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13.同人卦——论与人和同

离下乾上

    ---------    

    ---------  乾上

    ---------    

    ---------    

    --- ---  离下

    ---------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译文]同人卦象征与人和同:在原野与人和同,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利于君子坚持正道。

[提示]指出广泛地与人和同的积极意义。

  

师:“天下大同”是古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人类应该和睦共处。恩格斯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相互斗争,而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向自然作斗争时,人类就还没有进入自由的王国。“同人”这一卦专谈与人和同,是与“大同”理想的旨趣相通的。“否”是阴阳不交,“同人”是与人和同。“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被“同人”否定,所以在否卦之后是同人卦。

徒:请问怎样才算是“与人和同”呢?

师:能够与人同心同德、友好合作、共同为善,就可以算得上是行“同人”之道。重要的是要有“同人于野”的胸襟,这也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一个要点。在古代,“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才是“野”。同人的范围要扩大到最边远的地区,要同天下之人,这才是真正的“亨通”。所以,行同人之道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鸡肠狗肚、鼠目寸光之人是不能行同人之道的,也一定成不了大事业。

徒:无怪乎孟子赞扬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师:只有这样,才能够齐心协力地做大事业,同舟共济地涉越大川。这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二个要点——“利涉大川”。

徒:第三个要点看来是“利君子贞”了?这句话是《易经》中的“惯用语”,好像是到处都适用的套话。

师:不然,我们应该善于体会这句话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特定含义。与人和同并不都是有益的。狐朋狗党,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更常见的是,三朋四友,同其嗜好,甩扑克,搓麻将,夜以继日,虚耗光阴,这种“与人和同”难道不是要命的恶习吗?人们常常会互相鼓励、齐心协力做正事,人们也常常会相互影响、大伙一起做坏事。所以唐代儒家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

徒:的确说得很有道理。

师:因此,卦辞告诫说,与人和同,只利于君子坚持正道。这就不仅仅是一句套话,而显得意味深长。如果以小人之道自媚于世,纵然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亦非君子之所为与君子之愿为,这也不是真正的同人之道。总之,有些卦辞虽然看起来是简单而雷同的,由于出现在不同的“卦时”之中,所以其内涵仍然是丰富而多变的。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译文]《彖传》说:与人和同,由于柔顺者处于正位,守持中道,与上面的刚健者相应,所以能够和同于人。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六二是全卦唯一的阴爻,《象传》就以六二作为“同人”的主体,剖析六二的性质和地位,以解释“同人”二字。

徒:六二确实具有与人和同的一些必备条件。它以柔爻居于阴位,得其正位,而且又处于下体之中,象征着它有柔顺谦逊、能行中道等美德。同时,它还与居乾体之中的君位的九五相应,得到刚健者的有力配合。

师:这样,《彖传》首先指出行“同人”之道的三个条件:“柔得位”、“得中”、“应乎乾”。下文接着解释卦辞。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译文]同人卦,指出在原野上与人和同是亨通的,利于涉越大河,这说明刚健者的行动发挥了作用。

[提示]解释卦辞。

  

师:《彖传》的上文侧重于强调柔顺品格在与人和同之时的重要作用,这里则侧重于强调刚健品格在和衷共济、克服险阻时的决定意义。实行同人之道是为了齐心协力做成大事业,这时柔顺者必须得到刚健者的济助,否则将难以成功。

徒:《易经》中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的思想。以九五为代表的刚健者与六二相应,对于促成同人之道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禀性文明而又刚健,行为中正而又互相配合,这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与天下人的心志相通。

[提示]继续解释卦辞“利君子贞”。

  

师:这里又进一步从卦象入手,指出与人和同的君子应有的素质和行为准则。

徒:同人卦下体为离,象征文明;上体为乾,象征刚健,从中引申出君子应有的素质是文明而又刚健。同人卦的六二和九五两爻都居中得正而又相应,从中引申出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处事中正而又互相配合。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译文]《象传》说:天、火互相亲和,象征与人和同。君子因此要分析品类,辨别事物,以审异求同。(与:相与,亲和。类:动词,类析。)

[提示]指出与人和同要求同存异。

  

徒:同人卦上体为乾、为天,下体为离、为火。天与火有什么共同点,怎么会互相亲和呢?

