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系列翻译】阿拉伯文化简史(第一章) 闪族人和阿拉伯人 -- 江城孤舟

共:💬73 🌺29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阿拉伯从印度输入数学,

连阿拉伯数字都是仿照印度数字的。

只见唐朝从印度学佛法,从未见唐朝从印度学数学。唐朝为何不学印度的原版数学,反而要从二道贩子阿拉伯人手中学习数学?我们的壹贰叁改了么?

天文学又是如何从阿拉伯输入唐朝的?你说话根据何文献?

真实的历史是,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比阿拉伯先进得多。阿拉伯能够向处于黑暗蒙昧状态的民族输出不少东西,但也不过是自吹自擂的二道贩子而已。

家园 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

印度对中国古代天文和数学的贡献很多,例如《九执历》(《九曜历》),例如零的概念。但这个《九执历》是如何传入的,一直有直接传入和西域传入两种说法。这姑且不论。

阿拉伯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天文方面。

《宋史 律历志》记载:“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961)五月,以其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创造历法。四年(963)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 这个《应天历》是来自西域鲁穆的穆斯林马依泽帮助制定的(这个历法因有误差,实行时间不长。)

北宋的《武经总要》中采用了黄道十二宫名,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相联系,以之作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据。这是很明显的西方影响。这个黄道十二宫体系应是通过中东传入的。而

元朝札马剌丁进7件西域观象仪(测春秋分时刻的春秋分晷影堂、测冬夏至时刻的冬夏至晷影堂、天球仪、地球仪、星盘、浑天仪、测天体天顶距的测星器)。这里的地球仪比西方的地球仪早了二百多年。

札马剌丁还为元朝制定了《万年历》。这是一个太阳历。以太阳运行十二宫一周为十二个月,叫做“不动的月”;平均以365日为一岁,以春分为岁首:逢闰之年,置一闰日于第十二宫(双鱼宫)之末。

元朝同时还输入了天文、数学、占卜、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为最多。郭守敬的《授时历》也是参考了阿拉伯历法后制定的。

至于阿拉伯数字,中国其实也输入了。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铸有阿拉伯数字的铁块,其中四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位之和为111,这是至元十年(1273)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阿拉伯人自己的贡献似乎主要在球面三角学方面

球面三角函数之类,对天文,航海以及后来的非欧几何都很有帮助

家园 至于从印度输入数学

老兄说

连阿拉伯数字都是仿照印度数字的。

只见唐朝从印度学佛法,从未见唐朝从印度学数学。唐朝为何不学印度的原版数学,反而要从二道贩子阿拉伯人手中学习数学?我们的壹贰叁改了么?

天文学又是如何从阿拉伯输入唐朝的?你说话根据何文献?

真实的历史是,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比阿拉伯先进得多。阿拉伯能够向处于黑暗蒙昧状态的民族输出不少东西,但也不过是自吹自擂的二道贩子而已。

天文学从阿拉伯输入的历史在这个帖子任爱杰: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

这里主要谈一下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唐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做瞿昙悉达(Gautama Siddha)。他出生在长安。一家四代(其父、自身、儿子、孙子)都担任供职国家天文机构。其家族掌控国家天文长达一百多年。

瞿昙悉达的祖上是从天竺移民来中国的。唐睿宗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他行太史令时﹐亲自参加修理铁浑仪﹐这架浑仪为北魏永兴四年(公元412年)所制﹐辗转入唐的。玄宗开元六年(公元 718年)奉诏翻译天竺《九执历》﹐介绍了当时印度的天文学﹐包括日月运动和日月蚀计算法等。引进的内容还有﹕分周天为360度﹑一度为60分的圆弧量度制﹔以30度为一宫的黄道十二宫﹐称为“十二相”﹔用一点表示十进位数字中的空位“零”﹔以两月为一季﹐一年分六季﹐称为“六时”的印度季节分法﹔《九执历》中引进了三角学里的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

这部历法包括在他主持编定的《开元占经》中。

所以中国不但从印度学到了佛法,也学到了数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还有代数学

代数学虽然在各大文明都有发展。但是阿拉伯人首先将其系统化的。

家园 对,忘了这个,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al-gebra
家园 打住打住,你的逻辑混乱了。咱们一条条清理。

