐玄宗仍没有杀掉这些俘虏,而是把他们分配诸州编户,并下旨说:“吐蕃孤恩,负约忘义。卿等受委,逆挫群凶,焚溺之余,俘获仍众,览今献捷,深用嘉焉。”

在这种情况下,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再次收到了金城公主或吐蕃以公主名义的上书,里面强烈呼吁双方讲和,并请皇帝尽快在和平条约上签字画押,信是这么写的:

金城公主奴奴言:“季夏极热,伏惟皇帝兄御膳胜常。奴奴甚平安,愿皇帝兄勿忧。此间宰相向奴奴道,赞普甚欲得和好,亦宜亲署誓文。往者皇兄不许亲署誓文,奴奴降蕃,事缘和好,今乃骚动,实将不安和。矜怜奴奴远在他国,皇帝兄亲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两国久长安稳,伏惟念之!”

内容相当亲切温馨,公主(更可能是打着公主名义的吐蕃决策者们)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很可怜的位置,似乎处处为对方着想,冠冕堂皇且言辞恳切,读起来充满了亲人的关怀。但是,如果结合前面提到的背景,读者也许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可以说,此时的唐朝已经基本掌握了唐蕃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处于劣势的吐蕃于是不得不再次向唐朝皇帝套近乎。如果并非翻译或史官故意有所丑化的话,按照汉文史书的记载,随着战争的不断失利,吐蕃的言辞也越来越肉麻,甚至在堂堂国书中以赞普赤德祖赞的口吻自称为“外甥”,左一个“皇帝舅”右一个“阿舅”地叫着,其主旨无非是要舅舅快点儿罢兵,外甥已经实在有点儿吃不消了。

我们说过,如果按照名分,赤德祖赞应是李隆基的妹夫,而按照血缘,赤德祖赞则是李隆基的堂侄女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两人都不具有“舅舅”和“外甥”的关系,最多勉强可以认为皇帝是赞普孩子们的舅舅。但对双方这种已经约定俗成的称呼,我们就不必过于计较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玄宗收到了金城公主这封充满温馨、呼吁和平的信,至于它是否又是吐蕃的缓兵之计,亦或笔者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恐怕就要读者自己判断了。

而唐玄宗的反应是,……他根本没做反应。

皇帝对此置之不理。

*************************************************

目录

《1、河曲之殇——从“先天”到“开元”》(点击阅读)

《2、突厥,唉!突厥——不可靠的盟友》(点击阅读)

《3、战争与和平——吐蕃大相的选择题》(点击阅读)

《4、猛将末日——王君勠之死》(点击阅读)

《5、瑜亮争锋——悉诺逻与萧嵩》(已完成,点击阅读)

关键词(Tags): #唐朝(太阳风)#吐蕃(太阳风)#西藏(太阳风)#唐玄宗#金城公主#坌达延#王海宾#薛讷通宝推:foureyes,常识主义者,随机微分算子,老顽童,玉垒关2,铁手,宁子,老醋花生,dahuahua,同文,中关村88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通宝推:贝壳,
家园 舅舅不亲, 姥姥不爱.
家园 都第二部了啊

最近有些事情好久没来这里逛了,一来就看到已经到第二部了,献花支持!

家园 都放一起实在长得受不了了

自己都找不到

家园 宝库啊,半个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家园 好看,宝推一个。

可以修改一下帖内容,加上上一部的主题链接,好让人方便找回去看。

家园 好看,极好看。在国家相争之中,舅舅和外甥,长官和部将,

偏将和先锋,彼此之间的矛盾真是淋漓尽致。

家园 已改

添了上部链接

家园 呵呵,今日正二品了

也快要跳水了吧

家园 送花支持
家园 《2、突厥,唉!突厥——靠不住的盟友》

《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之《热血沸腾的盛唐》

2、突厥,唉!突厥——靠不住的盟友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阴历六月,对大唐玄宗皇帝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个月。就在本月,他的父亲太上皇李旦驾崩,由于太庙里的七个坑(即所谓的‘太庙七室’)都已经占满,玄宗的伯父中宗李显于是不得不为弟弟睿宗李旦腾地方,朝廷宣布“迁中宗神主于别庙,奉睿宗神主祔太庙”。

