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白话之诗词启蒙 -- 张声语

共:💬71 🌺1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的确如此,词继承的不仅是诗的精髓,更有之前的辞赋等等,例如,李太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姑且不论这是否是他的作品),就有借鉴庚信《哀江南赋》之中“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并且,虽说词的形式和诗的区别显著——词句十之八九是长短不齐的,但是,词遵循的韵律规则是和诗一样的,词句都是律句,词是不同长短的律句的有序的排列组合。

至于宋诗,在唐诗达到了这样一种巅峰的状态的情况下,宋诗很难有所超越,所以,宋词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表现方式,元曲同理,巴拉巴拉巴拉。。。至于宋诗的教化与讽谏的政治功用,是在宋朝统治者的诗文革新运动号召下所导致的结果,于词,因为是一种“诗余”而侥幸逃脱,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词的发展前期其相对于诗的低下地位。“词为艳科”的思想在文人的潜意识中一代代继承下来,从而导致了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娱乐方式。所以,适当地文以载道也并不抹杀其艺术成就,反而能够对其地位起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苏东坡会提倡以诗为词。

家园 以前喜词,后来反而更喜诗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二

让各位久等了。

第二讲 萌于隋

词的起源是复杂的。有很多人关于此点归纳了很多的因素,例如时间,样式,宗教背景,与各种其他文体的关系……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深入到每一个点。正如我前面所提到过的,各种文学表现形式是有其音乐性质的。举例来说,《诗经》中的风是民歌歌词,雅是正声雅乐,颂是祭祀歌辞;汉魏乐府诗是配清乐的歌词;至于词,配的正是燕乐。《词话丛编序》中说:“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三唐导其流,五季扬其波,至宋大盛。”说得还是很客观的。所以,即使隋朝并没有成型的词,有为燕乐谱写的曲子词还是有可能存在的。隋代的《杨柳枝》就有一些民间词调的感觉。至于今天要说的这个隋朝诗人,让我还是有些踌躇,不知道要怎么开口,因为关于此人,想说的实在很多。他是燕乐产生时期相当有才气的一个人,而且据记载,他的确也是有关于词的唱和之作,虽然流传下来的都是诗。但是要从头开始摸清,就要从隋朝入手,从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此同志和与他有关的一些人说起。

那么言归正传吧。

我要写的这个早期词人,是一个诗人和历史名人,也是一个电视剧名人---我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电视剧曾经有他的“加盟”了。其实,大家应该要做好心理准备,词的整个创作群体,以王侯将相,大牌文人为主,后面陆陆续续就会提到很多朝代的皇帝啊,妃子啊,文学儒学大家啊,还有一些超赞的文武全才型人物。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人的作品,是一面比任何史书都要客观的镜子,让处于历史长河中不同点的人在回首遥望某个点时,能找到一些被其自身和时代的影响而扭曲掉,删减掉的事实。写他,不是准备把初中历史书上小字部分的狗屁玩意抄写下来放在这里,是要让各位河友来感受一下他的文采和隋朝时期的文化。好,废话少说,第一个要讲的人,隋炀帝杨广。

嗯,先来看首短的,《纪辽乐》。

辽东海北翦长鲸,

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

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

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

空道五原归。

读完这首姑且可以称为燕乐杂调的诗,首先甭管你读不读得懂,大部分人应该是能够揣摩出其中的部分意境的。下面我来稍微讲一讲。第一句,那个“翦”字难点,“翦”其实就是剪,构字上也能看出个一二,上剪下羽,通俗点说,就是剪羽毛。第一句就号称要剪长鲸,把它收服以后,那就“风云万里清”了。那么,这鲸鱼究竟是指的什么?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棒子们发家的历史。《通典》曰:“高句丽至东晋以后,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在辽东南。复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明白了吧,这杨广是在打高丽人。有众所周知,自唐初以来,对隋炀帝的三征高丽一贯冠以“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亡国之因”等等定论,可事实上呢,战争原因并不是师出无名的,战绩也并非后来唐人所传的那么不堪。那么,杨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相信各位对他的家庭背景还是很熟悉的,我主要介绍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其一,学问。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帝好读书……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捕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之后的几千年里也少有这么好学的皇帝了。

