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另一个角度看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庆节快乐 -- 真离

共:💬85 🌺488 🌵6新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家都不愿意陈毅拖后腿

            怎么办呢,陈毅一直支持大中野,所以就去了呗。

            没活干,只好选择沟通。从豫东战役来来,沟通的不行。

            曲阜会议,他也是所谓协调,我观察还是拖后腿。

            真关心还用电话告诉手下,听从粟裕和中央安排?

            还当好事来显示他的心胸,有点难看。

            前言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投入全部正规军兵力的五分之四,即158万兵力对中国共产党的东北、华东、中原、陕甘宁、晋察冀等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面对蒋介石的嚣张气焰,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作战目标,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运动战之中消灭国民党军队。

            图:全面内战爆发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个月的战斗之后,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70余万人,导致蒋介石用于机动的兵力大为减少。1947年2月,蒋介石被迫调整作战方针,改为发动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此时正值山东解放军与华中野战军刚刚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不久,粟裕与陈毅判断徐州的国民党军队不久之后就会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因此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休整工作,以便进一步整顿思想,提高华东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协调能力。

            华东野战军合编后人们依然叫粟裕“粟司令”,粟裕立刻纠正

            在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之后,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中共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共同组成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指挥体系。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领导下,党政方针政策共同制定,而具体的军事战役指挥则全权交给粟裕负责。

            图:粟裕与陈毅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陈毅深切感受到了毛主席对粟裕的厚望,于是他对粟裕说:“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军事指挥问题主要由你负责,至于先打谁,后打谁,怎么打,请你大胆的负责考虑和指挥。”而粟裕则回复道:“我还是和过去一样,竭尽所能当好你的副手。”随后,粟裕在华东野战中的多次讲话之中强调,全野战军要尊重陈毅的领导和指挥,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凡事都要向陈毅请示汇报。

            在两个野战军合并之后,很多下级指挥员依然按照习惯称他为“粟司令”,粟裕听后总是立刻纠正说:“我现在是副司令员,怎么你们还叫‘粟司令’?现在华东野战军只有陈毅一个司令员,没有两个司令员,你们应该叫我副司令员。”

            到了后来,华野参谋处就想了一个主意:给首长编代号,于是陈毅就改叫501,粟裕改叫502等等。粟裕听到参谋处的办法之后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又顺口,又能够保护军事秘密,以后你们都叫我502好了。”

            图:粟裕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指挥工作也十分支持,在重大战役决策上都很尊重粟裕的意见。在战役发起之后,陈毅经常故意离开指挥所,并且对身边的人说:“我离开这里是很有必要的,免得粟司令什么事情都要找我报告,耽误军情。”不过,当粟裕指挥战役出现麻烦和问题时,陈毅也会及时站出来,打电话给下面的部队说:“粟司令的意见就是华野指挥部和我的意见,你们要坚决贯彻执行。”

            陈毅和粟裕相互尊重,以身作则的故事在全军传为佳话,有力地促进了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原来的山东和华中部队之间,大家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共同进步,军队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图:粟裕将军1946年在汽车旁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华东野战军宝贵的整修时间之中,粟裕特别向全军强调了要树立牢固的运动战思想和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战思想。粟裕曾说:“我们大踏步的进退,是运动战的典型特征之一,我们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为了歼灭敌人,为了能够争取战场主动权,事实上就是从另一个方向去歼灭敌人。”

            在过去,不少指战员对“运动战”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脑海之中还残留着“占山为王”的思想,特别是在苏中战役打了胜仗还要后退的做法很不理解,部队从苏中退到苏北,又退到鲁南,以至于当时部队里流传着一句发牢骚的顺口:“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卷着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经过先前的宿迁战役、鲁南战役等实践经验,粟裕通过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总结了作战指导思想,为今后在莱芜、孟良崮等地区打出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打下了稳定的思想基础。

            舍南取北,陈毅与粟裕不谋而合

            194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集结重兵与陕甘宁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要与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在山东战场上,蒋介石特地拟定了一个所谓“鲁南会战”的计划,准备调集15个整编师和59个整编旅共计约31万人集中在华东战场,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在临沂地区决战。为了达到所谓“15天肃清鲁南”的企图,蒋介石特地将自己的参谋总长陈诚派往徐州指挥,并且还命令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对鲁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空袭,陈诚公然叫嚣称:“党国前途全赖于此,这次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图:蒋介石的参谋总长陈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中央军委1月31日和2月3日两次电令华东野战军:“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准备连续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争取在未来2个月左右的时间之中歼灭敌军10个旅左右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鲁南地区发动的进攻。”

            按照蒋介石部署的预定计划,积极在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队集结为两路,形成了两个强大的突击集团:南线的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以及20个整编旅为主力部队,从陇海线向北进犯;而北线的李仙洲指挥3个军以及9个师作为辅助攻击集团,沿胶济铁路向南进攻。为了吸取过去被逐一击破的教训,这次国民党采用了“齐头并进”的做法,向鲁南地区推进,对此陈诚得意地扬言:“就算这些兵全都是豆腐渣做的,也能撑死共军!”

