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15.谦卦——论谦虚行事

      艮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 艮下

          --- ---   

        

      谦:亨,君子有终。

      [译文]谦卦象征谦虚:亨通,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

      [提示]谦虚有益,要始终坚持。

        

      师:《韩诗外传》中记载周公告诫的一段话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徒:谦卦安排在大有卦之后,也很有意思:以富有骄人是世间常态,然而越是富有越要谦虚。大获所有,到了一定极限就要满盈,就要走向其反面而衰败。为了防止因满盈而衰败,必须谦虚。所以《序卦传》中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师:古人极其重视谦德。“满招损,谦受益”,《尚书》中的这句古语,已经成为至理名言了。从初涉人世的青年到饱经世故的老人,对这句话都会有切身体验的。所以卦辞首先指出:谦虚处世,必致亨通。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分谦虚,必然有一分受益处。不仅事业上能够得到他人之助,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但是,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始终谦虚。只有自我修养良好的君子,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这叫做“君子有终”。

      徒:俗话说:满瓶子不摇,半瓶子晃荡。内心充实的人总是谦虚的。

      师: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确实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令人感叹,更令人深思。所以,谦虚确实是每一个对主客观世界孜孜探求的人所自然形成的品性。谦虚不是浅薄,更不是虚伪。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译文]《彖传》说:谦虚则亨通。天的规律是下济万物而天体却愈加光明,地的规律是低处卑下而地气却源源上升。

      [提示]解释卦辞“谦亨”。

        

      徒:《彖传》说的“天道”,从卦象中看不出来,是怎么一回事?

      师:谦卦下为艮,由乾的一阳来交于坤上爻而形成,有如日光照射在地上而产生光明。这一卦象说明天本来是居上的,却能下降而交于地,更显出它的光明,所以说“天道下济而光明”。谦卦上为坤、为地,地本来是居下的,正因为它居下,才使得地气上行而交于天,所以说“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下济”与“地道卑”皆为“谦”,“光明”与“上行”皆为“亨”。这样,《彖传》就以天与地的自然规律为象征,解释了卦辞中“谦亨”的含义。

      师:再看下文,进一步发挥论证“谦”的好处。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译文]天的规律是亏损满的,补益虚的;地的规律是倾陷满的,充实虚的;鬼神的规律是危害满的,加福于虚的;人类的规律是厌恶满的,喜好虚的。(变:倾坏。流:流注。)

      [提示]论证谦虚的益处。

        

      师:这里以天地鬼神为比附,意在说明“人道恶盈而好谦”。太阳正中时就要西斜,月亮盈满时就要亏损,可见“天道亏损而益谦”;高山会因地震而倾坏下陷,低谷会因沙石流动而淤积增高(这种现象叫做“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可见“地道变盈而流谦”;自满者往往取祸,谦虚者往往得福,可见“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指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也就是自然和人事的客观规律的象征。天地鬼神都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而人之情也是厌恶盈满、喜好谦虚的,东方人情尤其如此。

      徒:这就进一步申明了卦辞“谦亨”之义。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够始终保持谦虚。

      [提示]解释卦辞“君子有终”。

        

      徒:这几句话说得好。位尊者谦而不傲,见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见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

      师: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译文]《象传》说:地下藏着高山,象征谦虚。君子因此取多补少,称量财物,平均分配。(裒:音pou,取。施:给予。)

      [提示]以谦让的精神治理社会。

        

      师:谦卦上为坤、为地,下为艮、为山,是“地中有山”之象。山本来是高耸于地面的,现在却降到地下,以造成山与地之平,这象征着谦虚、谦让以求平的精神。君子见到这种地质变化现象,受到启发,认为也应该用这样精神治理社会,减有余而补不足,平均分配财富,以避免因分配不公而导致动乱。

      徒:想不到“均贫富”的观念,在《易经》中已经有了。

      师:《大象卦》往往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发挥。下文是谦卦六爻的分析,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主旨是行谦必受益;上三爻皆利而无害,主旨是过谦则无益。上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辩证地表述了谦虚哲学。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译文]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用这样的美德涉越大河,吉祥。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文]《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能够以谦卑之道自我修养。(牧:养。)

      [提示]谦而又谦,能做成大事业。

        

      徒:初六以柔爻处于谦卦最下的位置,是谦而又谦之象,所以称为“谦谦君子”,是吗?

      师:是啊,“谦谦君子”的美称,即由此而来。初六处于谦道之初,象征人在初入世时,容易锋芒毕露,不知深浅,尤其需要谦上加谦。有谦谦之德,心地光明,得道多助,就有能力渡越艰难险阻,做成大事业,前途必定顺利吉祥。

      徒:“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亦“吉”,日常行事还有什么不吉呢!不过,养成谦谦之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师:这就需要“卑以自牧”,坚持用谦卑之道,作自我修养的功夫。人的常性是易生骄矜之气,难归谦逊之途。对待自己的骄气不能放松纵容,要像牧牛一样,拉紧牛鼻子。牛如向邪路上走,立即拽回到正途上来。这就叫“卑以自牧”,这四个字是值得好好思忖的。

        

      六二,鸣谦,贞吉。

      [译文]六二,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鸣:名声外传。)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译文]《象传》说: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谦虚要出自内心。(中心:内心。)

      [提示]谦虚要发自内心。

        

      师:“鸣”是名声外传,美名远扬。因为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得正,又得下体之中,柔顺则能谦退,得中则无过无不及。谦退居下,而又能行中正之道,所以谦声外传,远近闻名。

      徒:既然谦虚的美名远扬,这应该是大大的吉祥了;为什么只评断为“贞吉”(坚持正道可获吉祥),只得到了有附加条件的吉祥呢?

      师:附加这个“贞”字很重要,因为有许多人的“美名远扬”不一定是从正道而来。如历史上著名的伪君子王莽,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为了篡夺西汉政权,捞取政治资本,他干了不少笼络人心的事,其中之一是表现得特别谦恭下士。当他的丑恶面目未暴露之前,确实是“美名远扬”,人人传诵,俨然是一个“鸣谦”之士,十足的“正人君子”。当他的真实嘴脸暴露以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唐代诗人白居易读了这一段历史,从伪君子王莽一度得到美名,联想到真正的君子人物周公被流言中伤,一度得到恶名,写诗感叹道:“周公恐惧流言反,王莽谦恭未篡时。倘若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所以爻辞中特地在“吉”字之前加上“贞”字:凡“鸣谦”者,守正方可获吉,以邪道“鸣谦”者,当然无吉可言。作《象传》者怕人家不明此意,又特别强调:“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徒:“中心得”就是得于心中,确实是在人生修养中有所心得的结果。因此,谦虚是发自内心的,非勉强可为,更不是假装出来骗人的。

      师:是啊!由于谦退之道有得于心中,所以一言一行不必作修饰,就自然而然地合乎谦退之道。这是“得于中而形于外”的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要达到此种境界才是。当然,其谦虚的名声会自然地由近而闻于远。

      徒:这是“兰在林中,其香自远”啊!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译文]九三,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能保持至终,吉祥。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象传》说:有功劳而又谦虚的君子,人人都敬服。

      [提示]有了功劳而保持谦虚,最为可贵。

        

      师:有了功劳,并不居功自傲,仍然以谦虚自处,这叫做“劳谦”。“劳谦”,是谦虚修养达到新的高度的表现。

      徒:谦虚已经很不容易做到了,劳谦更是难能可贵!人之常情,谁不爱夸夸其谈、自我推销?

      师:所以《系辞传》里引用孔子的话解释本爻说:“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是品质极其忠厚的标志。暂时的劳谦,还是可以勉而为之的;如果长久不渝,始终如一,劳谦终生,谁能受得了?不是大德君子无法做到。这样的人,无疑要受到万民的敬服和拥戴,在人民心中立起丰碑,这当然是吉祥之兆。

      徒:在本卦中为何把“劳谦”的美誉归于九三呢?

      师:九三是本卦中唯一的阳爻,一阳处于五阴之中,有出类拔萃之象;同时又以刚居阳,守其正位,是勤劳有功之士。论其功德,九三本应居于上位,现在却止于下体。能者多劳,同时又甘心谦退,这正是“劳谦君子”之象。而九三虽处下体,而上下群阴皆归向之,也正象征着君子谦退而万民归心。

        

      六四,无不利,撝谦。

      [译文]六四,无所不利,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 (撝:音 hui,挥手拒绝。)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译文]《象传》说: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无所不利,因为这样做不违背法则。

      [提示]要避免谦虚过度。

        

      师:“撝”是“挥”的意思。“撝谦”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是发挥谦虚的美德,另一说认为是挥退过分的谦虚。我们取后一说。凡事超过了限度,做过了头,都不好。过分的谦虚,其中很可能掺杂着虚伪的成分,使人感到并非出于诚心。再说,有时候就该当仁不让,不必点头哈腰,退避三舍。

      徒:依我看,对待谦虚的人切勿高傲,对待高傲的人不必谦虚!

      师:我们看谦卦下体的三爻,初六“谦谦”以自养其德性,六二“鸣谦”已有得于心中,九三“劳谦”而万民悦服,谦虚之道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再谦虚下去就有过谦之嫌了,应该适可而止了。所以谦卦上体的三爻,都有防止过谦之义。到了六四,本来就是阴柔之质,以居于阴位,不患其不能谦虚,而患其谦虚过度。所以这时六四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是对的,是无所不利的。这就是“撝谦”之义。

      徒:不可不谦,也不可过谦,需要的是适度的谦虚。

      师:“过犹不及”(过分与不足同样不好),这就是儒家的“中道”的法则。所谓“适度”就是符合于“中”的法则。所以六四要挥退过分的谦虚。针对可能产生的误解,《象传》特意强调指出:“撝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译文]六五,不富实,但能左右近邻。宜于出征讨伐,无所不利。(以:使用,有指挥、调度之意。)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译文]《象传》说:宜于出征讨伐,因为这是征伐不服从的骄横者。

      [提示]行谦道仍有骄横不服者,可以征伐。

        

      徒:在第十三卦中,行同人之道竟引起了战争;本卦谈的是谦道,更不该打仗了,怎么也发生了征伐之事呢?

