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11.泰卦——论阴阳交泰

乾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乾下

    ---------    

  

泰:小往大来,吉亨。

[译文]泰卦象征通泰: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小:指阴。大:指阳。)

[提示]提出阴阳相交而通泰的卦旨。

  

师:谨慎地践履,事情一定会通泰,所以履卦之后是泰卦。泰卦论述的是保持事物通泰的哲理,历来很受重视。

徒:怎样才算是通泰呢?

师:阴阳相交,必然通泰。阴阳代表万事万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但处于对立状态,也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阴阳相交”。在《易经》的概念中,乾为天、为阳、为大,坤为地、为阴、为小。天之阳气下降(如云气冷却下降为雨),地之阴气上升(如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二者必然相交,因而阴阳和畅,万物生长。随后阳气再上升,阴气再下降,再度相交,如此阴阳循环升降而交泰。这就是阴阳相交的通泰之象。所以泰卦乾在下、坤在上,这既是阴升阳降的结果,又是阳升阴降的前兆。卦辞说“小往大来”,就是说阴气(“小”)往上升(“往”),阳气(“大”)向下降(“来”)。阴阳二气交泰,当然是吉祥而亨通的。

徒:泰卦强调了“交”而后“泰”的义理。

师:卦辞表述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彖传》则由此推论社会人事的道理。《易经》总是先明于天之道,再察于民之政。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译文]《彖传》说:通泰,意味着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这是由于天地之气交和使得万物生生不息,上下尊卑交和使得人们的意向一致。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里把卦辞中的“小往大来”解释得很清楚。事物的通泰,就在于“天地交”和“上下交”而产生的“通”和“同”。

师: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云行雨施,万物生成,这是大自然的通泰;上下意见沟通,协调一致,是国家或社会的通泰。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译文]阳在内,阴在外;刚健者在内,柔顺者在外;君子在内,小人在外。这说明君子的正道日益滋长,小人的邪道日渐消亡。

[提示]补充卦义。

  

徒:每一卦都有上下二体,下体为内,上体为外。泰卦是乾下坤上,阳刚在内,阴柔在外。

师:阳刚代表君子,阴柔代表小人。就是说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当“泰”之时,“小往大来”,阴柔者“往”于外,处于消亡的过程;阳刚者“来”于内,处于积累的过程。总之,“泰”的特点是阳长阴消,利于君子而不利于小人。

徒:君子之道占上风,小人之道在下风,总的趋势是正气压倒邪气。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文]《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要调理实现天地交合的大道,辅助扶持适宜于天地化生的事,以此保佐百姓。(后:君主。财:裁。左右:佐佑。)

[提示]天地交泰之道在政治中的应用。

  

师:对君主来说,观此天地交泰之象,就要体会大自然的道理,在施政实践中顺应阴阳协调、上下交泰的规律行事,才能保国安民,实现天地之道。

徒:《易经》总是把抽象的哲理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人生的活动中。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译文]初九,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前进可获吉祥。(茹:连茹,根系相连。橐:音hui,同类。)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前进可获吉祥,说明初九志在向外进取。

[提示]一阳始泰,诸阳皆泰,连类并进。

  

徒:茅草的根在地下是相牵连的,拔出一根茅草,必定连带拔出同一根系的其他茅草。爻辞描述这一现象,当然是一种比喻,不过终究使人茫然,不知所云。

师:初九以阳爻居阳位,处于下卦之初,刚健好动,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它首先上行,与六四相应。这就带动了它的同类九二、九三也都上行,分别与六五、上六相应。所以《象传》说“志在外也”,这就好像拔起了一根茅草,连带出同根同类的其他茅草。

徒:就是说,初九与其同类九二、九三都有外应,志在上行,一阳动而三阳皆动。

师:是的。值此天地交泰之时,阳气盛长,一阳始泰,诸阳皆泰,宜于进取,皆得吉祥。君子要像“拔茅茹”一样,连类而及其他,不仅自己上进,还要带动自己的同类一起前进。

徒:既然“泰”是“君子道长”之时,当然也就出现君子并进之象。

师:君子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同心同德,相从而动以求进取。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译文]九二,有包容荒秽的胸襟,可以涉越大河,不遗远遐,不结朋党,能够辅助中道而行的君主。(冯:涉越。亡:无。尚:佑助,配合。)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有包容荒秽的胸襟,能够辅助中道而行的君主,因为九二光明正大。

[提示]指出治理天下以致太平之道。

  