1、混淆了天竺和大食。

大食势力最多渗透到信德就停住了。信德是巴基斯坦一块临海沙漠地而已,根本在印度文明的主要范围之外。天竺和唐之间的密切交流是众所周知的。天竺和大食也有许多交流。但不要把天竺和大食混淆了。天竺当时盛行佛教,大食是伊斯兰教。对印度的入侵主要是由伊斯兰化的色目人完成的,那时阿拉伯早已衰落了,故而和阿拉伯人完全是两码事。

2、你提到回回司天监。

我查了一下,其实是天竺移民后代瞿昙悉达充任唐代司天监,和回回是两码事。根据1977年发掘的墓志铭,瞿昙氏家族“世为京兆人”﹐瞿昙悉达至少不是第1代。他在唐睿宗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参与修理了北魏的一架铁制浑天仪;在玄宗开元六年(公元 718年)奉诏翻译天竺《九执历》﹐介绍了当时印度的天文学﹐包括日月运动和日月蚀计算法等。引进的内容还有﹕分周天为360度﹑一度为60分的圆弧量度制﹔以30度为一宫的黄道十二宫﹐称为“十二相”﹔用一点表示十进位数字中的空位“零”﹔以两月为一季﹐一年分六季﹐称为“六时”的印度季节分法﹔三角术的正弦函数。

上述资料来自百度<瞿昙悉达>一条。

3、既然瞿昙氏奉唐玄宗旨,翻译天竺文献,那说明唐朝和天竺的交流的确绝对不限于佛经层面,要深入的多。

不过,尊驾既然对瞿昙氏家族和瞿昙悉达这么了解,百度一下自然知道奉旨翻译天竺《九执历》的事,但尊驾为何还要说:

但这个《九执历》是如何传入的,一直有直接传入和西域传入两种说法。

是尊驾有更好的信息来源,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4、既然周天360度、黄道十二宫、用一点表示十进位数字中的空位“零”都来自直接翻译的天竺文献,那尊驾为何把以下内容列为

阿拉伯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天文方面。

北宋的《武经总要》中采用了黄道十二宫名,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相联系,以之作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据。这是很明显的西方影响。这个黄道十二宫体系应是通过中东传入的。而

4、蒙古人比阿拉伯人落后甚多,他们向阿拉伯学什么不值得关心,也不说明任何问题。元代的事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任爱杰兄这么聪明的人,把文献裁剪得恰到好处,不去深究就真蒙混过关了。这些逻辑混淆,是真不明白呢,还是有别的想法?

家园 纠正几个错误

玛雅文化灭绝跟欧洲人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欧洲人遇到的是玛雅文化主体灭绝,一个支系的苟延残喘。而这些残存的部落现在还在墨西哥传承自己的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40242.htm?fr=ala0_1

美州的若干印第安文化灭绝的原因一个是由于封闭过分落后,没有机会进化,另外一个是疾病。如果到了美洲的是阿拉伯文化,会可能更残忍的被灭绝。

古罗马人什么时候把古埃及法老文化铲断了根,罗马人遇到的古埃及人是亚历山大希腊化埃及后的埃及文化。也没听说罗马人怎么刻意做了什么要消灭无论是古埃及文化还是希腊化的埃及。

家园 哈里发马蒙统治时期智慧宫藏书量近百万册

开罗各家图书馆藏书总量亦达百万,科尔多巴有七十余万。

中世纪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藏着这么多书?

家园 您的头像

您的头像来自的那个网站被认为有恶意软件,打开您的回帖,有些浏览器会报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可是地方政府的网站

应该不至于吧?

家园 More informatio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的Chrome每次看您的回帖绝对会报警。我相信无害,但是恼人。

家园 《九执历》是瞿昙悉达翻译的,并不是他传入的

瞿昙悉达是天竺移民后代,这好像我在正文里就说过了吧。我有说过瞿昙悉达干的是回回司天监吗?