            图:粟裕(前排左二)在西柏坡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敌人大兵团集结的报告之后,陈毅和粟裕准备集结50个团的兵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但是到底要如何打呢?华野指挥部历经了一个从“南征”变为“北伐”的战略决策转变过程。

            2月1日,华野前委制定了一个先打南线之敌,然后诱敌前往临沂外围进行歼灭的作战方案,希望用第三纵队的兵力诱使南北两线敌人突出急进,然后相机歼灭其中兵力较少的一路。可作战命令下达之后,国民党军队没有上当,反而就地安营扎寨,并且还有进一步向中路靠拢的趋势;此时北线李仙洲所部趁机占领莱芜,威胁华东野战军的大后方,而南线国民党部队重兵云集,十分不利于我军进行分割包围。

            对此,毛主席和中央军委4日电告粟裕、陈毅:“不管邱清泉是否到鲁,敌愈深入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急于求成,并且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临沂(当时临沂是华野指挥中心,山东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则此次我军作战必能取得胜利。”

            图:毛主席发给华野前委指挥部的电报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毛主席的分析之后,粟裕认为,中央军委之所以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临沂,是为了给华东野战军留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粟裕仔细分析当前态势,认为南线的国民党部队无论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军队人数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并且他们行动十分谨慎,并不容易逐个击破,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不应该过早的和敌军爆发决战。

            而反观北线李仙洲集团,他们的兵力相对较弱,战斗力也不高,而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和桂系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并且北线部队孤军深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华野的后方安全。由于此次敌人墨守成规,非要拘泥于“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主义,他们认为临沂为我山东解放区首府,我军一定会在临沂附近决战不可。如若我军放弃临沂,隐蔽北上,歼灭李仙洲集团,既能解北线之围,又能够置南线敌人的强大于不顾。

            与陈毅交流之后,粟裕发现陈毅的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都是“舍南取北”的思想。经过紧急商讨之后,华东野战军前委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若南线敌军仍不北近,亦或者是北进时不便消灭。除了留下少量兵力与敌军周旋之外,其他所有部队都应急行北上,彻底解决北线敌人,从而直接威胁济南。”

            图:华野部队战士们正在练习瞄准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6日,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作战意见,肩负着军事指挥重任的粟裕立刻开始了战前准备工作,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华野部队的指战员们对长途奔袭没有心理准备,而为了隐蔽真正的作战意图,这次急行军的目的也不能讲明,势必会产生很多认识上的问题,粟裕认为必须发挥广大政工干部的作用,使得广大指战员正确理解“大踏步运动”的核心思想内容。

            除此之外,负责华野部队后勤工作的60多万民工也要掉头北上,因此这意味着运到沂蒙山区的大量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也需要运输到北线,这也需要粟裕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协调工作。

            图:莱芜战役之中,民工们曾经使用的手推车(莱芜战役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迷惑敌人,粟裕和陈毅采取了一系列迷惑动作,造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假象:其一,指挥二纵在撤离临沂之前剿灭郝鹏举叛军。郝鹏举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政客,是原先国民党收编的伪军,1946年被我军争取起义,可1947年1月又公然叛变投靠国民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政治影响。接到粟裕的命令之后,华野二纵经过一昼夜激战,歼灭郝鹏举叛军2个师,郝鹏举本人也被活捉。

            图:郝鹏举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粟裕命令华野主力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在临沂阵地外围构筑第三道防线,摆出一副要“决战于临沂城下”的态势。临走之前粟裕嘱咐配置在临沂城外与国民党南线部队周旋的两个主力纵队,指示他们搞得“声势越大越好”,而华野的主力部队却已经悄然北上,准备对李仙洲集团实施合围。

            其三,粟裕组织地方部队逼近兖州,在运河周围准备架设浮桥,并且开始在黄河岸边筹集渡船。这样就算敌人识破了我军主力已经离开临沂地区,也会判断华东野战军准备西进同晋察冀野战军回合,从而难以判断我军消灭李仙洲集团的战略意图。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用表面现象迷惑敌人,本来就是兵家常用之计谋,可粟裕却能将其用得出神入化:首先是“可信”,也就是符合敌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心理状态;其次是“合理”,国民党军队谋求在临沂地区与解放军主力部队决战,而陈诚估计粟裕力量不足,自以为能够预料到华野接下来的行动是“不败而退”,却未曾想到华野主力此时已经北上,出其不意的对李仙洲集团实施伏击。

