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观后 -- 1001n

共:💬45 🌺10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观后

      西西河访问正常啦,回来报到:)

    -------------------------------------------------------------

    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观后

      文/1001n

      2006年,德国电影《窃听风暴(Leben der Anderen,Das)》一经推出就势不可挡,先后横扫无数奖项,甚至连一向傲慢功利的奥斯卡,都不得不乖乖奉上小金人。而如果从广告意义上来分析这些奖项的话,我们也就会发现:它已经做到了一部德国电影所能做到的极致,说它会引起大家的好奇心,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于我个人而言,“窃听”二字更有不同的吸引力——很明显,它属于技侦的范畴;而要一个对密码有兴趣的人不去关心技侦,简直是办不到的事情……

      [SIZE=5]注:本文图片全部来自[URL=http://www.silu.info/viewthread.php?tid=230832& highlight=%C7%D4%CC%FD%B7%E7%B1%A9]思路论坛SiLU-HD主题社区-截图馆-[原创] 窃听风暴/1080P. Blu-ray 蓝光 / 盛赞如潮的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URL][/SIZE]

      在获奖信息强力扩散之后,国内很快就有了DVD,紧接着DVDrip就遍布整个网络。说起来,DVD的效果自然挺好,但是当时我刚刚迈入HDTV门槛,总觉得很不满足,看了个开头就决定放到一边。终于,在几天前,《窃听风暴》的高清版本出现了,字幕也出现了——几个月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报,我是相当的乐不可支啊:)顺便说一句,强烈向追求完美观影体验的兄弟们推荐“高清+投影”的组合,你会发现,这个决定真的不会让你后悔——其实早就想写点跟高清有关的科普,不过看起来,也只好以后再说了……

      如各位所见,跑题之王——也就是我,又回来了。现在,让我们继续聊聊关于《窃听风暴》的事情吧。还是那句话:为了照顾没有看过片子的兄弟们,本文一如既往不过多讲述故事的详细内容。多说一句:这样的片子,实在应该抽出一点自己静得下来的时间,点上烟/泡好茶,好好看一看。

    点看全图

      斯塔西(Staatssicherheit,Staasi),也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是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情报机构。理论上讲,任何国家都有建立自己情报机构的自由;此外,任何国家的情报机构,也都有按照情报机构本性来做事的趋势,这个趋势中,就一定包括对本国公民的监视。因此,在“国家安全”这个大帽子下,窃听这种情报机构的拿手好戏,从根子上讲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甚至都不会具有任何先天的道德亏欠性——偷听别人谈话是不道德的,但是国家偷听例外;在“国家安全”这个极坚硬的理由下,它完全可以偷听得理直气壮,只不过为了追求真实的记录,不专门告诉当事人罢了。

      我知道这个结论很不顺耳,我也很讨厌情报机构对个人权力的莫名侵犯,这一点龙应台比我敏感的多,但它是逻辑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塔西的窃听不会比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更不道德——毕竟要求情报机构讲道德本就是件超现实的事情——何况它也是它们那个行业的通例,即便布什先生专门给后者授权了也是一样。我个人以为,无论对国家窃听是否非常反感,恐怕也都得承认这确实是情报机构必定要做的事情;就算我们不乐意承认,人家也照干不误。所以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如果各位感觉到“东德搞窃听”非常混蛋的话,那么,也许真的就上了什么当——也许是片子故意要达到这种效果呢——也说不定。它也许不对,道德层次也许很低,但是,谁不窃听呢?

      之所以先强调这些,就是因为我隐约觉得这个片子有某种暗藏的诱导。比如涉及窃听的场景都很昏暗,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斯塔西做的事情都无法见光的感觉。其实,窃听为什么就不能在光照良好的办公室内,或者阳光下的花园内进行呢?而为了突出这种道德诱导,窃听的场景就专门被设定在被监视人的楼上,昏暗得一塌糊涂。

    点看全图

      类似这样的细节不少,很容易一次次唤醒观众内心的道德抗拒,进而对斯塔西、乃至东德、乃至当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产生某种那啥的感觉。当然,“迫害说真话的文人”是个很有特色的标签;但是我个人觉得,把里头的场景整个替换成中情局,把被监视对象换成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们,恐怕整个故事也一样挺流畅的。当然了,现在的东德不是落水狗而是死老虎,怎么打都无所谓;此外,据统一后的统计反映,多数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原东德人,很不喜欢/很讨厌当年的那个政权;更何况,我对遥远的东德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凡此种种,当然犯不着为它说任何好话——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种所有细节都指向国家体制的刻意处理;没准在这个地球上,还没有能够用那种放大镜都看不出大量瑕疵的国家吧。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看出,本片的政治性是非常之强的。但是,尽管有这么多让我们一上来就觉得“味道不对”的东西,但我还是要说,这确实是部好电影。我个人觉得,与其把它当作一个政治电影来看,还不如去仔细体会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说实在的,这个片子最打动我的,正是其中对人性的描摹。当然了,政治性的电影还想留住观众,还想成为商业片,它就一定要对人性要有深刻的探寻和追问。很不错的是,这一点它做得很成功。

