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次抨击李二卖国。 -- johny

共:💬48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再次抨击李二卖国。

这两天借了本甲午战争图志在看,真是本好书。

战事未启之时,日本不断向朝鲜派兵,朝鲜屡屡告急,自光绪以下多人催促李鸿章增援驻朝部队,可李二先生一心期待国际调停。将皇帝的命令,大臣的建议置若罔闻。可俄国,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并没有让日本接受调停,这期间日本不断增兵,李二先生却不断要求朝鲜诸将隐忍。

战断一开,中国兵力严重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朝鲜陆战的失败。

-------------------------------

面对日本的外交讹诈和军事进逼,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采取妥协退让,息事宁人的态度,幻想依靠国际调停,迫使日本撤兵和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为此,先后邀请俄,英两国出面斡旋。

日本入侵朝鲜,同正在向远东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沙俄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遏制日本势力,沙皇政府曾通过其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清政府表示:“俄,韩近邻,断不容日妄行干预”,“如倭不遵办,...恐须用压服之法。”6月25日,沙俄政府又训令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劝告日本共同撤兵。这些姿态使得李鸿章更加对沙俄的出面干涉抱以幻想。他连电在朝的袁世凯,叶志超,要他们保持“忍耐”,“镇静”,不可“妄动”,静待沙俄出面“调停”和主持“公理”。

但是,沙俄虽然在争夺朝鲜和远东太平洋的势力方面和日本有矛盾,但又不愿单独出面干涉日本。因为沙俄在远东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英国,如果单独出面干涉,会把日本推向英国怀抱,于己不利。因此,当日本拒绝其劝告,并表示日本无意占有朝鲜,待朝鲜“内乱完全消灭”,便撤出军队后,沙俄立即改变了态度。7月9日,喀西尼向李鸿章表示:“俄只能以友谊力劝倭撤兵,再与华会商善后,但未便用兵力强勒倭人。至朝鲜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与闻。”

清政府求俄失败,转而乞英。7月1日,李鸿章托驻天津英领事转告英驻华公使欧格纳,“请欧转电外部,速令水师提督带十余铁快舰径赴横滨,与驻使同赴倭外署,责其以重兵压韩无理,扰乱东方事务,与英大有关系,勒令撤兵,再议善后,谅倭必遵,而英与中倭交情尤显。此好机会,勿任俄著先鞭。”

当时的英国在争夺亚洲和中国问题上与沙俄有矛盾,希望利用日本的势力抵制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但又害怕日本发动战争损害它在中国的传统利益,特别害怕沙俄乘机出兵,扩张势力。它对日本的态度是矛盾的。但总的希望是在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沙俄的情况下,以牺牲中国和朝鲜的利益来维持和局。它向日本提出“整理朝鲜内政”和“同保该国土地勿令他人占据”作为中日双方谈判的基础。这个谈判基础显然有利于日本,但决意发动战争的日本政府并不满意,拒不接受。英国见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无可挽回,便放弃调停,转而公开支持日本。暗示只要日本不在上海一带打仗,危害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既得利益,英国就不加干涉。日本得知英国的真正意图,再无所顾忌。

...

在日本军事外交步步紧逼的形势下,清政府中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极力主张筹备战守。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近20天内,先后3次下谕备战。早在6月25日,光绪就电谕李鸿章说,同日本进行“口舌之辩,已属无济于事。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军队,原虑衅自我开,难于收束。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拓筹办法,迅速具奏”。

7月1日,再谕李鸿章:“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胁迫,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事机。”

7月14日,三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迭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水路叶志超一军,兵力尚单,须有继进之军,以资接应。”

这时,一些主战的官员也纷纷上疏皇帝,弹劾李鸿章“一味因循玩误”,“希图敷衍了事”。要求李鸿章“激发天良”,认真备战。李鸿章在朝廷一再催促和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派兵增援牙山驻军。

(此也为丰岛海战的因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否隐射台湾问题。
家园 丰岛海战前后简述及一些疑问。

7月21日, 李鸿章在光绪屡次督促之下,派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马步6营,提督马玉昆率毅军2000人,乘船从大沽从海路到鸭绿江大东沟上岸,再到义州和平壤驻防。