其二,文采。杨广的“文辞奥博”据说是被李世民称赞过的,只是后世知之者少。“吴中四士”的张若虚有首《春江花月夜》,号称“孤篇压全唐”,用的正是隋乐府旧题,这个旧题和意境却正是杨广写过的同名诗,至于秦少游的《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照搬杨广同学的《野望》:“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首诗的画面组织了寒鸦,流水,斜阳,孤村这几个后世也常用来抒消魂之情的元素,并且,画面里写寒鸦孤村流水于眼前,抬眼望斜阳于远方,鸦飞水流,是动景,却又有数和孤两个字把苍凉感带入了,好诗!当然,最有名气的是他征辽东时作的《饮马长城窟行》, 可谓是千古名篇。此处不再啰嗦。

其三,武功。杨广其实不是个吃父亲老本的二世祖。在当晋王的时候,杨广就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一举击败了陈军, 结束了自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秦以来的第二次天下大统一。

这么说来,杨广,作为一个EQ,IQ水平都相当高,文治武功都还不错也很博学的复合型人才,在神智清醒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跑去打仗的,他这么大个人不知道留在宫里享福吗?隋伐高丽的原因和背景是与当时的隋朝的国际政治形势有关的。

我们先来画一张简单的地图。杨家势力属于靠北方的中原王朝,陈朝的江左政权在南方,高丽控制的则是辽东地区,或者说,从西北到东北,主要有三家少数民族,突厥,高丽,吐谷浑,对对隋朝政权构成威胁。特别是高丽,由于与南方政权不存在直接的冲突,一直是与其共同构筑了对隋的一北一南的战略牵制的,此外,高丽与突厥也存在有政治军事上的同盟关系。于是,在陈王朝被灭,突厥被隋的离间计分化以后,高丽成为了反隋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东北边境上屡屡“动作”,甚至还控制了契丹,靺鞨,并把势力渗入了辽西地区,大概就是现在河北一带。开皇十八年,高丽王带领数万靺鞨人进攻辽西地区,最后以被隋军冲退告终。隋文帝曾命人讨伐高丽,虽然说遭到了失败,但由此可见,征讨高丽是一个隋文帝时期就有的既定政策,在边防将领和官员的安排上,隋王朝一直以来也都是按照这个方针来选派的。所以,在国内各项工程和政策得以实施完成,吐谷浑被被隋炀帝的“以夷制夷”的政策和战事末期的亲自指挥部署而消灭后,隋朝达到“极盛”(司马光语),同时,西突厥进一步被隋炀帝三分,实力大减,最难制驭的处罗可汗也被他带在身边。这种情形下,采用戏剧性的百万大军来征高丽,更像是一种外交策略,一方面先压服高丽,另一方面向突厥,靺鞨,百济和新罗等国示威。这样,很明显看得出来,打高丽不是一种莫名奇妙的权力欲的体现,而是为了构建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关系秩序的一种手段。闭眼想象一下,此时,东西突厥均已臣服隋朝,西域打通,西南平定,基本建立了以隋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隋炀帝举目四顾,眼神最后定到了一个点上-----到处破坏秩序,挑拨离间的高丽。如果你是杨广,恐怕也容不下这根刺吧。于是,隋炀帝大业八年,他率军度辽水,破敌于东岸,随之进围辽东。只是没想到,他的逼降高丽的方针反而禁锢了自己的手脚,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最终遭到失败。

背景故事说完了,再回到第一句上来。看看这一句, 那种俯瞰天下的气势, 仅仅一句就溢满了那种掩盖不住的帝王气魄。而且这一股气势从头贯穿到尾,写得相当之好。我相信,杨广绝非单纯如唐史中所写,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那样一个人,是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一首气势宏伟的东西的。剩下的几句我就不再多说了,我一向都觉得读书应该不求甚解,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反复体会琢磨,得到一种感觉而非解释。

