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丘老和北大的事越来越乱了 -- 关中农民

共:💬40 🌺3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丘老和北大的事越来越乱了

    这一阵丘老和北大的事越吵越乱。加上这可怕的网络,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网友,一些盲从的网友,把对高等教育不满的气撒在北大头上的人。纷纷扰扰,谁也说不清对错。

    为此偶读了各个网站的讨论,也理不出个所以然来

    。总结起来,有那末几点想请大家讨论,也算是抛个土疙瘩引引大家的美玉把。

    首先说丘老。对数学的贡献欧就不评论了,能的那末多奖自然不是吹得。可有几点欧觉得他不严谨。第一:攻击弟子田刚论文抄袭。这一点欧觉得站不住脚。欧对数学一无所知。但田既能被评为教授

    ,说明他的学识一定不错。如真为抄袭,他的教授已被撤掉了。另,丘老与陈省身老前辈不合人所共知。欧简单的思维是这样的,与一个人不合很普通,可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合,似乎有点不太宽容了,除非田教授和陈老都是恶人。可是陈老德高望重人所共知,田教授欧不知道,就不评论了。

    第二:攻击北大引进人才40%都是假的,又不提供任何证据,似乎有点不妥。现在网上列出了8个长江学者,说他们拿着北大的钱,却没有干足时间。 别人欧不知道,其中的一个我很熟,昨天还给我以前的导师打电话了解了该教授的情况,他一直都在学校工作,不是9个月,而是12个月, 而且是日夜辛劳。2006以来,他的组已经发了5篇文章,全都是国际著名期刊。比起欧所在的学校(北美排名30-40)的同专业教授(专业排名15-20),也不逊色。

    北大的回应似乎比较被动,可是谁有更好的办法呢。跟所有的教授的合同欧相信是不能公布的。就算美国也不能把每个教授的薪水公布出来吧。大家说说北大该怎莫办?

    • 家园 一点都不乱,很明白

      丘成桐主要说得就是一个问题,有的海龟拿着中国全职教授的钱,但在中国时间根本不到9个月。

      北大迄今为之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而且根据媒体调查,这样的教授北大至少已经发现了10个左右。

      其实这些教授也在帮中国科研做事,但如果待不到9个月,就不应该拿全职的钱,可以拿三分之一的钱,剩下的钱交给那些真正在国内干事的人。

    • 家园 我觉得大家更应该思考丘成桐所提到的问题是否存在

      国家现行的这套引进人才的政策是否有缺失, 而不是北大,或者某个教授如何如何了.

      如果问题存在, 政策确实有不足,那就应该勇敢承认,并迅速的改进. 没有什么制度是能够杜绝问题本身的产生的,但好的制度却可以在发现问题后有解决的办法. 而这,不是靠遮掩问题或者寻找借口可以做到的.

      在这个议题上俺的看法是问题恐怕是有的,而且是相当普遍的,北大只是之中的一家,国内其他的高校研究院所同样不免.

      俺无意要说北大的问题比别的学校轻或重,既不想说"最高学府陷落"之类的话,也不想说"北大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俺本人不是北大的, 对北大本身也不了解, 但俺认为,无论哪个学校,有了这样的问题都应该有个"无则嘉勉, 有则改之"的态度.所谓兼容并包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国际知名大学都要有接受外界批评审视的信心和气量. 无聊荒诞的指控最终会回归无聊和荒诞, 而一针见血的箴言则有益身心健康. 从这个角度看, 北大对丘的回应,俺认为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另外一点让俺比较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 在面对批评时, 总是先矢口否认,再百般辩解, 最后拿中国国情说事儿, 甚至漂白自己不成, 就抹黑一切, "大家都是如此", "以前都是这样",云云. 一切争议最终化成谩骂, 是非黑白却模糊消散了.

      中国是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这个尺度不应该打折扣.

    • 家园 【文摘】薛涌:北大为何不起诉《纽约时报》?