      师:谦虚宽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来没有停止使用过,这是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实。谦卦六五、上六两爻指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征伐是许可的,是不违谦道的。

      徒: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必谦让,甚至诉诸武力、使用强硬手段呢?

      师:我们先研究六五爻的情况。《周易》以阳爻为实、为富,以阴爻为虚、为贫。六五居于君位,但它是阴爻,是不富实的,就是说实力并不强;但它仍能左右它的近邻,指挥得动亲近它的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它能行谦道,有谦德。六五以柔居尊得中,能够广泛地施谦于下,善于团结群众,所以部下乐于为它所用。在《易经》中,“富以其邻”是比较正常的,富有实力的阳爻居中处尊,当然足以左右其近邻,如前面讨论过的小畜卦九五爻。然而能够做到“不富以其邻”,这就不简单了,标志着实行谦道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徒:但是六五毕竟不富不实,必然会有一些势力不服从它,抗拒它的权威。

      师:是的。服从者是从道义上心悦诚服,不服从者是从实力上不甘心为之下。对待这些骄横强暴的势力,六五就不能再一味谦让,姑息养奸,任其坐大,以至不可收拾;必须利用人心归向的道义优势,团结民众,以武力征伐的手段,将其制服。

      徒:唐代中期地方军阀飞扬跋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以宽容政策招降了河北藩镇田弘正以后,任用李想等将领发动征讨战争,一举扑灭了长期割据淮西以抗朝廷的吴元济,受到了民众的拥护。这次著名的战争,正如本爻《象传》所说,是“利用侵伐征不服”的正义之举。

      师:当行谦道民众大悦之时,仍有桀骜不驯者执意为非,只有以征伐加以惩处,这并不违背谦道。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译文]上六,谦虚的名声远扬,利于出兵,征讨附近的邑国。(邑国:自己的领地。)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译文]《象传》说:谦虚的名声远扬,然而其志向没有实现。可以出兵,然而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而已。

      [提示]以谦道未能安定天下时,可以动用武力。

        

      徒:上六的情况似乎与六五有相似之处。

      师:上六和六五,都不是谦虚得不够的问题,而是过于谦虚了,然而谦虚退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最后不得不诉诸武力。上六以柔爻处于阴位,是阴柔之极;又居于谦卦最上,是谦让之极。以至柔之质,处于极谦之地,所以上六的谦名远扬,有“鸣谦”之称。

      徒:上六虽然位高谦极,足以感化众人,恐怕仍然无法在骄横的强徒身上奏效。

      师:因此,上六企图以谦道安定天下之志,毕竟无法实现。所以《象传》指出,虽然“鸣谦”,依然“志未得也”。在此种情况下,横逆者不是以谦道可以安抚的,只有兴兵征讨。由于上六兴兵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舆论上占有优势,所以是利于出兵的(即“利用行师”)。不过,上六毕竟是以阴爻处于阴位,非刚健之才,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罢了。

      徒: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谦让之术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只能起些辅助作用。一般说来,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实力,还是刀兵。本卦对于这些表述得很清楚。到了关键时候,一味谦让有什么用呢?

      师:《易经》十分重视谦道,充分肯定了它在缓和一般矛盾、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谦卦的前三爻中;同时强调谦道并不是万能的,谦让过度并不可取,尤其不能解决对抗性矛盾,必要时应辅之以强硬手段,或代之以武力斗争,这主要体现在谦卦后三爻中。

      关键词(Tags): #易经#谦卦
    • 家园 【文摘】14.大有卦——论富有之道

      乾下离上

          ---------    

          --- --- 离上

          ---------    

          ---------    

          ---------  乾下

          ---------    

        

      大有:元亨。

      [译文]大有卦象征富有:至为亨通。

      [提示]提出大有则大通的卦旨。

        

      师: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学生冉有替他赶车。卫国都城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孔子脱口而出:“庶矣哉!”(人真多呀!)冉有是个“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人,就向老师请教:“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富之。”(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已经富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教之。”(要教育他们。)这是《论语•子路篇》里记载的一段对话。孔子道出两个见解:一是在人口众多的国家里,人民需要脱贫致富;二是人民富起来了,需要加以教育。孔子只用“庶矣哉”、“富之”、“教之”,寥寥数语就说明白了。

      徒:孔子的话很适合中国的国情啊。虽然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讲的,今天听起来仍很新鲜、很贴切,特别富有现实指导意义。

      师:《易经》大有卦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正好讨论了这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致富的问题;二是富了以后如何善处其富、保有其富的问题。“大有”就是“大获所有”、“富有”的意义。

      徒:当今一片致富热潮,在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大好形势中,也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种种弊病。《易经》大有卦正可以说是充饥之佳肴、应时之良药。

      师:大有卦列于同人卦之后,其卦象正好是前者的颠倒,两卦构成一组。“同人”是我与人同,“大有”是物归我有。因为我与人同,所以物归我有。因此《序卦传》中解释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大有卦的卦辞却极其简单:“元亨。”

      徒:大大的富有当然是大大的亨通,这还用说吗?商家牌号上写的“亨达利”、“亨得利”,就是财运亨通的意思。谁不盼望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呢!

      师:但是,怎样才算得上“大有”,怎样才能“元亨”,这里面还大有道理呢。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译文]《彖传》说:富有,阴柔者居于尊位,大而得中,上下阳刚与它相应,称为富有。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大有卦由一阴五阳组成,唯一的阴爻六五居于尊位。柔居尊位,是其大;处于上卦之中位,是得其中。六五既大且中,五个阳爻都归向于它,都为它所有。五阳皆应于我,我有其大,这才是大富大有。

      徒:而一般人只有小家子气,满足于小富小有,同时也往往保不住他的小富小有,更不懂得什么是大富大有。

      师:真正有大抱负者,追求的是全面丰收的大富大有之完美境界。大有卦的卦象,就意味着、象征着这一完美境界。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译文]本卦象征的品德刚健而又文明,能够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行事,所以是至为亨通的。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辞。

        

      师:卦辞指出的“元亨”,是至为亨通、大亨大通。

      徒:怎样才能实现“大有”——“元亨”呢?

      师:卦象中已经作了暗示。下为乾,象征刚健;上为离、为火、为光明,象征文明。内怀刚健之质则奋发有为,外行文明之道则处事合理。这是就上下二体来申述卦义。再从全卦的主爻六五看,它能够与代表乾阳的九二相应,象征着顺应天道,适时行事,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不与客观规律相违。如此则任凭事态千变万化,都能应付自如,获得最佳效果,所以能够达到大富大有、大亨大通的理想境界。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译文]《象传》说:火在天上,象征富有。君子此时要遏止邪恶,发扬善行,顺应天道,求得美好的命运。(休:美好;使之美好。)

      [提示]富有时应该止恶扬善。

        

      徒:大有卦上离下乾。离为火、为日,乾为天。火在天上,光照万物,遍及人间,如同古代天子之富有天下,所以是“大有”之象。这样理解对吗?

      师:我认为是对的。君子观此大有之象,应该从中领悟到:当富有之时,要涵养道德,止恶扬善,要像火一样以光明驱走阴暗。这样才不致于因逆天行事,而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样才是善处其富,保有其富,才有美好的命运。

      徒:财富增长,势力扩大,很容易在物欲享受中失去良知,欲壑难填,贪心难餍,以至道德沦丧。非但不为善举,反而愈加作恶多端,最后闹到天理不容,身败名裂。《彖传》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为劝戒,并非无的放矢。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译文]初九,不涉及利害,没有过错。仍然要不忘艰难,才能免除过错。(交:涉及。匪:非。)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译文]《象传》说:大有卦初九爻,不涉及利害。

      [提示]富有时要不忘艰难。

        

      师:贫穷固然困难,富有也不容易,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致富之人,是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的。

      徒:初九是大有卦最下面的一爻,象征刚刚富有、地位低下的人,还没有多大影响,不至于树大招风吧?

      师:初九不仅与本卦主爻六五相距甚远,无比无应,甚至与位置相对的九四也没有相应关系。这样,初九也就不涉及上层的利害,一般说来是可以逃避过错、不受怪罪了。这种情况就是爻辞所说的“无交害,匪咎”。然而不可以为“匪咎”而掉以轻心。一定要处富而思艰,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不生骄侈之心,谨慎行事,才能免除过错。这就是爻辞里所强调的“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译文]九二,用大车运载财富,有所前往,必无过失。(攸:所。)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译文]《象传》说:用大车运载财富,积累于其中,不会失败。

      [提示]刚健谦和,中道而行,能够保有其富。

        

      师:九二好比一辆载重大车,能够满满地装载财富,稳稳地前进。请讲讲,这是什么缘故呢?

      徒:因为九二是阳爻,有刚健之质;居阴位,有谦和之德;又得中,能中道而行;上与居于君位的六五阴阳相应,得到上层人士的倚重和信任。这样,九二在大有之时,有如一辆任重道远的大车,材质强壮,谨慎行驶,承载的东西适量而不超重,沿着中道稳稳地前进,当然可以远行而不会败毁。

      师:你说得很精彩。不妨这样看,这辆大车装载的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因为九二以阳居阴又得中,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正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于其中,所以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这就是《象传》所说的“积中不败”的含义。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译文]九三,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做不到这一点。(亨:享,朝献。)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译文]《象传》说: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当此大任时必然为害。

      [提示]富有而又有地位者,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

        

      徒:爻辞中所说的“天子”当然是居于君位的六五。这里所说的“公侯”是指九三而言吗?

      师:是的。九三象征不仅富有,而且已经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名望和政治地位的人。因为九三居于下卦之上,刚健而得正(以阳爻居阳位),有公卿侯王之象。九三已经是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这时要向“天子”作出物质上的贡献和精神上的敬意,才能保持其富有和地位,这是明智的做法。所以爻辞说“公用亨于天子”,然而“小人弗克”。

      徒:小人则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鼠目寸光,吝啬守财,往往一毛不拔,无视于“天子”的权威,只能因小失大。在古代,“天子”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无视于天子的权威,在今天也可以理解为无视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吧?