喝水。

PS:听闻有人攻击江城,在下非常担心,希望江城兄多加保重。

家园 花好文

纣王/始皇/杨广,在我们的历史书上都被压成了一个暴虐的平面,张兄的文帮杨广好好正了名。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张兄把知其人的铺垫做好了,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再放些文字转回来展开说一说隋及杨广的诗词吧。

PS:闻道张声兄非常担心有人攻击江城兄,嘉木甚觉感动,希望诗版的各位好友都多加保重。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三

前言:虽然嘉木提议再绕回来说一说隋炀帝的诗词作品,但鉴于隋朝的词的格律并没有发展完备,所以我还是决定继续往下走,尽早地进入到词与词的韵律的介绍里面去。提及隋,是本着把词的历史完整地呈现给大家的想法,把词的源头追溯到我能够讲清楚的时代,结果一时兴起,把杨广多写了数句,如果对杨广有兴趣,我们可以另行讨论。

第三讲 敦煌词

敦煌词的出现很有戏剧性。在漫漫的历史中,有多少人想要一览前辈之才而不得,又有多少人全然不知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的存在;然而,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一个道士偶然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鸣沙山第288石窟(藏经洞)里发现了两万多卷藏书,其中有部分手写卷的民间词。据考证,大多作品都是创作于唐,五代时期。经过逾半个世纪的整理,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共有一千两百余首。除了唐昭宗等六人外,其余均为无名之作。敦煌词的内容之丰富,无法以言辞描述,最为恰当的评价当数王重民先生所说的:“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见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

PS:在此说一点题外话,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辑词164首;饶宗颐的《敦煌曲》,辑词318首;任二北初编《敦煌曲校录》,兼及《五更转》等俗曲佛曲,扩大到545首;任二北后又编定《敦煌歌辞集》,扩大到凡入乐者概采录,计1200余首。但一般论敦煌曲子词者,仍以具有调名、合乎词体的为主,即以王重民收集的曲子词为研究对象,以便与乐府歌辞及其它俗曲歌辞区别开来。

有一点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虽然敦煌词风格清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并非一定是民间创作的。这一论点在学术上已经引起了一些争议,也有相关的学者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里,还保存下一些在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很少见的长调。

于我而言,敦煌词的语言活泼生动,表现手法也相当之新颖有趣,故而我少时特别钟爱唐五代词。尤其让人觉得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情诗写得非常之精彩。举个例子来看一下,不过要从琼瑶奶奶说起,她在《还x格格》里用了一首古诗,汉乐府的《上邪》。她只摘用了一部分,不过看的出来奶奶她肯定也应该是很欣赏这首诗的。这首乐府诗的完整版是这样的: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整首诗只有一个地方需要稍微讲解下,就是“上邪”两个字,实际上就相当与指天盟誓时候的常用词,比如“天啊”,“天”,“皇天在上”等等。前面两句是正面肯定,后面一句是反义重复。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这种反义重复来加强肯定的效果的确很漂亮,但是它和敦煌词的联系在哪里呢?稍安勿躁,我们来看敦煌词中的一首《虞美人》(因为这首词并不严格遵循后来的词牌格律,所以也有人说此词的词牌为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对比两首诗词来看,后者的“休”可以呼应前者的“绝”。前者的“绝”对应了五个条件,“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后者的“休”对应的是“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六个条件。而且是先说了五个离奇荒谬的条件,再用强烈无比的语气宣明,即使这五件都实现了,还有第六件呢,我们的爱情怎么也不会断绝,除非半夜太阳出现了。由此可见,这两首无论是在坚贞感情的表述上,还是表达的方式方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敦煌曲子词的作者大多不明,所以以敦煌词为例,来介绍词牌名和韵律,可能相对会枯燥一点。

平韵格词牌

举例

浣溪沙 敦煌词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个词牌其实应该是摊破浣溪沙。再举一首韦端己的浣溪沙,让大家比较一下。