另雇爱仁,飞鲸,高升等3艘英国商船,载总兵江自康仁字营及北塘防兵近3000人,于21日至23日先后由大沽增援牙山。另派小炮舰操江号载运粮草饷银随行,派济远,广乙,威远3舰护送。中国运兵船被潜伏在天津的日本间谍石川五一侦知(日谍事件在中日战争中层出不穷,从甲午到8年抗战,中国情报工作之差,日本情报工作之细密,令人感叹 - johny),石川把情报报知大本营,大本营遂下令联合舰队出动。

济远,广乙,威远自威海卫出发后,丁汝昌担心日本舰队会加以袭击,要求率舰队主力继发接应。24日,舰队已升火起锚待发,李鸿章复电制止。(丁汝昌还不算白给,李鸿章太衰了,我猜测可能的原因是李认为这几艘船都挂英国国旗,且中日未宣战,可作为国防部长,这样做是否太轻率了? - johny),所以主力舰队未能成行。

23日,3舰到达牙山,24日卸货。25日回国,在牙山湾丰岛附近海面遭遇吉野,秋津洲,浪速,遂开始丰岛海战,中国三舰和日本三舰相比,吨位,火力,人数等方面无一占优(书上有一张表对比中日三舰, 结果是一溜负数 - johny),吃败仗也就不足为奇。之后日舰追击,遭遇高升好和操江号,结果日本三舰停止追击,转而击沉高升号,俘虏操江号(附带获得20万两饷银)。

(前面说了,济远,广乙,威远是用来护航的,为什么三舰都回航了,高升和操江还在路上,johny百思不得其解,望高人指点)

高升号被击沉后,英国社会舆论大哗,但政府从利用日本牵制沙俄考虑,不愿意扩大事态,当日本政府表示愿意赔偿损失时,英国,日本不仅达成谅解,且英国外交部声称:高升轮自大沽口出航时,中日已经开仗,日舰有权击沉高升。(真是胡扯,且不说中日之间还未宣战,就算宣战了,高升轮挂英国期也应该被击沉?真他妈不要脸) 英国法庭还判决高升轮之损失责任不在日方,由租船的中国轮船招商局赔偿全部损失。

FUCK!

家园 呵呵,没这个想法。

就事论事。

家园 当年英日同盟确实让日本获益匪浅

政府从利用日本牵制沙俄考虑,不愿意扩大事态,当日本政府表示愿意赔偿损失时,英国,日本不仅达成谅解,且英国外交部声称:高升轮自大沽口出航时,中日已经开仗,日舰有权击沉高升。(真是胡扯,且不说中日之间还未宣战,就算宣战了,高升轮挂英国期也应该被击沉?真他妈不要脸)

确实不要脸,不过英国当时确实力挺日本,虽然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日本能够在明治维新后,先败中国,再败俄国,在20世纪初叶顺利实现“崛起”,英日同盟确实在国际环境上给了它极大的便利。小吏在想,当前天朝也在“崛起”的门槛上,要是能找个当年英国这样的靠山,是不是会省很多力气。可惜时代不同了啊!

家园 甲午战争中李二先生部下“名将录”。

这个名单将随着我的阅读进程不断增加。目的是让大家看看李二先生用的都是些什么人。

我是不同意说李鸿章独力苦心孤诣支持晚清危局的说法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那是说的岳飞和袁崇焕这些人。他们即使死后,培养出来的部队仍然是国防力量的中坚,在对外战争中立下殊勋。

而李鸿章还没挂,他的部队就打成这样,真是验证了一句老话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看看他部下的这些熊人,我还真不相信李二先生公忠体国,走向共和里真是太过美化他了。

家园 叶志超 - 平壤之战第一“功臣”

这位牙山的败军之将不知为什么会被国防部李部长提拔为朝鲜的总指挥,马玉昆,左宝贵谁都比他强啊。日军还没到平壤的时候,这位将军不思怎样加强防务,整天置酒高会。9月12日日军合围,这位大人才在9月13日匆忙布置平壤防务。还没开打,他就想跑,后来被左宝贵用亲兵看起来了。后来左宝贵在牡丹台战死,这家伙就先精神崩溃了。

----------------------------------------------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当天结束战斗。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艰难。

