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的房子的建造 -- Swell

共:💬76 🌺30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审啊,我一开始回帖是因为觉得你违反了常识:唐山大地震后,

          北方大盖地震棚,主要材料是玉米秸、芦苇、黄泥、稻草、油毡,木头用的也都是细木头(不超过10cm),主打的就是一个“轻”字。抗震设计,结构自重是关键。至于木材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都高于混凝土,我也是在写回帖的时候才知道的。

          我经常跟年轻工程师说两句话:

          1、不要随便怀疑广泛应用的成熟设计。如果有更优越的替代方案,它的应用不会那么广----前辈工程师不比我们差。

          2、一个设计建出来如果看起来是错的,那么它一定是错的。经过训练的工程师,应该是有基本工程审美的。

          老审是工艺工程师,我虽然是机械工程师,但是研究生方向是气固两相流,主打流动、传热、传质。除此之外,我还学过管炉、分离过程(相平衡)、机泵。当年如果读博的话,应该是化工热力学方向,所以咱俩还是同行。

          有道是和尚不亲帽子亲,一笔写不出两个工艺工程师,更何况还是老河友。你连木房子都没见过几个,呈论外装开始前的木框架,又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就一口咬定木结构不行,有点愧对自己受到的专业训练,就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 家园 不听劝,你家领导说少了。
          • 家园 你这个说得不对的,防震棚是震后救灾的,再然后建房子都是

            注意防震了,而且等级不低,也正因为此,唐山地震损失才大,因为震后痛定思痛,各种建设采用了更高的标准,导致了恢复建设缓慢了起来。

            震后我们唐山那里(外婆家),都还是砖瓦房子啊。在国家的建设和控制下,都增强了抗震性啊。唐山市更是如此。

            震碎房和正常房子之间有个简易房,也不是轻质的,是土坯为主,还要考虑抗寒啊。因为大震之后再有大震可能性几乎为零。

            唐山地区唯一的错误就是地震前的房屋建设标准过低了。

            • 家园 当时整个北方都在盖,没地震的地方也盖。不过地震棚是临时措施,

              房梁最多不到10cm粗,梁跨很小。玉米秸、芦苇+黄泥的墙也盖不高,所以地震棚非常逼仄,冬天保温也差。但是有地震风声的时候,都是有瓦房也不住住在地震棚里的。

              你可以搜一下,网上好多关于70年代末大盖地震棚的回忆。

              后来地震的风声渐渐不那么紧了。房子渐渐也翻新了(80年代农村基本上没有3间瓦房娶不上儿媳妇),地震棚才慢慢都被拆掉。

        • 家园 还是产业链,国内这些年大量的装配式建筑

          北京三元桥43小时完成桥面换新,湖南15天建成30层的酒店,老外不敢想。

        • 家园 为了增加抗震性,需要用圈梁,基本抗震度还是够的

          传统的结构是漂亮,但是,抗震性不行。

          古今结合吧,当然了,现在有了很多的设计,也不说了。

          不过,土地不够,就别奢望了,还是住楼房吧,小多层。

        • 家园 犯不着跟你辩护

          我只是觉得这个话题有意思。激发了点兴趣,写了写。你大概是老了,觉得不教育一下别人没有存在感了,没必要。

          像我说的。目前房子是商品。商品就是只要有买有卖它就有存在的道理。你爱吃猪肉,不代表别人吃牛肉就是舌头有问题。换一个地方,换一群人,他们可能就是不喜欢木头房子。完全没有问题。

          我也只是给大家做一个科普。其实内心还有一个目的:我当年在国内的时候,感觉很多谈美国的事情都是夸大的,猎奇的,是往好了夸大的。当时虽然就有所怀疑,但奈何没有途径去验证。

          现在呢,很多的介绍也是夸大的,猎奇的,但是是往坏的方向。比如类似“木头那种破房子”,“估计一碰就坏”。 我想我管不了别人,至少可以做到自己不说谎。 起码提供一点我认为是正确的信息去对冲一下这些东西。也算是为看我写字的人做点好事。

          奈何一帮人非要把这些文字用来分胜负,甚至分帽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