      师:对《易经》这部古典著作,作这样灵活的理解,我认为是可取的。这可以说是遗其貌而取其神,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

      徒:《象传》中进一步指出,如果是小人处于富有而又有地位的情况之下,他就会骄盈傲物,为害社会,所以说“小人害也”。当然,最后也害了小人自己。

      师:可见,财富既会给人带来利益、名誉和地位,也会给人带来危险。关键在于,拥有财富者是有贡献于社会呢,还是危害社会。

      徒: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也正在这里。

        

      九四,匪其彭,无咎。

      [译文]九四,富有而不过盛,没有过错。(匪:非。彭:盛大。)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哲也。

      [译文]《象传》说:富有不过盛则无过错,说明九四具有明辨事理的智慧。(辩:辨。哲:音zhe,明智。)

      [提示]过分富有应自我损抑。

        

      师:九四在大有卦六爻中已经过中,是富有过盛的象征。事物处在过盛阶段,极易发生问题。九四不仅其势盛大,又近于六五君位,处在多惧招嫌之地,更有一定的危险性。《系辞传》中就明确地指出:“四多惧,近也。”

      徒:在这种情况下,九四应该怎样行事呢?

      师:幸亏九四以阳爻居于阴位,具有内刚而外柔的品质,能够谦以自处,不以富有骄人,能够看到盛极得咎的规律,自觉减损其盛大,得以免过。这就是“匪其彭,无咎”的含义。

      徒:急流勇退,自我损抑,这是很不容易的,可谓明哲之士矣。无怪乎《象传》赞道:“明辩哲也!”

      师:唯有不大其所有,才能保其大有。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译文]六五,以诚信交接,威严庄重,吉祥。 (厥:其。孚:诚信。如:语气助词。)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译文]《象传》说:以诚信交接,说明六五能以自己的诚信启发他人的忠信之心。威严庄重是吉祥的,因为六五的威严是在平易近人中显示的,无须防范戒备。

      [提示]首脑人物要诚信威严,柔中有刚,可以保持大有。

        

      徒:六五处上卦之中的君位,是个首脑人物。本爻所论,应该是首脑人物如何善处“大有”之道吧?

      师:“大有”两字在本爻的含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富有了,应该扩大到政治上的大获人心、富有天下。

      徒:诚然,对于首脑人物来说,天下归心才是最大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大有。

      师:六五是一卦之主,是阴爻处于君位,柔而居中,五个阳爻都归向于它。它以自己对下的诚信启发众人对上的忠信,这就是爻辞所指出的“厥孚交如”,而《象传》更进一步强调这是“信以发志也”。不仅如此,六五虽然是阴柔之爻,毕竟居于阳位、尊位,仍然有一种刚健威严的气象。不过这种威严,并不是作威作福,使人畏而远之。恰恰相反,六五是平易近人的,人们也无须畏惧戒备;然而由于六五温和诚信,坦然无私,受人拥戴,使人心悦诚服地生出敬畏之心,自然地显示出威严庄重的王者气象来。这种平易近人的威严,无须戒备的威严,由威信、威望而产生,是一种祥和的、内在的威严。所以《易传》说:“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徒:这也许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吧。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上九,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无所不利。(佑: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译文]《象传》说:大有卦上九爻的吉祥,是由于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

      [提示]顺应客观规律行事,可以长保富有。

        

      徒:“上天保佑”之说,岂不是迷信天命!

      师:所谓“上天”、“天命”,其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象征罢了,古人习惯于用“天”、“道”等象征符号来表达。我们应该舍其表述形式,取其内在含义。

      徒:上九为何能得到“上天保佑”呢?

      师:上九居于大有卦之终,能够以阳从阴,以刚顺柔,谦逊地与下面的六五结成阴阳相比的关系。可见它能察知盈满则溢、盛极则衰的客观规律,富而不骄,慎终如始。这就顺应了客观规律,当然也就受到了客观规律的保护,因而可长保富有,“吉无不利”。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得到了“天助”,这是“自天佑也”,也就是《大象传》所说的“顺天休命”的意思。

      徒: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其实,“富而无骄”也不容易啊。

      师:不仅是富于财产易骄,富于资历、富于学问,甚至富于年龄等等,都可能成为骄傲的资本。修养到了“无骄”的境界,确实不易!

      徒:人们都在追求致富之方,却很少思考:应该如何善处富有?《易经》大有卦的六爻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师:初九为富有之始,“艰则无咎”,不能忘记艰难。九二有车载斗量之富,慎行中道方可“无咎”。九三富如公侯,必须有所贡献。九四过分富有,需要自我损抑。六五居于尊位,诚信威严才能富有天下。上九处于大有之终,顺应天道方可长保富有。总的精神是:不大其所有,才能保其大有。这就是富有之道的辩证哲学。

      关键词(Tags): #易经#大有卦
      • 家园 有了初步的根据地,就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乃至大有

        火天大有,上明下健,君主睿智明信,群臣大胆发挥,终有大亨通,此“柔得尊位,而上下应之”之意也。处此卦中,君主需明,辅臣需健,否则亨通仍然不得。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初得地,“一穷二白”,唯艰苦奋斗而已,沾沾自喜乃至自夸地大物博者戒。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大车以载者,物力丰富也,故可稳步前进,稳步者,以柔在位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物力丰富,能至受人尊崇,亦承担社会责任。在西方能经常看到富足的人们多行慈善、救济,财富导致社会责任增加的缘故,而国内富翁之多令全球侧目,但中国贫穷、失学人数之多亦令全球侧目,富翁们不承担社会责任之故也,故小人弗克,终究不过一暴发户尔。况当今财富之积累无不钻制度漏洞,官商勾结,与大有上下努力积累之财富不可同日而语。

        九四,匪其彭,无咎。

        彭,旁也。九四积富而近君主,本应忧惧有加,但能无咎,谨慎小心而六五圣明也。财富出于拼搏,虽处君侧不自扰,光明磊落也。若贪污受贿、巧取豪夺者不能无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明察而信任臣下,故君主亦得忠诚,群臣感恩图报,大有之势,故不怒而威。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自助者天助,故君臣一心者天命所归。所谓真命天子,皆如此类。

        至此为止,天命终有所归,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开启。

    • 家园 【文摘】13.同人卦——论与人和同

      离下乾上

          ---------    

          ---------  乾上

          ---------    

          ---------    

          --- ---  离下

          ---------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译文]同人卦象征与人和同:在原野与人和同,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利于君子坚持正道。

      [提示]指出广泛地与人和同的积极意义。

        

      师:“天下大同”是古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人类应该和睦共处。恩格斯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相互斗争,而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向自然作斗争时,人类就还没有进入自由的王国。“同人”这一卦专谈与人和同,是与“大同”理想的旨趣相通的。“否”是阴阳不交,“同人”是与人和同。“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被“同人”否定,所以在否卦之后是同人卦。

      徒:请问怎样才算是“与人和同”呢?

      师:能够与人同心同德、友好合作、共同为善,就可以算得上是行“同人”之道。重要的是要有“同人于野”的胸襟,这也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一个要点。在古代,“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才是“野”。同人的范围要扩大到最边远的地区,要同天下之人,这才是真正的“亨通”。所以,行同人之道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鸡肠狗肚、鼠目寸光之人是不能行同人之道的,也一定成不了大事业。

      徒:无怪乎孟子赞扬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师:只有这样,才能够齐心协力地做大事业,同舟共济地涉越大川。这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二个要点——“利涉大川”。

      徒:第三个要点看来是“利君子贞”了?这句话是《易经》中的“惯用语”,好像是到处都适用的套话。

      师:不然,我们应该善于体会这句话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特定含义。与人和同并不都是有益的。狐朋狗党,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更常见的是,三朋四友,同其嗜好,甩扑克,搓麻将,夜以继日,虚耗光阴,这种“与人和同”难道不是要命的恶习吗?人们常常会互相鼓励、齐心协力做正事,人们也常常会相互影响、大伙一起做坏事。所以唐代儒家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

      徒:的确说得很有道理。

      师:因此,卦辞告诫说,与人和同,只利于君子坚持正道。这就不仅仅是一句套话,而显得意味深长。如果以小人之道自媚于世,纵然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亦非君子之所为与君子之愿为,这也不是真正的同人之道。总之,有些卦辞虽然看起来是简单而雷同的,由于出现在不同的“卦时”之中,所以其内涵仍然是丰富而多变的。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译文]《彖传》说:与人和同,由于柔顺者处于正位,守持中道,与上面的刚健者相应,所以能够和同于人。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六二是全卦唯一的阴爻,《象传》就以六二作为“同人”的主体,剖析六二的性质和地位,以解释“同人”二字。

      徒:六二确实具有与人和同的一些必备条件。它以柔爻居于阴位,得其正位,而且又处于下体之中,象征着它有柔顺谦逊、能行中道等美德。同时,它还与居乾体之中的君位的九五相应,得到刚健者的有力配合。

      师:这样,《彖传》首先指出行“同人”之道的三个条件:“柔得位”、“得中”、“应乎乾”。下文接着解释卦辞。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译文]同人卦,指出在原野上与人和同是亨通的,利于涉越大河,这说明刚健者的行动发挥了作用。

      [提示]解释卦辞。

        

      师:《彖传》的上文侧重于强调柔顺品格在与人和同之时的重要作用,这里则侧重于强调刚健品格在和衷共济、克服险阻时的决定意义。实行同人之道是为了齐心协力做成大事业,这时柔顺者必须得到刚健者的济助,否则将难以成功。

      徒:《易经》中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的思想。以九五为代表的刚健者与六二相应,对于促成同人之道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禀性文明而又刚健,行为中正而又互相配合,这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与天下人的心志相通。

      [提示]继续解释卦辞“利君子贞”。

        

      师:这里又进一步从卦象入手,指出与人和同的君子应有的素质和行为准则。

      徒:同人卦下体为离,象征文明;上体为乾,象征刚健,从中引申出君子应有的素质是文明而又刚健。同人卦的六二和九五两爻都居中得正而又相应,从中引申出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处事中正而又互相配合。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译文]《象传》说:天、火互相亲和,象征与人和同。君子因此要分析品类,辨别事物,以审异求同。(与:相与,亲和。类:动词,类析。)

      [提示]指出与人和同要求同存异。

        

      徒:同人卦上体为乾、为天,下体为离、为火。天与火有什么共同点,怎么会互相亲和呢?