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门的失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因而丧失了抵抗信心。当晚,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平壤,撤军至鸭绿江设防。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叶志超不听,于是下令部队撤离平壤。

当夜8时,清军开始撤退。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轻装持械,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冒雨蜂拥出城。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以为是清军劫寨,于是拦路截杀。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胡乱放枪开炮,误伤累累。经过整整一夜,清军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16日拂晓,日军进入平壤,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

当初清政府听信叶志超谎报牙山战功,任命他为入朝诸军统帅,实乃一大失误。叶志超作为一个败军之将,一味消极防守,几次错过了趁敌未稳,主动出击的机会,最后主动撤出平壤,导致清军雨夜之溃。清军装备最精良的北洋陆军由此锐气顿失。日本历史学者说:“苦于粮食不足、担心清兵加强防御阵地的野津师团长,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到,补给将更加困难,于是决定在后援部队尚未到达时,便以第五师团进行强攻,这种作战是极其冒险的。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却。”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出,清政府震动,下令严办。叶志超被械送京师,由刑部定斩监候。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军功的卫汝贵,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决。

----------------------------------------------

李鸿章奏请将叶志超留营效力(呵呵,还要保),不许.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归家乡.1899年1月8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去世.葬黄老郢.

家园 方伯谦 - 海战“第一猛将”

下面贴一下丰岛海战的中济远舰的战斗简介:

----------------------------------------

战斗一开始,日方三舰依仗其速度快、速射炮多的优势条件,以吉野居先,成鱼贯纵阵,用一舷齐射的火力,向中国军舰猛烈开火。首先,集中炮火,“聚攻济远,密如雨”。济远管带方伯谦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炮声一响,就吓得惊慌失措,躲藏在船舱内铁甲最厚处,坚匿不出。部下“请令开炮,尚迟不发”。帮带大副沈寿昌见方伯谦如此卑怯无能,异常气愤。主动登上望台,指挥作战。炮手们开动全舰炮火,向敌舰猛烈还击。二副柯建章也亲自在前炮台督战。

......

正当济远大副都司沈寿昌奋勇指挥作战时,忽然敌舰一弹飞来,击中望台。炸裂之弹片击中沈寿昌头部,遂壮烈牺牲。二副守备柯建章立即接替指挥战斗。未几,又一炮击中前炮台,柯建章中炮洞胸阵亡。同时,学生守备黄承勋、六品军功王锡山、管旗头目刘?{亦中炮牺牲。望台及炮台各处水手、员弁阵亡十三人,伤四十余人。前炮台因积尸不能运动,仅靠尾炮御敌。

......

当时,济远已驶离吉野七里之遥,但吉野时速较济远快八里,转瞬即可追及。吉野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度追赶。12时38分,当吉野与济远相距二千五百米时,以右舷炮火向济远猛烈攻击。济远管带方伯谦见敌舰即将追及,惊骇万状。竟无耻地下令挂白旗。接着,又挂起日本旗。但吉野仍穷追不舍。爱国士兵王国成激于民族义愤,奋起自卫还击。他问大家:谁能助我运炮弹?水手李仕茂挺身愿助。二人协力发尾炮攻击敌舰,连发四炮,命中三炮。第一炮击中吉野桅楼,第二炮也命中。第三炮走线未中。第四炮命中吉野要害,船头立即低俯。吉野受创,不敢继续追击,于12时43分,转轮迟走。当吉野负伤退走时,济远如能立即转舵以舰首主炮轰击敌舰,有可能取得更大胜利。甚至可解除操江、高升之困。可惜济远管带方伯谦是个毫无斗志的贪生怕死之徒,逃命犹恐不及,自然不会冒此风险。竟置操江、高升于不顾,开足马力,匆匆向旅顺奔逃而去。

----------------------------------------

呵呵,管带在没有负伤,阵亡的情况下不指挥战斗,而由大副指挥,也是奇闻,更不用说被追击过程中挂日本旗了,最后还要水兵“激于义愤”开尾炮却敌,方伯谦真乃一代“名将”也。

难怪有日后黄海大战中的表现。

现在居然还有人为这种人渣翻案,呵呵。

家园 鄙视日本这样的国家。

刚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中翻个身,就起来压迫旁边的穷邻居。

有种的和压迫你的人单挑啊?