      从演员这个角度来看,片中人们来来往往,但是你不会忘记无耻的官员、绝望的导演、挣扎的演员、正直的作家,因为他们演得都非常好。比如说,那位无耻的部长,就能演得让你恨,让你极端讨厌他那张脸,而能让人厌恶到这个程度,出演的老兄自然功力不凡;至于那位视舞台为生命的演员,对她内心挣扎的展现也很精彩到位——如此等等,都让人过目难忘。

      但是,《窃听风暴》中最出彩的,毫无疑问就是男主角戈德·维斯勒上尉(演员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点看全图

      这个角色,或者说这类角色,大概是因为我电影看得比较少,还真没有见到过。一个技术派的秘密警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衣服很简单、很朴素,低调得不能再低调,而且很少更换;

      他的饮食很简单、很速成,看起来简直就是仅仅为了维持生命继续下去,而不得不做的一摊东西;

      他的生活很简单、很一般,打开电视看看乏味的新闻,也许就是业余生活的全部;

      他的职业很简单、很神秘,每天戴上耳机,不动声色地听着别人的生活……

      他自己没有娱乐,身边没有朋友,脸上没有表情,心中没有快乐;在监听报告的署名上,他被浓缩成了一个代号“HGW XX/7”——而这个代号,甚至比“维斯勒上尉”更加适合指代他这个人:冷冰冰,了无生趣,单调而乏味。

      他的课程很成功——在讲台上,他讲述如何通过四十个小时的连续审问,最终成功地撬开了知情人的嘴,让心怀疑窦的学生们刮目相看、敬服不已;

      他的工作很认真——在监听室里,他兢兢业业地完成着任务,即使彻夜监听后的疲劳让他暂时打了个盹,还是能够瞬间恢复工作状态,并指出助手迟到了五分钟;

      他的仕途很平庸——当年需要他帮忙才能通过考试的同学,二十年后已经是博士生导师,而且还是能够直接左右他命运的顶头上司;

      他的人生很失败——在连续监听了作家和他女朋友的激情缠绵后,他所能发泄冲动的唯一办法就是找来妓女,而这份用钱买来的欢乐,甚至多一分钟都不属于他……

    点看全图

    别人的生活,自己的报告

      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我从来不记得在什么影视作品中见过。也惟其如此,他才会让我更加仔细地品味这个人物,这个难以捉摸的“维斯勒上尉”。

    点看全图

    连邻居的小孩都讨厌他们这群人——斯塔西的秘密警察们

      他内心毫无保留地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也正是这个支柱,让他仔细认真地完成一切任务。在审讯中,他对不堪疲劳轰炸的嫌疑人毫不怜悯,穷追猛打直到大获全胜;而无论是在审讯中还是在对学生们讲述这个过程时,他都是面无表情,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内心的状态——这就是工作,“宝剑和盾牌”的工作。

    点看全图

      但是,谁要以为面无表情的人就没有心灵,那他一定是大错特错了。

    点看全图

      对比自己的枯燥人生,维斯勒上尉所监听的那个作家,明显让他十分羡慕和向往。事情明摆着:作家有真爱、有朋友;有欢乐、有悲哀;有憧憬、有希望;有信念、有勇气;而他,只有工作。而随着监听工作的不断持续、对作家的了解不断深入,一切渐渐发生了细微变化。终于有一次,当被列入国家黑名单的导演朋友绝望自杀后,作家伤心欲绝地弹奏起导演临死前送给他的《一个好人的奏鸣曲》时,坐在楼上、头戴耳机、神色专注、依然是面无表情的维斯勒上尉,泪水静静地潸然而下。

      这个完全出乎意料、感人至深的镜头,瞬间就让我眼圈发红了。而这,远不是最后一次——或许,国家机器可以冷酷无情;但是谁又能说,它的每个零件也因此都不会有感情呢?至于具体情节,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无论如何,我猜,它一定也会多多少少感动你吧。