      北大与丘成桐教授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问题的争议,在媒体中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几位被北大聘任的海外教授纷纷出来为北大说话,认为丘成桐不该“打击一大片”。其中来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张有学格外激愤,他在海外网站发言:“从网上看到北大准备公布引进人才的数据,觉得该发言了。第一感觉是北大真的没出息。一位哈佛大学教授以‘莫须有’的方式认为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竟然引起网上如此多的讨论和北大准备公布数据,有点像麦卡锡时代的闹剧。北大怎会如此毫无大学风范?试想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哈佛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公开所有教授的资历、工作时间、成果和工资?”

      读了张教授这样的言论,心里非常震惊。张教授现在在美国学术地位很高,应该知道美国大学的基本规矩。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并且在媒体引起轩然大波,哈佛真会拿出张教授所谓的“风范”来置之不理吗?事实上,不要说这样重要的人物有这样严厉的指责,就是一个学生说学校有关人员对之有性骚扰行为,大学校长也常常要出来说话。最近麻省理工招聘一位助理教授,有人指责该校日裔诺贝尔奖得主对拿到这一工作的年轻女学者进行学术恫吓,致使对方放弃这份工作。此事从公布的材料上看,也许有道德问题,但没有人破坏法律,当事人更没有投诉。尽管如此,一个助理教授聘任的细节,已经在波士顿闹得满城风雨。麻省理工开始调查。甚至许多人说这是该校女校长上任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我真不知道张教授生活在哪个国家。人家对一个小小助理教授聘任过程中的公平与否,都会这样大动干戈,难道面对大部分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不合格的指责会无动于衷?如果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指责密西根大学聘用的人才是假的,密西根大学能够沉默无语吗?我们且放下丘教授的指责是否属实不说,如果北大对丘成桐这样严重的指责也可以置之不理,大学对社会的责任何在?张教授希望中国的大学办成什么样子?

      其实,北大乃至张教授对丘成桐的回击,都避重就轻。丘成桐是个声誉卓著的数学家,不是调查记者。他的原话是引用《纽约时报》40%的数据,然后根据自己亲身的经验,觉得情况比《纽约时报》讲的还严重,有了“大部分是假的”之说。就算你可以对他的话置之不理,说这是一个书生的激愤之语,怎么能对《纽约时报》这么具体的数据不作回应?难道40%的比例还不够可怕?《纽约时报》有自己的声誉,如果说错了,可能有人会去起诉,要求赔偿,报纸知道这个规矩,不敢轻易冒险乱说。很奇怪,北大和张教授都绕开了《纽约时报》,抓住丘成桐不放。这未免有些顾左右而言他了。

      分析张教授对丘成桐的批评,就能看出是驴唇不对马嘴。丘成桐从来没有说100%的引进人才是假的。张教授则急忙要对号入座,以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可他自己的经验,充其量不过说明那些真人才的情况。你自己不是假的,就能说明别人也不是假的吗?张教授本人没有介入北大的财务,没有官场上的经验,也没有进行独立调查,甚至他自己也听说过有些海外的特聘教授任课时间不够的事情。他哪里来的证据如此义正词严地驳斥丘成桐呢?

      在我看来,张教授能给北大最好的建议,就是让北大起诉《纽约时报》,并进行索赔。这才是堂堂正正的大学“风范”。毕竟,北大是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而《纽约时报》又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媒体,其言论直接影响北大的国际信誉。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北大校友,有许多在北美教育界供职。北大的声誉也和我们个人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的母校真没有做错,怎么能对这样的诋毁而沉默?