这样的国家即使赢了一两场战争,最后必然全部输光。

鄙视它。

家园 金旅攻防战中的一桩奇事。

日本第1军渡过鸭绿江入侵九连城,安东的同时,大山岩指挥的第2军也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向金州,大连,旅顺进犯。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前后分三批,共2.4万余人,历时14天之久。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之前,清军对日军作战行动一无所知。24日,驻貔子窝的捷胜营马队营官荣安探得日军登陆的消息后,25日,派人向金州副都统连顺报告。连顺急电李鸿章及奉天将军裕禄,请速派海陆军增援金州,大连湾。29日,李鸿章回电给大连湾守将赵怀业(这位也是个“名将”,以后会提到),斥责他们“糊涂胆小”,要他们“只各守营盘,来路多设地雷埋伏。并无守城之责。”(呵呵,最高统帅就这样指示部下)。10月30日,31日,连顺两次收到荣安关于日军已经占领貔子窝的报告,形势更加紧急。11月1日,连顺,赵怀业电津海关道盛宣怀转请李鸿章“速拨十数营,赶即前往,分路扼抵,方免前进”。盛宣怀答以“无人可调”。由于李鸿章的消极避战和清军的相互推逶,听任日军登陆,先后凡14天,“我海陆军无过问者”。

好象大家都是局外人一般,真是奇事一桩。

家园 金州战事中的一段插曲。

日军进攻金州前,大连湾守将正定镇总兵徐邦道认为金州是旅大后路咽喉,金州失守,旅大难保。主张分兵支援金州(当时金州的部队是些没有战斗力的练军)。时清军“驻旅顺凡六统领,新旧三十余营,莫之应”。徐邦道只好率所部拱卫军自往金州赴援。赵怀业部将数人要求前往貔子窝御敌,赵怀业因已接到李鸿章“并无守城之责”的电报说:“我奉中堂将令守炮台,不与后路战事;汝辈欲前往鼻(貔)子窝拒敌,须请令方可”。

日本第一师团在凌晨4点开始进攻,到上午10点多,徐邦道,连顺苦战后不支,退往旅大,连顺到达旅顺后向诸将乞兵求援,企图夺回金州,诸将“言战言和,众志不一”,无人往攻金州。

就这样,号称“辽东半岛雄镇,旅大后路锁钥”之金州城,一日之间,沦陷敌手。

家园 赵怀业 - 弃守大连湾的“赵不打”。

日军占领金州城的当晚,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就制定了进攻大连湾的作战计划,为不给清军以喘息之机,确定7日拂晓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

大连湾是辽东半岛天然良港,左右高山环绕,形势险要。清政府“经营布置,凡历六载,最称巩固”。

原来守大连湾的清军计有赵怀业的怀字军6营,徐邦道的拱卫军6营以及铭字军守炮台部队2哨,共5000余人。及徐邦道率所部拱卫军赴援金州后,由怀字军6营防守,金州失守后,拱卫军大部退往旅顺口,大连湾只有赵怀业一军防守,兵力薄弱。但大连湾炮台坚固,炮火精良,军储丰厚,除“勇丁配执兵枪之外,有海岸行营两种炮凡120余尊,大小炮弹246万余颗,而由沪局(江南制造局 - johny注)运至行营快炮封尚未启,华厂自制枪并德国枪600余杆,枪弹3381万余颗及马匹行帐诸式军储所蓄甚厚”。如能尽心防守,日军是不可能轻易攻取的。然而绰号“赵不打”的赵怀业早在日军到达金州前,就“令人至烟台售其所存军米”,做逃跑打算,当日军进攻金州战事吃紧之际,徐邦道因兵力过单,请赵怀业派兵援助,各处寻找,不见其人。此时,赵怀业正在“大连湾码头自督勇丁运行李什物渡海做逃计”。What a shame! 及金州失守,赵怀业更加惊恐万状,连夜率军逃往旅顺。

日军第一师团长原先估计有一场恶战要打,结果却不费一人一弹,唾手而得号称“北洋门户”之大连湾,且虏获大批武器弹药及各种军资。由于清军逃跑匆忙,来不及带走和处理机密文件,日军占领水雷营后,得到了大连湾水雷敷设图,很容易地扫除了布雷,日本军舰得以顺利驶入港内,占领了军用码头,“其大小军资从此得以登岸转输前敌,而辽东之祸愈烈矣”。

