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观后 -- 1001n

共:💬45 🌺1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观后

  西西河访问正常啦,回来报到:)

-------------------------------------------------------------

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观后

  文/1001n

  2006年,德国电影《窃听风暴(Leben der Anderen,Das)》一经推出就势不可挡,先后横扫无数奖项,甚至连一向傲慢功利的奥斯卡,都不得不乖乖奉上小金人。而如果从广告意义上来分析这些奖项的话,我们也就会发现:它已经做到了一部德国电影所能做到的极致,说它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心,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于我个人而言,“窃听”二字更有不同的吸引力——很明显,它属于技侦的范畴;而要一个对密码有兴趣的人不去关心技侦,简直是办不到的事情……

  [SIZE=5]注:本文图片全部来自[URL=http://www.silu.info/viewthread.php?tid=230832& highlight=%C7%D4%CC%FD%B7%E7%B1%A9]思路论坛SiLU-HD主题社区-截图馆-[原创] 窃听风暴/1080P. Blu-ray 蓝光 / 盛赞如潮的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URL][/SIZE]

  在获奖信息强力扩散之后,国内很快就有了DVD,紧接着DVDrip就遍布整个网络。说起来,DVD的效果自然挺好,但是当时我刚刚迈入HDTV门槛,总觉得很不满足,看了个开头就决定放到一边。终于,在几天前,《窃听风暴》的高清版本出现了,字幕也出现了——几个月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报,我是相当的乐不可支啊:)顺便说一句,强烈向追求完美观影体验的兄弟们推荐“高清+投影”的组合,你会发现,这个决定真的不会让你后悔——其实早就想写点跟高清有关的科普,不过看起来,也只好以后再说了……

  如各位所见,跑题之王——也就是我,又回来了。现在,让我们继续聊聊关于《窃听风暴》的事情吧。还是那句话:为了照顾没有看过片子的兄弟们,本文一如既往不过多讲述故事的详细内容。多说一句:这样的片子,实在应该抽出一点自己静得下来的时间,点上烟/泡好茶,好好看一看。

点看全图

  斯塔西(Staatssicherheit,Staasi),也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是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情报机构。理论上讲,任何国家都有建立自己情报机构的自由;此外,任何国家的情报机构,也都有按照情报机构本性来做事的趋势,这个趋势中,就一定包括对本国公民的监视。因此,在“国家安全”这个大帽子下,窃听这种情报机构的拿手好戏,从根子上讲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甚至都不会具有任何先天的道德亏欠性——偷听别人谈话是不道德的,但是国家偷听例外;在“国家安全”这个极坚硬的理由下,它完全可以偷听得理直气壮,只不过为了追求真实的记录,不专门告诉当事人罢了。

  我知道这个结论很不顺耳,我也很讨厌情报机构对个人权力的莫名侵犯,这一点龙应台比我敏感的多,但它是逻辑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塔西的窃听不会比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更不道德——毕竟要求情报机构讲道德本就是件超现实的事情——何况它也是它们那个行业的通例,即便布什先生专门给后者授权了也是一样。我个人以为,无论对国家窃听是否非常反感,恐怕也都得承认这确实是情报机构必定要做的事情;就算我们不乐意承认,人家也照干不误。所以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如果各位感觉到“东德搞窃听”非常混蛋的话,那么,也许真的就上了什么当——也许是片子故意要达到这种效果呢——也说不定。它也许不对,道德层次也许很低,但是,谁不窃听呢?

