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从汽车产业来看什么是上游、下游产业;基础产业;核心技术 -- 任爱杰

共:💬41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您说的这个现象是供应链中的常见问题

并不仅仅限于计划经济。这在各个国家的各种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的。

举个例子来说,啤酒公司的分工一般如下:零售、批发、仓储、运输、酿造、原料购买、设备、人事等等。青岛啤酒的销路很好。由于对于啤酒的需求是刚性的(这里不考虑市场份额的变化),所以青岛啤酒公司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当年的产量。于是可以根据这个预测制定需要多少原料,需要多少设备、保持多少库存,需要多少运力,批发价格如何,零售价格如何以及需要多少工人等等。

从年平均的角度来看,这个体系没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个系统的计划。啤酒的年需求总量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是随着季节的不同会有起伏。例如春节、五一、国庆等等喜庆节日啤酒的销量会有一个高峰。如果计划的制定者无视这个因素,只按照年平均来安排生产,那么平时会生产过剩,而节假日会生产不足。

上面说的因素还是可以预测的。但是有些问题是无法预测的。举例来说,某大嘴科学家忽然宣布说饮用啤酒有害健康,则啤酒的销量会大跌。如果系统仍然按照平时的产量运转自然会造成积压。又例如仓库忽然失火了,生产出的啤酒没有地方放了,这也会造成损失。

由于在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延迟效应,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上一旦发生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地处理就主要取决于信息在供应链中的传播速度和每个环节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如果啤酒的需求量突然下降,这个信息传递到酿造部门可能需要经过如下环节:

1。零售商反映销路下降

2。批发商把产品积压问题汇报给总公司

3。总公司的市场部向生产部发出讯息

4。生产部接到消息开始查询现在的产量同时知会仓储检查库存

5。根据产量和仓储,生产部作出调节。并通知原料部改变原料购入数量。

在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假设每个环节的延迟是一天。那么当信息最终得到处理的时候已经是五天以后了。在这五天中投入酿造的啤酒是没法收回来的。另外,如果原料的进货是固定的合同的话,那么不论产量如何变化,啤酒公司都要吃进固定量的原料,这当然是会造成损失的。

更大的问题是如果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根据目前情况而制定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则当另一帮大嘴科学家突然又说喝啤酒可以防止心脏病的时候,就会造成短缺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有很多。最笨的方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需求的变化,我行我素的进行生产。

这个笨办法,在所谓的“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中都是存在的。所以,这和是否搞计划经济没有关系,主要是如何计划的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就是缩短信息处理的延迟。信息技术在这里是明显起作用的。如果人工传递信息每个环节需要一天,那么如果全部自动化,则信息传递可以缩短到每个环节只需要几秒钟。这就可以让生产部门提前五天作出相应的布置。

除了单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用。信息在系统的传播速度还和系统的组织有关。在上面的例子中,零售商的信息经过了五个环节才传递到生产部门。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这个组织结构,把零售商改为直接向总部汇报,总部直接把决定传递给生产部门,则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使反应更加迅速。

另外,前面说了,已经投入酿造的啤酒是没法收回来的。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减少损失的方法就是在酿造时减少单位批量。好比说,我预测每星期需要一百吨啤酒。我可以把这一百吨啤酒在星期一就全部投入酿造。酿造过程一般要两天。这么干,我需要同时酿造一百吨啤酒的设备。这些设备每星期只用两天。这显然是浪费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制约,那么我完全可以把一百吨啤酒分配到五天里制造。这样我只需要同时制造二十吨啤酒的设备,这些设备不会闲置。而如果我在星期三接到通知说本星期只需要六十吨啤酒,我完全可以在剩下的两天停产从而避免了四十吨的过剩生产。

除了我现在介绍的这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翻开任何一本讲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书都能够找到。

计划经济并不是一刀切。计划经济其实是量体裁衣,按照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特殊的计划。放大到整个国家,也就是全国一盘棋了。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够允许企业或部门有自主权。相反,企业部门的自主权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管理成本。要掌握的是上级决策和企业部门自主之间的最优组合。怎样做到这个组合,就不是在这篇短文里能够说清楚的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尺度也是不同的。

所以,世界的趋势不是在向无序生产发展而是在向有序生产发展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