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锅 巴 粥 -- 老光
您“估计是以前工艺不好,才需要做成这样”子的。这你就猜错了!那是铸锅的师傅,特地要做成这个样子。因为铸铁锅儿是个半球形,搁在灶上,受力点全在了锅底,况且,铁锅铲在锅里头铲来铲去,那锅底不厚实的话,经得几铲哟!搞得不好,两锅铲就把锅儿给铲破起!两者,中间厚实些,也经得火烧,同时,锅底里的火,老在那地方燃,如若是中间不厚实,同样厚薄,反而传热不均匀。你说呢!我是这样认识的!
厚实锅底耐用,耐烧! 但是受力那个?
嘿嘿,下回去老家的时候,俺去看看锅底,以前还真没注意那个底要厚一些。
配的炒锅大多是铸铁锅吧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很厚的铸铁锅比热特别大,一般的煤气灶功率不足以使温度骤升?而这个土灶火力猛,所以才能干这个事?
那一小块疙瘩是浇铸口,工艺上的问题。
如果是机械化生产,用压铸的方法,那一小块就没有了。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铸铁锅厚度是不均匀的,越靠中间越厚,这样设计是你说的这个原因。不过这个不均匀一般不容易看出来。
铸铁的容量有限。
不要以为西方人不用铸铁锅,他们比我们还喜欢用呢,炖菜、烧菜,烤箱菜的必备品,而且经过这么上百年工业化设计的发展,其做工的精良程度根本恐怕远不是我们一般集贸市场的铸铁锅能比的。
再说到好原料,你可能有点被一些刚出国不久的留学生误导了。现代西餐最讲究的就是原料,他们对于食品新鲜、有机、良种、产地的研究和规范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这个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因为我现在就是用不锈钢锅焖饭的。只要米的品种对,要焖出一层厚厚的锅巴那是一点也不难。
我感觉吧,这个锅巴最相关的是米的品种,parboil过的米,是肯定出不了锅巴的。其次就是火候的控制问题,另外和锅表面是否有不沾涂层也有关。
先前那样子厚哟!大小也差不多的!为何呢?
也许是您把浇铸的当压铸的了?
压铸的锅外表面也很光滑,表面质量明显的高。
两种做法操作过程也不同。
浇铸的是内模在下,外模在上,先把内外模合好扣在地上,铁水就从最高处那口子浇进去,直到倒满为止。冷却过程中铁水体积会缩小一些,浇铸口同时又是冷缩口,所以浇铸口那一砣中间会有点下凹。
压铸是外模在下口朝上,先在外模内倒上一定量的铁水,再把内模合上压紧,如果有多余的铁水从四周溢出,铁水冷缩部分由压力调节,部分从锅边缩小。所以压铸没有浇铸口。
那一砣画得夸张了点。
搞得今天才能下河,22天了,真郁闷啊!
到哪儿去了!自从河里被墙之后,便再也没见到您冒泡了!我还以为你与西西河拜拜了呢!这不,看到你冒出水来,俺这心里是多高兴呵!先握把手再说!好了,只要能拱进来,天天又可见面了呵!
这不,好像我也端起一碗常德米粉,就着好味浇头和辣椒,一口气唆了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