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什么汉高能够消灭项羽而蜀汉和吴无法击败魏国,兼回复任爱杰兄 -- 老兵帅客
首先,并没有所谓的西楚帝国,更谈不上稳定二字。当时项羽只是西楚霸王,并没有称帝,因此没有帝国一说。理论上存在所谓的义帝,就是楚怀王心,但是那只是一个牌位,根本就没人在乎。另外,项羽分封了一大堆的王,互不统属,项羽只是凭着自己的威望来控制,并没有一套完整可靠的办法来制服天下。因此项羽分封本身就是给项羽自己制造了一大堆的敌人,而不是驯服的部属,这是项羽最失策的地方,也说明了他本身不是一个政治家。
其次,汉高从汉中出兵取关中的时候,关中分成了三个部分,有三个王,各不统属,因此很轻易地被汉军击败。使得刘邦取得了关中这个稳定的后方和战争资源补给基地。与此同时,齐国发生动荡,项羽率军前往齐国镇压,这就是为什么项羽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前往关中镇压汉王,当然张良的计策也确实发生了作用。这是项羽第二个失策的地方,他不清楚到底哪里才是关键点。
第三,项羽谋杀义帝,给了天下所有的野心家以干涉的借口,汉高能够集结各路诸侯56万大军就是出于这个理由,结果一举攻陷了楚都彭城。本来义帝对项羽毫无威胁,项羽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却谋害天子,给了诸侯反叛的理由。从这点看,至少是在政治上,项羽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
第四,刘邦能够以弱胜强,最终能够战胜项羽,是因为他能够用人,萧何、张良和韩信都是很杰出的人才,萧何稳定后方,做到足食足兵,张良是杰出的战略家,韩信则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而项羽手下却没有相应的人才,只是依靠项羽自己东挡西杀,完全被刘邦的包抄战术所控制,最后的失败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以上说明汉楚争夺天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弱方战胜强敌主要依靠以下几点:
一。自己有稳定的后方和战争资源补给基地,而对方缺乏。
二。自己在政治上占有优势。
三。对方是混乱的。这一点还可以参看北朝北周灭北齐的战争。北齐内部混乱不堪,以至于白白占有中原地区却被北周所灭。
四。自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有高出对方的地方。
否则弱方战胜强敌就会很困难。谯周的《仇国论》说的本质上就是这些东西。他的道理是对的,但是身为蜀汉大臣却公开预言自己的国家将会灭亡,比较有趣。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对本质上也是针对以上四点而设计的,因此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他们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家都有稳定的后方和战争资源补给基地,但是自己的不如对方。
二。自己在政治上不占优势。赵云之所以反对刘备东征孙权而是要求迅速出兵关中,就是看到了己方政治上的优势正在丧失(曹丕已经正式篡汉且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刘备维护汉室的名义优势正在丧失)这个问题。
三。三国都不是混乱的,因此互相无机可乘。
四。自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没有高出对方的地方。三国稳定以后缺乏韩信这类天才军事家,多的是常规的军事人才(例如姜维、陆逊、邓艾)。诸葛亮长于治国,军事上过于谨慎。
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和吴国都不可能战胜魏国,只能够设法蚕食魏国。蜀汉稍有进展,吴国则一无所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这个汉末战乱灾难最深重的地区恢复了过来,实力大大超过了蜀汉和吴国,魏国/晋朝消灭蜀汉和吴国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哈哈,给爱杰的文章写到一半,看见老兵的就停了,该写的老兵都给写出来了。
补充一下,我强调是一点。
那就是中原不乱。而吴蜀的想法其历史根源都来自楚汉战争和光武中兴,其根本基础在于中原混乱而不稳定。
没有这个条件,就是生土上种花,再好的策略也无法实现。
切断吴蜀战略基线的人,就是曹操父子。他们和项羽不同,曹操虽然有屠城杀降等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闪光的地方占绝对多数,曹丕更没有秦二世的胡闹。
尼采曰:上帝让人灭亡,必让其疯狂。
项羽杀怀王,焚秦宫,诛韩成等举动就是疯狂,才把强大的西楚政权变成了独脚楼阁。
曹氏父子恰恰没有这样的疯狂,而是励精图治。
纣王有道,纵姜子牙重生又能怎样呢?