师:的确,天与火的差异很大,可以说是绝不相同的两类东西。但是,在不同之中可以找出一点相同之处,就是天体在上,火的性质也是炎上的,这一点是相同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与人和同时,对万事万物要加以分类辨别,既找出异中之同,又不忽视同中之异。既求同,又存异,这是行“同人”之道时必须采取的科学态度。

徒:是啊,看不到异中之同,就无法与人和同;看不到同中之异,就会在不应求同的地方也勉强求同,其结果仍然是无法与人和同。

师:同人卦的六爻,揭示了行“同人”之道的各种复杂情况。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译文]初九,在门外与人和同,必无过错。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译文]《象传》说:刚出家门就与人和同,又有谁会怪罪呢。

[提示]与人和同要打破门户之见。

  

师:初九处于同人卦之始,象征刚出家门就与人和同。

徒:走出门外去与人和同,不分亲疏厚薄,这样做当然无人怪罪。这就超越了一门之内的狭隘关系,打破了门户之见。

师:再说,同人卦只有六二一个阴爻,五个阳爻都有与它和同的愿望。初九与位置相对的九四都是阳爻,不发生阴阳相应的关系;却与六二比邻,故刚出门就与六二相遇。这不是出于私意而主动求同,是不期而遇,不约而同,又有谁能去责难呢。本爻没有断定凶吉,凶吉要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而定,目前无咎则是毫无疑问的。

  

六二,同人于宗,吝。

[译文]六二,只与宗主和同,会有弊病。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译文]《象传》说:只与宗主和同,这是造成弊病的做法。

[提示]不可专与上司和同。

  

师:按照王弼的解释,“宗”是宗主,指九五而言。

徒:六二与九五两爻,分别居于上下二体的中位,一阴一阳,形成正应关系。它们相互和同,怎么会有弊病呢?

师:六二与九五正应,本来是好的,但是在同人卦中并不好。因为同人之道是广泛地与人和同。而六二却专攀高枝,专与处于君位的九五和同,置其他四阳爻于不顾,违背了卦辞所指出的“同人于野”的精神,有逢迎上司之嫌,其弊病是不言自明的。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译文]九三,伏兵在草莽间,登上高山观察敌情,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译文]《象传》说:伏兵在草莽间,说明九三的敌人刚强。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怎么能贸然行动呢?

[提示]不可以武力争夺同盟者。

  

徒:九三的爻辞形象生动,好像是讲军事。行“同人”之道怎么会打起仗来呢?

师:因为争夺同盟者而兵戎相见,也是常有的事。在本卦中,五个阳爻都想与阴爻六二和同。九三在六二之上,以刚乘柔,本应该可以与六二互相亲比的。但是六二舍近求远,专攀高枝,已与处于君位的九五结为秦晋之好,对于近在比邻的九三不予理睬,这就引起了九三的忌恨。上一爻说六二专应九五为吝,在这里果然体现出来了。九三以阳刚之质居阳位,又处于下卦之上而不得中,是个质刚而用刚、容易冲动的鲁莽之士。六二亲彼而疏此,使得九三咽不下这口气。它利用横梗于二、五之间的有利地势,埋下伏兵,意欲与九五一战,以争夺六二。

徒:为什么只是登高了望,终于三年也不敢交战呢?