  之所以先强调这些,就是因为我隐约觉得这个片子有某种暗藏的诱导。比如涉及窃听的场景都很昏暗,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斯塔西做的事情都无法见光的感觉。其实,窃听为什么就不能在光照良好的办公室内,或者阳光下的花园内进行呢?而为了突出这种道德诱导,窃听的场景就专门被设定在被监视人的楼上,昏暗得一塌糊涂。

点看全图

  类似这样的细节不少,很容易一次次唤醒观众内心的道德抗拒,进而对斯塔西、乃至东德、乃至当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产生某种那啥的感觉。当然,“迫害说真话的文人”是个很有特色的标签;但是我个人觉得,把里头的场景整个替换成中情局,把被监视对象换成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们,恐怕整个故事也一样挺流畅的。当然了,现在的东德不是落水狗而是死老虎,怎么打都无所谓;此外,据统一后的统计反映,多数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原东德人,很不喜欢/很讨厌当年的那个政权;更何况,我对遥远的东德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凡此种种,当然犯不着为它说任何好话——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种所有细节都指向国家体制的刻意处理;没准在这个地球上,还没有能够用那种放大镜都看不出大量瑕疵的国家吧。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看出,本片的政治性是非常之强的。但是,尽管有这么多让我们一上来就觉得“味道不对”的东西,但我还是要说,这确实是部好电影。我个人觉得,与其把它当作一个政治电影来看,还不如去仔细体会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说实在的,这个片子最打动我的,正是其中对人性的描摹。当然了,政治性的电影还想留住观众,还想成为商业片,它就一定要对人性要有深刻的探寻和追问。很不错的是,这一点它做得很成功。

  从演员这个角度来看,片中人们来来往往,但是你不会忘记无耻的官员、绝望的导演、挣扎的演员、正直的作家,因为他们演得都非常好。比如说,那位无耻的部长,就能演得让你恨,让你极端讨厌他那张脸,而能让人厌恶到这个程度,出演的老兄自然功力不凡;至于那位视舞台为生命的演员,对她内心挣扎的展现也很精彩到位——如此等等,都让人过目难忘。

  但是,《窃听风暴》中最出彩的,毫无疑问就是男主角戈德·维斯勒上尉(演员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点看全图

  这个角色,或者说这类角色,大概是因为我电影看得比较少,还真没有见到过。一个技术派的秘密警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衣服很简单、很朴素,低调得不能再低调,而且很少更换;

  他的饮食很简单、很速成,看起来简直就是仅仅为了维持生命继续下去,而不得不做的一摊东西;

  他的生活很简单、很一般,打开电视看看乏味的新闻,也许就是业余生活的全部;

  他的职业很简单、很神秘,每天戴上耳机,不动声色地听着别人的生活……

  他自己没有娱乐,身边没有朋友,脸上没有表情,心中没有快乐;在监听报告的署名上,他被浓缩成了一个代号“HGW XX/7”——而这个代号,甚至比“维斯勒上尉”更加适合指代他这个人:冷冰冰,了无生趣,单调而乏味。

  他的课程很成功——在讲台上,他讲述如何通过四十个小时的连续审问,最终成功地撬开了知情人的嘴,让心怀疑窦的学生们刮目相看、敬服不已;

  他的工作很认真——在监听室里,他兢兢业业地完成着任务,即使彻夜监听后的疲劳让他暂时打了个盹,还是能够瞬间恢复工作状态,并指出助手迟到了五分钟;

  他的仕途很平庸——当年需要他帮忙才能通过考试的同学,二十年后已经是博士生导师,而且还是能够直接左右他命运的顶头上司;

  他的人生很失败——在连续监听了作家和他女朋友的激情缠绵后,他所能发泄冲动的唯一办法就是找来妓女,而这份用钱买来的欢乐,甚至多一分钟都不属于他……

点看全图

别人的生活,自己的报告

  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我从来不记得在什么影视作品中见过。也惟其如此,他才会让我更加仔细地品味这个人物,这个难以捉摸的“维斯勒上尉”。

点看全图

连邻居的小孩都讨厌他们这群人——斯塔西的秘密警察们

  他内心毫无保留地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也正是这个支柱,让他仔细认真地完成一切任务。在审讯中,他对不堪疲劳轰炸的嫌疑人毫不怜悯,穷追猛打直到大获全胜;而无论是在审讯中还是在对学生们讲述这个过程时,他都是面无表情,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内心的状态——这就是工作,“宝剑和盾牌”的工作。