徒:九二以阳刚居柔位,得下卦之中,上与六五正应,看来是颇有吉相的。

师:九二确实有不少优越条件。以刚爻居柔位,是为内刚外柔,内心刚毅果敢,外表柔和宽大,这是很优秀的品格。得中,能以中道行事。上应六五,是君臣相得之象。总之,当世道安泰之时,九二可以说是“治世能臣”的象征。

徒:记得《三国演义》中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大喜。九二既然有这样非凡的素质,在具体表现上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师:爻辞指出了九二的四大特点。一是“包荒”。它能够大度包容,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切反面的东西都能容得下。甚至能够包容荒秽小人。

徒:这一点果然了不起。包含宽容,含垢纳秽,十分不容易。无此胸襟也就做不成大事业。

师:二是“用冯河”。做成大事,不但要有胸襟,还要有气魄,要有刚决果敢、徒涉大河的勇气。所以,“包荒”之德和“冯河”之勇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外柔”,后者是“内刚”。

徒:曹孟德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意,曾作《短歌行》述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谓兼而有之矣!

师:三是“不遐遗”,四是“朋亡”。这也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既不遗弃远贤,又不结党营私。九二之所以能够这样,《象传》指出其原因是“以光大也”,因为它的心迹光明、度量宏大。

徒:远者不弃,亲者不昵,这真是理想的“治世能臣”。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去治理,又何愁不致太平呢!

师:它与六五这个守持中道的君主相配合,正是“泰”之道大行于天下的象征。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译文]九三,没有总是平地而不化为险坡的,没有总是前进而不返回的。不忘艰难,坚持正道,可以避免过错。不必过分忧虑,要以诚心相信本爻哲理,自有福庆食享俸禄。(陂:音pi,斜坡。恤:忧虑)。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译文]《象传》说:没有总是前进而不返回的,说明九三正处在天地交接的边际。

[提示]处泰而防否,可以避害。

  

徒:“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已经成了著名的警句,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正、反互为转化,泰极成否,否极泰来。

师:九三正处在泰卦上下二体乾坤的交接处,这里正是《象传》所说的“天地际”,是阳刚极盛的临界点,也是由阳转阴的转折点。因此,九三特别要注意处“泰”而防“否”,防止“通泰”转化为“否塞”。

徒:因为有平就有坡,有往就有来,有“泰”就有“否”,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师:九三当此“通泰”有可能向反面转化之时,重要的是知“艰”而守“正”,以求“无咎”。过分忧虑是无济于事的,要真诚地相信本爻所表述的哲理,坚持以此为准则行事,不仅可以避害,而且自有福庆降临。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译文]六四,翩然下降,虚心求阳,连带着它的近邻。它们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地下求阳刚。(翩翩:相随飞翔貌。不富:指阴虚不实,不自满。以[其邻]:和,同,带着,率领。以[孚]:而。)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诫以孚,中心愿也。

[译文]《象传》说:翩然下降,虚心求阳,因为上卦各爻都阴虚不实。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因为内心有应下的意愿。

[提示]阴爻虚心应下,以实现阴阳交泰。

  

师:泰卦六爻,三阳爻在初九的带动下连类并进,上升求阴;三阴爻则在六四的带动下相从而行,下降求阳。这就形成了上下交泰的局面。

徒:所以三阳爻像拔茅草一样牵连向上,三阴爻像鸟飞落一样翩然同下。这两个比喻相映成趣,十分生动。不过,为什么六四能够在三阴爻中起这样的带头作用呢?

师:六四以阴爻居阴位,处于上卦之初,柔顺谦虚,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初九等三阳爻上升求阴,它首先下降与初九相应。这就带动了它的近邻六五与上六也都相随下降,分别与九二、九三相应了。而三阴爻都是阴虚之质(“不富”、“失实”即指此而言),所以当三阳上升求阴之时,三阴都能以虚怀若谷,下应阳刚,无须相互告诫,不约而同地连翩并降。这样,就实现了阴阳合德,上下交济,呈现出一派“通泰”气象。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译文]六五,帝乙嫁出少女,以此得福,大吉。(帝乙:商代帝王。归:女子出嫁。妹:为少女之称。祉:福泽。)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此得福而大吉,说明六五以中道实行应下的心愿。

[提示]居尊而下交,是“泰”之道大成的象征。

  

徒:“帝乙归妹”,这个典故我略有所知。帝乙是商纣王之父,史称殷高宗。帝乙把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当时的西部诸侯姬昌,称为“帝乙归妹”。古人称少女为“妹”。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师:帝王的千金是十分尊贵的,仍然需要屈尊下嫁给贤臣,才能获得福祉。爻辞借用这一典故,说明六五以阴爻居上体之中的君位,位尊而性柔,能够屈己之尊与下体的阳爻九二相应,以助成阴阳交泰的实现,这是莫大的吉祥。