浣溪沙 韦端己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看完这两首词以后,首先,要交待清楚一点。不论是浣溪沙还是摊破浣溪沙,都是唐代教坊曲名。何谓教坊?我也说不太清楚。只能依照所知的在此如实陈述。唐朝廷的乐府机构主要有太常寺(太乐署和鼓吹署)、梨园、教坊三个部分。太常寺和梨园大家应该觉得要熟悉很多,特别是“梨园子弟”,后来成为了“优伶”的代名词。教坊和前两者一样,都是内廷官署,但是三者的分工有所不同。太常寺,主要由一些高级乐官组成,而且很大一部分文化水平是相当高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精通乐律。教坊,大概是负责创作编排音乐歌舞,作品就被称为教坊曲。梨园,当然是负责演出了。比如,名动天下的歌唱家李龟年,就是梨园子弟。具体的区别,我也说不上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坊曲最初确是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以后,大批教坊梨园的相关从业人员流落民间,就很自然地将这些宫廷音乐和歌舞散播开来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唐代乐府制度的重要成果不多,对与唐代乐府制度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尚认识不清。所以,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

第二点,要讲摊破的那就得先讲没破的。浣溪沙的格式是,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二句要对偶。具体如下:

(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韵,(平)平(仄)仄 仄 平 平韵。(平)平(仄)仄 仄平 平韵。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平)平(仄)仄 仄 平 平韵。(平)平(仄)仄 仄 平 平韵。

词牌格式应该如何看,请听好了。上面的格式中,双调四十二字,那么单阙就是二十一字。上阙有三句,都是七字句。第一句七字中,第二字要求仄音,第三,四字要平,第六字要仄,第七字要平并且要和这一阙另外两句的第七字压同一韵。至于第一,五字则为平仄不定,虽然是平仄不定,但一般遵循括号中平仄规律,但千万不要误以为平仄是可以随意排列组合的,否则很可能会犯了孤平,三仄尾等大忌。其他句的平仄同理。再看下阙,下阙的不同在于第一句第七字可不押韵,但是,一般要求下阙的一句和二句要对仗。韦端己的这首词基本上是走的这个格式。“残,干,寒,看,安”均押韵,第一句中“夜”为仄,“相,思”为平,“漏”为仄,“残”为平,以此类推,不再详述。唯一没有严守格式的地方就是后阙的二句不太对称。不过,我可以举另一例说明在这个词牌的这两句上的格式是要对仗的,最出名的例证莫过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虚实相辅,对偶工整,意致缠绵,妙不可言。

那么,摊破以后的格式呢?摊破以后,又名山花子,破上下阙的末句的七字为十字,变成七言和三言两句,改为三言句末协韵。大家可以对照敦煌词看一下。

最后回到这首摊破浣溪沙上来。应该不可能会读不懂吧,敦煌词里面大多用语都很通俗,真实。把几个小地方讲讲。“五两”,指的是五两鸡毛,古时用来系在竹杆上以判断风力,风向。“子细”通“仔细”。整首词说的都是一些好平常的事,就是一些坐船的感受,但是非常生动。

平韵格的词牌就讲到这里。

家园 请教:这个编号是哪个体系的?

一个道士偶然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鸣沙山第288石窟(藏经洞)里发现了两万多卷藏书

如今藏经洞的编号可是17号窟,我还曾进去看过。

家园 惭愧,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个系列的原稿是将近一年前开始写的,而且一开始是打算码字码来玩玩,没有把数据弄得很仔细,所以有些地方的资料我也记不清在何处查阅的了,我翻了好几本唐五代词也没找到我从何处引来此数据的,真是见笑了

惭愧归惭愧,也好在还不是诗词的引用失误,若是有诗词方面的不当,还请雪个不要手下留情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四

第四讲 兴于唐

说唐词,还是要回到词的起源和发展上来,我是颇不赞成把词的起源攒足了劲儿往先秦等文学作品里靠的。浅浅的一看,词的长短句式是和诗经,汉魏乐府的长短交互有所形似,但乐府“句险韵屈”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不可能带来词所表达给我们的形式和音律上的美感的。这样的话,唐(包括南唐后蜀),其实是词的发展中异常关键的一环——在诗于历史的碧空中灼灼闪耀之时,词静静地在天空的另一角应运而生并益发地异彩纷呈了。在一开初,的确也并不是“流连动人、群怨兴观”的,时光荏苒,渐渐就有了如敦煌词(其实也是唐代的民间词)般充满真挚感情且能够差慰人意的萌芽之作,再发展下去,词之“曲折以赴,错综以伸”寂寂发光,这才引得大大小小的诗人们戏为新句。正因如此,唐词选有了一个非常容易犯的问题——诗词界限不清,这大概也是造成我始终对唐五代词的有点无法道明的情愫的原因之一吧。

