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12.否卦——论处乱世之道

坤下乾上

---------

---------

---------

--- ---

  --- ---

--- ---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译文]否卦象征闭塞: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否:音pi,闭塞。匪:非。)

[提示]提出阴阳背离、天地闭塞的卦旨。

  

徒:泰极否来,所以泰卦之后是否卦。“否”的含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师:“泰”为通泰,“否”为闭塞不通。“泰”是阴阳交会、天地通泰而万物生长之象,是盛世的象征;“否”是阴阳不交、天地闭塞而万物不生之象,是乱世的象征。

徒:泰、否构成一组。“泰”的卦象为乾下坤上,“否”的卦象为坤下乾上,卦象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吗?

师:是的。“否”卦坤下意味着地之阴气沉降而不上升,乾上意味着天之阳气升腾而不降落。这样,阴阳二气反向运动,分离而不相交接,由此而造成天地闭塞不通,这就是“否”。乾、坤两卦经过多次变化而形成泰、否两卦,泰否是乾坤运动的两种主要形态,其区别就在于乾阳与坤阴的交与不交,交则为通、为泰,不交则为塞、为否。闭塞不通非人间之正道,当然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

徒:这样看来,“大往小来”就是指天之阳气(“大”)往上升(“往”),地之阴气(“小”)向下降(“来”)的阴阳分离的运动,这与泰卦的“小往大来”正好相反。

师:这正是对于阴阳不交、闭塞不通而致“否”的说明。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译文]《彖传》说: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不能交接,以致万物生长不能畅通,君臣上下不能交互,以致天下不成为邦国。阴在内,阳在外;柔顺者在内,刚健者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这说明小人的邪道日益滋长,君子的正道日渐消亡。

[提示]解释卦辞。

  

徒:否卦与泰卦的《彖传》,句型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内容完全相反。

师:否卦卦象所显的卦理,恰好是泰卦的反面。可以参照泰卦《彖传》加以理解,不用多讨论了。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译文]《象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合,象征闭塞。君子因此收敛才德以求避难,不可以禄位为荣。(辟:避。)

[提示]指出君子在乱世应如何自处。

  

师:阴阳失常,上下不交,天地闭塞,这是乱世的象征。君子处于乱世,显露才德必然遭嫉而受到迫害,所以要求有才不露,有德不显,超然于荣禄之外,以求逃避危难。这与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精神是一致的。古人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徒:孔子确实说过与此类似的很多话,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是儒家对待“出”与“处”问题的准则,其中包含着古代哲人特有的智慧,对中国文人的社会心理影响极大。

师:否卦六爻,下三爻谈阴柔者如何“处否”,也就是在否闭之时如何自处;上三爻谈阳刚者如何“济否”,也就是如何转否为泰。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

[译文]初六,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君子守持正道可获吉祥,亨通。(茹:连茹,根系相连。彙:音hui,同类。)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守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君子仍然不忘上应阳刚。(君:指阳刚之爻。)

[提示]小人连类趋进之时,君子要自守正道。

  

徒:泰、否两卦初爻都说“拔茅茹,以其彙”,不同的是下文,泰卦为“征吉”,否卦为“贞吉”。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师:泰卦的初九处于上下通泰之时,引导同类三阳爻上行,与三阴柔相应,当行而毅然前行,所以称为“征吉”。而否卦的初六却处于上下否塞之时,虽然与九四本来有正应关系,但由于“否”之时上下隔绝不通,这时就应该自守于本位不动才是。可是初六以阴质处于阳位(第一爻是阳位),是个急功近利、轻举妄动的“小人”,于是像“拔茅茹”一样带动三阴爻,连类而向上趋进。值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应该坚持守正不动,当守而决然自守,可保平安,所以称为“贞吉”。不仅固守而已,同时也是等待事态的变化,以求发展,以利通达,目的仍然是达到与上卦的阳爻相交相应,实现阴阳交济,所以《象传》说“志在君也”。

徒:就是说,初爻处于否塞刚刚开始之时,事态还不可能转化;阴阳阻隔,还没有通达的条件。但此时君子心中并没有忘记与阳刚之君相应,自守正道以求安吉,正是为了待机而动,化否为泰,在君臣际会中实现阳阴交泰。

师:你说得很好。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译文]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得吉。大人闭塞,可获亨通。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闭塞,可获亨通,说明君子不与群小混乱在一起。

[提示]小人道长之时,君子要安于闭塞。

  

徒:六二以柔爻居阴位,而且处于下体之中,有至顺之象。这也是一个“小人”吗?

