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白话之诗词启蒙 -- 张声语

共:💬71 🌺1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大白话诗词启蒙之补充篇

对上一讲的补充:

其一,李白词真伪之争的问题,这是词史上的一段公案,既然各家各派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尚且没有定论,那我们就不再花笔墨在这个问题上。

其二,其实若从时间上来论,高宗中宗时期的宫廷文人沈佺期恐怕要算作词的第一人(他用六言体);而关于李白这个时期的词人呢,谙音律善度曲,宠遇文士大张风雅的明皇李隆基也应该算是一个呢,只是到如今,留存在世上的只剩下一阕《好时光》,而且不过为普通的丽句妍词,较之其诗作中“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的帝王之气相差甚远,至于贵妃杨玉环的作品《阿那曲》,但她的作品更像是诗,故而此三人的词作,以及李太白的在翰林时的应制之作(也是同一类内容的宫体词)不再在此详述。

其三,为了我们下面要讲到的词人,先来做一部分的唐代社会音乐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铺垫:

出于我的疏忽,在提及词的音乐性时,一直没有提到其音乐背景里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雅乐与郑声两种音乐势力的此消彼长。在儒家思想里,雅乐是拥有正统地位的单调音乐,甚至于是作为某种道德标准而存在的,其特点呢,四个字——“中正平和”,而与之相对的被否定的郑声,则是放任乐声对感官的刺激的音乐,但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礼崩乐坏的发生是必然的。这样到了唐宋时期,借用《词学抉微》里的一句话,“先秦的雅乐早已名存实亡”。而郑声的发展中,又出现了两种分支,一种是面目一新还颇有士大夫遗风的清乐,可以勉强算是新时期的雅乐,另一种则是随着胡妆胡服胡骑胡音等一系列从北方流传而至的胡俗进而流行于大唐的胡乐,前者由于人气远远不如后者的缘故也渐渐从舞台上退了下去,而后者被“今人面目古人心”的唐人结合清乐,佛道音乐等等创造成了法曲,而法曲又结合各种外族音乐的成品才是唐时期新兴的郑声即后来所称的燕乐。这样就解释得通唐词由敦煌词到宫体词再到文人词的发展历程了:随燕乐而起的词调,先是在民间兴起(敦煌词即为体现),然后被伶人乐工所发展(如前面所提到的唐朝廷乐府机构),进入宫廷之后,被士大夫们所赏,用于饮宴与歌舞之中(晚唐南唐词较为常见)。 

此外,为了补充太白的生平,也是为方便阐述下文唐代文人的人生旅程,我们还得把文人与吏治联系起来。从开元到天宝,整个朝政形式开始转暗,朋党之争不断,唐玄宗的暴戾之气日增,权臣李林甫秉持朝政长达二十年,所以,作为文人学士,一方面,有张说,张九龄等鲜活的例子摆在眼前,激发了他们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理想,然而,另一方面,因为整个政治局势的晦暗,他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做到经世济邦与文采翰墨的并重,反而是磨难重重。以李太白为例,一进长安,无人理睬,二进长安,总算是待诏翰林,但是像很多被李林甫迫害的文人一样,最终也被“赐金还山”(相较被逼死的一众人等,还算是下场好的);至于杜甫等人的情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上一讲中菩萨蛮的雄健苍凉正是由这种充满辛酸和苦难的文人生涯所注入的。到了唐肃宗至德和乾元年间,先有宦官鱼承恩,后有李辅国与皇后结党营私,所以如张志和一般,最后选择隐逸山水之间,倒也是个保全自己的良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