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另一个角度看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庆节快乐 -- 真离

共:💬94 🌺513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说是毛主席和林彪的分歧,这个肯定是事实,可见林彪在东北确实

        威望很高。但是林彪的相反的意见,即同意毛主席的意见的看法或者观点,显然也存在。

        打锦州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正如毛主席的说法,打锦州也是有利的,长春的说法其实同样也是适用于锦州啊。那么谁的判断对呢?显然是毛主席。这里面罗荣桓的功劳功不可没,由于历史问题高饶事件,高岗的作用被低估了。但是我估计他是支持毛主席的。毛主席的意思是打锦州同时打唐山(分担华北野和减轻塔山的负担)。但是林彪更不敢,他怕招惹傅作义。

        那么周总等没有确认是因为自身实力下的战术感知吗?我想不是,应该就是自身能力限制倾向于认可林的判断吧。因为之前的豫东战役刚刚发生不久啊,就此就产生全国战略变化的判断,这显然不是他的能力。

        毛主席不仅找到了柏林危机的历史窗口,这个属实,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不够成熟的当时对中共东野部队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确认,导致判断,判定,打锦州完全没有问题。所以风险肯定有,但是不再是那么大了,他的判断是对的。

        关键点之一,塔山战役,不仅总预备队一纵根本没动,就是主打四纵的预备队使用都没有打完,更不用说预备队11纵了。太强了。

        之后当然有没有锦州战役后休整梁大牙的十纵黑山阻击廖耀湘兵团,甚至独立二师都可以搞搞廖耀湘,断了廖耀湘整体逃跑到营口的念想,当然独立二师这个事有一定偶然性,但是重炮加战斗力就能冒充主力,你说厉害不厉害?

        林彪的问题是所谓四平战役的残酷导致他想省时省力,还要遭受侧翼断粮道的威胁,这不够保险,这当然是不对的。

        比较起来,豫东战役粟裕面对黄伯韬部到达战场的绝然就很厉害。

        毛泽东诗词《七律·吊罗荣桓同志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②,红军队里每相违③。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④。

        斥鷃每闻欺大鸟⑤,昆鸡长笑老鹰非⑥。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⑦?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居然当时1963年没发表,可见邓(做总书记,主管新闻宣传)权势之高啊!!!!

        此诗有两个意思,怀念辽沈战役,第二文革前的态势没人的遗憾吧。

        1963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解放军的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代总理邓小平同志在首都各界公祭罗荣桓仪式上的悼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终因长期抱病工作,积劳成疾,不幸在刚履花甲之年即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悲恸。“消息传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主席心情非常沉重,中断了会议,领头起立默哀,他说:‘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事业,很不容易啊!’这是对罗荣桓一生的高度评价。”(萧华《艰苦岁月·我的良师罗荣桓同志》)会议一结束,毛泽东立即与贺龙、聂荣臻赶往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据毛泽东原护士长吴旭君给汪东兴写的报告中说:“在这之后几天中,主席讲话很少,像若有所思。有一天,主席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后仍睡不着,躺在床上写东西。”“已是半夜”“他仍旧在写”直至“天亮以后”“写完了”,却仍没有睡意,“闭着眼睛不停地独自吟着诗句”。“问主席:‘是谁能使阁下这般钦佩?’主席从我手中接过诗稿,在手稿上半截空白的地方写了个题目——‘吊罗荣桓同志’。”(吴旭君《关于毛泽东写作〈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经过》)再清楚不过了,这就是这首悼亡诗产生的具体氛围,这就是毛泽东在“情绪不好,不愿意写字”之时,“发乎情之不容已”(《刘大櫆文选》)所经历的一段激荡感情的心路。这首写后几经吟哦而“书题”的悼亡诗是一位已届古稀之龄的革命领袖和才气弥高的伟大诗人对战友亡灵的亦哭亦诉的追忆,是从心底涌出的怀念、赞誉和痛惜,从头到尾充溢着真情。

        按1948年亦即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9月至11月,我东北野战军组织了辽沈战役。战役开始前,敌军分别踞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三个孤立的地区。

