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 -- 八角酷鱼

共:💬115 🌺1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从“认知”的角度谈欲望

1。大人哲学和小人哲学链接出处,有没有中庸之道?

我没有答案。两种对立的思想,对立的价值观,很难找到共同点。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从人对世界的“认知”来看,或许有启发。

大人哲学 - 由外界强加来的精神欲望链接出处。通常是父辈教育子女,子女在没有逻辑证明他们正确的时候,被动接受了。子女以主观向善代替了批判式思考。通常子女还没有具备批判能力。如果父辈的期望值过高,这种哲学就有演变为精神强迫症的危险。

这种外加的精神欲望,如果被接受,就替代了本身生物性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被片面的打上贪婪堕落的标签,其正常属性被否定。精神欲望的作用被片面夸大和美化,使人忽视了它的实际适用性受限的缺点。拿精神欲望来指导生活,常常造成了邯郸学步。

小人哲学 - 由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推动,与外界规则对抗之后,所保留的成功的物质欲望。小人哲学承认内在和外在的实际条件,因此具有生命力。但它终究是即发的,功利的,短视的。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上不及大人哲学。

观点:实事求是,以及批判性。考查本人能做什么,外界环境允许什么,采取最贴近实际的策略。胜者为王,败者闭嘴。无需牢骚满腹。若有向善之心,在某些步骤牺牲利益,求得精神满足,未尝不可(这里有"度"的问题,在第3点讨论)。前提是自己承担风险。应该看到,善或恶只能被解释成竞争策略之一,并无高下。

2。“外加的欲望”或“内在的欲望”

就物质欲望而言,独立个人的欲望其实有限,口腹之欲而已。但是,互相攀比炫耀不断放大了物质欲望。对地位,权力的向往把物质欲望引向极致。那么精神欲望也是相似的,对理想境界的无限渴求和美化,让人忽视了现实的困难。急于求成就容易陷入困境。

所以我想,以外加的欲望(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为原动力,无限放大这种欲望,都容易走入歧途。长辈所坚持的“节欲”大概是源于对物质欲望破坏力的忌惮。-- 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坚持以我为主,就走的稳健。

观点:不要被任何“外加的欲望”所牵制,迷失自我。需要明确自我内在的欲望。如果接受了某些外加的欲望,就要准备付出内心失衡的代价。评估这样的代价会不会有完败的风险。量力而行。

什么是“真正内心的欲望”?就是我们接受了,认同了的外加的欲望。正因为我们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和个人工作能力,审慎的接纳外加欲望就是第一位的。被说教而接受,被贪婪所蒙蔽,都是放弃了批判力,放弃了审查。这是对自我的不负责,是导致失败的第一罪魁。怎样审查?就是要了解自身承受力,以此为“度”来衡量外来的欲望。了解自身总是最难的,恳请各位支招。

p.s.在这里看“节欲”就比较清晰。物质欲望或者精神欲望,并不是评判标准。能否区分内在和外在的欲望,能否保持批判力,这是决定性的。

3。大人哲学的执行者如何保持原动力?

任何人,不管持哪种哲学,他都有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比例不同罢了。从前面两点看,关键是有批判力,要知道自己的种种欲望是否与自身能力,自身承受力匹配。

小人哲学者的原动力是外来的占有欲,权力欲(物质欲望),而不是仅有口腹之欲。同样,大人哲学者的原动力是理想的召唤(精神欲望),而不是仅仅乐善好施。所以任何人的原动力都是外来的,而且被他强烈认同的 -- 这就是“真正内心的欲望”。好了,大人哲学者保持原动力,就要批判的吸收外来的精神欲望:

-- 知道自己的承受力

-- 保证内心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的平衡

-- 不要认为自己不认同的,就是罪恶的。特指正当的的物质欲望

观点:量力而行。不要背着精神的包袱,步履艰难。而是以我为主,向着精神目标前进,承认个人能力的有限,准备接受迂回和挫败。保持乐观心态。

物质决定精神,那么请量力而行。

4。没有“老大哥”来维持秩序的时候,自律者如何自保?

物质第一性。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没有人维护秩序,就要自己做。如前所述,自律者要准备承受迂回和挫败。

5。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

参考第1点。选择大人哲学或者小人哲学,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存活下来。

6。如何处理好自我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差异?

还是物质决定精神。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多数人的意志是,或者说遵循强者的意志是难以抗拒的原则。那么特立独行的人,只能在他的领地里实践自己的价值观,他难以强加给别人。他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逐步改变社会整体价值观,争取更多的支持。他需要忍受这差异带来的痛苦。只因为他不愿意被同化。

--

罗嗦了这么多,实在迂腐。纠结于最恰当的表达观点,却使文字拖沓。吾当勤练笔,在此请海涵。希望听到您的观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痛苦是难免的

我们是否被动的接受了某些准则?