      丘成桐这次发难,至少有一个好处:连教育部也出来表态,说特聘教授教的课时不够要解聘。《新周刊》的采访也证明,确实有些引进人才有问题。甚至北大在事后还在自己的网站上作了修改。至少,大学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在公众的监督下运作了,花纳税人的钱有所顾忌了。北大是个副部级单位,现在老百姓要起来监督这样的副部级单位,多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吧?丘成桐促成了这样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做出的一种贡献。

      而张教授在此事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新闻之一时,仍然认为北大根本没有必要回应,觉得北大凭自己的牌子,就可以不对公众负责;大学仍然要像衙门一样,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跟着丘成桐指出的方向走,还是跟着张教授指出的方向走?这还是让中国高等学府自己选择吧。

    • 家园 也就丘老够份量

      真正体现他那句话:他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换了别人批评2句北大,声音完全被忽略不说,可能还要遭到打击报复~

    • 家园 诺贝尔奖的学者也成了长江学者,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

      新闻来源: 世界日报 于August 10, 2006 05:48:40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世纪周刊报道(-特约记者/于洋),学者们认为,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明了北大的态度,他针对的是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抛出的“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使得原本逐渐平淡下去的话题再次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批评北大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他称北京大学一些所谓的学者“全职引进”实际是假的,很多学者并没有按当时聘任时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工作满一定期限,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

      邱成桐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广东,17岁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赴美深造,师从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82年, 33岁的他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

      邱成桐“炮轰”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邱成桐多次举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学术环境,引起教育、学术界争议。而近年来,中国学术界造假丑闻层出不穷,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呼吁治理学术腐败。邱成桐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议论尤为热烈。

      北大:回应姗姗来迟

      相比回应“二流大学说”、解释“限客令”,北京大学这次表现“谨慎”。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给出了自己反驳的理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被北大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具有很高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经历和较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此回应一出,就引来一片质疑。质疑者认为,北大的回应“答非所问”。北大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质量,而邱成桐则质疑这些教授在国内的时间和领取的报酬,即使回应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体,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够拿出相关的数据来“自证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闻网上又接连出现了两条有关北大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的报道,报道中,北大详细解释了引进人才的流程与意义,并列举了若干数据,表明几年来“长江学者”所做出的成就。

      对这组数据,多数观点认为未起到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北大反而将自己“越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应该督促北大将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名单详细信息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有些气恼为什么舆论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邱成桐说绝大多数是假的。我们批驳的就是他说的绝大多数。”但他拒绝发表更多的言论,“新闻网上出现的就是学校的态度,别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据的

      据一位相当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说,邱成桐一向只批评国内数学方面的腐败问题,但是朋友告诉他,国内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他所针对的是北京大学近年来直接引进的“长江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所引进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江学者”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

      美国大学通常对教职人员有规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内工作9个月,而“长江学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因此这些学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国内的全职工作。“他们一般也就在国内呆一两个月”。因此“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

      然而,当很多人登录北京大学人事部的网页上进一步寻找证据时,发现北大已更改了其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数学科学学院的田刚、夏志宏二人原本是“特聘教授”,但此时却被标注为“讲座教授”(讲座教授只要求保证每年受聘高校工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虽然北大更改了信息,但有人仍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始名单。田、夏两人的名字确实都出现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单中,并都作出每年在北大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月的保证。随后他核实了一些特聘教授海外的全职单位:田刚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夏志宏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佘振苏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十一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葛力明任职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针对此问题,北大首于2005年12月做过解释,北大称, 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没有讲座教授设置,教育部特批田刚每年在国内工作4个月。但分析者认为,即便是4个月,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田刚也很难完成工作时间。即使是对于一些并非全职聘任的“讲座教授”,邱成桐也同样怀疑他们在国外已接受一份全职聘任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而在这些北大“长江学者”的名单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加里·贝克尔。

      “脚踏两只船”并非个别

      “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说,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中要求严惩中科大的长江特聘教授姚雪彪虚报工作时间的事更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认为目前学术界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非个别。在很多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据称,海外学者如果被国内引进,除了表面上的好处(例如明文规定的工资待遇)外,还有外人难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国内的规定,申请到的科研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15%到30%)是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人的。他们能申请到的往往是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才是“大头”。

