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从汽车产业来看什么是上游、下游产业;基础产业;核心技术 -- 任爱杰

共:💬41 🌺3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倒不是公有制或者计划经济的固有问题

老兄的问题是:[QUOTE]

比方说国家一级的计划中心认为只有5家汽车厂就能达到最优规模了;然后各省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还有自己的小算盘,纷纷给计划部门输送利益;计划部门就改些数据,结果还是权钱交易。

这些弊端一直存在现存的公有制里。怕再讨论下去会泛政治化,不过相信老任能明白俺只是个数目脑袋吧。

[/QUOTE]

这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如何实现充分就业的问题。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归根到底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但是在你所说的这个模式里,企业其实不但有生产的任务还有负责社会福利的任务。这些剩余劳动力被企业吸收后相当于国家实行救济。这和谋取私利的权钱交易还是不同的。

充分就业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大问题。碰上劳动力供过于求,资本主义国家的解决方法也不过是发放救济金。有些国家要求在领取救济的同时还要进行技能培训以达到转型的目的。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技能培训的作用是有限的。举例来说,失业的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总是超过失业的中老年人的。为什么?从技能角度讲,年轻人的技能水平未必比中老年人差,可能缺乏一些经验,但是工资要求要低得多。而中老年人往往知识老化,工资要求高,经验可能不少,但如果换个工种,技能也和初学者差不多,而且中老年人的身体未必能够比得上年轻人。

因此,您说的首先和谋取私利的权钱交易无关。第二也未必就是公有制的弊端,不过是国家福利的特殊表现形式罢了。

家园 老任,咱这有些把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放在一块说了,是俺开的头。

基本上计划经济是先进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正如您所说的,在各大企业的ERP系统正在执行这一功能。

好了,咱回到是不是在现有体制下也能实施高精度的计划来统筹全国的资源,是不是集权加公有能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在下以为很难,因为国家的利益和执行国家利益的官员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得到最优分配,不一定比私有制那种生产过剩好。

家园 不才担心,韩国的汽车公司挺不到十年就

倒下了,或者给国外收购了,呵呵

家园 握手。不过咱也留些余地,要是打个仗啊啥的,咱还有时间翻身啊。
家园 问题是中国现在搞的是公有制吗?

以前的提法是“公有制为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辅”。后来变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呢?“厉股份”、“吴卖光”?

既然鼓吹将国企分光卖完,对国有资产流失无所谓,那么又怎能制止官员在转型期间大捞一笔?

我在青史的那篇文章对为什么所有制是个根本问题已经做过详细分析了。我们给老铁一个面子,还是搬到那里去辩论所有制的问题吧?

家园 对,就此打住,再往下说可就不是数目问题,绝对不是俺的长项,不敢与老任论长短喽
家园 好像 奔驰 已经开始插手了

奔驰和现代搞了个联盟,又搞了个合资卡车厂。

其实韩国车和中国的那些合资车厂差不多。例如起亚以前不过是把马自达的引擎买来装进自己的壳子然后以福特的牌子在美国销售。

家园 倒下不会,被收购倒有可能

不过即便是被收购也还是韩国公司,生产出来的仍旧是韩国车,就像日产一样,它的竞争力是倒不了的,影响不了我赢陶陶的中国车

家园 任兄把复杂问题看简单了

计划经济是总量与分量都要考虑的问题。就着任兄的意思说,咱县不考虑轻工业,就考虑重工业吧。从总量上来说,计划者必须预测下一时期某种产品的需求数量,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预测个大概还可以,要是精确预测就不好办了,尤其是当经济规模较大的时候。比如预测船舶的需求量,首先不能预测少了,否则就有很多东西无法运输,影响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麻烦就大了。那么在存在预测误差的情况下就做个有偏估计。假如预测误差5%,那么预测的均值就会超过实际2%以上,数年下来就会积累一批从未下水的船。要解决这种情况就要有效减小预测误差,这个看起来可以靠科学技术,甚至自动化完成,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估计我是看不到了,唉。)如果有谁能够创造一个预测系统长时间将预测误差保持在1%,那他一定能得诺贝尔奖。

再说分量,就是将总量按什么比例在各地区、部门甚至个人之间分配的问题,这个比总量还难计划。就算先不考虑公平问题,就按需分配吧。关键是即使总量预测是准确的,分量预测也必须都准确才能使经济正常快速运行。还举船舶的例子。假设生产了总量为100万吨运载量的船舶,然后分给30个单位,按概率平均来算就说15个单位多分了,另15个少分了,那么少分的15个单位的生产和生活就很可能无法正常,对多分的15个单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全国一盘棋嘛。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局面,就要把分量预测误差控制在很低的程度。这种分配往往涉及数十乃至上百个地区和部门,要把数百种主要重工业或基础工业产品在百十个单位分配还保持很低的误差,恐怕技术是解决不了的。(这个上帝可能也看不到了,呵呵)。

这种预测和计划的最终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其行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当然越是加总规律性越强,所以目前的预测多是在总量上比较准确,而且还是总量的总量,比如总的gdp,工业总的增加值等等,这是因为加总后相对误差减小了。但就是总量的预测还不那么准确,比如很多预测水平很高的专家或者组织经常大幅调整预测数据。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提高预测精度是有帮助的,但作用有限,提高精度的速度也不会太快,那么等到真的能够满足计划要求的时候再实现计划经济也不迟啊。呵呵。