一。以蜀汉和吴国的实力,中原如果不乱,基本无机可乘。除非出现韩信似的军事天才,才能够扭转乾坤,否则大家的战术都差不多,也就没办法了。例如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对垒不战,等你没粮了自己退兵,只要你退了,就是我胜了。
二。项羽不是政治家,他的西楚国多半是完在他自己手里了。如果他不杀韩王成,还有可能招来张良,因为张良首先效忠的是韩王。韩王被项羽所杀,他就只有彻底投向汉王,以求消灭项羽,为韩报仇。项羽如果能够识人,韩信,陈平本来都是他手下的人,结果都让他给推到对方去了。人才都给推走了,他不失败也不可能了。
三。曹操、曹丕父子都是政治家,政治上远比项羽成熟,这样他们政治上犯错误的机会就很小了。
西楚帝国还是王国,好像没有多大辩论的必要。好像英国只有国王中国人还是称大英帝国。算它是西楚王国好了。
项羽分封异姓王是否失策?的确失策,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当时群雄并立,不封这些人也得不到他们的土地。封了这些人又进一步封他们的手下,让他们自相残杀也未尝不是高招。这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刘邦得天下的过程中不照样封了一堆异姓王。最后还不是一一剪除。只不过刘邦坐稳了天下,项羽失掉了天下,成王败寇之下,大家虽然用了同样的政策,项羽却背了骂名而已。
杀掉义帝的确是项羽失策的地方。但是这一幕也不是没有在后来的历史上重演过。朱元璋杀韩林儿也是以下犯上?不过后来朱元璋作了皇帝,也就没人关心杀韩林儿到底是不是失策了。
取关中倒的确有几分政治胜利的因素在里面。三王都是投降项羽的秦将。自己活下来了,手下的子弟兵却都被项羽坑杀。在秦人看来当然是卖国求荣的秦奸。伪军部队没有战斗力是自然的。不然无法解释曾经横扫天下的章邯在碰上刘邦的区区三万人马却一败再败。
但是项羽不立刻消灭刘邦倒未必是看不清重点。而是他根本看不起刘邦。认为他根本无足挂齿。后来项羽打刘邦,刘邦一败再败也证明项羽没有看错。只不过项羽没有料到韩信这个变数而已。项羽都彭城。刘邦入关中离他还远,齐地造反可是近在肘腋自然没有舍近求远的道理。
刘邦的确比项羽能够用人。这其实和我那篇文章中说的并不矛盾。但是能够用人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呢?手下再有能人,不能取得军事胜利也是白搭。
你说的四点都对。但是前面三点(补给优势,政治优势,敌人内部混乱)都只是胜利的基础而不是必定能够导致胜利。能够决定胜败的最后还要取决于战略和战术。而光有高明的战略也不行,战术上的胜利才能够保证战略的胜利。
就以宋朝而论。你说的前面三点宋朝全都具备。甚至到了北宋末年灭辽的时候,宋军面对的是已经被金军打得狼狈不堪的辽军,结果宋军还是大败。
到了蒙古灭宋也是一样。并不是蒙古在前面三点上胜过宋朝,而是蒙古的战略战术高明。
郭嘉向曹操说的那段“十胜十败”固然是评价领导人的经典。但是前面那九项(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袁绍未必不具备,郭嘉处于刚刚被引见的地位,要拍拍曹操的马屁,鼓鼓曹操的干劲也是有的。只有最后一项“武”才是真材实料。如果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这段话也就是千古笑料了。
并不是说其它的方面不重要。而是其它方面只是为“武胜”作准备而已,而不一定必然导致“武胜”。而有了“武胜”才谈得上攫取天下。
老毛说的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国军事家好像不喜欢硬碰硬的战争,象坎尼大战,马拉松大战这样的战役春秋的时候还有,后来就越来越少。