      “他们的实际收入是普通教授难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收入。”说。

      而对于“协助造假“的高校来说,除了让公众误以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学校名声好听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获得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名义建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由学校与其他人分享,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在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4年年会上的讲话,田刚自被北大聘任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开始担任南京大学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而中国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中心主任称,北大在争办国际数学中心时也凭借田刚“回国效力”的名头占了先机,拿到国家1.3亿元的资金,之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元的资金入项。

      对此类现象,认为教育部至少应该承担管理、监督不严的责任。不仅应该派驻审计人员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应该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因为他们违反合同,甚至涉嫌诈骗。

      北大部分海外全职教授名单

      岗位性质 岗位名称 姓名 海外全职单位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田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夏志宏 美国西北大学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邓兴旺 美国耶鲁大学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佘振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陈十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鄂维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许进超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讲座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程正迪 美国Akron大学

      特聘教授 天体物理学 刘晓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舒红兵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丛京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程和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刘军 哈佛大学统计系

      特聘教授 古生物与地层学 高克勤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讲座教授 凝聚态物理 汤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特聘教授 应用数学 葛力明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讲座教授 固体力学 曲建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郁彬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讲座教授 理论物理 季向东 美国马里兰大学

      讲座教授 动物发育生物学 林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翰·施特劳斯 美国南加州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詹姆斯·赫克曼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世界史 王希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

      讲座教授 拓扑学 林晓松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

      讲座教授 微流技术 陈勇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讲座教授 神经信息学 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有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巴黎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讲座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施文元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社会学 李中清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名单说明:此名单提供者为中国某高校数学中心主任

      经本刊核实,名单中田刚、邓兴旺、佘振苏、舒红兵、丛京生情况与名单所述情况吻合

    • 家园 张有学:一个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看北大-丘成桐风波

      从网上看到北大准备公布引进人才的数据,觉得该发言了。第一感觉是北大真的没出息。一位哈佛大学教授以“莫须有”的方式认为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竟然引起网上如此多的讨论和北大准备公布数据,有点像麦卡锡时代的闹剧。北大怎会如此毫无担当和毫无大学风范?试想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或者校长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美国总统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哈佛大学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公开公布所有教授的资历、工作时间、成果、工资、等等?

      北京大学竟然选择了公开回应毫无根据的指责而且还准备公布数据,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北大的正确回应方式应该是:(1a)根本不必要公开回应(想一想哈佛大学校长或者蔡元培会不会回应);或(1b)如果公开回应,应该是:“谢谢丘成桐教授关心北大的发展。如果丘教授有具体证据,欢迎提供给北大。如果没有,我们也会注意这个问题。”(2)可以内部统计引进人才的的工作时间、成果、工资和科研经费。如果觉得确实付出的和得到的不相称,直接与该引进教授交流。以及(3)必要时与监察机构(如教育部)联系;欢迎派人来调查。

      我是北大引进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之一,并帮助北大吸引另一位国际顶尖学者到北大当讲座教授。虽然我不怕北大公布我的数据,但也不愿数据被公布。这也算是小小的隐私。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丝丝想知道别人的工作时间和收入,但还是压下这种欲望吧。而且谁能保证以后不会越演越烈并扩展到科学院和其它大学?

