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一) -- 井底望天
老实说按照老阎抗战后的产能来看,万门迫击炮问题不大。而抗战后仿制92式重机比较简便,《中国兵工史》的说法是月产量大概在80-400之间。凑个万把重机枪虽然有点勉强,却也不是不可能。
重炮方面,由于太原钢铁厂抗战期间损失太大,山炮最大产能仅为30门每月,远低于抗战前;而野炮、大口径榴弹炮基本停产。整个太原战役中阎军只有600多门重炮,解放军却集中了1300多门。
至于老阎的窄轨铁路,便宜是便宜,以后想要扩大运力确实困难,算是短期效益比较高的选择吧。
他和他部属的被杀害使河北人民与李唐政权从此仇恨难消,成为死敌。
晋阳是太原郡的郡治,始建于春秋时期
缺维生素?引起的,吃鸡肝可治
四
最后宦官势力的坐大,和官僚体系的清流化,导致了明朝政治的分裂,成为阉党和东林党的对抗。这个内斗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大主要原因,两派官员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在清军入关之后,仍然忙于在南明小朝廷继续斗争,一直到大家都投降满清之后,仍然在朝廷上对垒。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可是在明惠帝的时候,他没有明白如何建立自己稳定的官僚体系,来御不靖的诸王,这个应该是他受到手下那帮靠嘴皮子执政的少壮文官的拖累。
当时在明朝建立的时候,如何清扫元朝残余势力,防止流荡在大漠的北元势力复辟,是政务的着重点。元顺帝北逃之后,经历几代,蒙古各部族内部分裂,大致形成了3大势力,就是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
这三个蒙古部落联盟,兀良哈在东部,大概就是在老哈河和辽河流域之间。瓦刺部在西部,大概就是从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到蒙古国的西部一带。鞑靼部在中部,就是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到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带。
为了防止蒙元复辟,朱元璋在北方防线上,布置了9个边防重镇,从东到西,分别为辽东(现辽宁辽阳)、宣府(现河北宣化,在张家口之南)、大同(现山西大同)、延绥(现陕西绥德,后来北移到榆林)这四个,加上后来增加的蓟州(现天津蓟县)、太原(现山西太原)、固原(现宁夏固原)、宁夏(现宁夏银川)和甘肃(现甘肃张掖),算是衔制住了蒙古各部落。
在长城以北地区,朱元璋还建造了三个卫城,就是大宁卫(现内蒙古的宁城)、开平卫(现内蒙古的多伦)和东胜卫(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东南),和九个边境重镇形成互为犄角,保证了九边的整体防御。
当然这个防线比起以前的秦朝、汉朝和唐朝,就要差一些了。比如说,在西北的防线,本来都是要在黄河以北,乌加河以南,建立五原卫(现内蒙古的五原),以保证控制鄂尔多斯这个养马草场,来保证军马的供应。明朝在银川和榆林的防线,已经在河套草原之南。
另外就是汉朝和唐朝在西北走得很远,至少是把河西走廊,从嘉峪关那里,控制得稳稳的。然后在新疆建立了各个都护府,以保证西北方向的安全。
可是这样的防线,又因为削藩之战而削弱了。燕王朱棣因为得到了兀良哈部的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的助战,得到皇位后,就把大宁卫送给了兀良哈部。因为没有了这个卫城,开平卫和东胜卫没有的声援,只好放弃而内迁入长城。而最要命的是,辽东和宣化、大同之间的联系,因为没有了大宁,就被隔断了。
因此明朝的削藩,和汉朝的不同,虽然失败了,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原因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深入民心,不会像汉朝那样,削藩失败就导致新制度的失败。不过因为削藩而导致的北方防线的虚弱,就为后来蒙古势力开始重新坐大,提供了机会。
这也是导致永乐之后,明朝的边防形式从此变得比洪武时期薄弱。后来朱棣利用分而治之,互相牵制,挑动蒙古三部之间的互斗,谁势力强大就干掉谁的做法。在永乐8年(公元1410年),朱棣亲自领军征伐鞑靼,在斡难河(现俄罗斯鄂嫩河)之战,打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只剩下7骑而逃。在永乐12年(公元1414年)亲自领军征伐瓦刺,又打得瓦刺溃不成军。
但后来在明英宗年间,蒙古瓦刺部开始崛起,在也先可汗对蒙古各部进行部分整合之后,不断冲击明朝北方防线。明朝掌权的宦官王振处理失当,明英宗儿戏一般亲征大同,最后在撤军时,酿成土木堡之变,不光是全军崩溃,连皇帝自己都成了战俘。虽然在于谦的主持下,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刺,明朝从此在北方防线上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刺部又开始陷入内乱,但鞑靼部却开始兴起,在占领河套草原之后,开始以这里为基地,攻击明朝西北的陕甘宁地区。在弘治年间,鞑靼部的达延汗统一各部,以十万骑兵不断骚扰西部。后来其孙俺答汗在嘉靖29年(公元1550年)从古北口入侵,在北京郊外大肆抢掠,而明朝北京城的守军不敢出战,作壁上观。
当年俺答可汗在军事实力上,其实已经可以号令蒙古。但在法理继承上,却因为虽然是成吉思汗后人,但不是忽必烈一系,因此无法名正言顺的号召蒙古各部。当时的忽必烈后裔,是林登可汗,虽然名正言顺,却缺乏军事实力。结果就是在西藏的新兴起的黄教首领索南嘉措,和俺答汗形成政治联盟,索南嘉措确信俺答可汗为忽必烈大汗的转世,因此应该可以合法的统领蒙古各部。
作为报答,俺答汗封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开启了达赖喇嘛的转世制度,并答应以蒙古各部的军力,帮助黄教对付西藏的其他教派。当然这个转世忽必烈的忽悠,没有搞定蒙古其他的汗王们,因此迫使俺答无法对明朝形成更大的威胁,不得不妥协,而接受了明朝顺义王的封号。倒是俺答的孙子,云丹嘉措成了达赖四世,在蒙古军队的扶持下,杀回西藏。不过这个非藏族的黄教领袖受到藏地其他教派和藩王们的打击,到了下任达赖五世,才靠着蒙古和硕部的力量,在西藏建立了黄教法统。
明朝在国防上的困境,也表现在东南沿海一带,兴盛起来以日本武士、福建海盗和当地官员利益共同体,希望打破明朝政府禁止海外贸易的倭寇之乱。这个南部和北部收受到的挑战,和政府应对的乏力,体现了中央权威衰弱,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情况。这个情况,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得到改进。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井大rp真好,响了!
