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再次抨击李二卖国。 -- johny
这两天借了本甲午战争图志在看,真是本好书。
战事未启之时,日本不断向朝鲜派兵,朝鲜屡屡告急,自光绪以下多人催促李鸿章增援驻朝部队,可李二先生一心期待国际调停。将皇帝的命令,大臣的建议置若罔闻。可俄国,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并没有让日本接受调停,这期间日本不断增兵,李二先生却不断要求朝鲜诸将隐忍。
战断一开,中国兵力严重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朝鲜陆战的失败。
-------------------------------
面对日本的外交讹诈和军事进逼,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采取妥协退让,息事宁人的态度,幻想依靠国际调停,迫使日本撤兵和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为此,先后邀请俄,英两国出面斡旋。
日本入侵朝鲜,同正在向远东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沙俄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遏制日本势力,沙皇政府曾通过其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清政府表示:“俄,韩近邻,断不容日妄行干预”,“如倭不遵办,...恐须用压服之法。”6月25日,沙俄政府又训令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劝告日本共同撤兵。这些姿态使得李鸿章更加对沙俄的出面干涉抱以幻想。他连电在朝的袁世凯,叶志超,要他们保持“忍耐”,“镇静”,不可“妄动”,静待沙俄出面“调停”和主持“公理”。
但是,沙俄虽然在争夺朝鲜和远东太平洋的势力方面和日本有矛盾,但又不愿单独出面干涉日本。因为沙俄在远东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英国,如果单独出面干涉,会把日本推向英国怀抱,于己不利。因此,当日本拒绝其劝告,并表示日本无意占有朝鲜,待朝鲜“内乱完全消灭”,便撤出军队后,沙俄立即改变了态度。7月9日,喀西尼向李鸿章表示:“俄只能以友谊力劝倭撤兵,再与华会商善后,但未便用兵力强勒倭人。至朝鲜内政应革与否,俄亦不愿与闻。”
清政府求俄失败,转而乞英。7月1日,李鸿章托驻天津英领事转告英驻华公使欧格纳,“请欧转电外部,速令水师提督带十余铁快舰径赴横滨,与驻使同赴倭外署,责其以重兵压韩无理,扰乱东方事务,与英大有关系,勒令撤兵,再议善后,谅倭必遵,而英与中倭交情尤显。此好机会,勿任俄著先鞭。”
当时的英国在争夺亚洲和中国问题上与沙俄有矛盾,希望利用日本的势力抵制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但又害怕日本发动战争损害它在中国的传统利益,特别害怕沙俄乘机出兵,扩张势力。它对日本的态度是矛盾的。但总的希望是在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沙俄的情况下,以牺牲中国和朝鲜的利益来维持和局。它向日本提出“整理朝鲜内政”和“同保该国土地勿令他人占据”作为中日双方谈判的基础。这个谈判基础显然有利于日本,但决意发动战争的日本政府并不满意,拒不接受。英国见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无可挽回,便放弃调停,转而公开支持日本。暗示只要日本不在上海一带打仗,危害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既得利益,英国就不加干涉。日本得知英国的真正意图,再无所顾忌。
...
在日本军事外交步步紧逼的形势下,清政府中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极力主张筹备战守。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近20天内,先后3次下谕备战。早在6月25日,光绪就电谕李鸿章说,同日本进行“口舌之辩,已属无济于事。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军队,原虑衅自我开,难于收束。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拓筹办法,迅速具奏”。
7月1日,再谕李鸿章:“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胁迫,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事机。”
7月14日,三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迭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水路叶志超一军,兵力尚单,须有继进之军,以资接应。”
这时,一些主战的官员也纷纷上疏皇帝,弹劾李鸿章“一味因循玩误”,“希图敷衍了事”。要求李鸿章“激发天良”,认真备战。李鸿章在朝廷一再催促和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派兵增援牙山驻军。
(此也为丰岛海战的因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