      “维斯勒上尉”乌尔里希·穆埃,演得实在是太出色了,如果我个人给他打分,一定是分毫不差的满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几乎从来不展示任何表情、几乎没有任何肢体动作的演员,只靠眼神和一些很难讲述的东西,就能把平静、冷酷、震惊、失望、哀伤、遗憾、快乐……等等迥然不同的心态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太厉害了,真是太厉害了,完全是一个演技派中的演技派,用出神入化四个字形容恐怕一点也不夸张。想起国内某些著名演员被赞誉为“眼神里都是戏”,我只好悄悄说一句:你们还真得多加加油,路不是一般的长啊……

      查到的资料表明,他是德国著名的演员,以后一定要找来他从前的作品看一看。此外,“维斯勒上尉”这个堪称完美的角色,大约也是他的绝唱了——在一个多月前,乌尔里希·穆埃去世了。最令人慨叹的是,他的妻子竟然和片中的那个女演员有着同样的秘密身份“告密者”,并整整监视了他和他的朋友十六年!这个令人发狂的事实,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道扬镳。我不知道乌尔里希·穆埃在某些场景里的表演,会不会是依靠“真实的想象”完成的;我也不能想象,这种痛苦曾经会多么深刻地蚀刻过他的内心,我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他那无与伦比的出演——只是,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真是太过残忍了……

    点看全图

      以我自己的看法,单就他一个人的表现来看,这部电影就值得看第二甚至第三遍!

      除了乌尔里希·穆埃以外,如我上文所说,片中各角色都演得非常好;

      从故事性上看,实在是有看点、也很流畅;

      从观众需求上看,它也是该给你的都会给你;

      从技术上看,全片拍摄的很讲究;

      从细节上看,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

      最后,就连它的配乐也做得很精致。

      几个因素一累加,这片子想不得到高评价都难——IMDB上,截止现在(2007年9月9日4时53分),总共20180名观众投票,打分高达8.5,位列 Top250第68名。顺便说一句,按它的得分8.5计算,它的排名[URL=http://www.imdb.com/chart/top? tt0405094]应该在第29到第40名之间[/URL],而那个第68名取的是8.3分,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如果是排列错误而分值没错的话,那么它已经超过了《Das Boot》和《Der Untergang》(哈,还都写过影评),似乎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一部德国电影了。

      说到这里,也提一下它的名字吧。其实,原名直译过来就是《别人的生活》,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个概括显然更准确,而且也暗示了“别人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可是一变成中文,立刻就成了刺激眼球的“窃听”加“风暴”,规规矩矩的四字名。如前面所说,这个翻译起码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是,唉……

      最后的最后,又想起一个事实来。《窃听风暴》荣获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个事实地球人都知道。地球人还都知道的,是那年“冲奥”的队伍里,还有我们自己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冲奥”好像是一件最重要的、求世界承认自己的事情,但是结果也如大家所知道、如媒体所形容的那样,它“铩羽而归”。

      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张导如果有权投票,当他看过竞争影片《潘神的迷宫》特别是《窃听风暴》后,还能硬着头皮、坚定不移地把票投给自己的黄金甲,我也就彻底没话了。

      不要说、连想都不要想人家不让你入围是歧视你,真的。

      

      相关阅读:

      《别了,斯塔西7号》

      龙应台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图)

      高清版本下载地址(CHDTV和SILU需要注册用户;推荐第二个版本,体积适中,并且现在就有完整字幕):

      蓝光-REMUX-X264-DTS-1080P版本(28.8G)

        BT种子

        英、简字幕

      蓝光-X264-AC3-720P版本(8.09G)

        BT种子

        简体字幕

      蓝光-X264-DTS-720P版本(4.34G)

        BT种子

        字幕:(暂缺)

    关键词(Tags): #影评#窃听风暴元宝推荐:夏翁,
    • 家园 The Lives of Others 2

      这片子非常好,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

      有很多情节值得回味,

      维斯勒上尉和他的顶头上司在戏院里谈话, 上司对作家并不怀疑,可是上尉却觉得有必要对作家监听。

      后来上尉和上司在餐厅吃饭, 碰到下属在讲 太阳在“西方” 的笑话。上司故弄玄虚地也讲了一个笑话。后来这个下属被派去干拆看信件的下层工作。上尉后来也去干这个工作,直到柏林墙推倒。

      上尉和小女孩在电梯里的对话。

      作家的一个导演朋友送给他一本曲谱作为生日礼物,作家一开始随手扔到一边,导演自杀后,作家才想起它,并弹奏,对女朋友说,列宁说听完这钢琴曲, 都不能完成革命。

      上司对上尉说,虽然你做得不留一丝痕迹。 但是上尉还是留下了痕迹。 作家在查看监听档案时,最后一次报告上有红色的油墨。作家用的打字机也是红色油墨。

      作家在柏林墙推倒后,一年多没有写任何东西。后来他从车里出来,看到上尉在街上送信,他当时并没有做任何事。一年后,他的一本书出版了。最后上尉在买这本书时说了一语双关的一句, It is for me.