      我敢肯定丘成桐教授的心意是好的,而且我也听说过一些长江学者工作时间不够的小道消息(也听到过相反的消息:有的大学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不提供支持,但要求很多),但这样不拿出具体事实而攻击一大片的说法既不负责任又有欠厚道。打假当然重要,但最好有具体事实。打击一大片不会帮忙,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说以后国外学者们会更犹豫到国内短期或长期工作;北大和国内其它单位引进人才将会更困难。以我自己为例,下面举出一些隐私来说明在北大当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没有特别多的吸引人之处。

      (1)作为长江讲座教授,北大每个月给我的“工资”(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奖励”)比起我在美国的工资少了许多,甚至还低于我作为密西根大学教授出差的per -diem的旅馆和生活费用:即如果我以科研出差为由到北大,每个月从密西根大学(即自己的课题经费)不需要收据(但住房需要收据)拿回的报销费用要多于我从北大拿到的“工资”。这笔报销费用属于直接开支,不需要交税。因此当我与密西根大学协商我到北大担任讲座教授时,密西根大学认为我在北大的“工资”属于生活费,不属于额外收入或额外工资。

      (2)北大的住房无法恭维。用自己的有限“工资”通过北大租来的房子(号称是“人才楼”)破旧不堪,走进房子给我的感觉和走进贫民窟差不多。

      (3)北大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都比密西根大学差一截。我的试图改善学术氛围的努力也无济于事。用一位朋友的话讲,在北大短期工作不是“充电”,而是“放血”。

      (4)北大许诺的实验室建设也到不了位。

      (5)要求的产出(如教课与论文数)与提供的经费(科研费+“工资”)的比值远大于美国的该比值。

      在国内工作的吸引力有两点。(1)因为是华人,国内饮食确实比美国要好得多。(2)在北大工作有助于吸引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到密西根大学上研究生。但这两点不足以吸引我每年在北大工作两到三个月。(教育部对讲座教授的要求是每年工作三个月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如果没有这半句“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我大概不会接受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讲座教授是按实际工作月支付工资,多领的可能性不大。)我之所以还继续在北大打临时工而且还帮北大吸引人才,只不过是有一个希望北大和中国兴起的梦。如果内斗烘烘,被人议论纷纷,也许我会激流勇退,提早结束在北大的工作。对我而言,除了浪费了一些时间之外,失去的并不多。但对于已经放弃了国外职位的特聘教授(如北大地空学院地球物理所的一位教授),就没有如此容易勇退了。

      国内用于吸引人才的钱不是太多(当然有浪费也有不诚实者应聘因此需要打假者),而是太少。例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工资还不如密西根大学地质系的研究生,甚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月工资也仅相当于研究生。如果不是有回国工作的愿望,长江学者待遇对美国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 tenured的副教授或正教授。(国内虽然有一些工资之外的收入,但有些国外回去的学者常常不愿争取。)即使有些人拿的工资高一些,大概还是赶不上在美国的工资,但大概比在美国更呕心沥血。因此我建议国外学者多向国内相关部门呼吁,提高吸引人才的力度(包括工资和学校提供的条件)。少数学者的工资高了,也会逐渐把大部分学者的工资带起来。有了多方面的人才,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才有可能兴起,与中国的国力相称,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 家园 钱钱钱

        和妓女有什么差别?想要赚大钱?,介绍此人回来北京天上人间作“鸭”,显然比美国的大学教授赚的多,就是可惜回国的时候不能戴大红花上人民日报了

      • 家园 虽然说得不高尚,但是口气很实在

        绝大部分回国的人考虑都是钱,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自己更加有赚钱能力就往哪里去,真正拒绝高薪毅然放弃是绝无仅有的,都是冲着自己最能发光发热得到认可的地方去,这个无可厚非。

        本来能折腾出国的就是一些比较有野心,有路子胆量的人。要求这些人淡泊名利,比较脱离现实。所以你可以说这个作者小人,我倒是觉得他说出了绝大部分回国的人的心声,钱到人到。国内都已经一切向钱看,怎么可能要求海龟免俗?