      师:的确,天与火的差异很大,可以说是绝不相同的两类东西。但是,在不同之中可以找出一点相同之处,就是天体在上,火的性质也是炎上的,这一点是相同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与人和同时,对万事万物要加以分类辨别,既找出异中之同,又不忽视同中之异。既求同,又存异,这是行“同人”之道时必须采取的科学态度。

      徒:是啊,看不到异中之同,就无法与人和同;看不到同中之异,就会在不应求同的地方也勉强求同,其结果仍然是无法与人和同。

      师:同人卦的六爻,揭示了行“同人”之道的各种复杂情况。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译文]初九,在门外与人和同,必无过错。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译文]《象传》说:刚出家门就与人和同,又有谁会怪罪呢。

      [提示]与人和同要打破门户之见。

        

      师:初九处于同人卦之始,象征刚出家门就与人和同。

      徒:走出门外去与人和同,不分亲疏厚薄,这样做当然无人怪罪。这就超越了一门之内的狭隘关系,打破了门户之见。

      师:再说,同人卦只有六二一个阴爻,五个阳爻都有与它和同的愿望。初九与位置相对的九四都是阳爻,不发生阴阳相应的关系;却与六二比邻,故刚出门就与六二相遇。这不是出于私意而主动求同,是不期而遇,不约而同,又有谁能去责难呢。本爻没有断定凶吉,凶吉要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而定,目前无咎则是毫无疑问的。

        

      六二,同人于宗,吝。

      [译文]六二,只与宗主和同,会有弊病。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译文]《象传》说:只与宗主和同,这是造成弊病的做法。

      [提示]不可专与上司和同。

        

      师:按照王弼的解释,“宗”是宗主,指九五而言。

      徒:六二与九五两爻,分别居于上下二体的中位,一阴一阳,形成正应关系。它们相互和同,怎么会有弊病呢?

      师:六二与九五正应,本来是好的,但是在同人卦中并不好。因为同人之道是广泛地与人和同。而六二却专攀高枝,专与处于君位的九五和同,置其他四阳爻于不顾,违背了卦辞所指出的“同人于野”的精神,有逢迎上司之嫌,其弊病是不言自明的。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译文]九三,伏兵在草莽间,登上高山观察敌情,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译文]《象传》说:伏兵在草莽间,说明九三的敌人刚强。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怎么能贸然行动呢?

      [提示]不可以武力争夺同盟者。

        

      徒:九三的爻辞形象生动,好像是讲军事。行“同人”之道怎么会打起仗来呢?

      师:因为争夺同盟者而兵戎相见,也是常有的事。在本卦中,五个阳爻都想与阴爻六二和同。九三在六二之上,以刚乘柔,本应该可以与六二互相亲比的。但是六二舍近求远,专攀高枝,已与处于君位的九五结为秦晋之好,对于近在比邻的九三不予理睬,这就引起了九三的忌恨。上一爻说六二专应九五为吝,在这里果然体现出来了。九三以阳刚之质居阳位,又处于下卦之上而不得中,是个质刚而用刚、容易冲动的鲁莽之士。六二亲彼而疏此,使得九三咽不下这口气。它利用横梗于二、五之间的有利地势,埋下伏兵,意欲与九五一战,以争夺六二。

      徒:为什么只是登高了望,终于三年也不敢交战呢?

      师:了望敌情的结果,深感九五实力雄厚,自己不能匹敌,故一再迟疑,以至三年没有交战。从下文九五爻辞中可知,这场争夺同盟者的战争终于爆发,当然是以九三的失败而告终,这真是一场悲剧。

      徒:想不到同人卦中竟然充满着火药味。

      师:“同人”之中也有明争暗斗,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译文]九四,登上城墙,又自己退下不进攻,吉祥。(墉:城墙。克:能。)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译文]《象传》说:登上城墙,但从道义上考虑是不能发动进攻的。获得吉祥,是由于九四在陷入困境时能够回到正道上来。(反:返。则:准则。)

      [提示]与人和同应以道义为准则。

        

      徒:九四也参战了吗?

      师:九四性刚,不中不正,又与初九不应,也想与唯一的阴爻六二亲近和同,却被九三像一堵城墙似地隔开,不能与六二相近。九四于是“乘其墉”,登墙攻击,也想以武力争取六二。

      徒:为什么又停止进攻呢?

      师:九四此举,当然也是违背“同人”之道的。九四质刚故能攻,居阴位则又能用柔,在攻而不胜,陷于困境之时,能够反躬自省,知道自己的行为于义不正,因此困而知返,退而不攻,回到了“同人”之道的准则上来。结果仍然是吉祥的。

      徒:确实,强人所同,是违背“同人”之道的。

      师:六二、九五是正应关系,具有天然的、感情上的联系。以武力夺取他人的正应,不仅有亏于道义,也是极不明智的。求人之同,首先是求心之同。以武力勉强于人,岂不是成了“强风情”的呆霸王了?

        

      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译文]九五,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大军克服了阻碍,与同盟者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译文]《象传》说: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因为九五虽然中正而不能与六二相应。大军与同盟者相遇,说明九五克服了阻碍。(直:正。)

      [提示]心同志同,就可以克服障碍,实现和同。

        

      徒:九五爻辞为争夺同盟者的结局涂上了戏剧性色彩。九五何至于如此大悲大喜、先哭后笑呢?

      师:这场战争涉及六二、九三、九四、九五四方,关键在于对唯一的阴爻六二的争夺。九五阳刚中正,与六二是同心相应的天然同盟者;但由于九三、九四横梗其间,割断其联系,使得九五不能与相应者相遇,所以为之痛哭。但是九五毕竟是刚健有力的,尽管九三伏兵于林莽,九四登上城墙进攻,九五仍然决心为正义一战。也许是由于“哀兵必胜”吧,同时也由于九五以中正之道作为行事原则,大军顺利地克服了一切阻碍,终于得以与同盟者六二相遇。这又使得九五破涕为笑。

      徒:这样看来,九五的先哭后笑是非同平常的,也正反映了它与六二的特殊的感情联系。

      师:“同人”之道重在求心之同。心同意同,不用强求而自同。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译文]上九,在郊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译文]《象传》说:在郊外与人和同,说明求大同之志还没有实现。

      [提示]再次强调广泛地与人和同的重要性。

        

      徒:你在前面说过,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是野。上九是同人卦最靠外面的一爻,仅仅是“同人于郊”,还没有达到“同人于野”的地步。

      师:上九在与人和同的宽泛性上犹有欠缺,还没有做到我同天下之人,天下之人也来同我,求天下大同之志还没有实现。所以卦辞指出“同人于野”为“亨”,而本爻的“同人于郊”仅仅可以“无悔”罢了。

      徒:从本卦六爻看,都没有达到卦辞中所提出的理想要求。无论是同人“于门”、“于宗”、“于郊”,都有所不足,更不用说那些“伏戎”、“乘墉”、“大师克”的争夺行为了。

      师:由此可见,在行“同人”之道时,以天下为怀、求天下至公的大同,是极其不容易的。与人和同时最容易挟杂私心,这就是孔颖达所说的“易涉邪僻”,所以卦辞特别告诫说“利君子贞”。在现代人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与人和同的协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徒:卦辞强调了“同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和理想境界,固然令人向往;爻辞更通过“同”与“争”的矛盾中,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行“同人”之道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从中引申出若干可思、可感、可行、可戒之处,这些都是从前人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结晶品,也很值得认真玩味啊!

      关键词(Tags): #易经#同人卦
      • 家园 否卦天下大乱,于是豪杰并起,受天命者应招揽同人,共济大事

        天德健,为君;火德丽,为众。

        乱世群雄并起,若要成大事,必觅同路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于野,盖因泰极否至,君子否塞,隐于野,故同人于野,起用贤德方是正道。而同人之意,在涉大川某大事,故受命君主利贞,无此志向者则非同人。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最初的伙伴都是自己的同里乡亲,此处门并非家门而是里门,一个村落或者村社,如刘邦手下灌夫、樊哙,现代意义就是老乡。无咎者,事业之初,群策群力,团结一心尔。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宗庙,家族。此处阴爻中正,理应无咎,但同宗者私多过于公,必有上攀君主依仗权势之阴小,故悔吝之生也有端。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事业初期,崭露头角,但就依靠乡里宗亲难免势单力薄,故伏戎于莽不漏痕迹,而升其高陵窥探时机,乃至多年时机尚未到来。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此处亦小试牛刀,试探性的打开局面,虽未克攻,却已然乘其墉,有相当的把握,故九五一鼓作气而局面初成。

        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号眺,战也,后笑者,胜也。经过前期试探,九五一战而捷,与更多同道相会。如刘备之投袁曹联盟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同人于郊者,围城而攻,势如破竹,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 家园 【文摘】12.否卦——论处乱世之道

      坤下乾上

      ---------

      ---------

      ---------

      --- ---

        --- ---

      --- ---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译文]否卦象征闭塞: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否:音pi,闭塞。匪:非。)

      [提示]提出阴阳背离、天地闭塞的卦旨。

        

      徒:泰极否来,所以泰卦之后是否卦。“否”的含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师:“泰”为通泰,“否”为闭塞不通。“泰”是阴阳交会、天地通泰而万物生长之象,是盛世的象征;“否”是阴阳不交、天地闭塞而万物不生之象,是乱世的象征。

      徒:泰、否构成一组。“泰”的卦象为乾下坤上,“否”的卦象为坤下乾上,卦象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吗?