      去年,除了这部片子, 还看了 潘神的迷宫, 看完这两部片子,觉得黄金甲也去冲奥, 有点天方夜谭。

      • 家园 小孩子说Stasi是坏人比较搞笑

        编剧可能没有在铁幕后生活过,用这种荒诞的手法。

        女演员的表演最让人感动。她去见部长被剧作家劝阻的时候的对话,我觉得是全剧的高潮。监听的上尉也很投入,还扫兴地被接班的人打断。其实生活在那种环境下,得到剧作家,还是女演员或者老导演的结局,是很偶然的。女演员不过是想继续表演,被要挟后才做线人。那些大老爷们也不敢说能做得更好。结果她虽然用生命付出代价,还是在身后留下可耻的文字。

        上尉的审讯技巧最致命的是图穷匕见的赤裸裸威胁。把那种威胁(不仅仅是去拆信)用在他身上,他可能也当不成英雄了。剧作家可能也尝不到被出卖的滋味,而是他出卖别人了。

        • 家园 并非小孩说

          是小孩说,她爸爸说Stasi是坏人。

          • 家园 谁家的父母在小孩面前这么说话

            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小孩,从小就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生存的需要。

            他应该这么说,Stasi是昂纳克同志领导的剑和盾,我长大了也要当Stasi。

    • 家园 The Lives of Ohters 1

      看完这片子,想对民主德国(DDR)多一些了解,

      下载了一步记录片, 《再见,民主德国》(Goodbye, DDR), 可惜是德语, 没有英文字幕

    • 家园 维斯勒上尉的私人生活有些脸谱化

      Catch a Fire里面Tim Robbins演的南非警察,就是充满爱心亲情的顾家男人,但是这和他的恶魔形象不矛盾。这样更有层次。如果再加一个层次,明知自己要维护的制度不可挽回,还在尽力而为,就更有意思了。

    • 家园 我看完这个电影的想法是

      剧作家被至亲的妻子出卖以后,能不能恢复?

      监听审讯别人,对维德勒上尉未必不是折磨,后来去当邮差,肯定是解脱。最后一句It's for me。呵呵,只有他自己知道值不值。

      这两人和当线人的妻子,都是制度的牺牲品。

    • 家园 就着字幕看了,总觉得情节上有点不自然。

      就着字幕看了,总觉得情节上有点不自然。那个主演应该是个政治过硬的情报官员,但最后是什么让他开始帮助那个作家?是作家那个人本身的魅力,是他上司的傲慢,是他对他的工作产生了厌恶,还是他对那个政治制度产生了怀疑?没有让人感觉到为什么他最后是不顾一切的要帮那个作家。

      另外有点不确定,那个女的是不是吸毒的。德文听上去和英文有点象,但毕竟还是听不懂也看不明白。

      我觉得那个女的的戏非常真实,包括最后被车撞死的结局,很感人。

    • 家园 看了,是部好片

      我感觉那个男主演和《The Usual Suspects》里的男主演(Kevin Spacey)真的是“神似”!

      好片子,好演员!

    • 家园 男主角开始时讲的审讯技巧到底对不对

      长时间的审一个人,这个人如果软化说明心里有鬼,如果变得很愤怒说明他的确无辜

    • 家园 我更喜欢之前的\"再见列宁\"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跟帖

      自己写了一个东西,名字叫 黎明前的战士,看这题目,也大概知道我的倾向了。

      自己逗自己玩吧。

      东德的电影和电视艺术成就很高的,

      80年代印象最深高的电视

      爸爸要结婚

      ***的战线

    • 家园 很喜欢Ulrich Mühe

      他是整片的灵魂所在。映象比较深刻的是主人公在片尾的买书时回答售货员的话,一语双关。毕竟Stasi的事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罢。

      Mühe本人一生也算跌宕起伏。出生皮匠家庭,先在家里的作坊帮过工,念了个建筑的职业学校。然后去柏林墙的边界部队服役,直至胃溃疡中途退役。(最后还是死于胃癌) 其后在莱比锡学习戏剧。

      两德统一时他积极地参与到公开政治讨论中,并且组织发起了11月4日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游行。

      他一共结过三次婚。其中第二次就是跟Jenny Groellmann的六年婚姻(1984~1990)。

      Das Leben der Anderen是他倒数第二部影片,最后一部是2007一月首映的Mein Führer,是部喜剧,评价一般。里面他扮演了一个犹太教授。

      很惭愧,das是在家里看的碟,没去影院看。当时看完以后就立马跟LD说,这才是可以送去参展的影片。黄金甲跟它比,确实嫩太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