师:这是一个善于用柔顺手段包容奉承九五之君的小人。本爻象征小人处下,施展其阿谀奉迎的伎俩,以巴结上司,笼络君子。这对于小人来说是吉利的,因为小人的那一套往往能够得手。值此小人得意之秋,君子如何自处呢?

徒:君子处此,应该甘居否塞的困境,以缓求未来的亨通,这就是“否亨”,对吧?

师:对了。君子此时要擦亮眼睛,划清界限,不受那群闹闹嚷嚷、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迷惑。此时需要的是洁身自好,我行我素,杜门闭户,守正不阿。总之,要自甘寂寞,安于闭塞,藏器待时,这就是君子安于“否”而求“亨”的“否亨”之道。也正是孔老夫子“无道则隐”、“邦无道则愚”的处世哲学。这才是“大智之愚”,是与小人们的小伎俩、小聪明、小鬼点子不可同日而语的。

徒:看来君子的“否亨”之道,关键在于不与群小同流合污,所以《象传》着重提出“不乱群”的告诫。

师:处“否”之时,社会失常,世风邪恶,上下不能以正道交往,小人乘机活跃,混水摸鱼,大获其利。君子与小人本非同类,此时决不能“乱群”,不能受小人的笼络误入邪途,不能受私利的诱惑丧失本心,以致堕入狐狗之群。孔子作《象传》至此,不能不发出警告。君子此时要立定脚跟啊!

徒:我不禁想起郑板桥题画崖头竹丛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君子处“否”之时,是需要这种倔强精神的。

师:禅家也有诗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君子处“否”之时,也需要宗教修行家的这种定性。

  

六三,包羞。

[译文]六三,因包容而蒙受羞辱。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因包容而蒙羞,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小人会因包容奉承而蒙羞。

  

师:六三的爻辞和《象传》十分简要:包(容)——(蒙)羞——位不当。之所以包容而蒙羞,其根源在于“位不当”。

徒:六三处于上下体之间,迫近于上;而且又以阴质居于阳位,不中不正。的确是“位不当”。

师:可见六三是个地位较高而又不中不正的小人,秉性浮躁。当社会政治失常的否塞之世,它不能像“君子贞”那样安守正道。为了飞黄腾达,它急于高攀,通过与上九在形式上的相应的关系,以媚态包容奉承上九。但是上九是正人君子,严守“君子贞”的处“否”之道,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六三徒然蒙受羞辱而已。

徒:一般人都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吧。尤其是当权者,总有一批人在鞍前马后巴结讨好。

师:倒也有不吃这一套的人。据历史记载,有这么一件事。北宋宰相寇准在中书省会餐时,胡须不小心沾上了汤水。寇准的部属丁谓是个喜欢逢迎的小人,连忙上前给“寇大人”擦拂胡须。寇准很看不惯这种嘴脸,当即加以责备,弄得脸皮很厚的丁谓竟也羞愧万分。后世称逢迎讨好为“拂须”,就是从这件事来的。

徒:这真可以说是“包羞”了。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译文]九四,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同类相互依附,都能受福。 (畴:即“俦”,同类。离:即“丽”,依附。祉:福祉。)

《象》日:有命无咎,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说明九四的济否之志得以施行。

[提示]转否为泰要顺应客观规律。

  

徒:这里所说的“天命”是什么?