家园 龚照[王与] - 旅顺口失陷。

旅顺口由程允和的和字军,姜桂题的桂字军,卫汝成的成字军,徐邦道德拱卫军和赵怀业(呵呵,又是他)的怀字军共万余人防守。所有驻旅大各军皆归北洋大臣节制。因恐军务紧急不及禀节度,设北洋前敌营务处兼船坞工程总办于旅顺口,由道员一名充任,以节制诸将。当此任者乃李鸿章的亲信龚照[王与],龚为人贪鄙无能,不孚众望。

1894年10月下旬,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11月6日占领金州,龚照[王与]闻金州失守,以请援为由,乘鱼雷艇逃至烟台,后到天津见李鸿章,被李怒斥令回旅顺。11月21日,日军围攻旅顺后路陆路炮台,龚再次乘船逃往烟台(赵怀业也跑了),后附轮至大沽。旅顺口失陷后,李鸿章奏请将龚革职留营效力(这种人渣李还要保),不许。12月17日,清政府下令将其交付刑部治罪。1895年2月18日,定罪斩监候,秋后处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遂自出狱,后脱身南归。

旅顺口保卫战中,由于前敌总指挥的逃跑,导致军心涣散,虽不乏中下级军官士兵和部分爱国将领的顽强抵抗,终不免为日军各个击破。至此,清政府“经营凡十有六年,糜巨金数千万,船坞,炮台,军储冠北洋”的旅顺口,竟于一日之间沦入敌手。

家园 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 - 辽东保卫战。

自辽东保卫战开始,尤其是海城失陷后,由于李鸿章的淮军屡战屡败(值得一提的只有聂士成的部队),朝廷开始重新启用湘军旧将。

湘军打仗比淮军要勇猛顽强得多,给日军造成不少麻烦,损失骤增。但正因为湘军打的多是老实仗(不象淮军那么会逃跑),加上装备相差太远,指挥协调性又不好(这两者都不只是湘军独有的,晚清军队普遍有这两个特点,第二点和当时军制有关),所以在几次大战中(海城,牛庄,营口,田庄台之役)损失惨重,史评“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自此,陆上战事益不可为。

家园 淮军的营制 - by napolen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1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Nov 6 23:45:32 2000), 站内信件

营制1

napolen

读过罗尔纲先生的"淮军志"颇有感触,早有写一写淮军的想法,唯一直没有时间,才拖

到了现在。目前几件俗事已了,就结合罗先生的史料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谈谈淮军--这

支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风云一时的军队。

淮军营制

众所周知,淮军发源于湘军,因此创建之初淮军也基本上承袭了湘军的营制。

与湘军一样,淮军编制的基本单位是营,其具体编制为。

步队:每营505人(含营官),设营官一名。分4哨,每哨108人,设哨官一名,哨长一名,每

哨分8队,每队12-14人。加上营官的亲兵,全营共有38队,劈山炮2队,抬枪8队,小枪

9队,刀矛19队。此外又有长夫180名。

马队:每营511人(含营官),设营官1名,帮办1名。分5哨,每哨102人,设正哨官1名

,副哨官1名,马勇50名,散勇5棚,每棚10名。此外又有伙夫长夫共81人。全营有马27

6匹。

从同治二年(1863)开始,淮军改装洋枪,劈山炮队改为开花炮队,人数有所增加,步

队每营加长夫大约700-800人不等。

营,是淮军最大的固定编制。营官以上即为统领,每个统领辖军少则数营,多则十数营

以至数十营不等,无定规,全视该统领地位,实力而定。

从淮军的营制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装备了近代火器,采取了西式训练方法,但淮军的基

本组织结构仍然没有跳出旧式勇营的窠臼。与同时代西方的编制比较一下,我们不难发

现这种编制在近代战争条件下的不利之处。

(以下主要分析步队)

首先,在基层组织方面,缺乏排一级编制,基层指挥员严重不足。

淮军中,营即相当于现代的营,哨相当于连,队(棚)相当于班。这些都可以在淮军和

现代军队之间找到一一对应,但是,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现代军队中最重要的基本战术