        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先打锦州,切断敌军逃入山海关的咽喉通道,将它们关在东北就地歼灭。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主张先打长春。这样做的后果是将东北敌军赶到华北,既不能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会给华北战场的兄弟部队增加作战的压力和困难。

        当时,罗荣桓是东北野战军的政委,在他的力争下,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得以全面贯彻,从而取得了全歼东北敌军47万人的重大胜利。

        在对于全中国的解放有着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首战;而在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又是最关键的一仗,敢不敢打锦州,直接关系到解放战争的前途,因此毛泽东称它为“大问题”。

        如果打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就会有可以动作和震慑敌军的作用了,事实上确实如此,打济南+打锦州,两个十万人的大城市、坚城,尤其是锦州,是踏踏实实的国民党中央军,而且范汉杰能力也很强。

        粟裕因此也更有了信心,所以就打得很努力,直到这个时候,我们在淮海的准备还不如东北,刘邓的畏敌心理还很强啊。所以围歼黄维的总前委晚于围歼黄伯韬部的开始。这是不正常的。

        名字叫淮海战役总前委,实际上,淮海战役的中野的开始的作用应该是攻占宿县,隔断徐蚌线,防止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但是最后当然是完美了,却不能不指出晚出兵宿县是错误。

        中野的操作一再借助华野(歼灭黄维,阻断蚌埠刘汝明李延年,隔断宿县和徐州),总之都是有问题的,确实有不能打的因素,也是有自身畏战的因素。

        甚至后来的渡江战役,在中野西集团之西侧又增加了四野部分军队为其保驾护航,也是醉了。中集团谭震林(南京),东集团是粟裕(上海)。

        所以我断定周总是不明白的。

        辽沈,淮海都有人怕打输,实际上,确实相对轻松。国民党(和军)心态多少有一定的崩溃的态势了。

        卫立煌和傅作义都有自治成为军阀的意图了,这点意图被毛主席精准的逮住了。刘峙是真听话,不敢做地方势力,毕竟他真是蒋介石嫡系,但是,两次时间拖延都和他有关,黄伯韬等待海城第44军,杜聿明出徐州,被迫裹挟大量家属和刘峙等关联人员。

        可以想象,毛主席也想到了,偷偷乐。

        通宝推:偶卖糕的,燕人,
        • 家园 【讨论】

          林彪在东北是不是声望很高?未必见得。进入东北的部队,大多数来自山东,辅之以罗政委,才拿住了基本盘。纵队首长更是来自各个山头。而且,林总八年抗战,平型关之后就没有一线指挥过部队。

          来自于主席的东北战略决策,是政治,经济上的通盘考虑,是关乎所有解放区,解放军的。政治上,国军的全面进攻到战略进攻,虽然颓势尽显,但是解放区面积的萎缩是显著的。这带来的问题一个是信心的问题,另外更严重的是兵源和经济问题。除了东北,几乎所有解放区都很困难。至于外部世界。美军不会出兵东北是显而易见的,在欧洲苏联是强势,英美根本无暇顾及中国。

          而对于战役的决策,天时地利人和。国民党置于东北的重兵集团,没有铁路网的支撑,在东北这样水网密集的平原,除了冬夏两季,机动性还不如两条腿的步兵。但是,这样的武装集团一旦退到华北,战斗力就会倍增。到48年,东北国军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只能依托几个大城市做战略防御。这个时候,对其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是可能的。再加上东北解放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东北国军的情况下,这个战略绝对是可以的。

          主席从二月开始催促林彪,打锦州关上东北大门。这个时候,冬季上冻的田野开始解冻,廖耀湘,郑洞国根本不敢出城,出城就会陷在烂泥地里。过了这个时间点,打锦州,沈阳之敌是可以驰援的,所以夏天勉强同意让林彪打长春。幸亏是林彪在四平打怕了,稍遇抵抗就不敢打了,改成围困了。否则,硬攻长春反而不利于东北整个战略。攻下长春,很有可能沈阳的廖耀湘在锦州的接应下,全部逃入关内,那麻烦就大了。这二十多万国军,不管留在华北,还是南下华中其作用都不可低估,后果严重。