点看全图

  但是,谁要以为面无表情的人就没有心灵,那他一定是大错特错了。

点看全图

  对比自己的枯燥人生,维斯勒上尉所监听的那个作家,明显让他十分羡慕和向往。事情明摆着:作家有真爱、有朋友;有欢乐、有悲哀;有憧憬、有希望;有信念、有勇气;而他,只有工作。而随着监听工作的不断持续、对作家的了解不断深入,一切渐渐发生了细微变化。终于有一次,当被列入国家黑名单的导演朋友绝望自杀后,作家伤心欲绝地弹奏起导演临死前送给他的《一个好人的奏鸣曲》时,坐在楼上、头戴耳机、神色专注、依然是面无表情的维斯勒上尉,泪水静静地潸然而下。

  这个完全出乎意料、感人至深的镜头,瞬间就让我眼圈发红了。而这,远不是最后一次——或许,国家机器可以冷酷无情;但是谁又能说,它的每个零件也因此都不会有感情呢?至于具体情节,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无论如何,我猜,它一定也会多多少少感动你吧。

  “维斯勒上尉”乌尔里希·穆埃,演得实在是太出色了,如果我个人给他打分,一定是分毫不差的满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几乎从来不展示任何表情、几乎没有任何肢体动作的演员,只靠眼神和一些很难讲述的东西,就能把平静、冷酷、震惊、失望、哀伤、遗憾、快乐……等等迥然不同的心态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太厉害了,真是太厉害了,完全是一个演技派中的演技派,用出神入化四个字形容恐怕一点也不夸张。想起国内某些著名演员被赞誉为“眼神里都是戏”,我只好悄悄说一句:你们还真得多加加油,路不是一般的长啊……

  查到的资料表明,他是德国著名的演员,以后一定要找来他从前的作品看一看。此外,“维斯勒上尉”这个堪称完美的角色,大约也是他的绝唱了——在一个多月前,乌尔里希·穆埃去世了。最令人慨叹的是,他的妻子竟然和片中的那个女演员有着同样的秘密身份“告密者”,并整整监视了他和他的朋友十六年!这个令人发狂的事实,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道扬镳。我不知道乌尔里希·穆埃在某些场景里的表演,会不会是依靠“真实的想象”完成的;我也不能想象,这种痛苦曾经会多么深刻地蚀刻过他的内心,我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他那无与伦比的出演——只是,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真是太过残忍了……

点看全图

  以我自己的看法,单就他一个人的表现来看,这部电影就值得看第二甚至第三遍!

  除了乌尔里希·穆埃以外,如我上文所说,片中各角色都演得非常好;

  从故事性上看,实在是有看点、也很流畅;

  从观众需求上看,它也是该给你的都会给你;

  从技术上看,全片拍摄的很讲究;

  从细节上看,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

  最后,就连它的配乐也做得很精致。

  几个因素一累加,这片子想不得到高评价都难——IMDB上,截止现在(2007年9月9日4时53分),总共20180名观众投票,打分高达8.5,位列 Top250第68名。顺便说一句,按它的得分8.5计算,它的排名[URL=http://www.imdb.com/chart/top? tt0405094]应该在第29到第40名之间[/URL],而那个第68名取的是8.3分,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如果是排列错误而分值没错的话,那么它已经超过了《Das Boot》和《Der Untergang》(哈,还都写过影评),似乎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一部德国电影了。

  说到这里,也提一下它的名字吧。其实,原名直译过来就是《别人的生活》,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个概括显然更准确,而且也暗示了“别人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可是一变成中文,立刻就成了刺激眼球的“窃听”加“风暴”,规规矩矩的四字名。如前面所说,这个翻译起码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是,唉……

  最后的最后,又想起一个事实来。《窃听风暴》荣获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个事实地球人都知道。地球人还都知道的,是那年“冲奥”的队伍里,还有我们自己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冲奥”好像是一件最重要的、求世界承认自己的事情,但是结果也如大家所知道、如媒体所形容的那样,它“铩羽而归”。

  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张导如果有权投票,当他看过竞争影片《潘神的迷宫》特别是《窃听风暴》后,还能硬着头皮、坚定不移地把票投给自己的黄金甲,我也就彻底没话了。

