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一) -- 井底望天
五
其实当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政权时,他在政府体制的传承上,基本上有三个来源。第一个就是他本人和其他反元武装在兴起时,借助的民间宗教势力。在董仲舒汉朝时候,将儒家建立成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儒家思想中那些积极和革命性的主张,比如说孟子关于革命的看法,已经非常弱化,儒家思想更是变成了保守维持的政府工具。在中国后来的多次改朝换代中,民间宗教成为了主要的思想组织手段。
比如说在宋朝出现的钟相、杨幺起事,和方腊起事,都是源于来自于波斯的摩尼教,就是中国的明教。在宋朝和元朝的打压之下,以佛教为外衣,从净土宗源生出的白莲教,供养的是代表光明的阿弥陀佛,就是明王,其实和摩尼教的明王崇拜已经融合。这个教派宣扬的光明战胜黑暗的宇宙真理,人死后上西方净土白莲池过好日子,再加上佛教天台宗的各种戒律,已经慢慢在民间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一只净土宗衍生的弥勒教,就是信奉弥勒佛,其实和白莲教、摩尼教差不多。白莲教在元初时候,就有教徒杜万一用五公符和推背图来号召大家起事。这个其实和后来清朝出现的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太平天国,用的是基督教的拜上帝会,发动的反清斗争,走的是同样路子。其实看一下中国共产党靠的共产主义思想来改变中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建中,如何思考宋明理学的弊病,重新寻找儒家原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未来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的仔细探讨,俺会在说文论武的文化篇里面展开叙述。
朱元璋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源于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官体系。在明朝建立政权以来,科举制取士,在南宋灭亡之后,大概已经中断了100年了。因此明朝的建立,在某种情况下,肯定要满足宋朝因为活字印刷术普及之后,带来的教育普及和读书人增多这个出路问题。
在元朝时代,读书人受到压制变成了臭老九,于是大家的精力用到了文化建设,在宋朝开始后中国出现的城市化产生的大城市中间,发展起来小说和元曲之类的市民文化。元朝的仁宗在(公元1313年)算是恢复了科举考试,但是得其名而不得其实。明朝的建立,就给了大家要求回到政治权力的一个好机会,在1373年恢复了科举制度,重新恢复到政治由文人主导的局面。
朱元璋本人出生贫寒,但对知识分子比较尊重,但是他对文臣的厚待,一方面仍然受到敌视屁民的一些文人的抵制,将朱元璋这个红巾军看着红寇。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老大粗行伍出身的武将们的反对。朱元璋曾向武将们解释,世乱用武,世治用文,不是俺偏爱读书人。就有武将说,你信得过这些酸臭书生吗?张士诚也厚道文人,你知道这些人怎么玩他吗?张士诚本名张九四,是在漕运码头上,扛盐袋子上船的搬运工出生,真正苦大仇深,大字不识一丁的主儿。后来也参加红巾军起义发迹了,于是找文人们给起个名字,叫做士诚。朱元璋回答,这个名字不错啊。嘿嘿,武将们笑道,这个名字来源于《孟子》,叫做“士诚小人也”。你看看,这些文人是啥好东西啊!
中国人起名字比较讲究,认为名字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不光是官宦富裕人家起名字,非常讲究,要在《诗经》、《楚辞》、《左传》、《论语》等等古籍中找典故,就是大字不识的穷人,也要找一下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来取个好名字。但是在元朝的时候,小屁民们是不给起名字的。可是大家总得有个叫法吧,于是一个方法,是按排行,比如朱元璋本来叫朱重八,前面堂兄弟们当然就是重一到重七了。朱重八的老爸叫朱五四,当然就有五一到五三,这三个伯父或者堂伯父。因此张九四的来历,也是差不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初期读书人势力还是比较弱小,靠的是草莽出生的武将们撑起局面,必须有一个过渡时间来完成这个转折。建文帝的新政,必然牵涉到这样一个权力转换带来的动荡。在这个时候,匆忙削藩,显然时机上不是太合适。