师:了望敌情的结果,深感九五实力雄厚,自己不能匹敌,故一再迟疑,以至三年没有交战。从下文九五爻辞中可知,这场争夺同盟者的战争终于爆发,当然是以九三的失败而告终,这真是一场悲剧。

徒:想不到同人卦中竟然充满着火药味。

师:“同人”之中也有明争暗斗,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译文]九四,登上城墙,又自己退下不进攻,吉祥。(墉:城墙。克:能。)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译文]《象传》说:登上城墙,但从道义上考虑是不能发动进攻的。获得吉祥,是由于九四在陷入困境时能够回到正道上来。(反:返。则:准则。)

[提示]与人和同应以道义为准则。

  

徒:九四也参战了吗?

师:九四性刚,不中不正,又与初九不应,也想与唯一的阴爻六二亲近和同,却被九三像一堵城墙似地隔开,不能与六二相近。九四于是“乘其墉”,登墙攻击,也想以武力争取六二。

徒:为什么又停止进攻呢?

师:九四此举,当然也是违背“同人”之道的。九四质刚故能攻,居阴位则又能用柔,在攻而不胜,陷于困境之时,能够反躬自省,知道自己的行为于义不正,因此困而知返,退而不攻,回到了“同人”之道的准则上来。结果仍然是吉祥的。

徒:确实,强人所同,是违背“同人”之道的。

师:六二、九五是正应关系,具有天然的、感情上的联系。以武力夺取他人的正应,不仅有亏于道义,也是极不明智的。求人之同,首先是求心之同。以武力勉强于人,岂不是成了“强风情”的呆霸王了?

  

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译文]九五,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大军克服了阻碍,与同盟者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译文]《象传》说: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因为九五虽然中正而不能与六二相应。大军与同盟者相遇,说明九五克服了阻碍。(直:正。)

[提示]心同志同,就可以克服障碍,实现和同。

  

徒:九五爻辞为争夺同盟者的结局涂上了戏剧性色彩。九五何至于如此大悲大喜、先哭后笑呢?

师:这场战争涉及六二、九三、九四、九五四方,关键在于对唯一的阴爻六二的争夺。九五阳刚中正,与六二是同心相应的天然同盟者;但由于九三、九四横梗其间,割断其联系,使得九五不能与相应者相遇,所以为之痛哭。但是九五毕竟是刚健有力的,尽管九三伏兵于林莽,九四登上城墙进攻,九五仍然决心为正义一战。也许是由于“哀兵必胜”吧,同时也由于九五以中正之道作为行事原则,大军顺利地克服了一切阻碍,终于得以与同盟者六二相遇。这又使得九五破涕为笑。

徒:这样看来,九五的先哭后笑是非同平常的,也正反映了它与六二的特殊的感情联系。

师:“同人”之道重在求心之同。心同意同,不用强求而自同。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译文]上九,在郊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译文]《象传》说:在郊外与人和同,说明求大同之志还没有实现。

[提示]再次强调广泛地与人和同的重要性。

  

徒:你在前面说过,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是野。上九是同人卦最靠外面的一爻,仅仅是“同人于郊”,还没有达到“同人于野”的地步。

师:上九在与人和同的宽泛性上犹有欠缺,还没有做到我同天下之人,天下之人也来同我,求天下大同之志还没有实现。所以卦辞指出“同人于野”为“亨”,而本爻的“同人于郊”仅仅可以“无悔”罢了。

徒:从本卦六爻看,都没有达到卦辞中所提出的理想要求。无论是同人“于门”、“于宗”、“于郊”,都有所不足,更不用说那些“伏戎”、“乘墉”、“大师克”的争夺行为了。

师:由此可见,在行“同人”之道时,以天下为怀、求天下至公的大同,是极其不容易的。与人和同时最容易挟杂私心,这就是孔颖达所说的“易涉邪僻”,所以卦辞特别告诫说“利君子贞”。在现代人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与人和同的协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徒:卦辞强调了“同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和理想境界,固然令人向往;爻辞更通过“同”与“争”的矛盾中,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行“同人”之道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从中引申出若干可思、可感、可行、可戒之处,这些都是从前人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结晶品,也很值得认真玩味啊!

关键词(Tags): #易经#同人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