是啊,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螺旋发展的历史。
首先,由于中国的地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东临大海,北方草原,南部丛林丘陵,西南山地,西北沙漠,在农业社会条件下,争逐的方势力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最终的强者。
更早以前不表,自春秋战国,各个地方势力角逐,直到始皇统一,却至刚而折,二世而亡;
汉朝就是巨大的转折,从此确立了中华大地上的历史,至此以后到1840以前,都是差不多的剧本:统一、休养、繁荣、人口增加、冗员增加、官僚增加、地方势力慢慢崛起、中央权威衰弱(具体就是皇帝、后戚、宦官、官僚相互内部作用)。
于是,中央就有意识的对地方下手,减小地方势力,比如军权、财权上缴;可是古代交通、通信等限制,又不可能完全没有地方;所以中央的动作成功的时候没有什么,可是随着时间发展,以前的问题又会以新的方式回来(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如果中央失败,或者由于天气、边患等原因,出现粮食、财政等问题,由于国土庞大、人口众多,这类问题几乎每年都有(区别就是有的被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而有的不可遏止)而造成中央权威的事实性降低甚至消失,各个地方势力的角逐与争斗就会突出,而整体上就是中国大地上的动荡,主要通过战争手段损失大量人口,一般而到最后,最能承受损失的一方获得全国性的主导权,建立政府;
于是,开始新一轮的演绎。
您说的事件恐怕是三家分晋的典故,赵简子是赵鞅,赵简子翻盘也是有的,就是邯郸午事件
但有个读者,认为那个晋阳是南部那个,不是太原。
也先整合诸部的时候应该不是可汗,而是太师。土木堡事变n多年后才干掉脱脱不花大汗自封为“可汗”,不过感觉伪的很,毕竟是血统不正的瓦剌人,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号令诸部只要是黄金家族托雷系的传人就行了。当年忽必烈带头破坏了大呼里台制度之后,阿里不哥的后人也曾经干掉元顺帝后人,当过大汗。俺答汗是小王子达延汗的嫡孙,牌子已经够硬了吧。
也先确实当时还是太师,我会修改一下。
俺答时代,元帝的称号,是在林登可汗那里(我的翻译,英文是Ligdan)。索南嘉措公开宣称,他自己是八思巴的转世,俺答是忽必烈的转世,这个合作意向相当清楚。就是用宗教帮助俺答在蒙古各部称帝,而俺答答应用蒙古兵力为后盾,让索南嘉措掌控西藏。
最后连俺答的孙子成了四世达赖喇嘛,意图太清楚了。
后来俺答认为和明朝对抗不是出路,而且也老了,所以接受了顺义王的封号。他这一系,一直拿不到元朝的玉玺。
这么多装备集中到这么点人有点浪费了啊,不过之前各种战役的损失应该不少,到4月最终攻打太原的时候估计没这么多家底了。
还有前面那个兄弟,就是缺乏维生素导致的夜盲症,当时太原粮食基本全靠空运,而且都是陈粮,最后晋绥军夜间必须点火把,否则实在看不见。太原战役国共两军的后勤装备优势已经彻底转换了,否则遍地的碉堡,要是按照以前攻城策略,损失会很大啊。
的福,我们学会了一个守;共产党没有这些,但他们学会了一个跑。我们要向八路学习,跑起来。”于是要求全军上下进行越野行军训练。效果还算比较明显。有一次阎军三万去“戡乱”,结果让八路一通狠揍,损兵两万,居然跑回了一万(这一万人大概训练比较认真)。结果老阎从此再也不敢出城,只得一心一意地挖战壕、修碉堡,手下的部队也是越来越少。等到徐帅攻城时,城里正规军只剩五万,重武器却严重超编,害得老西儿不顾战争规律,一个劲地嚷嚷着要组建只装备重机枪、迫击炮的“超级部队”。
内容很具有可读性,就是情绪稍微有点急燥。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6766
俺以为,现在的翻案风,本来是靠吹捧国民党来否定共产党,现在进化到靠骂国民党来否定共产党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