      • 家园 一副小人嘴脸

        “但对于已经放弃了国外职位的特聘教授(如北大地空学院地球物理所的一位教授),就没有如此容易勇退了。”

        “在北大工作有助于吸引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到密西根大学上研究生”

        “如果没有这半句“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我大概不会接受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

        关键词(Tags): #人渣
      • 家园 【文摘】$83,996.00: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有学教授收入考

        发信人: hanren (痛&快),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有学教授收入考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ug 8 12:34:57 2006), 站内

        先看一下张有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官方网站的个人简介

        (http://sess.pku.edu.cn/persons/zhangyouxue.htm)

        张有学(Youxue Zhang),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88年底至1991年7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从1991年8月起,到美国密西根(也译为密执安)大学(位于美国密西根州的安娜堡市,Ann Arbor, MI 48109)任教至今。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生职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北大地空学院讲座教授(兼职)。2006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

        其在密西根大学的主页地址是:http://www-personal.umich.edu/~youxue/

        读其《一个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看北大-丘成桐风波》一文,给人的印象是他的个人收入是隐私,不是公开的。这一观点好像也得到了部分人士的认可,但是可惜的是,张教授在密西根大学的工资收入,完全是在网上公开的,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密西根大学官方网站上得到该学校所有教职员工2003至2005年的收入。

        http://errwpc.umdl.umich.edu/public/3/3/1/3314612.html

        为方便大家,下面是张教授在2003,2004,2005年的收入摘要。

        2003 Zhang,Youxue ASSOC PROFESSOR 72,543.00 (9-Month)

        2004 Zhang,Youxue PROFESSOR 78,896.00 (9-Month)

        2005 Zhang,Youxue PROFESSOR 83,996.00 (9-Month)

        由此可见张教授收入增加还是很快的,2004年较2003年增长8.76%,2005年较2004年上涨6.46%。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张教授的工资水平,看看他的收入在他的小环境里究竟是怎样。

        我们以2003,2004,2005年的数据为基准,只计算Professor,Association Professor以及Professor的收入水平。小秘,技术人员以及博士后等不计在内,毕竟长江学者聘用的是正规研究者。