我们自认为的那种种不平凡,常常被生活打碎。然后我们倔强的粘合碎瓷片。现在,我们是否愿意从平凡做起,让生活来评价?

反思自己,我还是觉得脚踏实地的生活好过以理想为重心。

家园 最缺的就是满足感,

所以他不断重复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但越重复越不能满足,因为他的身心从没有真正放开过。得到的只是负罪感。

写的太好了!换一种说法,看合适不?

谁都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节欲者从自己的精神准则出发,不敢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生理需求。他不敢承认自己到底缺什么,只知道自己可以合理的拿什么。这样他的心理供求必然失衡。所以他不快乐。生理需求在道德面前是羞耻的,生理需求却在不可抑制的积累,他给自己打上罪人的标签。对光荣的追求是伟大的,忌惮规则却让他变成胆小鬼。

家园 先花,再继续讨论

兄台的文字理性规整,想必是有经常的学术训练。本人多是从感性经验出发,逐步上升到理性。而兄台对概念的定义更为清晰,我要好好咀嚼下再回答。

家园 这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

也是一种价值导向。问题在于它是阶段性策略,而不是终极追求,除非你是圣人

家园 我和楼住一样是80年代出出生的.

我总感觉到愤懑,总感觉不开心,楼主的分析让我了解了我自己的内心。可是,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性格,感觉自己变不了了。

家园 这种教育最大的后果就是有收藏癖

物质恐慌被父母深刻的注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买啥都囤货,去超市买包洗衣粉都要买两包,太郁闷了,又控制不了这种强迫症型的行为

家园 必须花之!

十分认同支持acan兄关于“外加的欲望”或“内在的欲望”的讨论,

家园 感觉相反啊

我现在的习惯是尽量抛弃所有可有可无的东西,只留下最需要的一点

越简单越好

家园 期待酷鱼兄的评论

酷鱼兄细致入微的描述,给我许多灵感,这让我不得不深入思考。谨表谢意!

昨天想了不少,写了不少,回头看看 八角酷鱼: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却觉得自己陷入理论的怪圈。欲望这话题,千古流传,终难究竟。我深深感到力有不逮。如果再往下写,我就打比方,拿个模型说事,讨论起来也方便。

其实对讨论欲望感兴趣,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条道儿,不负这几十年的光阴而已。要找到万全的理论,真不是朝夕可为的。像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高山仰止

家园 是啊,要找到万全之策是很难的

即使有,也未必是上上之选。我之前写过一段话,贴在这儿仅供参考:

“任何一种理论/理念,不论其自身如何完美自洽,都是无用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它的效果。但即便这样,也不能放弃对‘宏大叙事’的追求。”

我们所做的,大概就是先在传统的生活模式上开出一条小道来,供后来者去揣摩,要建立起属于他们的模式,还是靠他们自己吧。

家园 其实未必不能改变,

关键在于你清楚这样付出的代价,以及你想追求什么。

虽然我们这一代始终生活在矛盾当中,但恰如此才有了很多跟前辈和后来者不一样的体验。这也使我们的幸运吧。

家园 呵呵,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正常的

有些完全相反的现象其实殊途同归,我会在下面的帖子里讲到

家园 不完全是这样

“节欲者的理性公式是越节制=得到越多,他认为今天失去的越多,在将来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于是公式变成了失去越多=得到越多。他在节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去不复返。”

=========================================================

70后60后的人,节制的原因,在当年,是让自己不沉迷于小的物质满足,保持向上的动力,追求一个特地的更大的目标,俗称:念想。他们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在这个目标之外的枝节性的东西,可以忽略或者忍让,如果触及到这个目标的根本的东西,是不会谦让的。

成熟,就是当年你苦苦追求的东西现在你不想要了。这样不好,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欲望泛滥,行为会有失;最好的是适度控制欲望,我想这也是当年父母那辈试图培养的东西。

家园 有道理,

能否再细致一些,哪些是念想,哪些是可以容忍的,哪些是不能谦让的。本文主要以80后为样本,希望70后60后也能多多发表意见。在节欲的道路上,你们是先行者:)

我认为节欲策略逐渐失效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年的物质享受还不够好,可供分配的资源也不多,现实的局限让人不得不转而追求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如今资源的丰富和有效手段的增加,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去恪守那样的信条,前提是你愿意把自己当个“俗人”:)。

其实我说的理性公式,更多的是心理对现实的一种合理化现象,也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节制久了,必然如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