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从汽车产业来看什么是上游、下游产业;基础产业;核心技术 -- 任爱杰

共:💬41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从汽车产业来看什么是上游、下游产业;基础产业;核心技术

《从汽车产业来看什么是上游、下游产业;基础产业;核心技术》

[愚蠢小猪] 于 2004-09-17 13:27:14上贴

--------------------------------------------------------------------------------

《从汽车产业来看什么是上游、下游产业;基础产业;核心技术》

如何造汽车?方法很多,最有效益效率最高的一种是种小麦,运到日本,然后用空船把日本的汽车运回来。时间几个月就够,然后调动积极性,多种多得。

现在介绍一种效益最低,速度最慢的一种方法。首先要设计,要掌握很多知识。比如设计发动机,要有燃烧理论,如何进气排气,如何涡轮增压,还要流体力学的知识。悬挂系统操纵系统的设计需要自动控制理论。外观设计还要有美学、空气动力、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可以从国外的教科书上抄来,但问题是教科书的内容其实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深入提高,需要培训人才,建立各种实验室,不断摸索提高。这阶段基本是纸上谈兵,可以吃,可以用的产品根本见不着,效益是极低的,浪费是极大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浪费的过程。

设计后,还要如何实现。需要各种钢材,为了达到预期的性能,钢材的合金成分如何,如何冶炼,如何热处理,又需要大量的材料知识和建立材料实验室。还需要各种树脂及非金属材料,又需要对化学进行研究,建立各种化学实验室。有了这些基本素材还不够,还要想办法加工成各种形状,于是各种成型工艺的研究,模具如何设计,工艺流程如何安排,这又需要建立大量的实验室。汽车的电子和控制系统,需要半导体,于是需要建立半导体的各种研究机构。建立这些实验室又是低效益的过程。

这些基础素材整备后,要加工成具体的部件,如生产车身、底盘、支架等。加工这些部件,不能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需要使用机床。需要建立机床工业。零件的初成型需要大型锻压机械,几千吨的平常事。精加工则需要各种金切机床。这些机床的设计制造,需要大量的知识、实验和时间。有了通用机床后,还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制造组合机床和专业生产线。为了保证质量的一致性,还要数字控制,电子工业......

有了这些上面这些上游产业后,建立车身、底盘、支架等下游产业就很容易。把设计、机床、材料一组合,产品就出来了,然后最终拼装成整车。上游的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越强,下游的汽车就越强。如果要打仗了,要转移做坦克,则非常迅速,无非重新做个模具,如何设计模具的方法都是现成的,生产线上开下来的就是坦克。反过来,坦克生产线上可以开出汽车。按照这种上下游分类方法,所有工业产品是一回事,只是具体表现形态不同。

如果按照车身、底盘、支架作为汽车的上游产业。只能根据现有的图纸,买来的设备和材料进行生产。如果产品发生变化,比如做坦克是不可能的,如何设计坦克,机床如何进行调整,模具如何调整,材料怎么变化,一概不知。坦克和汽车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打仗无论是热战还是经济战,生产线全部趴窝,经济崩溃。经济不能自立,政治自立是空话。比如,好年华先生反对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理由是地方保护和垄断。但这是“市场换技术”的必然结果,因为经济不能自立,政治上则不能自立,什么地方保护和垄断之类的政策实际是跨国公司制定的,看2、30年代中国的经济史,一目了然。

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实际是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平。有完整的基干产业,才能称得上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经济自立都不可能,独立制定经济政策也不可能,想讨论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计划还是市场,完全没有意义。

在世界这么多国家中,中国建立基干产业是最快的,从原来几乎完全空白,从56年开始,大约20年时间就建立了,前无古人,后估计没有来者,这个效率是空前的。走得快,其实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聪明,只有多干活少吃饭,这也是当时生活差的原因。但后来的发展,重新走上了依附型经济发展道路,首先拒绝引进技术,引进的只是产品,使得自己的基干产业没有成熟发展,而走向瓦解。

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是计划经济的优越性。50年代初日本的汽车很差,朝鲜战争的特需车只要能开到前线就行。但其后,伴随着钢铁机械协调发展,日本的汽车迅速崛起。中国70年代末与日本50年代中期的结构很象,但由于减政放权,自负盈亏,产业结构间的联系瓦解。到今天,汽车虽然大发展了,但钢铁只能做粗钢,机械行业行将就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是伪发展,基本由跨国公司控制,没有控制的也基本是“壳企业”。既然由跨国公司控制,汽车政策自然也由他们制定了。

计划经济时代当然有很多缺点,毕竟中国人从来没有接触现代工业,对现代工业的规律,如何管理,也是不断摸索中的,出问题也是必然的。说到消费品匮乏,那是计划做的好,在基干产业建立过程中,最好不消费。日本当年的配给,火柴一人一天4支,肥皂一人一年一块。不是因为当时日本没有做火柴肥皂的技术,而是国家实在拿不出那么多原料来。

经济是什么,经济效益是什么,什么是亏损赢利有很多种算法。对于国家来说,经济归根到底是如何获得资源,有不有能力这些资源加工成各种产品。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真实的原因是中国人正勤劳的把自己的资源往外运,自己消费少了,当然就穷了。换回花花的印刷品其实也不是自己的,比较一下利用外资总额和外汇储备就一目了然。按照“雁行”发展规律,先行者东亚诸国和拉美被宰杀了,中国也逃不过这一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上游产业?作为落后国家,答案是不可能。好年华先生也如是说:“如果本土行业先投资搞上游的产品,由于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规模都比不上外国公司,很可能是质次价高功能差。在用户理性程度很强的情况下,不仅无法积累发展后劲,还将很快破产倒闭。”只有抄别人的图纸,用别人的材料,用别人的设备,然后拼自己的劳工,去做下游产品。利润越拼越薄,生活越来越苦,当然GDP节节高升。

日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近百年,对现代工业的规律管理驾轻就熟,如何积累如何消费把握得很好。中国则不同,工业革命只进行了20年,主导的思维方式还是农业时代的自由市场经济,于是中国又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重新依附化殖民化,历史又要轮回。

(建议我们的经济学专家们都看看这位搞工程出身的经济学业余爱好者的经济论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