      师:是的。“否”卦坤下意味着地之阴气沉降而不上升,乾上意味着天之阳气升腾而不降落。这样,阴阳二气反向运动,分离而不相交接,由此而造成天地闭塞不通,这就是“否”。乾、坤两卦经过多次变化而形成泰、否两卦,泰否是乾坤运动的两种主要形态,其区别就在于乾阳与坤阴的交与不交,交则为通、为泰,不交则为塞、为否。闭塞不通非人间之正道,当然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

      徒:这样看来,“大往小来”就是指天之阳气(“大”)往上升(“往”),地之阴气(“小”)向下降(“来”)的阴阳分离的运动,这与泰卦的“小往大来”正好相反。

      师:这正是对于阴阳不交、闭塞不通而致“否”的说明。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译文]《彖传》说: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不能交接,以致万物生长不能畅通,君臣上下不能交互,以致天下不成为邦国。阴在内,阳在外;柔顺者在内,刚健者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这说明小人的邪道日益滋长,君子的正道日渐消亡。

      [提示]解释卦辞。

        

      徒:否卦与泰卦的《彖传》,句型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内容完全相反。

      师:否卦卦象所显的卦理,恰好是泰卦的反面。可以参照泰卦《彖传》加以理解,不用多讨论了。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译文]《象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合,象征闭塞。君子因此收敛才德以求避难,不可以禄位为荣。(辟:避。)

      [提示]指出君子在乱世应如何自处。

        

      师:阴阳失常,上下不交,天地闭塞,这是乱世的象征。君子处于乱世,显露才德必然遭嫉而受到迫害,所以要求有才不露,有德不显,超然于荣禄之外,以求逃避危难。这与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精神是一致的。古人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徒:孔子确实说过与此类似的很多话,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是儒家对待“出”与“处”问题的准则,其中包含着古代哲人特有的智慧,对中国文人的社会心理影响极大。

      师:否卦六爻,下三爻谈阴柔者如何“处否”,也就是在否闭之时如何自处;上三爻谈阳刚者如何“济否”,也就是如何转否为泰。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

      [译文]初六,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君子守持正道可获吉祥,亨通。(茹:连茹,根系相连。彙:音hui,同类。)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守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君子仍然不忘上应阳刚。(君:指阳刚之爻。)

      [提示]小人连类趋进之时,君子要自守正道。

        

      徒:泰、否两卦初爻都说“拔茅茹,以其彙”,不同的是下文,泰卦为“征吉”,否卦为“贞吉”。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师:泰卦的初九处于上下通泰之时,引导同类三阳爻上行,与三阴柔相应,当行而毅然前行,所以称为“征吉”。而否卦的初六却处于上下否塞之时,虽然与九四本来有正应关系,但由于“否”之时上下隔绝不通,这时就应该自守于本位不动才是。可是初六以阴质处于阳位(第一爻是阳位),是个急功近利、轻举妄动的“小人”,于是像“拔茅茹”一样带动三阴爻,连类而向上趋进。值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应该坚持守正不动,当守而决然自守,可保平安,所以称为“贞吉”。不仅固守而已,同时也是等待事态的变化,以求发展,以利通达,目的仍然是达到与上卦的阳爻相交相应,实现阴阳交济,所以《象传》说“志在君也”。

      徒:就是说,初爻处于否塞刚刚开始之时,事态还不可能转化;阴阳阻隔,还没有通达的条件。但此时君子心中并没有忘记与阳刚之君相应,自守正道以求安吉,正是为了待机而动,化否为泰,在君臣际会中实现阳阴交泰。

      师:你说得很好。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译文]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得吉。大人闭塞,可获亨通。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闭塞,可获亨通,说明君子不与群小混乱在一起。

      [提示]小人道长之时,君子要安于闭塞。

        

      徒:六二以柔爻居阴位,而且处于下体之中,有至顺之象。这也是一个“小人”吗?

      师:这是一个善于用柔顺手段包容奉承九五之君的小人。本爻象征小人处下,施展其阿谀奉迎的伎俩,以巴结上司,笼络君子。这对于小人来说是吉利的,因为小人的那一套往往能够得手。值此小人得意之秋,君子如何自处呢?

      徒:君子处此,应该甘居否塞的困境,以缓求未来的亨通,这就是“否亨”,对吧?

      师:对了。君子此时要擦亮眼睛,划清界限,不受那群闹闹嚷嚷、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迷惑。此时需要的是洁身自好,我行我素,杜门闭户,守正不阿。总之,要自甘寂寞,安于闭塞,藏器待时,这就是君子安于“否”而求“亨”的“否亨”之道。也正是孔老夫子“无道则隐”、“邦无道则愚”的处世哲学。这才是“大智之愚”,是与小人们的小伎俩、小聪明、小鬼点子不可同日而语的。

      徒:看来君子的“否亨”之道,关键在于不与群小同流合污,所以《象传》着重提出“不乱群”的告诫。

      师:处“否”之时,社会失常,世风邪恶,上下不能以正道交往,小人乘机活跃,混水摸鱼,大获其利。君子与小人本非同类,此时决不能“乱群”,不能受小人的笼络误入邪途,不能受私利的诱惑丧失本心,以致堕入狐狗之群。孔子作《象传》至此,不能不发出警告。君子此时要立定脚跟啊!

      徒:我不禁想起郑板桥题画崖头竹丛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君子处“否”之时,是需要这种倔强精神的。

      师:禅家也有诗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君子处“否”之时,也需要宗教修行家的这种定性。

        

      六三,包羞。

      [译文]六三,因包容而蒙受羞辱。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因包容而蒙羞,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小人会因包容奉承而蒙羞。

        

      师:六三的爻辞和《象传》十分简要:包(容)——(蒙)羞——位不当。之所以包容而蒙羞,其根源在于“位不当”。

      徒:六三处于上下体之间,迫近于上;而且又以阴质居于阳位,不中不正。的确是“位不当”。

      师:可见六三是个地位较高而又不中不正的小人,秉性浮躁。当社会政治失常的否塞之世,它不能像“君子贞”那样安守正道。为了飞黄腾达,它急于高攀,通过与上九在形式上的相应的关系,以媚态包容奉承上九。但是上九是正人君子,严守“君子贞”的处“否”之道,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六三徒然蒙受羞辱而已。

      徒:一般人都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吧。尤其是当权者,总有一批人在鞍前马后巴结讨好。

      师:倒也有不吃这一套的人。据历史记载,有这么一件事。北宋宰相寇准在中书省会餐时,胡须不小心沾上了汤水。寇准的部属丁谓是个喜欢逢迎的小人,连忙上前给“寇大人”擦拂胡须。寇准很看不惯这种嘴脸,当即加以责备,弄得脸皮很厚的丁谓竟也羞愧万分。后世称逢迎讨好为“拂须”,就是从这件事来的。

      徒:这真可以说是“包羞”了。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译文]九四,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同类相互依附,都能受福。 (畴:即“俦”,同类。离:即“丽”,依附。祉:福祉。)

      《象》日:有命无咎,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说明九四的济否之志得以施行。

      [提示]转否为泰要顺应客观规律。

        

      徒:这里所说的“天命”是什么?

      师:“天命”就是固有的客观规律。泰极转否、否将转泰的变化规律,及是天之所命,是天道的体现。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利用恰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地推动转否为泰。宋代哲学家朱熹有一首《泛舟》诗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时机不成熟,那是“枉费推移力”的。客观机遇具备了,便有水到渠成之妙,转否为泰只在指顾之间。

      徒:这可以说是,因风吹火,费力不多。不过,目前已经到了由否转泰的时候了吗?

      师:差不多了。九四正处在否塞过中、将要转为通泰的时候,实行转否为泰的时机已经到了。九四以阳刚之质居于阴位,也有此魄力适时地扭转乾坤,此时行动,是顺应“天命”而行,当然不会有过错。同类的三阳爻互相依附,齐心协力,成此大功,都会一齐受福。这就是“有命无咎,畴离祉”之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译文]九五,休止闭塞局面,大人可获吉祥。会灭亡,会灭亡!终于像系于桑树丛上一样牢固。(苞:丛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的吉祥,说明九五居位中正得当。

      [提示]转否为泰时要居安思危。

        

      徒:否卦发展到九四,“否”开始向“泰”转化;发展到九五,闭塞不通的局面应该休止了,“休否”的时候到了。“大人”,无疑是指九五而言。

      师: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尊,值此否将转泰之时,以消除闭塞状态为己任。可以说是既得其时,且有其德,又居其位。话虽如此说,此刻毕竟还没有完全摆脱否境,要将休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君子仍应有戒惧之心。

      徒:所以心中要常常自警:会灭亡,会灭亡!以免掉以轻心。惧危则安。正因为有危亡之感,警钟常鸣,才能得到“苞桑之固”。

      师:所以,《系辞传》中引证了本爻爻辞说明这样的道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徒:“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在事业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愈要防止败亡。这种思想确实是《易经》中的精华,对后人产生过颇为深刻的影响。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译文]上九,倾覆闭塞的局面。有起先的闭塞,才有最后的欣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译文)《象传》说:闭塞的终极,必然倾覆,怎能长久呢!