家园 高、任二位老师华山论剑实在精彩!
家园 桩子兄过奖了,任老师那才是论剑,不才不过乱耍几下罢了
家园 您说的这个现象是供应链中的常见问题

并不仅仅限于计划经济。这在各个国家的各种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的。

举个例子来说,啤酒公司的分工一般如下:零售、批发、仓储、运输、酿造、原料购买、设备、人事等等。青岛啤酒的销路很好。由于对于啤酒的需求是刚性的(这里不考虑市场份额的变化),所以青岛啤酒公司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当年的产量。于是可以根据这个预测制定需要多少原料,需要多少设备、保持多少库存,需要多少运力,批发价格如何,零售价格如何以及需要多少工人等等。

从年平均的角度来看,这个体系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个系统的计划。啤酒的年需求总量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是随着季节的不同会有起伏。例如春节、五一、国庆等等喜庆节日啤酒的销量会有一个高峰。如果计划的制定者无视这个因素,只按照年平均来安排生产,那么平时会生产过剩,而节假日会生产不足。

上面说的因素还是可以预测的。但是有些问题是无法预测的。举例来说,某大嘴科学家忽然宣布说饮用啤酒有害健康,则啤酒的销量会大跌。如果系统仍然按照平时的产量运转自然会造成积压。又例如仓库忽然失火了,生产出的啤酒没有地方放了,这也会造成损失。

由于在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延迟效应,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上一旦发生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地处理就主要取决于信息在供应链中的传播速度和每个环节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如果啤酒的需求量突然下降,这个信息传递到酿造部门可能需要经过如下环节:

1。零售商反映销路下降

2。批发商把产品积压问题汇报给总公司

3。总公司的市场部向生产部发出讯息

4。生产部接到消息开始查询现在的产量同时知会仓储检查库存

5。根据产量和仓储,生产部作出调节。并通知原料部改变原料购入数量。

在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假设每个环节的延迟是一天。那么当信息最终得到处理的时候已经是五天以后了。在这五天中投入酿造的啤酒是没法收回来的。另外,如果原料的进货是固定的合同的话,那么不论产量如何变化,啤酒公司都要吃进固定量的原料,这当然是会造成损失的。

更大的问题是如果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根据目前情况而制定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则当另一帮大嘴科学家突然又说喝啤酒可以防止心脏病的时候,就会造成短缺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有很多。最笨的方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需求的变化,我行我素的进行生产。

这个笨办法,在所谓的“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中都是存在的。所以,这和是否搞计划经济没有关系,主要是如何计划的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就是缩短信息处理的延迟。信息技术在这里是明显起作用的。如果人工传递信息每个环节需要一天,那么如果全部自动化,则信息传递可以缩短到每个环节只需要几秒钟。这就可以让生产部门提前五天作出相应的布置。

除了单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用。信息在系统的传播速度还和系统的组织有关。在上面的例子中,零售商的信息经过了五个环节才传递到生产部门。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这个组织结构,把零售商改为直接向总部汇报,总部直接把决定传递给生产部门,则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使反应更加迅速。

另外,前面说了,已经投入酿造的啤酒是没法收回来的。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减少损失的方法就是在酿造时减少单位批量。好比说,我预测每星期需要一百吨啤酒。我可以把这一百吨啤酒在星期一就全部投入酿造。酿造过程一般要两天。这么干,我需要同时酿造一百吨啤酒的设备。这些设备每星期只用两天。这显然是浪费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制约,那么我完全可以把一百吨啤酒分配到五天里制造。这样我只需要同时制造二十吨啤酒的设备,这些设备不会闲置。而如果我在星期三接到通知说本星期只需要六十吨啤酒,我完全可以在剩下的两天停产从而避免了四十吨的过剩生产。

除了我现在介绍的这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翻开任何一本讲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书都能够找到。

计划经济并不是一刀切。计划经济其实是量体裁衣,按照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特殊的计划。放大到整个国家,也就是全国一盘棋了。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够允许企业或部门有自主权。相反,企业部门的自主权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管理成本。要掌握的是上级决策和企业部门自主之间的最优组合。怎样做到这个组合,就不是在这篇短文里能够说清楚的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尺度也是不同的。

所以,世界的趋势不是在向无序生产发展而是在向有序生产发展的。

家园 最近国内来了些朋友要帮着安顿,稿子欠了不少,只好委屈河里的兄弟姐妹了.
家园 也许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某些环节完全僵化

以至于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或者体制内的信息传递根本不能维系体系自身的正常运行。

于是,某一计划经济体制到这时就是改良或者革命的问题了。

当然,市场体制也一样!

家园 日本经济发展是因为美国扶持?

照这么说丰田生产方式也是美国人教给日本人的?

我们知道恰好相反,是美国人从日本人那里学习丰田生产方式

日本战后开辟了一整套全新的模式---丰田模式为代表的企业模式,以及银行 制造业零售业之间的康采恩 通产省这样的企业间协作模式,从而很快在很多行业中领先,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西方世界第一

美国在朝鲜战争以后不是扶持了日本,而是减少了对日本的压制,如果没有美国对日本通用CPU和操作系统的压制,现在的通用CPU 和操作系统会是美国人的天下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