单位,也是培养基层指挥员最重要的岗位――排,在淮军中却找不到。哨下面直接就是

队了。

此外,淮军中也没有营部的概念,一个营官竟然没有任何辅助他的指挥员,连个副营官

也没有!更不要提参谋长什么的了。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淮军的基层指挥员严重不足。一个700-800人的营,只有9名军官,

不到现代军队的一半。

这种编制,无疑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冷兵器时代,远射火力稀疏,主要靠步兵的白刃

冲击,因此只有密集队形才能保证足够的突击力量。而这在当时的火力条件下也是许可

的。

未完待续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2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Nov 7 00:49:25 2000), 站内信件

营制2

napolen

随着火器的出现和其威力的逐渐增加,密集的队形既不利于发

挥己方的火力,同时又成了敌人的绝好靶子,慢慢走向衰亡。

步兵的队行一步步趋向分散化。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与许多人想当然的想法相反,分散

虽然是大的趋势,但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在

火器性能尚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过于前卫反而会出问题。

18世纪末,欧洲的火器应该说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各主要国

家均基本上实现了火器的普及化和制式化。其发达程度远远超

过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

苏沃洛夫大元帅仍然提出了“子弹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汉”的

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并不是苏沃洛夫对武器装备进步的反

动,恰恰相反,这正是由于他对当时射程仅有60-70米,装填

手续极其烦琐(俄军火枪兵的标准装填程序据说有十余步之多)

,射速极慢的火枪认识极为透彻的缘故。因此,俄军并没有照搬

普鲁士人的线式战术,而是采取了队形相对密集,利于白刃战的

纵队队形。

实践证明,苏沃洛夫的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8世纪后

半叶到19世纪初,俄军猛烈的白刃突击一度曾打遍天下无敌手。

土耳其被大大削弱,波兰被瓜分,普鲁士更几乎亡国。到拿破

仑战争时期,俄军成为了唯一一支能与法国陆军一决胜负的军队。

但是,历史是在不断前进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沃洛夫的

论断开始过时了。但守旧无能的沙俄将领抛弃了苏沃洛夫“制

胜的科学”的活的精神,而只记住了一些教条。他们仍然机械

的坚持着密集的纵队队形,而丝毫不考虑物质条件的变化。在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事情发生了逆转。在使用新式

火器,采取利于发挥火力的宽横队队形的英法联军面前,俄军

的纵队往往还没有冲到敌人面前就遭到了重大损失,最终一败

涂地。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3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Nov 9 21:25:20 2000), 站内信件

中国也有着与欧洲类似的情况。虽然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从唐末就开始使用火药和火器

,但其威力始终有限,没有能够达到取代冷兵器的程度。

事实上,直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交战双方除了极少数的"洋枪队"之外,使用火器的质量

与规模都远远不及18世纪末的俄国。“子弹是笨蛋,刺刀才是好汉”的论断对于这一时

期的军事斗争无疑是适用的。

因此,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时候借鉴得是数百年前戚继光的营制,采取以冷兵器白刃战

为主,火器为补充的战术。依然保持着密集的队形,一个哨的正面和纵深都不大,在这

样的队形下也不需要士兵和下级军官发挥多大的积极主动性,有一两个军官足以应付了

,又何必在哨下面又去分什么排呢?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假如是马其顿方阵的话,大

概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有一个军官就够用了吧。

淮军源起于湘军,因此组建的时候也就承袭了湘军的营制与战术。应该说在与太平军和

捻军的作战中,这样的战术也就够了。但是,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事情已经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

苏沃洛夫的俄国处在世界火器发展的前沿,俄军火器的水平基本上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

平。因此他对于火器的论断在60-70年之内都是有效的。而曾国藩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就在他组建湘军的同时,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其编制和战术就已经过时了。

当清军遭遇到外国军队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立刻凸现出来。李鸿章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

改用洋枪洋操,他却没有看到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战术与编制的关系。

其结果是,在甲午战争中,淮军要么就是“簇前数十人,拥挤一处,易中敌弹”,要么

就是拉开了战斗队形之后士兵没有军官的指挥,战斗意志,主动性都上不来,小部队的

运用无从谈起“遇敌即败,败即逃”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4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Nov 12 21:32:08 2000), 站内信件