      [提示]否极泰来,既是自然规律,也有人事作用。

        

      徒:否卦发展到上九,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否塞必然转为通泰。岂有长闭不通之理?所以《象传》强调指出:“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师:“否终则倾”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否终将倾之时,要因势乘机而动,主动地去“倾否”,不可被动等待。所以爻辞讲“倾否”而不讲“否倾”,是有深意的,强调了“否”之所以“倾”,人事的力量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否闭局面发展到极点时,不须人力就会自然地倾覆。从上九看,它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居于乾体之上,积累乾健之质至于极盛,确实具有刚健勇猛、无坚不摧之力。所以,当否塞穷极之时,它能够乘时而起,一举倾覆否塞局面。

      徒:“先否后喜”四字也很可玩味,大有苦尽甘来的乐趣。没有先前的闭塞之苦,又哪有后来的“倾否”之喜?爻辞以此嘉勉人们在困境坚持奋斗,争取最终的胜利。有道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师:“泰”与“否”的处境都是人生所常常经历的。“否”在哲理上体现于对立面之间的不相协调,即阴阳不交、上下不和,形成闭塞不通的局面。下卦三爻皆阴,象征小人用事,胡作非为,君子此时要安于闭塞,守正而慎行。因为转否为泰的时机还未到,故下三爻只谈“处否”之道。上卦三爻皆阳,象征君子顺应否将变泰的客观趋势,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积极而又谨慎地行事,促使转否为泰的局面的实现。这就是上三爻所谈的“济否”之道。

      徒:于胜利前进时防倾覆,在艰难困苦中复安康,这就是泰、否二卦所给予人生的积极启迪。而泰与否的互相转化的理论,更为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实用价值很高的思维方法。

        

        

      [另注:此文认为小人指不道德的人,大人指有德君子。泰是通泰,是好;否是闭塞,是不好。也有文认为小人指阴,大人指阳。阴长阳消,是“否”的自然状态。有泰就有否,泰和否都是自然现象,无所谓好坏之分。]

      关键词(Tags): #易经#否卦
      • 家园 泰久则否,否极则泰复,阴阳乾坤之动于此为徵

        承平日久,天命转徙,君昏臣佞,小人蜂拥。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

        天命不再,昏君当道,贤人隐退,小人蜂拥而起,专权做势,同沾福禄。

        天有命,而贤人难觅,故昏君拔小人而与同俦,小人得福禄同沾。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泰卦君子以诸德相尚,否卦小人不畜文德,故无论是与非皆纵容奉承,佞臣受宠当权,君子倍受磨难,然能亨,畜德知命之故。如东坡数遭贬迁,终能有所成就而自得于心,守道不疑之故也。

        六三,包羞。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作孽日久,阿谀奉承终有露馅之时,虽富贵亦为人不齿。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天命还没开始转移,但君主已经招揽小人与之权势、赏赐。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天命还没有转移,君主当权,小人左右逢迎不亦乐乎,还不到灭亡的时候。

        不亦乐乎终有乐不思蜀的时候,来看上九: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终于天命转移了,秦王束手、楚人一炬。

        然后只是一时之喜,因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时代马上就来了。

    • 家园 【文摘】11.泰卦——论阴阳交泰

      乾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乾下

          ---------    

        

      泰:小往大来,吉亨。

      [译文]泰卦象征通泰: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小:指阴。大:指阳。)

      [提示]提出阴阳相交而通泰的卦旨。

        

      师:谨慎地践履,事情一定会通泰,所以履卦之后是泰卦。泰卦论述的是保持事物通泰的哲理,历来很受重视。

      徒:怎样才算是通泰呢?

      师:阴阳相交,必然通泰。阴阳代表万事万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但处于对立状态,也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阴阳相交”。在《易经》的概念中,乾为天、为阳、为大,坤为地、为阴、为小。天之阳气下降(如云气冷却下降为雨),地之阴气上升(如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二者必然相交,因而阴阳和畅,万物生长。随后阳气再上升,阴气再下降,再度相交,如此阴阳循环升降而交泰。这就是阴阳相交的通泰之象。所以泰卦乾在下、坤在上,这既是阴升阳降的结果,又是阳升阴降的前兆。卦辞说“小往大来”,就是说阴气(“小”)往上升(“往”),阳气(“大”)向下降(“来”)。阴阳二气交泰,当然是吉祥而亨通的。

      徒:泰卦强调了“交”而后“泰”的义理。

      师:卦辞表述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彖传》则由此推论社会人事的道理。《易经》总是先明于天之道,再察于民之政。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译文]《彖传》说:通泰,意味着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这是由于天地之气交和使得万物生生不息,上下尊卑交和使得人们的意向一致。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里把卦辞中的“小往大来”解释得很清楚。事物的通泰,就在于“天地交”和“上下交”而产生的“通”和“同”。

      师: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云行雨施,万物生成,这是大自然的通泰;上下意见沟通,协调一致,是国家或社会的通泰。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译文]阳在内,阴在外;刚健者在内,柔顺者在外;君子在内,小人在外。这说明君子的正道日益滋长,小人的邪道日渐消亡。

      [提示]补充卦义。

        

      徒:每一卦都有上下二体,下体为内,上体为外。泰卦是乾下坤上,阳刚在内,阴柔在外。

      师:阳刚代表君子,阴柔代表小人。就是说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当“泰”之时,“小往大来”,阴柔者“往”于外,处于消亡的过程;阳刚者“来”于内,处于积累的过程。总之,“泰”的特点是阳长阴消,利于君子而不利于小人。

      徒:君子之道占上风,小人之道在下风,总的趋势是正气压倒邪气。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文]《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要调理实现天地交合的大道,辅助扶持适宜于天地化生的事,以此保佐百姓。(后:君主。财:裁。左右:佐佑。)

      [提示]天地交泰之道在政治中的应用。

        

      师:对君主来说,观此天地交泰之象,就要体会大自然的道理,在施政实践中顺应阴阳协调、上下交泰的规律行事,才能保国安民,实现天地之道。

      徒:《易经》总是把抽象的哲理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人生的活动中。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译文]初九,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前进可获吉祥。(茹:连茹,根系相连。橐:音hui,同类。)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前进可获吉祥,说明初九志在向外进取。

      [提示]一阳始泰,诸阳皆泰,连类并进。

        

      徒:茅草的根在地下是相牵连的,拔出一根茅草,必定连带拔出同一根系的其他茅草。爻辞描述这一现象,当然是一种比喻,不过终究使人茫然,不知所云。

      师:初九以阳爻居阳位,处于下卦之初,刚健好动,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它首先上行,与六四相应。这就带动了它的同类九二、九三也都上行,分别与六五、上六相应。所以《象传》说“志在外也”,这就好像拔起了一根茅草,连带出同根同类的其他茅草。

      徒:就是说,初九与其同类九二、九三都有外应,志在上行,一阳动而三阳皆动。

      师:是的。值此天地交泰之时,阳气盛长,一阳始泰,诸阳皆泰,宜于进取,皆得吉祥。君子要像“拔茅茹”一样,连类而及其他,不仅自己上进,还要带动自己的同类一起前进。

      徒:既然“泰”是“君子道长”之时,当然也就出现君子并进之象。

      师:君子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同心同德,相从而动以求进取。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译文]九二,有包容荒秽的胸襟,可以涉越大河,不遗远遐,不结朋党,能够辅助中道而行的君主。(冯:涉越。亡:无。尚:佑助,配合。)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有包容荒秽的胸襟,能够辅助中道而行的君主,因为九二光明正大。

      [提示]指出治理天下以致太平之道。

        

      徒:九二以阳刚居柔位,得下卦之中,上与六五正应,看来是颇有吉相的。

      师:九二确实有不少优越条件。以刚爻居柔位,是为内刚外柔,内心刚毅果敢,外表柔和宽大,这是很优秀的品格。得中,能以中道行事。上应六五,是君臣相得之象。总之,当世道安泰之时,九二可以说是“治世能臣”的象征。

      徒:记得《三国演义》中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大喜。九二既然有这样非凡的素质,在具体表现上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师:爻辞指出了九二的四大特点。一是“包荒”。它能够大度包容,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切反面的东西都能容得下。甚至能够包容荒秽小人。

      徒:这一点果然了不起。包含宽容,含垢纳秽,十分不容易。无此胸襟也就做不成大事业。

      师:二是“用冯河”。做成大事,不但要有胸襟,还要有气魄,要有刚决果敢、徒涉大河的勇气。所以,“包荒”之德和“冯河”之勇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外柔”,后者是“内刚”。

      徒:曹孟德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意,曾作《短歌行》述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谓兼而有之矣!

      师:三是“不遐遗”,四是“朋亡”。这也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既不遗弃远贤,又不结党营私。九二之所以能够这样,《象传》指出其原因是“以光大也”,因为它的心迹光明、度量宏大。

      徒:远者不弃,亲者不昵,这真是理想的“治世能臣”。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去治理,又何愁不致太平呢!

      师:它与六五这个守持中道的君主相配合,正是“泰”之道大行于天下的象征。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译文]九三,没有总是平地而不化为险坡的,没有总是前进而不返回的。不忘艰难,坚持正道,可以避免过错。不必过分忧虑,要以诚心相信本爻哲理,自有福庆食享俸禄。(陂:音pi,斜坡。恤:忧虑)。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译文]《象传》说:没有总是前进而不返回的,说明九三正处在天地交接的边际。

      [提示]处泰而防否,可以避害。

        

      徒:“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已经成了著名的警句,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正、反互为转化,泰极成否,否极泰来。

      师:九三正处在泰卦上下二体乾坤的交接处,这里正是《象传》所说的“天地际”,是阳刚极盛的临界点,也是由阳转阴的转折点。因此,九三特别要注意处“泰”而防“否”,防止“通泰”转化为“否塞”。

      徒:因为有平就有坡,有往就有来,有“泰”就有“否”,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师:九三当此“通泰”有可能向反面转化之时,重要的是知“艰”而守“正”,以求“无咎”。过分忧虑是无济于事的,要真诚地相信本爻所表述的哲理,坚持以此为准则行事,不仅可以避害,而且自有福庆降临。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译文]六四,翩然下降,虚心求阳,连带着它的近邻。它们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地下求阳刚。(翩翩:相随飞翔貌。不富:指阴虚不实,不自满。以[其邻]:和,同,带着,率领。以[孚]:而。)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诫以孚,中心愿也。

      [译文]《象传》说:翩然下降,虚心求阳,因为上卦各爻都阴虚不实。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因为内心有应下的意愿。

      [提示]阴爻虚心应下,以实现阴阳交泰。

        

      师:泰卦六爻,三阳爻在初九的带动下连类并进,上升求阴;三阴爻则在六四的带动下相从而行,下降求阳。这就形成了上下交泰的局面。

      徒:所以三阳爻像拔茅草一样牵连向上,三阴爻像鸟飞落一样翩然同下。这两个比喻相映成趣,十分生动。不过,为什么六四能够在三阴爻中起这样的带头作用呢?