          战争的目的,是政治,是经济。战争的胜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总加成。军校只是培养尉级军官的地方。

          • 家园 林在初入东北时威信还是比较高的

            除了林的黄埔四期同学李运昌带入东北的冀热辽部队想自成体系,不交部队。其他各主力部队:像黄克诚新四军三师3万人、罗圣人的山东军区部队5、6万人,见面后都主动把指挥权交给林(陈光拒不交出电台是少有的特例)。从延安来的刘转连359旅人数少,3000人,初期不算主力。

            山东军区入东北的六个师:1、2、3、5、6、7师,带队师长分别是梁兴初(双一出身)、罗华生(双一出身)、胡奇才(红四方面军出身,但政委周赤萍双一)、吴克华(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出身)、蔡正国(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出身)、杨国夫(虽然出身红四方面军,但一、四方面军草地会师后被划拨入红一方面军、随一方面军走过长征后半段,在红一军团担任过营长、连长、团长)。所以山东部队服从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至于解放战争初期的败退,私下嘀咕两句“林总是不是长期脱离部队不会打仗了”,与《南征北战》中嘀咕“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是一样上不了台面的事情。牢骚在任何时候都有人发,但时时也会有人(包括政工干部)告诉他:相信上级,我们一定会胜利!

            • 家园 林在东北的军事威信是绝对的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解放战争的总战略,抢占东北就好比天龙八部无崖子的郑珑棋局,是数十个子的倒脱靴。当时打算去东北的主力部队,除了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4旅3团3万余人),罗荣桓山东六个师(6万余人),原本还有叶飞的华中1纵(2万余人)、杨得志的晋冀鲁豫1纵(2万余人)、陈赓的晋冀鲁豫4纵(2万余人),后面三支部队要是也去了关外,那真的是全副家当都给了林彪了,南线的战局会困难许多。

            • 家园 不会打仗应该不是事实,就是败也有道理,失败在军事上不是问题

              要看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失败,也不怕,毛主席是军事大家,不会很关注这些的,另外可能还有后来的污蔑吧。

              不过在东北,林彪一直避免打浪战确实是真的,也就是防止损失了,再来的机会让大家感到难受和困惑吧。

              林彪在东北接手的主要是罗部红一,聂部红一,包括肖克部分。威望问题不大。

              那个状态下,大家都是军事人才,对于这点问题还是看得清的。

              开始的主要还是军事和谈判指导方针混乱,导致了战略也不力,本来毛主席是试图以曾克林部等十万人枪守住山海关的,结果则呢刚克林肖克没好好甄别队伍,导致林彪没有打好仗,结果就崩溃了。

              这才有的当年的一路撤退,还有因为配合和平谈判,唉,时机拿捏不对,毛周配合不上,没办法。

              如果当时坚持根据地路线,以我为主,坚持投入到农村,然后部分重点城市,维持好队伍,未必不会在1946年就占有东北全境。

              在那个时期,东北的枪炮数量比国军差距不是太大。可惜队伍太散了,估计主要是和林彪不是东北局书记有关,彭真把精力都投入到和平谈判上了,就连在东北的军队都没有主抓,如果那样,我们可能会提前解放全中国。

              • 家园 卫立煌是我方人员

                这件事主席知道,林彪不知道。所以想不到一块去

                • 家园 卫立煌有活思想

                  这是肯定的,当年的延安行还特意看过受伤的101,应该说作为国共合作具体执行人员,卫立煌和101的交情应该更深、更直接一些.

                  说卫立煌是我们的人,不能肯定,也不敢堵上解放军在东北的成败这样大生死存亡的问题。

                  但是,如何把握卫立煌的活思想,毛主席比101更有智慧。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看待长春,毛主席把长春看做是国军、卫立煌的包袱。如果这样认为,打锦州就是正解。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这个可能性不大,卫立煌不是秘密党员

                  只能说是爱国进步人士。

                  当时确实和我们有沟通,意图成为第二个,傅作义。

                  傅作义六十年代还藏有电台枪支,也够恶心的了。

          • 家园 林总威望肯定大,有一首歌啥的?