闲话休说,进入正题:唐词里要说的的第一人,就是那个“让远在长安的大唐天子/看一回月亮/就害一回相思”的

李太白

一直以来很是敬仰唐时诗人,他们几乎个个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才子,更奇怪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游历过三峡,甚至还有不少是寓居此地区或被贬官至此(这里不再详述,省略我的咕咕哝哝若干)。谪仙人李太白自然是这堆“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人们之一,而且是把“四海为家”精神贯彻得相当彻底的好同志。他自青年时期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后在外漂泊将近40年也未曾再返故乡。照常人情理而言,蜀道再难,巴山楚水再险峻,也决计是挡不住游子的似箭归心的,可他,却在多年来一直过着云游四海,一倾千觞的生活。这样一个看似有些绝情的人,却又用诗句处处泼墨留情,真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另外一点我在讲词之前非说不可的,是酒。众所周知,诗,酒,月乃此人的三挚友。尤其是酒,喝法之多,醉态之酣,醉后诗句之狂,真是前无古人后鲜来者。例如浅酌,有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为证;例如与友人对饮,相应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亦有“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再如痛饮,也有“会须一饮三百杯”;再譬如同一众人等豪饮,“金樽清酒斗十千”“斗酒十千恣欢谑”都应该算得上;至于醉了以后,“陶然共忘机”自是一种难得的轻松,“不知何处是他乡”,“醉里忘却巴陵道”那不过是微醺,“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还不算让人咂舌,甚至有“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仙语,实在是令我等宵小之辈不得不叹服。

言至于此,上词吧。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首先,还是来说一说这个兴许是古缅甸曲调的有趣词牌。苏鹗的《杜阳杂编》有这么一段话,说的恰恰是这个词牌的来历:“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爪角悉备。明霞锦,云炼水香麻以为色,光浑映耀,芬馥著人,五色相间,而美于中华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我摘取部分我们有用的信息翻译一下:前面大概讲的是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也就是现在的缅甸,来大唐进贡,其中有双龙犀的杯子,也有比中华锦更美的明霞锦。从“其国人”开始是说缅甸这帮子人的穿着打扮是这样的——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佩戴璎珞(即珠宝),因为造型非常象菩萨,于是唐朝的音乐专业人士由此谱成《菩萨蛮》的曲子,文士们也常常为此曲配词(说明这个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哦)。

铺垫了这么大一堆,把菩萨蛮提出详述的意欲何在呢?各位河友,听我慢慢道来。菩萨蛮这个词牌,又名子夜歌重叠金,乃是平仄韵同压的典例,即俗称的属于平仄韵转换格的词牌。四十四字,上下两阙,共有两个七言句,六个五言句,以两仄韵,两平韵的规律替换,说得明了一点就是,首二句压仄韵,三四句压平韵,五六句再压仄,七八句再压平。这个调在小令里算是相当牛X的词牌了,换韵高达四次,还要换片,对作者来说,如何自然地转韵可是个考验。

回到太白的词上来看。对这首望远怀人之作,我们从转韵,转片和结句结合意境来品评一下。起句就拉了淡漠凄然的远景镜头,但下句立马转了近景,写到了沉沉暮霭中的楼与人。这样由景及人,由远及近,由面到点,中间转换不曾有一虚字点出,愁意自然流畅地随韵而转,更凸显出了前一句景中之情,上一片也就此完结。下一片一开场, 便有由上片末句引出的人,人“伫立”,鸟“ 归飞”,一静一动,以鸟之飞的急切反称人的不归,含蓄中显露了一个“归”字。再往下的转韵之处,是以“何处”这样一个含有问意的词来推深了一层,之后来了一句妙不可言的“长亭更短亭”为全词的唱叹,实在是映照王国维先生的“太白纯以气象胜”的好词。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庚信《哀江南赋》是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在此词之后,亦有不少人将长亭短亭之语借用,最终化典。