  不要说、连想都不要想人家不让你入围是歧视你,真的。

  

  相关阅读:

  《别了,斯塔西7号》

  龙应台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图)

  高清版本下载地址(CHDTV和SILU需要注册用户;推荐第二个版本,体积适中,并且现在就有完整字幕):

  蓝光-REMUX-X264-DTS-1080P版本(28.8G)

    BT种子

    英、简字幕

  蓝光-X264-AC3-720P版本(8.09G)

    BT种子

    简体字幕

  蓝光-X264-DTS-720P版本(4.34G)

    BT种子

    字幕:(暂缺)

关键词(Tags): #影评#窃听风暴元宝推荐:夏翁,
家园 花上,欢迎老兄回来!
家园 好文! 献花
家园 这里面有些比较有意思的背景

当年的“线人”数量很庞大,至少占东德人口的1%以上,远高于“一般认为”的“无足轻重”“极少”,所以后来清算的时候很尴尬。

我看的时候,震撼之余,也对有没有这种“好”(嗯,看从哪个方面说吧,如果是指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可能是“坏”或者“(小资)温情主义”,想起张中行前妻的小说了)警察深表怀疑。呵呵,有幸或者不幸,事后看到其他报道,证实了我的怀疑。

跟“潘神的花园”不一样,这个电影带了点“光明的尾巴”-----不过复辟以后文化部长和作家的对话还是蛮有意思的(尤其是和秘密警察的境遇对比)-----也许,一般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下场大都如此。

不过我还是觉得单论电影艺术,也许奥斯卡奖给“潘神”更合适一点,当然两个都有资格。

麦卡锡运动也有些有意思的侧面,比如有些事件是从加拿大这里的一个苏联外交官古琴科叛逃开始的;美国政府发现间谍问题以后的第一个反应是赶紧掩饰;“原子间谍”罗森堡夫妇;希斯在30年代和美共的关系;还有美国的“窃听执照”如何获得以及每年有多少这样的执照发放。

跑题了,赶紧打住,献花要紧。

哎呀,推荐名额用完了,不过别的翰林应该有

家园 看完第一个念头是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就好了。第二个念头

是比起我有没有好的国产电影看,我宁愿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之所以是千古名句,它的力量来自于一个王朝的覆灭对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动荡。

家园 老兄好啊

久不见啦:)你说“别的翰林应该有”,我正研究工具菜单呢,发现里头还有推荐。。哈哈,要不我拿你这个帖试试老铁忘了没有?

这个片子的花絮很有意思,龙应台讲了很多。我很同意老兄“光明的尾巴”一说。看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如果在出事之后一切都结束了,这个片子就会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什么希望都是假的,什么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果然这么结尾的话,我敢拍着导演和编剧的胸脯说,他休想拿到现在的一半的奖项

秘密警察是个太大的话题,潘神就貌似小了很多,嘿嘿。前一阵看的时候也在想,这明明就是两个基本平行的故事,非要交叉在一起,那他们一定是试图以寓言的方式去争取奖项……

花老兄一支:)

家园 握手,我也有这个想法

宁可文艺平淡点,也尽可能少一点可以丰富素材的苦难。不过就事论事,这个斯塔西的剧本要是让我们来拍,能不能达到《窃听风暴》的水准?哪怕也在德国实拍,哪怕也用德国演员。。

唉,希望我们的电影也快点成长起来吧,不要总出大片不出精品。。。

家园 1001兄又出手了!偶听黎叔的话,先埋地雷再看贴。

悼念一下大气晚成的Mühe。据说他在生活中也是那种不苟言笑不善交往的人,所以该叫本色表演吧。

东德题材是德国影坛这几年的热门,死老虎不打白不打。可是现实里被民主了18年的东德却是越来烂。现在成了西德人歧视东德人,东德人仇恨外国人的怪圈。

另外,小金人并不能代表什么,俗奖一个罢了。 偶认为中国近几年也是有好电影的,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关键是没人看啊。

家园 说起这个潘神啊,真是害死人!

