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 的 一 九 八 九(下) -- 草民
我认识一个在撤出广场时(在西长安街)被装甲车压断腿的北体学生.
北京市的那个人叫袁立本,不是何立本,是当时的市委秘书长。
那次“对话”之后,我曾看到学生打出的一副对联:
这般嘴脸政府何以立本
如此对话国家几时东昌
横批:缘木求鱼
我当时就觉得挺好笑:这帮学生歪才倒是不低。
那幅对联,是我记忆深处的烙印之一。那不是歪才,更麻烦阁下不要觉得可笑。当然,相对那些死去的年轻灵魂,被人耻笑一下,也是不足一晒的。
多谢纠正,我就记着三个人两个姓,呵呵,不好意思,把两袁记成两何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当初这三个人,无论是服务意识、角色定位还是对他们本人所应起的作用,都缺乏明确的了解,根本不具备公务员素质。
何东昌居然称学生为“我们的孩子。”麦克阿瑟称战场上的美军士兵为孩子是份内事,毛泽东称青年人为国家未来是清醒认识。何东昌视要求民主的青年学子为“我们的孩子”,那是世纪笑话,更是世纪悲剧。这样的SB,曾经是浮云所处的教育体制中的高级官员,脸红。
当年那场风波,有各方面原因,中国还不拥有现代公务员或现代官僚,是原因之一。
那场风波,是中国一代人的记忆,就如五四、文革、改革开放等等,这个论述过的人很多了。六四对这代人是什么影响,这代人又将扮演什么角色,历史已经做出回答。今天西西河中起到骨干作用的,同样有这代人的身影。
历史就是历史,记忆就是记忆。这与学生领袖们流亡之后的表现无关,与国际势力的介入无关,与事情的结局无关,甚至与评价无关。
几十座城市,千百所大学,数以百万计的学子,是以真诚的态度,为祖国的未来走上街头的。
青春无悔。
比如,真诚的态度并不代表正确。
但那时我还未成年,对你们妄作评价既无理也无趣。
您可以继续无悔,而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挺好。
只有评价,才无负于当年的血火,才让历史有了意义。
至于我之无悔,全在于我个人。至少,没有后悔的理由。
把你的文章中的“民主”换成“投票”可能更通顺。
投票不是民主,投票只是实现民主的手段之一。
举个例子,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实际上仍旧是tg一党领导(别给我扯三三制),但驻八路军的美国联络员们都认为抗日根据地是民主的,这一点,连极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大全--1941-1946年的远东》都有记录。
为什么呢?因为“民主”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各利益集团的妥协(如地主,农民),以实现各集团利益总和的最大化。而为了实现“最优的妥协”,就必须动员各利益集团广泛参与。
即使在tg的历史上,真正取得成绩的历史时期,往往是民主决策的时期,也是民众广泛动员的时期。如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如解放战争时期,如社会主义改造等等。
我从不认为64是民主运动,也许那些学生的本心是要争取民主吧。但他们缺乏民主的重要特征:以利益最大化动员群众,也不知妥协
至于台湾现状,只是披着选举外衣的民粹,把它列入民主,这是对民主的妖魔化。我有时都怀疑,称台湾为民主的影子,是某些醉心独裁的团体的阴谋
我只是不是当事人,现在资料也不全,妄作评价不好。但我想,总有尘埃落定的一天。
目前我接触过的64的几个个体:
有人是真诚的,又带有凑热闹的兴奋(结论得自我大学的一位老师,当年的参加者)
有人认为自己是民主先驱,却什么也不懂,纯粹是当年称大学生为“天之骄子”惯出来的毛病。(结论得自我中学门口书店的一位老板,他也是真诚的)
有人是陪女朋友去的,(我广州工作时的总监)
有人借机往国外跑的(我现在所在大学的一位汉学博士)
没想到,我的一句玩笑话,居然引出了这样一番感慨。
我称之为“歪才”,并无耻笑的意思。在我看来,能把三人的名字如此巧妙地嵌入对联,而且又准确地表达了学生深切的失望,这确实相当不容易,需要非常好的文学功底和才华。但是,这种拿人名调侃的方式,与当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在旁观者眼里,就缺少了斗争的严肃和认真。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现代“秀才”们“造反”,连认真劲都不够!另外,文革时造反派贴大字报的时候,也常常在批判对象的名字上做文章,比如把刘少奇的“奇”字逆时针转九十度,使其看着和“狗”字相似,等等。这样的“斗争”方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对于学生的四二七大游行,我是非常钦佩的。我钦佩学生们敢于顶着压力上街的勇气,也钦佩学生们和平示威的冷静和策略。但是,与袁木等人的“对话”,我非常失望,我既失望于政府的不真诚(袁木等人完全是在教训小孩子),也失望于学生代表们的低水准,提问题根本提不到点子上(事后得知,这些学生代表都是学校指定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后来由于老赵的“亚银讲话”,对学生行为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学生在五四游行时打出的这副对联。我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游行队伍正从我面前走过,学生们的心情可以用“欢天喜地”来形容,所以我当时的心情也是轻松愉快的,这才有了“歪才”的想法。
然而,五月十三日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打出“绝食”旗号的时候,我非常的震惊。我原以为政府在这期间对学生采取了什么报复行动,甚至制造了什么镇压事件等。但等我得知绝食的原因还只是为了要求“对话”时,我对学生采取绝食的办法非常的不以为然。这是一条对双方都没有退路的绝路!虽然当时我也像北京相当多的市民一样,参加了声援学生的游行,但私下谈起来,在我接触到的人群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结局只能是政府强力镇压收场。这样的结局,不论对学生,对政府,还是对国家,都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声援,是希望政府能了解民意,尽量采取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我们也希望学生能见好就收,避免激化矛盾。但学生在戒严以后仍然占据广场,摆明了不妥协的姿态,我就知道流血事件不可避免了。戒严以后声援学生的市民明显减少,人们在感情上不希望政府镇压,但理智上也对学生的姿态已经有些不以为然了。
时隔这么多年,现在再回忆一下当年的情景。如果学生能够适可而止,使运动平和结束,这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必然是一大促进。在当时的舆论气氛下,甚至学生领袖也不太可能被秋后算账。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被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所裹挟,身不由己,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惨案,也由此导致了中国政治改革步伐的彻底停顿。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学生们不懂政治、不知妥协、不明战略、不习战术,仅凭一腔热血去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参与者可以宣称青春无悔。是的,从个人角度看,在青春时代,有过激情,流过热血,确实值得回忆。但对历史呢?对民族的未来呢?这血流得值吗?
我接触过几个文革初期的红卫兵,他们说起当年的造反,毛主席接见,全国大串联,也是精神焕发,一副青春无悔的样子。我确信他们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但我也确信他们无悔的青春,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至于运动本向的评价,现在确实为时尚早。包括在是否导致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停滞。
不准备展开讨论了,十几年思考没有头绪的东西,也不是一次讨论能澄清的。说得太多,甚至于西西河不利的。
谢谢你认真的回复。
你遇到的跑出来的人,成了大学里的汉学博士,已经很不错了,还算对得起牺牲者。
呵呵,不讨论了,上网不是为这个的。当年街头解决不了的,不必要也不可能转化成西西河的任务。
?
有没有听说过,那些高自联的头头们,他们的口袋里都藏有经过美国大使馆签证的护照和1000美金?
有没有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