在唐宋词中,公认的属于仄韵格的词牌最多,平韵格其次。除了这两类以外,还有三类词牌,分别是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这三类比较少,特别是后面两类,讲起来又涉及一些新的韵律知识,比较麻烦,所以我会尽量将其滞后。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补充篇

对上一讲的补充:

其一,李白词真伪之争的问题,这是词史上的一段公案,既然各家各派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尚且没有定论,那我们就不再花笔墨在这个问题上。

其二,其实若从时间上来论,高宗中宗时期的宫廷文人沈佺期恐怕要算作词的第一人(他用六言体);而关于李白这个时期的词人呢,谙音律善度曲,宠遇文士大张风雅的明皇李隆基也应该算是一个呢,只是到如今,留存在世上的只剩下一阕《好时光》,而且不过为普通的丽句妍词,较之其诗作中“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的帝王之气相差甚远,至于贵妃杨玉环的作品《阿那曲》,但她的作品更像是诗,故而此三人的词作,以及李太白的在翰林时的应制之作(也是同一类内容的宫体词)不再在此详述。

其三,为了我们下面要讲到的词人,先来做一部分的唐代社会音乐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铺垫:

出于我的疏忽,在提及词的音乐性时,一直没有提到其音乐背景里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雅乐与郑声两种音乐势力的此消彼长。在儒家思想里,雅乐是拥有正统地位的单调音乐,甚至于是作为某种道德标准而存在的,其特点呢,四个字——“中正平和”,而与之相对的被否定的郑声,则是放任乐声对感官的刺激的音乐,但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礼崩乐坏的发生是必然的。这样到了唐宋时期,借用《词学抉微》里的一句话,“先秦的雅乐早已名存实亡”。而郑声的发展中,又出现了两种分支,一种是面目一新还颇有士大夫遗风的清乐,可以勉强算是新时期的雅乐,另一种则是随着胡妆胡服胡骑胡音等一系列从北方流传而至的胡俗进而流行于大唐的胡乐,前者由于人气远远不如后者的缘故也渐渐从舞台上退了下去,而后者被“今人面目古人心”的唐人结合清乐,佛道音乐等等创造成了法曲,而法曲又结合各种外族音乐的成品才是唐时期新兴的郑声即后来所称的燕乐。这样就解释得通唐词由敦煌词到宫体词再到文人词的发展历程了:随燕乐而起的词调,先是在民间兴起(敦煌词即为体现),然后被伶人乐工所发展(如前面所提到的唐朝廷乐府机构),进入宫廷之后,被士大夫们所赏,用于饮宴与歌舞之中(晚唐南唐词较为常见)。 

此外,为了补充太白的生平,也是为方便阐述下文唐代文人的人生旅程,我们还得把文人与吏治联系起来。从开元到天宝,整个朝政形式开始转暗,朋党之争不断,唐玄宗的暴戾之气日增,权臣李林甫秉持朝政长达二十年,所以,作为文人学士,一方面,有张说,张九龄等鲜活的例子摆在眼前,激发了他们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理想,然而,另一方面,因为整个政治局势的晦暗,他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做到经世济邦与文采翰墨的并重,反而是磨难重重。以李太白为例,一进长安,无人理睬,二进长安,总算是待诏翰林,但是像很多被李林甫迫害的文人一样,最终也被“赐金还山”(相较被逼死的一众人等,还算是下场好的);至于杜甫等人的情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上一讲中菩萨蛮的雄健苍凉正是由这种充满辛酸和苦难的文人生涯所注入的。到了唐肃宗至德和乾元年间,先有宦官鱼承恩,后有李辅国与皇后结党营私,所以如张志和一般,最后选择隐逸山水之间,倒也是个保全自己的良策。

家园 花顶好帖——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想起当年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最古老的诗”

就八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初看平淡似水。仔细咂摸,越读越觉得那股古朴雄浑粗犷豪迈之气。

家园 多谢虎兄的花
家园 饮马长城窟行是杨广的么?

