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丘老和北大的事越来越乱了 -- 关中农民
从网上看到北大准备公布引进人才的数据,觉得该发言了。第一感觉是北大真的没出息。一位哈佛大学教授以“莫须有”的方式认为北大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竟然引起网上如此多的讨论和北大准备公布数据,有点像麦卡锡时代的闹剧。北大怎会如此毫无担当和毫无大学风范?试想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或者校长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美国总统攻击哈佛大学近十年招的教授大部分都不够资格,哈佛大学会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公开公布所有教授的资历、工作时间、成果、工资、等等?
北京大学竟然选择了公开回应毫无根据的指责而且还准备公布数据,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北大的正确回应方式应该是:(1a)根本不必要公开回应(想一想哈佛大学校长或者蔡元培会不会回应);或(1b)如果公开回应,应该是:“谢谢丘成桐教授关心北大的发展。如果丘教授有具体证据,欢迎提供给北大。如果没有,我们也会注意这个问题。”(2)可以内部统计引进人才的的工作时间、成果、工资和科研经费。如果觉得确实付出的和得到的不相称,直接与该引进教授交流。以及(3)必要时与监察机构(如教育部)联系;欢迎派人来调查。
我是北大引进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之一,并帮助北大吸引另一位国际顶尖学者到北大当讲座教授。虽然我不怕北大公布我的数据,但也不愿数据被公布。这也算是小小的隐私。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丝丝想知道别人的工作时间和收入,但还是压下这种欲望吧。而且谁能保证以后不会越演越烈并扩展到科学院和其它大学?
我敢肯定丘成桐教授的心意是好的,而且我也听说过一些长江学者工作时间不够的小道消息(也听到过相反的消息:有的大学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不提供支持,但要求很多),但这样不拿出具体事实而攻击一大片的说法既不负责任又有欠厚道。打假当然重要,但最好有具体事实。打击一大片不会帮忙,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说以后国外学者们会更犹豫到国内短期或长期工作;北大和国内其它单位引进人才将会更困难。以我自己为例,下面举出一些隐私来说明在北大当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没有特别多的吸引人之处。
(1)作为长江讲座教授,北大每个月给我的“工资”(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奖励”)比起我在美国的工资少了许多,甚至还低于我作为密西根大学教授出差的per -diem的旅馆和生活费用:即如果我以科研出差为由到北大,每个月从密西根大学(即自己的课题经费)不需要收据(但住房需要收据)拿回的报销费用要多于我从北大拿到的“工资”。这笔报销费用属于直接开支,不需要交税。因此当我与密西根大学协商我到北大担任讲座教授时,密西根大学认为我在北大的“工资”属于生活费,不属于额外收入或额外工资。
(2)北大的住房无法恭维。用自己的有限“工资”通过北大租来的房子(号称是“人才楼”)破旧不堪,走进房子给我的感觉和走进贫民窟差不多。
(3)北大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都比密西根大学差一截。我的试图改善学术氛围的努力也无济于事。用一位朋友的话讲,在北大短期工作不是“充电”,而是“放血”。
(4)北大许诺的实验室建设也到不了位。
(5)要求的产出(如教课与论文数)与提供的经费(科研费+“工资”)的比值远大于美国的该比值。
在国内工作的吸引力有两点。(1)因为是华人,国内饮食确实比美国要好得多。(2)在北大工作有助于吸引北大最优秀的本科生到密西根大学上研究生。但这两点不足以吸引我每年在北大工作两到三个月。(教育部对讲座教授的要求是每年工作三个月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如果没有这半句“特殊情况下不少于两个月”,我大概不会接受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讲座教授是按实际工作月支付工资,多领的可能性不大。)我之所以还继续在北大打临时工而且还帮北大吸引人才,只不过是有一个希望北大和中国兴起的梦。如果内斗烘烘,被人议论纷纷,也许我会激流勇退,提早结束在北大的工作。对我而言,除了浪费了一些时间之外,失去的并不多。但对于已经放弃了国外职位的特聘教授(如北大地空学院地球物理所的一位教授),就没有如此容易勇退了。
国内用于吸引人才的钱不是太多(当然有浪费也有不诚实者应聘因此需要打假者),而是太少。例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工资还不如密西根大学地质系的研究生,甚至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月工资也仅相当于研究生。如果不是有回国工作的愿望,长江学者待遇对美国大学的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 tenured的副教授或正教授。(国内虽然有一些工资之外的收入,但有些国外回去的学者常常不愿争取。)即使有些人拿的工资高一些,大概还是赶不上在美国的工资,但大概比在美国更呕心沥血。因此我建议国外学者多向国内相关部门呼吁,提高吸引人才的力度(包括工资和学校提供的条件)。少数学者的工资高了,也会逐渐把大部分学者的工资带起来。有了多方面的人才,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才有可能兴起,与中国的国力相称,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薛涌:北大为何不起诉《纽约时报》? 1 今生不再 字3627 2006-08-25 04:39:06
🙂也就丘老够份量 金口玉言 字123 2006-08-10 17:36:17
🙂诺贝尔奖的学者也成了长江学者,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金口玉言 字8098 2006-08-10 17:17:32
🙂张有学:一个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看北大-丘成桐风波
🙂钱钱钱 Javacai 字136 2006-08-10 20:47:23
🙂虽然说得不高尚,但是口气很实在 3 laozhong 字395 2006-08-10 20:03:00
🙂一副小人嘴脸 北风之神 字252 2006-08-09 20:07:47
🙂很同意的说. 擎箭天使 字40 2006-08-09 22: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