同样就在本月,正处在悲痛之中的皇帝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一颗因长途运输而将近腐烂的人类头颅,看到这件可怕的东西,玄宗一扫阴霭,顿时兴奋起来。这并非由于皇帝的口味有多么重,而是因为根据信使同时带来的奏章,这颗人头的主人竟然是折磨帝国多年的可怕梦魇——后突厥的默啜可汗。

后突厥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并渐渐与吐蕃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大唐及武周几代皇帝的心结。

后突厥是原来东突厥汗国的后裔,因而也被称为“后东突厥”。当年,太宗皇帝扫灭东突厥后,在边境地区为归降的突厥人专门划定了保留区居住地,任命各个部落首领为朝廷官员以分而制之,并将许多当地人编入唐军,阿史那社尔等突厥酋长甚至成为大唐一代名将。

战无不胜的贞观时期,突厥人自己似乎也愿意供骄傲的天可汗驰驱,但太宗一旦离世,这些突厥部队隐藏的许多问题就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开始对南征北战刀头舔血的动荡生活怨声载道,对什么都不干却可以动嘴皮子指挥他们东奔西跑的朝廷官员咬牙切齿。

更为可怕的是,大唐再也没有人能压得住场子,无论是怕老婆的高宗皇帝还是心狠手辣的武皇后,在这些草原战士们看来,都没有当年天可汗的半分风采,而与此同时,朝廷对自己部落的盘剥压榨则从来没有停止过,更导致突厥将军们的不满与日俱增。

终于,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一位突厥王族即阿史那家族的王子在蒙古高原起兵,宣布东突厥复国,一时间竟有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部众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

曾为大唐从西突厥和吐蕃手中收复西域的名将裴行俭随即杀来,刚刚复国的后突厥汗国几次大败,最后在裴的苦心劝说并保证不死后,后突厥可汗伏念于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宣布投降,东突厥复国的第一次努力就此失败。可是,当裴行俭的捷报传来,宰相裴炎却嫉妒这位本家功劳太大,生怕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唆使高宗皇帝杀掉了已归降的伏念可汗。

深感失信于人的裴将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羞愧之中,他从此托病不出,再也不愿领军出征,不久就抑郁而终。这个结果让许多人曾期待万分的“裴行俭与论钦陵之终极对决”还没开始便不了了之,噶尔.钦陵此后再无对手,直到十五年后那个剑走偏锋的郭元振出现。

朝廷的背信弃义也激怒了突厥人,伏念可汗被杀仅仅一年后,另一位阿史那家族的王子在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宣布起事,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但人们更愿意用他的本名仍称呼其为骨咄禄可汗。后突厥汗国于是正式成立,从此这个新兴的草原政权就不断侵扰中原,使得青海之战后已让吐蕃弄得焦头烂额的唐廷更加苦不堪言。

薛仁贵、程务挺、黑齿常之等唐军名将曾先后率兵与后突厥作战,他们尽管也曾取得许多显赫战果,但这些草原牧人一败便隐身大漠,不久就又卷土重来,唐军尽管数量众多武器精良,但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突厥人仍然呼啸如云而来又席卷如风而去。恼羞成怒的武则天甚至将骨咄禄可汗骂为“老不死的”,并要求朝廷的官方文件今后都按此称呼——史载骨咄禄可汗的名字从此便被改为谐音的“不卒禄”,但估计武则天自己心里也清楚,这种YY的做法也只能痛快痛快嘴而已。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十一月,在这个颇有讽刺意味的中原年号里,老不死的后突厥“不卒禄”可汗并没有继续长寿,他终于彻底老死了,其弟弟阿史那环自立为汗,他就是更为有名的默啜可汗。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开始,默啜可汗率兵不断攻掠唐朝北方与西北边境,让唐军疲于奔命。