我看的资料怎么都说是民歌?

家园 你大概忽略了一件事,

饮马长城窟行是个汉乐府古题,也就是说它只不过是一种古诗体,而且最开始是民间乐府,是可以入乐的(按照各种诗词发展形式,这也很符合规律)。三国时代也有陈琳所作同名诗,算是此诗体中比较早的。那么在这种诗体下的作品有多少呢?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唐朝的所谓“千古明君”李老二的诗作: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首是比较出名的,是“尺素书”的典故由来之处: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下面这首才是杨广的:

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没有时间解析这首诗了,有机会我们再讨论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五

第五讲 兴于唐 续一

前言:我发现前面我贴一到四的时候顺序不太对,把一的好回帖全沉下去了,希冀没有人埋怨我。。。填坑有点慢,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真慢,而且马上又面临一个不短的喝水期,所以还是先把已经有的东西贴上来,虽然有些考证做得不严谨,不过在河里冲刷冲刷,沙砾一样也可以去得掉的,而且肯定会比我自己戴着副近视眼镜来挑快得多。

前面说过了李太白,这一讲将要一口气跳个几十年来说说可以算作唐代隐逸文化的代表之一(仅仅是之一)的                                       玄真子张志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名字。张志和的原名是张龟龄,字子同。正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不同与今日的是,龟是十分受古人尊敬的灵物。史记就有这么一篇《龟策列传》,主要是说占卜之类的事(关于乌龟,我自己就有个大笑话——小时候一直满怀喜爱地把都江堰二郎庙那附近驼碑的类龟生物称呼为“好可爱的乌龟”,后来读书才知道那是赑屃,是龙子之一,几近绝倒)。唐代时候名字中带“龟”的可不少,前面提到的梨园子弟李龟年算一个,另外还有甫里先生陆龟蒙,也算是个隐逸派,他这个隐逸派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各位容我在此多说些题外话吧。

唐代的隐逸文化和道教文化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提倡:李唐政权自己把自己和李耳扯上了关系,当然要对其意识形态大力吹捧。就这样,作为“国教”的道教,其人生哲学影响了唐代一批又一批才子,故而在仕与隐的抉择上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很多人既不是死活都要入仕,也不是非要当鲁宾逊。而关于唐的专职隐居和业余隐居人士呢,我把他们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李太白式——即偶尔隐居或者称亦仕亦隐型。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是以隐待仕,有仕则仕,无仕则隐。而且,那个年代跑去隐居颇有点炒作自己的味道,搞不好就会因为隐得太出名而找到切入仕宦的好机会,这条路子正是俗称的“终南捷径”。当然也还是有人是隐居读书来进一步深造和提高自己的。

第二类,张志和式——即先仕后隐或者称“偶不干鸟,您另请高明”型。张志和,孟浩然,戴叔伦都应该在这一类。这一类人,有的是仕途上受了打击,心理承受不了辞了职,也有的是自己觉悟高,主动向领导要求隐居,而且他们家里还是多少有点资产,能够使他们不用担心生计,只潜心山水和追求道教的所谓“心斋”、“坐忘”、“丧我”、“虚己”、“物化”、“静一”等等等等,除此之外,也就是广交文人雅士,大家唱和一番,下面要讲的渔歌子正是唱和之作。

第三类,陆龟蒙式——实诚散人型。这种人似乎比较少,他们的隐居也更像是从官场退回到了普通百姓中的生活里来。以最典型的陆龟蒙为例,隐居之后为了填饱五脏庙,不得不自力更生,种田养鱼,喂牛盖房,居然成了个有二十几个帮工的农学家,此外,文人的本性也是忘不了的,吟诗作对也是必须的。