师:“天命”就是固有的客观规律。泰极转否、否将转泰的变化规律,及是天之所命,是天道的体现。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利用恰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地推动转否为泰。宋代哲学家朱熹有一首《泛舟》诗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时机不成熟,那是“枉费推移力”的。客观机遇具备了,便有水到渠成之妙,转否为泰只在指顾之间。

徒:这可以说是,因风吹火,费力不多。不过,目前已经到了由否转泰的时候了吗?

师:差不多了。九四正处在否塞过中、将要转为通泰的时候,实行转否为泰的时机已经到了。九四以阳刚之质居于阴位,也有此魄力适时地扭转乾坤,此时行动,是顺应“天命”而行,当然不会有过错。同类的三阳爻互相依附,齐心协力,成此大功,都会一齐受福。这就是“有命无咎,畴离祉”之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译文]九五,休止闭塞局面,大人可获吉祥。会灭亡,会灭亡!终于像系于桑树丛上一样牢固。(苞:丛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的吉祥,说明九五居位中正得当。

[提示]转否为泰时要居安思危。

  

徒:否卦发展到九四,“否”开始向“泰”转化;发展到九五,闭塞不通的局面应该休止了,“休否”的时候到了。“大人”,无疑是指九五而言。

师: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尊,值此否将转泰之时,以消除闭塞状态为己任。可以说是既得其时,且有其德,又居其位。话虽如此说,此刻毕竟还没有完全摆脱否境,要将休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君子仍应有戒惧之心。

徒:所以心中要常常自警:会灭亡,会灭亡!以免掉以轻心。惧危则安。正因为有危亡之感,警钟常鸣,才能得到“苞桑之固”。

师:所以,《系辞传》中引证了本爻爻辞说明这样的道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徒:“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在事业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愈要防止败亡。这种思想确实是《易经》中的精华,对后人产生过颇为深刻的影响。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译文]上九,倾覆闭塞的局面。有起先的闭塞,才有最后的欣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译文)《象传》说:闭塞的终极,必然倾覆,怎能长久呢!

[提示]否极泰来,既是自然规律,也有人事作用。

  

徒:否卦发展到上九,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否塞必然转为通泰。岂有长闭不通之理?所以《象传》强调指出:“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师:“否终则倾”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否终将倾之时,要因势乘机而动,主动地去“倾否”,不可被动等待。所以爻辞讲“倾否”而不讲“否倾”,是有深意的,强调了“否”之所以“倾”,人事的力量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否闭局面发展到极点时,不须人力就会自然地倾覆。从上九看,它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居于乾体之上,积累乾健之质至于极盛,确实具有刚健勇猛、无坚不摧之力。所以,当否塞穷极之时,它能够乘时而起,一举倾覆否塞局面。

徒:“先否后喜”四字也很可玩味,大有苦尽甘来的乐趣。没有先前的闭塞之苦,又哪有后来的“倾否”之喜?爻辞以此嘉勉人们在困境坚持奋斗,争取最终的胜利。有道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师:“泰”与“否”的处境都是人生所常常经历的。“否”在哲理上体现于对立面之间的不相协调,即阴阳不交、上下不和,形成闭塞不通的局面。下卦三爻皆阴,象征小人用事,胡作非为,君子此时要安于闭塞,守正而慎行。因为转否为泰的时机还未到,故下三爻只谈“处否”之道。上卦三爻皆阳,象征君子顺应否将变泰的客观趋势,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积极而又谨慎地行事,促使转否为泰的局面的实现。这就是上三爻所谈的“济否”之道。

徒:于胜利前进时防倾覆,在艰难困苦中复安康,这就是泰、否二卦所给予人生的积极启迪。而泰与否的互相转化的理论,更为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实用价值很高的思维方法。

  

  

[另注:此文认为小人指不道德的人,大人指有德君子。泰是通泰,是好;否是闭塞,是不好。也有文认为小人指阴,大人指阳。阴长阳消,是“否”的自然状态。有泰就有否,泰和否都是自然现象,无所谓好坏之分。]

关键词(Tags): #易经#否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