特别是中国人的内战,战术上讲究用智,战略上则强调军心人心,军政结合,军民一体。所以内战中得人心者胜的例子比较多,单纯依靠武功取胜的比较少。这就是郭嘉十胜的精神,因为他的对手也是同样农耕的中国内部对手,中国的政权讲究的是经济和道义立国,不懂这个,在中国玩内战就很危险。这个是一个文化内部的战争。
对付异民族就不同了,文化不同,异民族,特别是北方异民族多以骑射攻战立国,掠夺杀戮是符合其道德的,本分开发则令人耻笑。人家的理论是拳头大的是哥哥,单纯的军事主义,没有政治可言。这根本和中原民族的所谓民心政治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是两个文化的战争,谁胜谁负则看此消彼长。对匈奴的战斗,由于汉朝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有机结合而获胜,对蒙古,你将仁义道德发挥到极至,也未必能顶得住。
用内战的道理来套外战,也是食古不化,这是宋祖之所以失利高粱河也。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用我们中国推广到世界去了。
蒙古人乱砍乱杀就征服了阿富汗,中国的将军来干也不一定能成大事。
乱谈,两位见笑了。
项羽是为了报楚国亡国之仇而灭秦,目的实现了没追求了。刘邦心理上比较健康,所以能取天下。三国时大家都是阳光男孩,凭实力当然中原强,定鼎之地嘛。
一。秦朝初灭的时候,项羽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建都关中,以郡县制度统治天下,至于那些诸侯,多给宝物就可以了,谁敢不服,消灭就是,以刘邦的实力尚且不敢挑战项羽,遑论他人。而项羽计不出此,而是分封天下,放弃关中。评论的那句“沐猴而冠”可谓入木三分。刘邦封王只是许诺,目的是要韩信和彭越出兵以便共同消灭项羽,后来诺言兑现的时候刘邦的实力已经可以压倒诸异姓王了。刘邦封异姓王是扩大了自己的力量,而项羽封异姓王则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高下之分,不可同日而语。
二。朱元璋杀韩林儿是在他一支独大,红巾军已经失败,韩林儿对他再也没用了,反而成为妨碍。项羽杀义帝是在义帝被天下诸侯共同尊崇(至少是理论上),还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情况下干的。这二者结果虽然一样,手法和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三。章邯如果碰上刘邦,胜败还不好说,但是他碰上的是韩信,韩信连项羽都收拾了,章邯自然不是对手。
四。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早在鸿门宴已经指出刘邦是项羽最危险的敌人,应该及早铲除,项羽却不明白,只能够说他是政治白痴。
五。宋代乘辽国将亡,想要北伐,但是却不明白自己内部混乱,童贯、刘安世祸国殃民,因此在前三点上并不占据优势,战败并不奇怪。
六。蒙古灭宋,理所应当。
首先,蒙古以战养战,而宋需要后方支援,成本极高,因此补给方面,其实是蒙古军占据优势;
其次,政治上,南宋基本上是主和派掌权,人心消沉,而且政治腐败;相比较而言,蒙古行政简单,政治没那么腐败,因此政治上还是蒙古军占据优势(这里不讨论华夷之防);
第三,蒙古攻宋,吃亏于水军。后来用刘整,大治水军,水军已经不弱于宋。而宋朝内部倾轧,李庭芝可用而不用,用吕文德以至误国,内部混乱的是宋朝。
第四,军事上,蒙古水军已经不弱于宋,陆军远比宋强,而且当时蒙古名将辈出,伯颜就是一例。
以上四点,都是蒙古占优势,它为什么不能够胜宋?