营制4

napolen

淮军营制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则在于其上层组织。大家都熟知西方各国的基本战略单位是

师,更大的编制如军,集团军,方面军则是在动员之后由各师组成。然而,淮军中有固定

编制最大的单位仅仅是营!与西方相差极其悬殊。

淮军没有更大的编制,作战是一般由各个统领指挥数量不等的营参战。各统领之间是平等

的关系,互不统属。而这些营一般都是由统领亲自募集,训练的。与统领本人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不是统领或者由统领指定的亲信,部队就往往拒绝服从命令,甚至鼓噪哗变。

由此这些部队就又有了

“铭军”(刘铭传)“树军”(张树声,张树珊)“盛军”(周盛波,周盛传)“鼎军”

(潘鼎新)等名目。(又称“铭字营”“树字营”等等)这已经颇有些“兵为将有”的味

道了,也可以说是数十年后中国无数军阀的先声。

这就带来了两大问题。

首先,难以进行大兵团作战.一遇到大规模的战事,出兵动辄数万,达数十以至上百个营。

如此庞大的兵力决不是某一个统领可以出动得了的。必须出动数军联合作战,而此时奉命

节制诸军的统领却无法指挥他部,就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除了李鸿章,几乎再找不出哪个能被淮军各部普遍接受的指挥官。即使是号称淮军第一名

将的刘铭传"亦只自统所募铭军,并未兼辖别队",其他的将领就更不用提了。

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由于李鸿章常常亲自指挥作战,这个问题并没有显得很严重。但

是,当李鸿章位高权重,必须留居中央统领全局,而不能亲临督战的时候,问题就大了。

甲午战争时,淮军统领直隶提督叶志超奉旨总统朝鲜前敌诸军。他很清楚其他各军不会听

自己的,于是再三请求让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一个毫无军事经验的外交官接替自己。这

倒并不是叶志超一定要讨好李鸿章,而是他看到李经方身为李鸿章之子,或者能够使诸将

服从其命,作为总统当

尤胜于己。李鸿章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叶志超只得勉强从命。结果在平壤之战中

,诸将皆不遵调度,平壤清军总共虽有35营之多,但叶志超所能指挥得动的只有本部6营

而已。再加上叶志超又不是一个称职的将领,如此作战,焉得不败?

接替叶志超总统诸军的宋庆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甚至要更加严重,因为他本是毅军统领

,属于湘军一支,连淮军嫡系都不是,诸将自然更加不服调遣。最终导致自平壤溃后,九

连城之战,凤凰城之战,大连湾之战,旅顺之战,威海之战淮军战无不溃,一败千里。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5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Nov 12 21:33:52 2000), 站内信件

营制5

napolen

另一个问题则是关于高级指挥员的培养。

淮军各统领辖军不等,如以一般情况的8,9个营计,则相当于师的编制。如

果是较大的军又或者是如叶志超那样总统诸军,则指挥的部队可达20-30个

营甚至更多,就相当于军的编制。

从营到师,军这样大的差距,中间竟然没有一个衔接的层次。就导致各军

的统领只能从营官中选拔。

众所周知,作为分队的营和作为兵团的师军,对于其指挥员的要求是大为不

同的.一个营官只需要在很狭小的战术范围内考虑问题,其职权内的军事活动

常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概只要下一个决心就可以了。而统领却是需

要统筹全局的大将,必须拥有控制整个战局,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

作为联系这两者桥梁的部队一级的组织--团,在现代军队中是培养高级指挥

员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以苏俄为例,著名的军事统帅几乎都有长时间担任团

长的经历,苏沃洛夫大元帅先后担任阿斯特拉罕团和苏兹达尔团团长达7年,

其间写出了著名的"苏兹达尔团条令",奠定了他以后军事思想的基础,而华西

列夫斯基元帅担任团长时间更长达十几年之久。可见,苏联的军事学术将营

及其以下编制称为分队,师及其以上编制称为兵团,而将团独立出来称为部队

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然而,遗憾的是,淮军中根本就没有团这个概念!