朱元璋的第三个来源,就是继承了元朝的政治传统,尤其是军队建设上的传统。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就在军事上占有优势,如何向游牧民族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士,从战国的赵武灵王,到汉武帝,到唐太宗,都一直没有松懈过。自从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直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独大的场面,因此对朱元璋来说,如何建立一支可以和蒙古铁骑相似的明朝军队,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通过对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朱元璋在和刘基长期讨论后,最后得出了用卫所制度的结论。征兵制,和现在很多国家实行的义务兵制比较类似,而募兵制则和志愿兵制比较相近。征兵制的好处是,有战争大家来报到,平时就在家务农,平时军费开支小。但坏处就是,如果战争时间长,农业生产就耽误了,而且平时训练,就是所谓后备役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临时召集后,又没有太多时间训练,战斗力不行。募兵制的好处是当兵为职业,可以保证长期训练,军队战斗力要好。但不好处就是军费负担太重,国家财政是个大问题。
而实行卫所制度,就是将军人列入军籍,搞职业军人家庭制度,可以说是向游牧民族学习了。这些军人户籍完全不受地方政府管理,而是归入都督府管理。为了降低平时军费的负担,这些卫所平时需要耕种来负担自己的生活。但是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人家平时的生产活动,比如说围猎等等,就是好的军事训练,而农耕生产活动,和军事行动不搭架,只好拿出专门时间来做军事训练。
del
明王是忿身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愤怒形态的化身,佛还有其它形态,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
弥勒尽管是未来佛,但现在的地位相当于菩萨,弥勒的确有类似明王的形态,叫大轮明王,大轮明王和明王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菩萨的化身,一个是佛的化身
其它菩萨诸如普贤观音等等,也都有明王化身
忽里台选汗制度是蒙古贵族一同商讨推举大汗,选出的大汗得到所有汗国的一致认可。蒙哥的推举符合忽里台的原意,尽管有窝阔台当年的盟约。毕竟贵由死了后,窝阔台系诸王的封地不是一块完整的地域,内部不统一,当然争不过拔都等支持的实力强大的拖雷系的蒙哥。
之所以说忽必烈带头破坏了忽里台选汗制,是因为忽里台选出的是阿里不哥,而忽必烈居然敢否认这一现状、带兵夺位,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和蒙哥当上大汗的性质截然不同。
一个bug:
这个没有吧,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称雄中亚,直到海都的儿子察八儿败于察合台系后王怯伯后,窝阔台汗国才算灭亡。
明教和白莲教的相似性是很明显的。弥勒教的弥勒再世,和前面两教的明王出现,是同样逻辑。其实基督教的耶稣再世,也是一条路子。
唔,耶稣在基督教里的地位来对比,很新鲜,第一次听说。
而且补充,白莲教有佛教的正源,基督教有犹太教的正源。和尚听了白莲教徒的话,估计只有默念罪过的,犹太教徒听了基督教讲经,也会怨念丛生。
不过印度教徒听了秃子们讲述佛教神话,估计也会暴跳如雷的……
不过佛教对白莲教,似乎一直是强势的,而印度教也基本在本土消灭了佛教,有趣啊有趣
你说的理学应该是广义理学的意思。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对理学根本不了解的人会反对理学,我认为恰恰相反,今天的中国基本没有理学留下的弊端,倒是要重塑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必须再来一次理学建筑。当然,名字可以随便取。
就是刘秀和朱元璋了。
但是自我感觉老朱治理国家的方式可不像太祖这么急躁
陈济棠、广西李宗仁啊!而且这两位前者的经济建设后者的政治建设搞得都很不错。
del
六
因此当初希望靠卫所在财政上自给自足的想法,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大家都要吃饭,而且那些军头们还想发财呢?怎么办?把军田租给人去种植,军队开公司,做生意。谎报数字,因为疾病出现的军户人数短缺,不补充,而是把军田自己分了。或者毕竟边远地区太艰苦,军户后代悄悄回流家乡,诸如此类,就是说俺们在中国1980年代,看到的军队怪象,大概都在明朝的卫所制度发生了。
本来人家边远地区的军队,要花很多时间实战和训练,花在种田上的时间就无法太长,又不是种田高手,因此不光是活得不滋润,连维持的粮食大概都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颁布了“开中法”,就是说如果你那些商人可以把一定量的粮食,运送到军队需要的边远地区,俺政府就批给你政府专卖的盐,你就可以把这些盐运到全国各地,卖盐赚钱。
由于从江南一带,运送粮食到北方各边防地区,比较远,运费贵,于是有商人自己开农场,在这些地方,经营商田,来降低成本。这都在某种情况下,算是以国家财政补贴,就是以盐的利润,补助了卫所的经济。
这个专利权,在中国改革开放时候,出现过,叫做批文。只要有了批文,你就可以进口某些垄断物质,或者出口某些产品。那么谁才可以拿到这些批文呢?自然是因改革而得益的大改革家们了,当年因改革最出名的赵家,就是批文的一大垄断商。
因此就像当年1980年代,位高权重的大官们掌握了批文之后,在明朝的时代,也是皇亲国戚,宦官贵族,地方豪强等等,把批文给拿去了。其结果就是由批文而获得的盐卖专利利润,和为卫所提供粮食补助毫不相干了,而由于专卖批文有配额,不然的话,国家财政更吃不消了,那些靠提供粮食给军队的商人,反而拿不到批文了。