至于本朝太祖那句话,根本不能够算是他的发明,那是每个军阀都明白的基本道理。
生生导致汉唐以后窝囊局面的出现。
一朝一朝下来,活力都被打没了,虽然因为文化的发达和强大生命力,还能够保持一些流传下来。可是,这流传下来的文化也多少有些象怪胎了。
不过在一次三国研讨会上大家讨论如果诸葛亮不死的话,也就是死的晚一些的话,情况可能还是有点不同。
刘邦一生不少败仗,却靠韩信十面埋伏捕杀项羽,若非知人善任,光凭刘邦还难以致胜。
楚国项羽与汉朝刘邦刚开始时,都是诸侯群叛,差别是项羽镇压齐国后,无法消灭韩信,但是刘邦却能镇压所有叛变,因此楚灭而汉兴。
至于三国更好玩:曹魏的政治并不稳定,陈寅恪提到曹魏内有儒家豪族与非儒家寒族的斗争;东吴自二宫之争以来,下有权臣辈出,上有昏君于上;不管怎么比,蜀汉的政治比起魏吴更胜一筹。这从魏吴二国不断大杀群臣、兵变叛乱、?s君立君,再看阿斗(也有人比之齐桓公)在位,虽然评价不好,但蜀与魏吴相比即可。
二宫之争后,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国人未附,要不是蜀魏急于相斗,东吴才是面临危机之国。
蜀汉并非北伐无望,韩信故事就是袭关中而取天下,只不过蜀汉作战失利,因此功败垂成。话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虽然栈道现址各说,但不离子午谷、褒斜谷等,至于陈仓、街亭等位置关中入口,因此孔明北伐:「明有赵云扬言箕谷」、「暗有马谡街亭挺进」,正符合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声东击西,可惜蜀小兵弱,是最大的致命伤。
至于东吴,先后在赤壁击败曹操、又在长江打退曹丕,中间还夹着在夷陵战胜刘备,可说是三国中战绩最好,但是每每在合肥铩羽,也是作战不利。还有处理荆州态度有失,孙权派遗太子及陆逊大量驻兵荆州,以防蜀汉卷土重来,结果可用兵变少,若是孙权能集中用兵北伐,就算合肥再坚守,围个一、二年,再坚强的防守也会撑不住。
曹魏胜在人多势众,权臣已经觊觎许久,孙权未死前,曹魏政权早归司马氏,因此淮南三叛等十几万人的叛变,宛如吴蜀的十几万举国十几万进攻,要不是成功镇压,魏国内乱才正要开始。只不过司马代曹,成功征战天下。
因此三国皆有逐鹿天下的可能,只差在最后一战,就像项羽几乎百战百胜,就输在最后一战,但最后还是成王败寇。
战争虽然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胜败却并不完全由政治的优劣所决定。
军事上的胜利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间内是可以补充政治的不足的。
中国的历史教育总是强调仁者无敌的思想。其实这不过是儒家的理论而已。仁者可能得人爱戴。得道的确可能多助。不过真正的历史却都是由战胜一方来书写的。而战胜的一方往往不是儒家口中的仁者,也未必得道。
三国的情况恰恰是对大家通常认可的战争成败原理的否定。
就十胜之德回萨兄
十胜之德这个道理我倒是认为是普适的。用来评价各国的领导人都可以。只不过什么是“德”什么是“仁”的内涵要坐小小的改动。要适应别国或不同时代的标准。
中国还有一句话“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多数人只注意了后半句话,却没有注意到如果根本得不到天下又谈得上什么治不治?
所以,前提还是要从马上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的手段如何?话里说的很明白,用武力。而且除了用武力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第二条道路。
中国人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真的讲究什么仁义道德吗?我看未必。至少很多王朝的开国历史并不干净。例如这几天大家讨论很多的刘秀。这家伙不杀功臣是不错,但是对手下杀人如麻,屠城无数却视若无睹。结果不是照样坐了天下?
所以“马上得之”是夺得天下的真正有效手段,“马下治之”则是恢复和平,维持统治的不二法门。
这个定理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但这个逆, 顺的定义, 好象大家讨论的有所不同。
任兄,吴汉的屠成都和劫掠新野这个确实是事实,但耿?m的屠城三百,未(常)[尝]
挫折。就未必了。这句话,如果光看前面,确实可以理解为屠了300座城,但加上后半句,没有挫折就不对了。屠城谈不上有无挫折吧。似乎该是攻破城池300,没有挫折。东汉初全国只有700座城,如果他真屠了300城,那全国也剩不了多少人。另外吴汉的两次屠城在自己的传里都没有记载,看岑彭传和公孙述传才能查到。史官肯定要为他回护。而耿传却直书,让人不解。屠城三百,未(常)[尝]
挫折。不会是史官也鼓励他这么做吧,一点谴责的意思都没有。吴汉屠新野,造成邓奉反叛,后来光武亲征,邓奉势穷投降,光武想赦免他,其中的原因就是吴汉不对。吴汉屠成都后,光武非常生气。试想如果耿屠城300,光武不会没有所表示吧,但看后汉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这个屠城300,非常可疑。个人看法可能是破城300。
关于光武的军纪
光武本纪 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
冯异传 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
光武治军方面
祭遵传,光武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悍阜ㄉ猩敝?,必不私诸卿也。”
李忠传 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
杜诗传 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C97D戟,
冯异传 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
还有很多,这些都说明光武的军纪是不错的,能够约束自己的部下和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