        TITLE 2003 2004 2005

        Wilson,Jeffrey A ASST P 空缺 65,000.00 66,650.00

        Hendy,Ingrid L ASST P 64,000.00 65,600.00 67,000.00

        Poulsen,James ASST P 65,000.00 66,600.00 68,300.00

        Ehlers,Todd A ASST P 64,000.00 66,000.00 69,100.00

        Cruz,Maria C ASST P 60,781.00 65,997.00 70,317.00

        Becker,Udo ASSO P 71,000.00 72,600.00 74,300.00

        L,Carolina R ASSO P 67,393.00 74,384.00 76,484.00

        Van Keken,Peter E ASSO P 69,852.00 72,416.00 77,620.00

        Ruff,Larry John PROFESSOR 75,973.00 77,173.00 78,473.00

        Ritsema,Jeroen ASSO P 空缺 空缺 79,000.00

        Mukasa,Samuel B PROFESSOR 78,643.00 81,293.00 83,993.00

        张有学 PROFESSOR 72,543.00 78,896.00 83,996.00

        Stixrude,Lars P PROFESSOR 80,172.00 81,772.00 84,472.40

        Wilkinson,Bruce H PROFESSOR 81,643.00 83,243.00 84,943.00

        Lange,Rebecca Ann PROFESSOR 76,793.00 83,001.00 85,701.00

        Meyers,Philip A PROFESSOR 85,393.00 86,593.00 88,293.00

        Baumiller,Tomasz K PROFESSOR 80,568.00 82,193.00 89,149.00

        Lohmann,Kyger C PROFESSOR 87,843.00 89,043.00 93,143.00

        Van Der Pluijm,Ben A PROFESSOR 92,307.00 94,307.00 96,575.00

        Rea,David K PROFESSOR 93,500.00 95,100.00 96,800.00

        Essene,Eric J PROFESSOR 97,543.00 98,743.00 100,443.00

        Pollack,Henry N PROFESSOR 98,843.00 100,443.00 空缺

        Kesler,Stephen E PROFESSOR 98,543.00 101,193.00 102,893.00

        Walter,Lynn M PROFESSOR 99,493.00 103,593.00 105,293.00

        Fisher,Daniel C PROFESSOR 114,094.00 116,094.00 117,694.00

        Moore Jr,Theodore C PROFESSOR 115,443.00 空缺 空缺

        Van Der Voo,Rob PROFESSOR 117,875.00 119,875.00 121,575.00

        Owen,Robert M PROFESSOR 120,950.00 125,183.00 126,483.00

        Gingerich,Philip D PROFESSOR 130,042.00 134,593.00 138,473.00

        Blum,Joel D PROFESSOR 129,245.00 133,769.00 140,000.00

        Ewing,Rodney C PROFESSOR 145,500.00 148,000.00 153,100.00

        平均值 85,393.00 83,243.00 85,701.00

        中位数 90,861.21 91,817.14 93,802.19

        该表已经按照2005年收入排序,由此可见,张有学教授的收入既未达到平均值(相差近10000美元),也未达到收入中值。对于一个已经50余岁的科研人员来说,并没有处在一个很好的同年龄收入水平。而美国大学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少数族裔的薪水天花板,这完全取决于你和系主任等人的讨价还价,你觉得自己值多少钱,就可以要求多少钱,如果觉得系里给的薪水太少,完全可以应聘到待遇更好的学校。目前张教授薪水上涨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原始基数小。

        在这里解释一下9个月工资的含义。美国大学基本上暑假都很长,3个月左右,在这段时间,教师是没有薪水的,但如果你有自己的项目,有充足的funding,可以在自己的科研经费里为自己开工资。如果没有,那对不起,或者自己不拿钱白干,或者去休漫长的假期。显然,作为地质系这样一个清水衙门,是较难找到为自己开3个月薪水的额外经费的。我猜测这应该是张有学教授应聘长江学者的一个较重要动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捞点外快,名利双收。

        我们来以小人心里列举一下张教授的应聘动机:

        1,增加收入:“密西根大学认为我在北大的“工资”属于生活费,不属于额外收入或额外工资。”这笔长江学者的工资,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不要缴税,真是不赖。

        2,减少开支:每年免费回国旅游一次。张教授对零零总总的差旅费用还是较看重的,“即如果我以科研出差为由到北大,每个月从密西根大学(即自己的课题经费)不需要收据(但住房需要收据)拿回的报销费用要多于我从北大拿到的“工资””。让我们把小人心理发挥到极致,北大终不会让长江学者自己掏腰包付来回机票钱吧,而机票又已经在密西根的课题经费里出了。。。比较纳闷的是,既然租房会在密西根报销,张教授没必要住进北大的贫民窟吧?在北大附近2500元/月应该可以租一个较好的一居室,合美元不过$315。要知道,在美国开会订旅馆一般是$100左右每晚(优惠价),开个四天的会就$400了。既然这么替自己省密西根的科研经费,可见张教授还是很有吃苦精神的,经费也是较不充裕的。

        3,搜罗学生:“在北大工作有助于吸引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到密西根大学上研究生。”

        让我们来看看长江学者到底能干什么, “如果没有这半句“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我大概不会接受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每年两个月,到底能干什么?你有什么理由拿比别人高的工资?

        “要求的产出(如教课与论文数)与提供的经费(科研费+“工资”)的比值远大于美国的该比值”。唉,谁都知道这个产出是什么:“The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is supported by NSF grant xxx, and part by 中国长江学者计划.”国家能得到的,就是这半句话。这半句话真的这么值钱?

        “如果内斗烘烘,被人议论纷纷,也许我会激流勇退,提早结束在北大的工作。对我而言,除了浪费了一些时间之外,失去的并不多。”确实没什么好失去的,无论张教授,还是北大。

      • 家园 这些东西本来就应该是公开的

        公立学校教授的工资是政府预算里的,还想藏起来?当然他们另外赚的(比如给私营企业作咨询)不一定要公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