这些卫所除了要保卫边疆之外,还有镇守地方。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新疆建设兵团,走的就是这条路子。明朝当时卫所的主要来源,是早期和朱元璋起兵的部队、蒙古各部的降兵、其他军阀招安和投降部队,和犯罪充军的队伍,以及按人口比例招的兵。
朱元璋这种建军的思路没有错,但是在执行上因为卫所的费用问题,最后就导致的卫所制度的衰败,军队的数量名不副实,训练水平低下,战斗力衰弱,结果就在土木之变中,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导致了兵制向募兵制过渡,比如说后来的戚家军等等,都是募兵。但这个体制对财政支出的要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这个制度的衰败。
在军队指挥权的问题上,朱元璋采取的是都督府和兵部的双重领导制度。草原游牧民族军事体制的一个特色,是在于靠的是各部族的军事首领,对单于或者可汗的效忠,因此在治军上,各作战部队的独立性非常强,战斗力很可观。但问题在于这种非体制,依靠个人能力完成的整合,只有在强势领导人的掌控下,才可以完成。不论是匈奴的冒顿单于,还是成吉斯汗铁木真,还是努尔哈赤,都是这个路子。
这种靠大英雄来整合,通常的情况,就是一整合成功,就可以拥有10-20万精锐骑兵,那可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可是等到大英雄一闭眼,这个军事同盟很快就开始分化,很快就失去强盛时候的锐利,可以说是兴也快,衰也快。以满族无坚不摧的八旗兵,到了削三藩的时候,战斗力已经不行了。
北方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在军事能力上的优势,主要在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当时的战争方式比较接近,从而在生产和训练上,比较容易一体化。而农耕民族,其生产方式和战争方式差距太远,必须依靠专门训练的职业军人,来弥补不足。但是用职业军人,就是说募兵制,必须要求国家对国防支出必须足够。
当热兵器出现后,战争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游牧民族的这个生产和训练一体化,类似于农耕民族一样,而失去了内在联系,最后导致了游牧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衰落。中国虽然是火药的发明地,而且在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已经在军队中运用,但是未能发展成应付北方强敌的武器,让辽、金、西夏和元不断地杀过来。这个过程后来在欧洲人的手上完成了,让俄罗斯占据了游牧民族的大部分故地,而在东方,最后的一支游牧民族冷兵器大军—准葛尔蒙古,也在康熙的火炮之下灰飞烟灭。
当生产方式和战争方式不能一体化,军费开支就是建立强大军队的一个必要条件。以美国为例,国防预算一直都是政府财政的大头,在高科技武器上的开发和应用,只是国防预算中的一个部分。熟悉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民用科技中的许多突破性技术,比如说互联网,卫星定位系统等等高端科技是来自于军队基金,甚至包括很平常民用技术,比如说不含有机挥发物的油漆,都是五角大楼的资金研发出来的。
中国的军费开支在1990年以前,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大力裁减军费,把军队赶出去经商,真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好在这个政策在后来,尤其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后,算是改变了。
那么明朝的军队建设,因为军费的不足,自然就导致了明朝军队,从朱元璋和朱棣时代,把蒙古各部打得满地找牙的态势,变成了被人家也先和俺答打得满地找牙。军费不足,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政府的税收太低,另外一个就是政府的领导人们,从皇帝到大臣们,都觉得低税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成就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 美国的西部大开放也是牛仔们的左轮和移民大棚车上的温彻斯特M1866连发步枪打开的天下. 少数殖民地居民和少量军队可以轻而易举抵抗来自大批土著的围攻和推翻当地的独霸一方的王朝. 火枪成了改变世界的撬杠. 当然当这些土著也拿起了同样的武器, 没有根基的殖民者就只有放弃武力, 拿出用更"文明"更"普世"的方法来追求他们的利益.
历史上与卫所制度相接近的屯田做法有不少,许多时候都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例如拜占庭的塞马州制度、哈布斯堡在和奥斯曼的边界上搞的Krajina制度等。而明朝的卫所却在一百年间速朽。这中间的成败关节在哪里?或者大而化之地说,如何让军队能够依赖自我的生产物资完成维持补给的同时还能保持战斗力和政治上的受管束。
听说新疆兵团现在也是留不住人,农活没年轻人肯干,而军事任务要保证,上级拨款却不足以弥补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