      师:六四以阴爻居阴位,处于上卦之初,柔顺谦虚,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初九等三阳爻上升求阴,它首先下降与初九相应。这就带动了它的近邻六五与上六也都相随下降,分别与九二、九三相应了。而三阴爻都是阴虚之质(“不富”、“失实”即指此而言),所以当三阳上升求阴之时,三阴都能以虚怀若谷,下应阳刚,无须相互告诫,不约而同地连翩并降。这样,就实现了阴阳合德,上下交济,呈现出一派“通泰”气象。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译文]六五,帝乙嫁出少女,以此得福,大吉。(帝乙:商代帝王。归:女子出嫁。妹:为少女之称。祉:福泽。)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此得福而大吉,说明六五以中道实行应下的心愿。

      [提示]居尊而下交,是“泰”之道大成的象征。

        

      徒:“帝乙归妹”,这个典故我略有所知。帝乙是商纣王之父,史称殷高宗。帝乙把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当时的西部诸侯姬昌,称为“帝乙归妹”。古人称少女为“妹”。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师:帝王的千金是十分尊贵的,仍然需要屈尊下嫁给贤臣,才能获得福祉。爻辞借用这一典故,说明六五以阴爻居上体之中的君位,位尊而性柔,能够屈己之尊与下体的阳爻九二相应,以助成阴阳交泰的实现,这是莫大的吉祥。

      徒:《象传》的补充说明也很有深意。六五屈尊而下交并不是勉强的,而是“中以行愿也”。由于它能依中道而行,深知与九二上下交济的必要;为了实现应下的愿望,它主动、自觉地屈尊而下交于九二。假如这位金枝玉叶的帝女委屈而勉强地降格下嫁,就不可能有夫妻和美的生活,阴阳交泰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出现。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译文]上六,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这时不可兴师动众,要发布自行贬抑的文告。即使坚持正道也难免遗憾。(复:覆。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邑:挹,贬损。告命:诰命,文告。)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译文]《象传》说:城墙倾覆在干涸的城沟里,说明天命到了由治转乱的时候了。

      [提示]指出泰极否来之时如何应变。

        

      徒:“城复于隍”,很不吉利!这是大变乱的象征吧?

      师:上六在泰卦的终结处,“泰”的终结就是“否”的开端,这就是“泰极否来”的道理。“城复于隍”正是由泰返否的象征。城墙本来就是挖掘城沟中的泥土累积而成的,好比“泰”的局面是由长期的艰难辛苦积累而成的;现在城墙倒了,墙土又填塞在原来取土的城沟里,又回到了原地,比喻到达了“泰”的终极又复归于“否”。这样,泰卦的上坤必然返回到下面,变成坤下乾上的否卦。“通泰”于是转为“否塞”。

      徒:“城复于隍”,原来含有如此深长的哲理意味。这真是一大悲剧,难道无法避免这个不幸的结局吗?

      师:十分遗憾,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所以,《象传》指出这时由于天命到了由治转乱的时候了(“其命乱也”)。“天命”变了,该当如此。

      徒:就是说,泰极否来,归根结底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师:是这样。不过,可以安慰你的是,“否”也并不会永远“否”下去,“否”之极仍然要复归于“泰”,这又是“否极泰来”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记得雪莱的这句诗吧?

      徒:这是“历史循环论”吗?

      师:历史正是在循环变化中不断地前进,在螺旋运动中不断地上升的。

      徒:这就是说,“泰极否来”毕竟是事物的发展链条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师:我们认为是这样。所以,当泰极否来之时,即使坚持正道而行,也难免于遗憾,这就是爻辞中“贞吝”二字的含义。

      徒:那么此时应该怎样地守正以应变呢?

      师:作为统治者来说,当此患难之秋,要认识历史趋势的必然,兴师动众已经无济于事,动用武力只有更加坏事。因为泰极而否,众心已变,难以力争,否则只有增加灾难。所以爻辞首先提出的告诫是“勿用师”。其次,要发布文告,表示引咎自责。古时帝王下“罪己诏”,原先就是出于这种精神。

      徒:上六所处的局面太凶险了。

      师:这是警告那些居安而不知思危者,不要忘记泰极而否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如此。其中饱含“处泰虑否”的鉴戒意义。

      徒:其实九三爻辞中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已经有了由泰变否的预兆了。

      师:如果对此预兆视而不见,发展到了上六阶段,泰变否已经由可能变为现实,形势就更加严峻,就不容你视而不见了。

      徒:九三与上六两爻的内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显示出《易经》爻象、爻理的严密性。

      师:不仅如此,在泰卦六爻中,下面的三阳爻与上面的三阴爻都是两两对应的,必须联系起来思考。因为泰卦正是以上下交济、刚柔应合阐明事物的通泰之理,以乾坤阴阳、相反相成构成对立面的辩证统一;所以,全卦的六爻无不上下相对,互文见义。初九与六四对应,为“泰”之始,象征阴阳交济的开始,初九与其同类三阳爻上升,如拔茅之连菇;六四与其近邻三阴爻下降,如飞鸟之连翩。九二与六五对应,为“泰”之中,是阴阳交泰理想境界的象征,九二如大臣尽其职以事君,六五如人君降其尊以任臣。九三与上六对应,为“泰”之终,是阴阳错乱、泰极否来的象征,九三标志着平变为坡,已示征兆;上六意味着城复为隍,终成事实。

      徒:可见,成泰不易,保泰更难。所以孔子告诫说:“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

      师: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治乱、泰否的演变,早就有了宏观认识。《诗经》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正是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变化的形象写照,可与本卦所述的“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城复于隍”互为印证。其中的深沉哲理,是值得反复领悟的。

      关键词(Tags): #易经#泰卦
      • 家园 履而后君臣相得之泰

        辅臣经过谨慎追随之履,君臣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继而一同创立局面。

        辅臣既有品德又能谨慎从事,大得君主信任支持,故而君臣相得,一起开创基业。

        泰:小往大来,吉亨。

        小者臣,大者君,君臣互相接近(逐步信任),吉祥顺利。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彙,汇聚。将可用的人才从人群中提拔出来,连带了很多人才,因为他们汇聚在一起,此兆吉祥。

        并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是同类相吸,同声相应。曩者刘备拔徐庶于野,遂有走马之荐,岂非泰之初兆?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包荒,大度之能臣;冯河者,勇猛之战将;不遐遗,思深远之学士;朋亡,不党之德者。此数贤者有助于君主之行泰。或曰辅臣有此数德,则宜于君主,亦可。能包荒,因君子畜德,故光大不为所侵。

        九二辅臣健于下,六五君主抚于上,此泰之所立。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有平则有坡,有往便有来,若有挫折坚守正道就是了。

        不必担忧君臣双方的诚信,对任何情况都能安然乐享。

        九三者,刚厉之臣,锋芒岂能无折,不必怨尤担心,坦然处之,坚持正道,会有平复之时。如东坡数造贬迁,终能有所成就而自得于心,守道不疑之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翩翩,往复狐疑,故不自信,在九三折臣与六五抚臣之间徘徊,有什么可担心的,还是坦诚信任得好。九三臣之已,六四君之初。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为社稷永故,君主终于决定下抚、厚待九二之贤臣。君臣相得,社稷安定。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承平日久,天命乃迁,既知天命之不归,宜回到自己的住处(或祭祀之处)向天祷告,自求多福,大动干戈荼毒百姓更加不可取。

        阴阳否泰,天之道,九三折臣,六五折君,折臣尚可待,折君其奈何。

        然后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岂尽是人心思变,天亦思变也。

    • 家园 【文摘】10.履卦——论慎行防危

      兑下乾上

          ---------    

          ---------  乾上

          ---------    

          --- ---    

          ---------  兑下

          ---------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文]履卦象征行走: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亨通。(咥,音die,咬。)

      [提示]提出慎行免祸的行为原则。

        

      师:履卦放在小畜卦之后,也自有它的道理。

      徒:两者的卦象是互为颠倒的。把小畜卦颠倒过来,就是履卦。这两卦是一组。

      师:两者卦名的含义也正好相反。“畜”是畜止、停止。“履”是履行、行走。不过都强调要小心谨慎,止是小心谨慎的止,行是小心谨慎地行。“履”为行走,引申为立身行事。履卦谈的是行为哲学,要求用礼节来规范行为,循礼而慎行。关键是小心谨慎,要像“履虎尾”那样地战战兢兢,就差不多了。

      徒:“履虎尾,不咥人”,这真是奇特的表述方式,给人的印象是难以忘却的。

      师:立身处事,不可大意,要有如履虎尾的危机感。紧跟着老虎尾巴走路,可以说是最危险不过的事了,然而老虎却不咬你。你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小心谨慎的功夫算是到家了,你干什么事都不会出乱子,虽危而无害。让我们继续研究下面的《彖传》,看看这种慎行功夫的要领是什么。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文]《彖传》说:行走,是指阴柔者行走于阳刚者之后。应该和悦地与阳刚者应合,这样就能够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这样行事是亨通的。(说:悦。)

      [提示]解释卦辞。以上、下二体解释卦名和卦义。

        

      师:《彖传》首先阐发卦名“履”字,“履”是指“柔履刚”而言,这是由履卦上下二体推演出来的。

      徒:履卦的卦体上乾下兑,乾在前行,兑跟其后。兑为柔、乾为刚,形成柔履刚之象,象征阴柔者蹑行于阳刚者之后,又犹如人蹑行于猛虎之后。

      师:这是很危险的事,必须慎行以防危,《彖传》提出一条行为准则:“说(悦)而应乎乾”。这条准则也由履卦上下二体推演而出。

      徒:这个推演过程也很简单明白。兑有和悦之义,上与乾刚相应,象征柔弱者以和悦的态度对待刚强者。这样,刚强者再猛再烈,也将被驯服。只要你不去捋虎须,不激怒它,而是顺着它的毛捋,它就不会咬人。

      师:这与《老子》中所说的“柔弱胜刚强”的哲理是一致的。这就是柔弱与和悦的妙用,也就是“兑”的妙用。这也正是“履”之道的要义。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译文]阳刚居中而守正,能够践履帝位而避免弊病,这才称得上正大光明。(疚:毛病。)

      [提示]补充卦义。

        

      徒:《彖传》所说的“中正”、“帝位”,看起来是指九五爻而言?