            谈两点。

            林总的威望,是有的,从苏联学习,到红军大学沉淀,他确实上了一两个档次。

            体现在东北大撤退之后的战略态势改变。

            我军确实太舒服了,北面是苏联,东面是朝鲜,西面是蒙古,西南面还是东蒙古自治政府。

            这是环境的美好,还有就是三三制训练模式的普及,这种军事战斗训练思路只能也确实是来自林彪。

            这种上下的贯彻和根据地和东北民主联合政府的良好运行,作为东北局书记,第一人,功不可没。

            因此他必然获得威望,高岗不好抢,当然,东北有意思的局面是:林彪、高岗无论谁做东北王,都是毛主席的人。甚至下一次核心还是毛主席的人,罗荣桓。

            这真是成功的典范。

            因此当时四野对林彪真的很服气,与此同时,华东,很多干部还在反对陈毅。

            硬攻长春是打锦州的次选,甚至是毛主席的妥协。

            基本是林彪的借口。这是一个比较错误的方向,如果他不怕死人,也是可以打下来,只不过战争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东北我军基本就把国军三大块围困起来了,东北国军基本就极为被动了。

            这肯定是林彪的能力。土改等也功不可没。

            这个时候东北我军有自信,有一首歌,林总的兵啥的。

            但是,毛主席敏锐的感知到了东野可以有更大的能力,打锦州。

            斯大林和毛主席是比较信任的,都是类似的人,是真正的领袖风度,在苏联,体现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派的斗争。

            所以斯大林还是信任毛主席的,他不信的是中共的实力,新中国的实力。

            当然,柏林危机肯定是苏联的国际需求。我们只能是在这个空间里精准的把握时机。

            窗口无法荒废,必须抓住,错过了就不好办了。时间非常紧凑。

            这是大决战的摧枯拉朽,实际上是操作很快的根本原因,金日成试图复制,但是很遗憾,太不充分了。也不理毛主席的建议。没有稳固后方,防止美军登陆。

            中共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短期成功的时代,满清从皇太极进入北京,到了康熙时期才勉强在三藩之乱后统一中国,中共仅仅用了三年(到1952年)。

            这个时候斯大林就更相信毛主席了,可惜斯大林1953年去世了。

            《林总的命令往下传》。

            通宝推:ccceee,
      • 家园 林的功勋有毛的一半

        可不可以这样说?

        感觉林对部队的关心,超出对整体战略的关心。执行毛的战略会实现更大的胜利,但是也会造成更多的伤亡。所以他不主动。我小时候看文革后期批林的书,说林彪多次拒绝执行毛主席对东北整体战略“关起门来打狗”的指示,直到最后才勉强攻击锦州,还在营口留空隙,没有直接占领港口,放走了国军一个军的部队乘船离开。当时以为奇谭。看了你的帖子似乎得到一点明确。

        • 家园 不能因为批林就全怪林

          辽沈战役从构想到实施,是1948年2月到9月,整整半年还多的时间。

          林和东北局的站位跟不上毛主席和党中央而已,要让东北局完全站在党中央的层面看问题,是不现实的。

          而毛主席是做工作、给101和东北局补充论据,提高的他们的认识,让他们自觉的执行,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经过半年的批评教育、讲道理、摆事实,101最终还是基本跟上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节奏。

          营口的问题是整体上关门不够紧,也不妨认为101故意留下的空隙让一时打不死的疯狗有一条出路,不至于乱咬人。

          毕竟,打廖耀湘有点运气,谁会提前料到廖耀湘的兵团部就那么快被阴差阳错的端了,而狗急的廖耀湘又会傻乎乎的用明码指挥部队呢?

          但是,通过豫东战役,对国军士气的判断,毛主席比101要高明的多。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不出廖耀湘的问题,还回出其他问题,势已经不一样了。

          101顾忌的一桌子菜,两桌子人的问题,其实那两桌子人是来吃流水席的,不会同时上桌。济南战役不就没有打到杜聿明的援兵吗。

          通宝推:偶卖糕的,真离,
    • 家园 不错不错,越看历史,不要怎么读

      就能知道真相,就能知道是群什么样的东西跟着毛主席。

      通宝推:真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