我看电影有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一定要看影评,至少是看过简介才肯去电影院。

那天,电影院门口的小卡片让我觉得这是个奇幻童话剧(巧克力工厂,或者,最多是彼得潘)......

看到大蛤蟆的时候我还往喜剧方向想,等到后半截才明白,嘿嘿,明明是极端黑色的悲剧嘛。

看到天堂幻象的出现我已经不忍看了,勉强看完以后,偶一言不发的步行回家,中间在一个昏暗的小咖啡馆停了一下,头一次觉得温哥华的冬天这么冷......

呵呵,德国是冷战的中心,确实更容易受到关注些,西班牙虽然古代也“阔”过,毕竟有点边缘了。

个人比较欣赏潘神的一点是:片子背景要往大说(弗朗哥独裁,游击队覆灭,艾森豪威尔和诺曼底登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出笼以后西共“热情之花”伊巴露丽的叹息,弗朗哥死后的改革......)也是满复杂的;但是就算观众对这些一点不知道,也不会妨碍他们对悲剧主旨的理解。

回花。

家园 呵呵,我倒没当童话剧看

只是看了剧照以后,以为是高科技动画片。。。汗。。。

潘神的色调确实比较黑暗,那个酷似人参娃娃的植物被扔进火里时,我心里就已经很不舒服了。但是比较少见的是——前提是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它居然在正面刻画共产党游击队。在主流的西方电影市场,这太怪异了,居然还得到普遍叫好。。。居然还能冲奥。。这事情相当反常啊,难道说,西方主流意识宁可赞赏共军也要反对佛朗哥的法西斯?。。没太明白,到现在都是。

它的隐喻既深又浅。最后也算个光明的尾巴,只不过稍微有心就会想到相反的方向——只有在黑暗的地下才有光明,那么人间还剩下什么?因此我很同意老兄的观点 ,这片子会看得人浑身发冷。。

再还花,然后呼呼大睡去也。邻居开始用电钻了,刚想抗议大半夜的瞎折腾什么,一看表,我倒——早上9点半了……

家园 好片好文

正好花!

家园 这个片片某也极喜欢

大人好文

隐约记得在哪里看人评论,有原东德人士对这个片片有批评。因为stassi上尉从来没有存在过。

sigh一下,还是希望有stassi在或者曾经在。

家园 嗯那,就是这个道理。前段时间NBC还是CNN有个伊拉克雏妓的报道

说萨达姆垮台之后,原来伊拉克的知识分子生命受到宗教极端份子威胁,特别是那些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人。国内待不下去,只好流亡其它海湾国家。去了以后又找不到工作,一大家子人又等着吃饭,怎么办?这些昔日的工程师,律师,医生只有把家里的女儿们送出去。。 。。

萨达姆绝对是暴政,推翻他也绝对应该,但是不是这个推法。所以说个人很讨厌这边那些成天叫嚣打倒GCD,又说不出D倒了以后又怎么办的运运。对于那些回答“倒了以后再说!”的人,更是直接可以划为丧心病狂。呵呵,扯远了。

说回电影,还是赵丹说过的话:“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文艺是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那个D的精神就是社会的精神的年代,虽然管的紧,还是些感人的作品的。现在嘛,D作为社会精神领袖的地位早已丧失,管的还是这么紧,也难怪没有好作品了。就好像说电影,美国的电影有分级制度,观众自己根据自己是大人还是小孩来选取影片。中国也有电影分级制度,D是大人,其它的编辑,导演,观众,全部算小孩,能好看吗?

但是以上两点进行取舍的时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能不能平平安安的过日子比我有没有好的文艺作品看重要一亿倍。所以《别人的生活》这个片子很好看,最好也是别人拍的别人的生活,我们看看就好了,不希望看到我们自己的,王怡那种看法我不认同。 这是有点无耻,但是我的思想境界还比较低,还不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我的眼里,中国老百姓第一。

家园 好文好文

先埋个雷先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没关系,即便是鲁迅,也在结尾加花冠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