徒:《象传》的补充说明也很有深意。六五屈尊而下交并不是勉强的,而是“中以行愿也”。由于它能依中道而行,深知与九二上下交济的必要;为了实现应下的愿望,它主动、自觉地屈尊而下交于九二。假如这位金枝玉叶的帝女委屈而勉强地降格下嫁,就不可能有夫妻和美的生活,阴阳交泰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出现。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译文]上六,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这时不可兴师动众,要发布自行贬抑的文告。即使坚持正道也难免遗憾。(复:覆。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邑:挹,贬损。告命:诰命,文告。)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译文]《象传》说:城墙倾覆在干涸的城沟里,说明天命到了由治转乱的时候了。

[提示]指出泰极否来之时如何应变。

  

徒:“城复于隍”,很不吉利!这是大变乱的象征吧?

师:上六在泰卦的终结处,“泰”的终结就是“否”的开端,这就是“泰极否来”的道理。“城复于隍”正是由泰返否的象征。城墙本来就是挖掘城沟中的泥土累积而成的,好比“泰”的局面是由长期的艰难辛苦积累而成的;现在城墙倒了,墙土又填塞在原来取土的城沟里,又回到了原地,比喻到达了“泰”的终极又复归于“否”。这样,泰卦的上坤必然返回到下面,变成坤下乾上的否卦。“通泰”于是转为“否塞”。

徒:“城复于隍”,原来含有如此深长的哲理意味。这真是一大悲剧,难道无法避免这个不幸的结局吗?

师:十分遗憾,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所以,《象传》指出这时由于天命到了由治转乱的时候了(“其命乱也”)。“天命”变了,该当如此。

徒:就是说,泰极否来,归根结底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师:是这样。不过,可以安慰你的是,“否”也并不会永远“否”下去,“否”之极仍然要复归于“泰”,这又是“否极泰来”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记得雪莱的这句诗吧?

徒:这是“历史循环论”吗?

师:历史正是在循环变化中不断地前进,在螺旋运动中不断地上升的。

徒:这就是说,“泰极否来”毕竟是事物的发展链条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师:我们认为是这样。所以,当泰极否来之时,即使坚持正道而行,也难免于遗憾,这就是爻辞中“贞吝”二字的含义。

徒:那么此时应该怎样地守正以应变呢?

师:作为统治者来说,当此患难之秋,要认识历史趋势的必然,兴师动众已经无济于事,动用武力只有更加坏事。因为泰极而否,众心已变,难以力争,否则只有增加灾难。所以爻辞首先提出的告诫是“勿用师”。其次,要发布文告,表示引咎自责。古时帝王下“罪己诏”,原先就是出于这种精神。

徒:上六所处的局面太凶险了。

师:这是警告那些居安而不知思危者,不要忘记泰极而否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如此。其中饱含“处泰虑否”的鉴戒意义。

徒:其实九三爻辞中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已经有了由泰变否的预兆了。

师:如果对此预兆视而不见,发展到了上六阶段,泰变否已经由可能变为现实,形势就更加严峻,就不容你视而不见了。

徒:九三与上六两爻的内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显示出《易经》爻象、爻理的严密性。

师:不仅如此,在泰卦六爻中,下面的三阳爻与上面的三阴爻都是两两对应的,必须联系起来思考。因为泰卦正是以上下交济、刚柔应合阐明事物的通泰之理,以乾坤阴阳、相反相成构成对立面的辩证统一;所以,全卦的六爻无不上下相对,互文见义。初九与六四对应,为“泰”之始,象征阴阳交济的开始,初九与其同类三阳爻上升,如拔茅之连菇;六四与其近邻三阴爻下降,如飞鸟之连翩。九二与六五对应,为“泰”之中,是阴阳交泰理想境界的象征,九二如大臣尽其职以事君,六五如人君降其尊以任臣。九三与上六对应,为“泰”之终,是阴阳错乱、泰极否来的象征,九三标志着平变为坡,已示征兆;上六意味着城复为隍,终成事实。

徒:可见,成泰不易,保泰更难。所以孔子告诫说:“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

师: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治乱、泰否的演变,早就有了宏观认识。《诗经》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正是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变化的形象写照,可与本卦所述的“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城复于隍”互为印证。其中的深沉哲理,是值得反复领悟的。

关键词(Tags): #易经#泰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