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女皇不得不同意与后突厥人讲和,答应突厥人的所有条件,将此前投奔唐朝的六州突厥降户数千帐以及大量谷种、杂彩、农器、铁等重要物资交于对方,并为宗室亲王迎娶可汗之女为王妃。

但事实证明,这次和谈只不过是默啜可汗耍的花招。武则天的侄孙淮阳王武延秀被女皇选定为那个必须娶突厥公主的倒霉王爷,可这个不幸的家伙刚到突厥迎亲就被关了起来,可汗的解释听上去似乎相当理直气壮:我女儿不嫁冒牌货!按照史书中文明一点的说法则是“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随后,默啜以此为借口撕毁和约,十万突厥铁骑号称要“奉唐伐周”,扑向河北大肆抢掠。

女皇仍然毫无办法。就在这个时候,狄仁杰等大臣乘机提出让庐陵王李显复太子位,以李唐皇室嫡子的身份统率大军迎击突厥,从而彻底粉碎敌人的借口。果然,当得知唐军在李唐皇子带领下倾巢出动出动、各地怀念唐朝的百姓们无不赢粮影从的消息后,自认没有取胜把握的默啜可汗下令撤军,临走时为减少累赘并消灭对方人口,突厥人将抢掠来的八九万河北百姓全部“坑杀”。复仇的唐军无法追上轻装的突厥骑兵,默啜率军安然退入茫茫大漠。

一直到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八月,在突厥囚禁了六年后,受尽屈辱的武延秀终于被突厥人释放回中原。也许是为了补偿武延秀遭到的虐待,中宗皇帝后来把守寡的爱女安乐公主许配给他——但据说两人此前就早有勾搭,当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死于一场未遂的兵变后,武延秀终于正式成为驸马。可惜这场婚姻最后却成为武延秀的催命符,在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中,武延秀和安乐公主夫妻二人都死于非命。

也许,对这位武氏王爷来说,如果能留在苦寒的突厥大漠当女婿,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吧。武延秀的母亲是黑齿常之的老乡,来自朝鲜半岛的百济,也许是遗传了妈妈的歌舞天赋,小武长大后不仅以姿度闲冶、相貌俊美著称,而且精通诸多番语及各种胡舞,也就说他是一个外语很溜儿并且特会玩儿的年轻人,即使放到现在也很可能入选“快男”什么的。这样一个时尚青年无疑是许多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彪悍的突厥可汗偏偏看不上娘娘腔的小白脸,悲夫。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面对共同的敌人大唐,吐蕃王国与后突厥汗国正式结盟,双方随即对唐朝实施第一次联合打击,主战场在西域遥远的北庭(现新疆天山以北),但结果却让双方大为扫兴,联军为唐军所败,担当主力的突厥人更是损失惨重。

按照《册府元龟》的记载,这一年“郭虔瓘为北庭都护,累破吐蕃及突厥默啜,斩获不可胜计”。就在这场战争中,默啜可汗的儿子同俄王子被唐军突袭斩杀,本来打算“请尽军中衣资器杖以赎同俄”的突厥人得知噩耗后悲伤无比,再也无心作战,终于“举军恸哭去”。

玄宗特地为此降诏,嘉奖参战将士,诏书中称“默啜残凶,倔强边隙,吐蕃小丑,孤负圣恩。”由此可见吐蕃确实曾与突厥联兵犯唐,但却以失败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吐蕃主战派首领、曾指挥过洮河之战的吐谷浑藩王岔达延此后在史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说明此人很可能已经死亡或遭到吐蕃王廷罢免。

尽管战败丧子,但默啜可汗仍是草原和大漠的王者,唐军对他仍没有太多办法,只能建设堡垒尽量约束对手的行动范围,双方一直打打和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本打算派三路大军一起出击,深入漠北彻底解决默啜可汗,但就在这时候他却突然收到了对手的头颅。