其结果是,淮军中不少将领在担任营官时还曾经建立功绩的,一提升为统领

立刻就显得不称职了,一遇大敌,往往一败涂地。

淮军初建时主要将领另有来源,而且多经战阵历练,这个问题还不大。等到后

期,老一代将领先后退下,一群当初的营官接替了他们的职位,素质就大为下降。

尤其是所谓"同治中兴"时期,国家没有大的战事,营官们也不经战阵,往往是

论资排辈式的选取统领,质量就尤其的差了.

甲午战争时,淮军的主要统领如叶志超,卫汝贵,刘盛休等人都是这样选出

来的.而事实证明,他们都不具备担任高级指挥员的能力。整个战争中,淮军

诸统领,除了聂士成一人之外,大都表现得十分庸懦无能,这与淮军的制度

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6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Nov 16 20:59:06 2000), 站内信件

淮军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统领制,是有他的原因的。

首先,这是旧式勇营的痕迹。

清代前期,尤其是康熙中期以后,国家很少发生大的战乱,作为国家主要军事力量的绿

营,其主要职能已经变成维持治安,充当杂役,偶尔镇压一下农民起义或者少数民族的

暴动。根本就用不着大兵团作战,因此采用了镇戍制,兵力极为分散.于是,我们就常常

可以看到一旦发生战争,清朝就得从全国调兵,而每个省所调兵力往往仅有数百或千余人

。这就造成了在清军中,根本就没有大编制的传统和经验。

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战争的规模较以前有了扩大。双方交战兵力

常常可达数万以至数十万,但是,纸面上的数字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以太平军为例

,虽然人数动辄数十万,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随从的饥民,属于乌合之众,真正的精锐并不

多。史家一般认为陈玉成兵团的战斗力较李秀成兵团为强,但陈玉成兵团真正的战斗力

也就仅仅是在于其几千,至多是万余"老兄弟"而已。在曾国藩等人的领导下,湘淮军采

取的是精兵战略.由于对手的精锐数量并不多,因此湘淮军也就不需要太多的部队.

像著名的“三河大捷”,其实长驱直入太平天国腹地的湘军李续宾部只有13个不满员的营

,5000余人。偶尔几场大的主力会战,如安庆会战,天京会战,湘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数

万,但这不过是很少的例子,同一时间,最多有一两个战略方向有这样大的兵团。湘军

的领袖完全可以亲临督战,用不着担心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最激烈的战争时期尚且如

此,此后的“和平时期”中,淮军的主要功能又恢复到了原来绿营的维持治安,其情况

更可想而知。

因此,从传统和自己的经历上,淮军就没有感到过有建立较大规模编制的必要,而李鸿

章也没有能够预见到将来可能面临的新的情况,于是就以过去的经验为满足了。

发信人: napolen (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谈淮军--营制7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Nov 19 21:30:52 2000), 站内信件

营制7

napolen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淮军的征兵制度,用个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国防动

员体制。

组建大的兵团,并使这些部队真正的成为国家的军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任

意调遣,组合成更大的建制,而不至于成为私人的部曲,很重要的前提就

是要有良好而统一的国防动员体制以及相应的供给体制。

而淮军组建之时,正值战乱之秋,成军的地点又是清军,太平军,捻军和

地方豪强争夺拉锯之处,完整的国防动员体制早已荡然无存。国家不能统一

的给提供兵员,李鸿章与曾国藩也做不到。同治元年(1862),淮军建军之初

,李鸿章招募的淮勇加上曾国藩调拨的湘军再加上2营楚勇,拼拼凑凑只有

6500人。仅仅两年之后,同治三年(1864),淮军就发展到一百余营,7万多人。这

增加的部队是从哪里来的?就只能靠各个统领自己去招募。

自己招募,自己训练,自己装备,自己指挥,许多时候由于国家财政无法支

持还要靠统领自己去筹募军饷。再加上当时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在人们心中

国家的概念若有若无,在许多人看来,当兵是为了“吃粮”,谁招募了自己,给自

己发军饷,就听谁的。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军队,很自然的只会服从自己统领的

指挥。就如唐末的藩镇一样。

战争时期淮军采取这样的征兵制度,应该说是由时局所迫,无可厚非。但是,

进入到和平时期,淮军仍然沿用这种制度,而无视其重大的负面影响,应该

说,对于这一点,李鸿章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