瞎扯到这里,还是回归正题上来说张志和。

这位“张龟龄”有两位兄长,其中一位叫张鹤龄,另一位叫张松龄。从字面上看,这哥仨的名字无非体现的就是一个统一思想——长寿。至于“张志和”这个大号,那是他老人家仕途上春风得意之时肃宗皇帝所赐的。后来不想做官了(因为没有明确年代,没办法判定此人是否符合九霄兄和华恩兄都提到过的“隐士之十一年原则”),成天就钓鱼,画画,填词写诗,玩玩乐器,自称“烟波钓徒(一说叟)”,成了一个极有名的创作型歌手和画家。(后来金庸在射雕里似乎有用这个号,各位河友自己去发掘他是用在哪里的吧。)说他是第二类的代表人物的根本原因是:他经常“沿溪垂钓”,但却“每不投饵”,因其“志不在鱼也”。这和太公望钓鱼的“志不在鱼”可不大一样,姜太公是为了炒作自己吸引某人的注意力,而他是在借此进行道家的修炼。所以说,他受道家的影响的确很深,他父亲也是个偏好道家的知名学者,叫张游朝,也难怪。

张龟龄大哥有几个朋友很有名气,一个是陆羽,就是成天到处喝茶品水,评了一堆天下第几泉的那个;另一个就是颜真卿了,不适合我的费神的颜体的来源;还有诗僧皎然也算是那一伙的。

来看词吧。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又称渔父渔父歌,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与双调、五十字、叶仄韵的《渔歌子》无关,万树《词律》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等书把两者混为一谈,应予纠正。这个词牌正是精于音律爱玩乐器的张子同借鉴民间渔歌而作,故名为渔歌子。

回到这首词上来。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

好在张志和是个非常杰出的画家。他的画被颜真卿夸过,诗僧皎然也夸过,那可不是好这么简单的字可以描述的,准确地说,是被称为“逸品”。这个“逸”字的意思就是,超凡脱俗,而且是在一种飘逸随意的潇洒状态中轻轻松松地让一众人等无法望其项背。而这个“逸”字,如我们所见,被淋漓尽致地用在了这阙词里。

下面,就我多年前画水墨的一点点小经验(其实基本不画山水,汗),来给大家讲一讲我想象中的这一阙以画为词的山水。山水画,和花鸟一样,也是分著色与水墨两种,这幅渔歌图若是仅以墨色深浅变化的水墨画就有点可惜:白鹭在粉桃的飘落中展翼飞向苍冥没有办法那么鲜明了。所以,暂且推断其为著色。到这里,还得再猜是哪种著色,既然有桃红,那么就猜浅绛式的吧。如若是浅绛的话,那么,青箬笠绿蓑衣和山石就是植物质而非矿物质的青绿,这样的话,这一片山水的皴法必定是以勾勒为主,渲染烘托,皴相对较少的青山绿水。说到这里,向没有国画基础的河友做一点解释,所谓皴法,是为了体现山石脉络高低的笔法,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类似速写一样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描绘山脉的走向,山上的起伏凹凸。皴法体现的是画家对事物观察的角度。皴比较少,自然要有其他笔法来填补,比如,用笔来往复擦染山色,用点来拥簇为山松,来零散成艳桃,至于白鹭,鳜鱼,流水,着箬笠蓑衣而立的渔人,我还是偏向于这几个元素是大写意的粗笔来抹,或者是没骨,这样更有在具象中抽象的感觉,更显和风细雨,随心而动。张志和说“不须归”是一种比较出世的说法,表明他“世事于我如浮云,何用浮名伴此身?”的道家心态。

关于张志和的《渔歌子》,另有四首风采全被此词冲淡,在此不再引出,有河友需要的话我再贴上来。

张志和这首词的牛程度是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的,当时即有柳宗元,颜真卿的唱和之作,后代的像李后主苏子瞻等也是钦慕非常频频引用,甚至连日本天皇也和作了五首,从此在日本引发了新一轮的“哈中”热潮。

最后要交代的是,他的死很玄妙,颜真卿的碑文虽然详细地叙述了张志和的生平,但关于张志和的死,却说得非常含糊。此文最后只说:“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据《续仙传》的记录推断,他是在吴江望平用了道家水解(道家认为,这是一种升仙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在江中自绝于人民。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