谁也想不到,见惯了大江大海大场面的后突厥可汗最后竟然在小河沟里翻船。这一年的阴历六月,默啜率军大破属于九姓铁勒的拔曳固部落,取胜后洋洋得意的可汗不加防备,自己独自出去闲逛,却在一片柳树林遇到了正躲藏在里面的几名拔曳固溃兵,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结果堂堂可汗被一个名叫颉质略的落跑小卒偷袭得手,稀里糊涂地丢掉了脑袋。

随着默啜的突然死亡,群龙无首的后突厥汗国立即陷入混乱,经过一番血腥的宫廷杀戮,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默棘连成为后突厥君主,是为毗伽可汗。得知新可汗即位的消息,当年因连绵战火而迁移到外地(比如本来为唐朝领土,后来成为吐蕃占领区的河西九曲)的许多突厥人先后返回,后突厥的实力渐渐开始恢复。

也许是吸取了自己前任穷兵黩武最后身死命灭的教训,新可汗毗伽执行了韬光养晦的对唐政策,用后突厥王廷智囊、可汗的岳父兼大臣暾欲谷的话说就是“唐主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在这种情况下,后突厥与吐蕃的战略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对大唐来说可谓双喜临门。阴历十二月,玄宗又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本来一直依附于吐蕃的勃律国竟然跨越千山万水来向遥远的大唐朝贡,由此可见遭受洮河之战及之后唐朝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吐蕃的政局已不再像赤玛蕾太后时期那么稳定,连大后方都开始摇摇晃晃了。

勃律国位于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反复争夺的克什米尔地区,临近西藏阿里,一向属于吐蕃的势力范围。那里不仅盛产宝石,而且扼守着中亚通往南亚的咽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第二年的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勃律国王苏弗舍利支离泥正式接受唐朝册封,这个对吐蕃臣服已久的小国从此正式宣布叛蕃附唐。

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原来一直同吐蕃结盟的西突厥突骑施部苏禄可汗也被唐朝招抚,从而进一步将吐蕃陷于外交上的孤立——这位西突厥可汗据说相当了不起,曾给予当时向中亚发展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以沉重打击,阿拉伯人因而称之为“Ab Muzim”,据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野牛或大象等靠冲撞争斗显示力量的庞大动物。

唐朝为笼络西突厥,特意将早已汉化的突厥“十姓可汗”、大唐帝国“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的文散官)”阿史那怀道的一位女儿册封为交河公主,“下降”苏禄可汗为妻。而苏禄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在当上唐朝驸马的同时,他又娶了吐蕃公主和后突厥公主,三个老婆地位相等不分尊卑。于是,这三个彼此敌视的公主不得不勾心斗角,在西突厥王廷“并为可敦(即王后)”。

事实证明,以武力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已经此路不通,在借助王后金城公主的独特身份向玄宗皇帝屡次发动亲情攻势但却毫无效果后,无可奈何的吐蕃只能正式提出求和。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那位曾为金城公主进藏打前站的语言天才、吐蕃翻译官悉腊于是再做冯妇,奉国书诣长安谈判。

关键词(Tags): #苏禄#默啜#后突厥#毗伽#勃律通宝推:foureyes,随机微分算子,中关村88楼,老醋花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做个小调查,谢谢大家!

不知道吐蕃这种题材和笔者另一个关于仓央嘉措的文章哪个更受欢迎?

似乎吐蕃得花多但浏览量少

而仓央嘉措正好相反,得花少但看的人多得多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家园 难道是小资看见仓央嘉措就进来了,看到是讲历史就走了?

所以光看不花

吐蕃可没这效应

家园 不知道。但俺喜欢吐蕃这个题材。

不知道。但俺稀饭吐蕃这个题材。

灰墙稀饭!

持续关注中,每天都翻帖子看有没有更新。

不要中断了去写别的内容。

至少要写完了,善始善终。

辛苦。

谢谢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