《九执历》是瞿昙悉达翻译的,并不是他传入的。对于《九执历》的来源,一则认为自天竺直接传入,另一说为西域传入。这两者和瞿昙悉达是翻译者并无矛盾之处。

至于黄道十二宫。呵呵,其实最早制定黄道十二宫的是两河文明(也就是你说的色目人的地方)。而现在的黄道十二宫名称则来自希腊化时期的埃及。托勒密的《天文大成》(Almagest,或译《天文集》)详细记载了这个体系。这个体系最终又回传到中东并影响了印度的历法。而黄道十二宫的图片在敦煌等地都有出土。所以说《武经总要》里的黄道十二宫是很明显的西方影响,并通过中东-西域路线传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吧?

中国固然有自己的文明,但也不要小看其他文明。更不能说“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比阿拉伯先进得多。”从古代科技来说中国有自己的长处,实用技术相当发达。但理论研究就和古希腊、印度、两河---阿拉伯地区互有短长了。

家园 请问这些数字的出处何在

我们知道,当时阿拉伯人几乎没有印刷术,如此庞大数目的手抄本藏书是从何而来的?

对比一下,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前,江陵焚书的数目大概是十四到十五万卷,中国人从汉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到这时三百来年,也就三十万卷左右藏书;

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的莎草纸一卷字数比较少,三百年也就收藏了70万卷。

阿拉伯人是在阿巴斯王朝760年定都巴格达以后才大举收集书籍,到马蒙统治时期(813-833年)不到100年,照你上面的说法光三个主要城市就收藏了近270万册,搜集效率那得比中国南北朝或者托勒密王朝高出好几倍……而且796年阿拉伯人才建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的造纸场……阿巴斯王朝的阿拉伯人是会变魔法么?

家园 还是逻辑混乱

1、你的标题是“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正文紧接着就讲唐代司天监瞿昙悉达。普通人肯定会理解为回回司天监瞿昙悉达。

2、唐玄宗命天竺后裔翻译天竺文的《九执历》,而且当时中亚并不在大食手中,中国去天竺的道路是畅通的,为何尊驾一定要由阿拉伯人转一个弯?

注:阿拔斯王朝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未控制中亚。控制中亚是由伊斯兰化的色目人完成的,发生在突厥西迁之后,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之前。一般认为是10th世纪开始,13th世纪初已完成。

3、两河文明怎么就等于色目人了?色目人是指跟随蒙古人来到中国的各类杂色人种,以伊斯兰化的突厥各种为主(ISLMIC TURKIC)。两河流域换手多了,各个帝国,包括波斯、罗马、帕提亚都占领过两河流域。但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两河始终是少数。正因为数量不足,才不得不名义上保留巴格达的哈里发。

4、尊驾说黄道12宫由希腊化的埃及传到印度。这个是有可能的。但为何又说从印度经中东/西域传到中国?

亚历山大东征北印度之后,沿途留下了一串希腊化的国家,印度、西方之间具有直接沟通的途径。而中国和天竺之间,也有直接沟通的机会。既然史书记载了瞿昙氏在唐玄宗时引入黄道12宫的事,为什么还要臆测,中国经阿拉伯人,从中东、西域批发了一道?

5、我对文明古国从来没有不敬之意。但阿拉伯人不是文明古国中的一员。准确地来说,阿拉伯人是热情的批发商,专门把先进文化批发到蛮荒民族那里去。阿拉伯文明从兴起到没落不过2-300年,能够自行创造多少东西呢?

阿拉伯人的确翻译了很多东西。在中世纪的蒙昧时代,西欧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遗产。偶尔从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那里获取一点书籍,便如获至宝。但在东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不得不求助西欧之后,一批批希腊文的典籍来到了意大利几个城邦如威尼斯。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大批希腊化的学者逃往意大利,以教授文化为业,在此刺激之下,文艺复兴开始了。

不可否认,阿拉伯人的确对传播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当时高层次的文明国度,如中国和东罗马帝国看来,阿拉伯人的文化不过是些粗浅玩意。实际上,西欧人获得东罗马学者之后,就对阿拉伯人翻译的东西再也看不上眼了。

但直至300年以后,18世纪欧洲还流行汉学热,许多日耳曼的学者乃至把中国美化为一个理想国度。直至19世纪,有了更多交往,意识到西方的技术及制度优势,尤其在用武力打败中国之后,才走向轻视中国的另外一个极端。

这种态度的区别,间接说明了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