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为什么他们不吃蛋糕?”这些统治者的这些表现并非说明他们残忍,而是说明他们无知和严重脱离那个社会现实。但愿我们的孩子能够永远脱离那个现实。
再怎么抹粉也没有用的。
就好象大家已经知道日本人有多坏,但不知道蒋介石有多烂,那么通过日本人这个标杆和蒋介石一对比,就知道蒋了。
即便抬高了日本人一毫米,对蒋的贬低恐怕不亚于打到十八层地狱了。
河南许多地区是大平原,平到方圆几十里一个土堆都没有:天然的大兵团作战之地,也是四战之区。
唯一的屏障是所谓“坞堡”,也是所谓的黄土筑起的寨墙。自捻乱以来,河南修筑了很多寨子,很多地名就叫做“张寨”或者“刘家寨”。
民国之后,军阀混战,每战必影响河南。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是只管收税,谁也不管治安。河南大乱,土匪四起。但河南的土匪不是湘西那种占山为王的土匪,也不是关中的刀客,而往往是大股马队。寨墙风吹雨淋,往往有坡度,强悍的马队就可以通过坡度大的地方或者缺口冲进来,然后就展开血腥屠杀。
1942中描述地主用炮楼钢枪防范土匪。刘震云是延津人,延津和河南其它地区还是有区别的。在我们那里没有什么大地主,小地主能盖二层楼的瓦房就不错了,要盖起足以防范四面围攻的炮楼大院,是不容易的。
根据1942,貌似有枪就能防匪。其实河南民间枪支不少,但看家护院的农民毕竟不是正规军,而土匪里面多混有官军逃兵,机枪是有的,手提机关枪(冲锋枪)也是有的。几枝民间步枪想阻拦土匪马队很不容易。假如土匪入寨,即使有炮楼,没有壕沟、没有机枪,也无法阻止土匪靠近,一旦火攻,下场就很惨。所以炮楼只是最后一道防线,真正的保障是寨墙。
寨墙上可放重武器:土炮、抬枪,对付马队的集团冲锋效果最好。我老家的寨子就和土匪打过仗。一队马匪派人送信要300块银元,300斤鸡蛋糕(为什么马匪还喜欢甜食?),否则就屠了村庄。本寨答复:银元没有,鸡蛋糕也没有,就是有,也自己吃,轮不到你们吃。
匪大怒,派了百十骑冲寨,寨墙陡,冲不上来,被土炮抬枪轰下来不少。暴怒,机枪掩护,下马爬墙。这时候一门土炮装了药,点了药捻子,但不响。我一位曾爷爷急了,趴到炮上吹药捻子,突然炮响了,这位曾爷爷的眼睛也被火药喷瞎了。土匪很密集,一下子打倒7、8个,后来又见全村男女老幼都拎着铡刀片、红缨枪四处晃悠,准备巷战到底,土匪也有些气馁,就撤兵了。
这种土炮对洋枪的战争在抗战期间山东也出现过。数百伪军攻不下一个土炮抬枪武装起来的村庄,死了百多人,后来在八路支援下解围。
你说你是河南人,那么你是汉奸的后代吗?如果你不是,你为嘛对刘震云的诽谤安之若素,还与之唱和?如果你是,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违规禁,【补充】可申诉或道歉来解。偏要看
日本放粮说,不是孤证,也不是刘震云的一家之言。
听村里老年人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都非常平淡,就好像在说身边的一群坏人似的,并没有我想象的民族仇恨在里面。下边的故事却让我吃了一惊。
听我外婆讲,国民党军队纷纷逃离,根本不敢与日本人做正面的抵抗。日本人在家乡成立了维持会,并征召年轻人成立听命于日本的武装,当时家乡的年轻人都很踊跃地报名参加。在我们传统观念里面,广大的人民,无不拿起武器,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我就问我外婆,他们难道不爱国吗。我外婆感到一片茫然,她说,那时候老百姓可怜啊,很多人都饿死了,参加了维持会就有饭吃了,谁想这个问题。在我外婆看来,参加了维持会有饭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汉奸、爱国、民族对没有文化的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我想这也许是在死亡在线挣扎的大多数下层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吧。我外婆还告诉我,当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土匪比日本人坏的多,日本人带领维持会打死了很多土匪,得到了老百姓的反映。
还有一个故事,更让我震惊,当时日本人的据点驻扎在我们隔壁的游河镇,有一年大旱,庄稼绝收,很多人饿死在路边。日本人在游河镇设立了救济站,分发稀饭,救活了很多中国人。我们村里的一位老人,当年只有12岁,被日本人抓去给做饭,他说与日本兵相处久了,日本人对他很好,还给他讲,自己家里有很多亲人,很想回国,但是走不了。后来日本还给他几块大洋,当作做饭的酬劳。
这是我亲耳听到的故事,我想也是最真实,最原始的资料。日本人杀害过无辜的百姓,也做了一些并不令人讨厌的事情。我认为他们之间并不矛盾,侵华的日军首先他们也是人,人性本来是很复杂的事情,就像我们身边的人,有的无恶不作,有的乐善好施,就是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有当年参加“百人斩”泯灭人性的禽兽,也有对自己进行深刻反省的东史郎。日本侵略中国,中断了中国一次现代化的进程,并间接导致了以后的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点不容置疑,只是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凶残和那场战争。
我很早就读过1942
第一个问题是,日军是否在河南有赈灾和收买民心的行为,不同来源的资料印证了这种行为的存在。在这个问题上,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有依据的,不是造谣。
第二个问题是,是不是日军的赈灾和河南人没有死绝存在因果关系,我认为刘震云下的结论是轻浮的,表述是不妥当的。而电影里冯小刚就处理得很好,既通过对话点明了日军赈灾包藏的祸心,又通过拴柱之死点明了日军“好心”之后的兽性(冯小刚的电影描述,倒是和冈村的回忆录呼应,冈村在回忆录中一直标榜自己“讨蒋爱民”却又不得不一再感叹手下官兵军纪涣散,经常祸害百姓)。在这个问题上抨击刘震云还有些道理,但骂冯小刚就不应该了。
你大段引用腾讯的专题,其实腾讯专题里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腾讯和一些媒体这次的表现很有意思,1942这部电影对于空一格来说,无异于一盆从头浇到脚的狗血,上映之初就有不少蒋粉条脚,而腾讯等媒体,平时一直对民国范推崇有加的,这次对1942的口诛笔伐,实在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有趣的联想。
史书有很多种,研究到哪一步要看研究者的本事,那么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随便批评别的研究者,理由就是他本事不够。
本事这东西,论斤称还是论长短,可以有个公认的方式统一衡量?
还不如直接说,跟我意见不一样的都是本事不如我的。爱匝地匝地更直接
这种所谓听外婆说的故事,当然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更大的可能是完全捏造出来的。
如果你能够查到当年日伪的报纸宣扬这类“善举”,远比这种不知真假的故事要强得多。
反过来迅哥的说法有更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日军占领当地的时间!
他的人品我更不认同,尤其是他当众骂记者,公开骂网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