      师:正是。九五爻在这里成了上体三阳爻组成的“乾”的代表。九五不仅刚健,而又居中得正(居上体之中位为“居中”,以阳爻处阳位为“得正”),所以它能够用刚,而并不刚愎自用;以“九五之尊”登上君临天下的帝位,却能免除位高权重者常犯的毛病。这才算得上是正大光明的“明君”。

      徒:看来,九五虽有老虎之威严,却并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师:《彖传》揭示了履卦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兑”以“说(悦)而应乎乾”的方式“履虎尾”,一方面是“乾”以“中正”、“不疚”、“光明”的品格“履帝位”。二者的结合,才是“履”之道的完美体现。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译文]《象传》说:上为苍天,下为湖泽,象征循礼而行。君子因此辩明上下名分,端正百姓意识。(辩:辨。)

      [提示]指出“履”与“礼”的关系。

        

      徒:乾为天,兑为泽,是上天下泽之象。这与“履”有什么关系呢?

      师:上天下泽,象征着上下尊卑有别的“礼”的规范;而“履”,正是要求沿着“礼”的道路行走,依“礼”而慎重行事。“履”与“礼”就这样联系起来了。所以君子观察上天下泽之象,就要起到辨明上下的名分,端正百姓的意识。只要依靠“礼”的规范行事,就可以做到“履虎尾,不咥人”了。这是古人的政治行为哲学。

        

      初九,素履,往无咎。

      [译文]初九,以质朴的态度行事,继续前进必无过错。(素:朴素,质朴。)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质朴的态度行事而继续前进,说明初九能独自实行自己的意愿。

      [提示]初涉世事应以质朴的态度行事。

        

      师:履卦六爻,根据不同的主观特性和客观处境,分别陈述六种不同的处事类型。

      徒:初九属于处履之初,相当于一个人初涉世事,起步践履,刚刚踏上人生旅途。

      师:这时应该以质朴的态度实践人生,这就是“素履”。“素”是事物本质本色,没有虚饰。初入社会,做事应该本分自然,虽然未必得吉,起码可以没有过错。《彖传》进一步指出,初九能够一如继往地行“素履”之道,必须不受世风浇薄的影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以实现自己的夙愿初志,这就是“独行浮钡木?瘛?br> 徒:初九本性刚健,又以阳爻居阳位得正。它能行“素履”之正道,并且坚持初衷,并非偶然。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译文]九二,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译文]《象传》说: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九二没有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

      [提示]内心安静恬淡,道路自然坦荡。

        

      师:初九是刚刚踏上人生道路的旅客;九二则是在人生道路上安闲行走的旅客,被称“幽人”,安静恬淡的人。

      徒:九二的主客观条件都很好。首先,它以阳刚而谦居阴位,说明它刚而能柔;其次,它处于下卦之中,得中而不偏。

      师:所以,九二的内心是安恬清静的,前途是平易坦荡的。重要的是内在的自我修养,不因人间的纷争而扰乱自己的精神境界。方可得吉。

      徒:说到底,“不自乱”,外界谁也乱不了你。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译文]六三,独眼却自以为能看,跛脚却自以为能行。跟着虎尾行走被虎咬,有凶险。这是一介武夫,只可以效力于大人君主。(眇:一只眼盲。)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译文]《象传》说:独眼却自以为能看,根本谈不上能辨明事物。跛脚却自以为能行,根本不可能同他一起走路。有被老虎咬的凶险,说明六三的位置不当。一介武夫可以效力于大人君主,因为六三的心志刚强。

      [提示]以匹夫之勇盲目妄动是凶险的。

        

      徒:眇一目而强视,跛一足而强行,这是滑稽可笑的形象。《易经》中居然也有这样幽默风趣的片断。

      师:六三以阴爻居于阳位(第三爻为阳位),实质虚弱而盲目妄动,如此行事,一定要出问题。好比一个瞎子兼跛子,还自以为视力和脚力好得很,偏要上路乱闯,事情坏就坏在这里。这样稀里糊涂地踏上危机重重的旅途,怎能不被老虎咬伤呢?

      徒:六三所处的位置很危险,正在乾之下、兑之上,上下二体之间,是属于“多惧之地”。

      师:乾之下为“虎尾”,兑之上为“兑口”,六三夹在这里,当然是“位不当也”。它又既眇且跛,任意乱闯,不被老虎吃掉才是怪事!

      徒:九二是个闲适恬淡的“幽人”,六三却是个眇目跛足的“武人”。一个在安闲地漫步,一个在鲁莽地乱闯。这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倒也煞是有趣!

      师:像六三这样的人,虽然心雄万夫,实际上志大才疏,只是鲁莽行事、一味逞强的一介武夫,总要闹到人仰马翻才算完事。不过此种人才智虽弱而气刚胆壮,能够不顾一切,勇猛向前;如果把它置于大人君主的指挥之下,倒可以发挥它不怕危险的长处,以匹夫之勇,报效君主,暴虎冯河,死而无怨。“武人为于大君”,六三是堪当此任的。

        

      九四。履虎尾,嗍嗍终吉。

      [译文]九四,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保持恐惧谨慎,最终可得吉祥。(嗍嗍,音suo suo,恐惧貌。)

      《象》曰:嗍嗍终吉,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恐惧谨慎,终于吉祥,说明九四的进取之志得到实现。

      [提示]履危知惧可以化险得吉。

        

      师:从全卦看,上体“乾”是代表阳刚的老虎,六三紧跟在老虎后面,有“履虎尾”之象;从各爻看,上体“乾”的中爻九五是代表阳刚的老虎,九四紧跟在老虎后面,也有“履虎尾”之象。六三、九四,同履虎尾,三凶而四吉,这是何故呢?

      徒:依我之见,六三以阴爻处阳位(第三爻为阳位),是虚弱其内,刚强其外,以跛眇之身,鲁莽行事,必然凶险。九四刚好相反,以阳爻处阴位(第四爻为阴位),是内刚外柔,刚而能柔,内具阳刚之质,却能以阴柔的方式行事。所以它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小心翼翼,嗍嗍而行,自然不会出岔子,理应吉祥。

      师:说得好!九四内怀刚志,外示柔行,履危知惧,小心仔细,以恐惧谨慎之行,实现其锐意进取之志,所以《象传》称为“嗍嗍终吉,志行也”。可见九四实非等闲之辈,是有勇有谋之人。他与有勇无谋的六三也恰好形成对比。《易经》的爻旨常常在两两对比中得到更明白的显示。

        

      九五,夬履,贞厉。

      [译文]九五,刚决果断地行事,要坚守正道以防危险。(夬:音guai,决。)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译文]《象传》说:行事刚断果决,要守正防危,因为九五正处于帝位。(当:处。)

      [提示]主宰者要防止武断。

        

      徒:这一爻说到身居“帝位”的“九五之尊”了。

      师:九五以刚爻居阳位,又处于乾体之正中,《彖传》所说的“刚中正,履帝位”,正是指此而言。而本爻爻辞中却用了“厉”字,指出九五有危象。

      徒:《易经》总是善于从正面因素中找出反面因素,从大吉的事态中找出不吉的征兆。对于履卦的九五,大概也应该作如是观吧?

      师:一点也不错。九五以刚健中正而践履帝位;从上乾下兑的卦象看,像苍天一样高高在上,正面的众人都“说(悦)而应乎乾”。正因为如此,拥有绝对权威,行事果决而独断,这就是“夬履”。同时,由于以阳爻居阳位(第五爻为阳位),气质刚硬而处事方式也刚硬,过刚而不能以柔济之,英明刚决有余,兼听包容不足,主观武断,听不得不同意见,长此以往,必有危厉。

      徒:这正是当权者的大病,历来难免,令人慨叹!

      师:正因为如此,九五尤其要守正防危,不要忘掉“贞厉”二字。于“夬履”之时,行“贞厉”之道。当权者也应该像《尚书》中所说的那位:“心之忧危,若蹈虎尾。”

      徒:《新序》一书中记载孔子告诫鲁哀公说:“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以腐索(腐烂的绳子)御奔马(驾驭飞奔的马)。《易》曰‘履虎尾’,《诗》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这段话是值得玩味的。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文]上九,回顾行履的历程,考察凶吉的征兆,反身自省,大吉。(祥:凶吉的征兆。旋:转身,反身。)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译文]《象传》说:践履至终极,才可能获得元吉,这是大有福庆的事。(上:上爻,指履卦之终。)

      [提示]处履之终应该总结经验教训。

        

      徒:上九是履卦的最后一爻,处履之终,象征着到达了旅途的终点。这时候要回头看看所经过的历程,得失成败的情况,反身自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师:善始者必须善终。只有在践履至终极时,仍能作总结回顾,不怨天不尤人,反身求诸己,才算是最后完成了履之道。所以大吉总是在最后的时刻获得的,这就叫“元吉在上”。“行百里者半九十。”把慎行的精神贯彻始终,获得最终的“元吉”,才是大有福庆的事,才是履之道的圆满实现。

      徒:这样看来,履卦专论立身行事的哲理。

      师:履卦以践履比喻人生之途,以“履虎尾”这个中心意象突出强调慎行防危的行为哲学。履卦六爻,形象地展示了从履之初到履之终的六种情况,一一加以剖析,往往从正反两方面告诫,寓意深长。六爻中,初九居下守朴,九二心安意恬,九四履危知惧,九五果决持正,上九回顾反省,这五个阳爻,虽然气质刚健,都能善处其身,慎行防危,虽危无害;鲁莽妄动,难免凶险。履卦中对此又很多精深入微的缕析,很可以作为人生旅程中的行为守则。

      关键词(Tags): #易经#履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