            用兵之道变化万千:粟裕根据战场变化因势利导,决胜千里

            2月15日,华野主动放弃临沂,国民党占据的临沂不过是一座空城。此时蒋军飞机发现,华野部队正在向西北云集,在运河架起浮桥,南京的国民党统帅部一片狂欢,蒋介石做出了“华野全面退却,无力和国军作战,准备同刘邓大军汇合”的错误判断,陈诚更是吹牛说自己消灭了16个旅,声称“山东大局指日可定”。

            图:国民党北线集团指挥官李仙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蒋军集团之中也有聪明之人,时任济南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的王耀武,得知华野主力已经开始向北云顶,南线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临沂,判断华野很有可能会包围北线的李仙洲集团,因此他没有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就自行下令让李仙洲全线后撤。

            可谁知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陈诚却命令王耀武重新出兵占领莱芜、新泰等地,将华野主力歼灭于沂蒙山区,他还警告王耀武不要擅自撤退,切勿“错失良机”。由于几人对粟裕的作战目标判断不明,导致李仙洲集团手下的6万多人和蜗牛触角一样,忽而北缩,忽而南进,频繁调动,搞得李仙洲苦不堪言。

            得知北线李仙洲集团后撤之后,很多华野指战员担心没办法抓到敌人,纷纷建议粟裕提前出击,就算没办法包围和消灭全部敌人,也能够切掉敌人后撤留下的尾巴部队。

            图:莱芜战役形势图(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考验粟裕耐心的时刻到来了:敌军行动暂时不明,敌变我也应该变,粟裕决定调整作战部署,不过粟裕坚持一个总的大方向不变,那就是以歼灭李仙洲集团为根本任务。由于北线敌军的行动部署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因此粟裕急忙督促各部抓紧各部队前往预定作战区域,粟裕认为不应该在此时过早惊动敌人。

            图:莱芜战役之中,我军机枪手正在进行火力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0日,北线李仙洲部队七十七师进入华野各部队附近区域,担任主攻的华野八纵、九纵立刻投入战斗,提前两小时发动攻击。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王耀武急忙电令46军从颜庄撤往莱芜同73军会合。粟裕立刻指挥华野各部,迅速歼灭77师,同时完成对北线李仙洲集团的包围工作。

            图:吐丝口镇旧城门(博物馆内复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日,蒋军七十七师被华野全歼,此时华野一纵已经攻克莱芜以西的村落,击退莱芜城北的国民党军队;华野六纵已经突入莱芜城北的吐丝口镇,并且歼灭了企图援助李仙洲集团的国民党援军,莱芜城内李仙洲的总部和73、46军已经成为了瓮中之鳖。

            不过,李仙洲手下毕竟有5万多人,实力不可小觑,尽管已经被包围,但如何歼灭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粟裕创造性地提出了“围三阙一,纵敌出城”的战略,毕竟莱芜城城防坚固,我军攻城的重武器不多,如果能在运动战之中将其歼灭,对我军自然更加有利。于是粟裕命令北面阻击部队向后撤退,放敌人撤出莱芜。

            图:莱芜战役硝烟弥漫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3日,接到突围命令的李仙洲集团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位于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12公里的狭长地段之中,东突西冲,动弹不得,李仙洲指挥系统崩溃,纷纷乱做一团,华野各部立刻发起攻击。战至下午5时,李仙洲集团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也被解放军生俘。

            图:莱芜战役形势图(之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由粟裕指挥的莱芜战役胜利结束,这一仗华野部队以伤亡8千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北线部队共计5.6万人,然后华野趁势扩大战果,几天内就控制了胶济铁路250公里,解放了附近13座县城,使得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华东战场的形势顿时焕然一新。事后,陈毅司令员这样夸赞粟裕:“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能力真是愈出愈奇!”

            而蒋介石得知莱芜战役惨败之后,气得直接飞到济南,大骂王耀武失职、李仙洲无能,还指责陈诚指挥失当,此时的王耀武真是百口莫辩,只是叹息说:“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啊!”不久之后,气愤之中的蒋介石干脆把徐州、济南两个绥靖公署撤销,让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负责统一指挥,对此粟裕评价:“顾祝同历来都是我军的手下败将,蒋介石这样做无异于用庸才代替人才。蒋介石在高级指挥员的选择是出现这样大的失误,证明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最后必然走向灭亡和崩溃。”

            这是佳话吗?这不是佳话。

            • 家园 老兄我觉得你有点偏

              对陈毅看法偏,说陈毅拖后腿。他拖后腿的事实表现在哪里。

              陈毅打电话命名不服粟裕权威的部下,难道也错哦?下面南门桥同学指出了山东部队多山头的实际。没有陈毅支持,粟裕难做。还能用孙武子的杀一儆百来立威?咱都经历过社会了。有个完全支持你的上司,放手让你工作,不嫉妒压制,你偷着乐吧。

              • 家园 哥儿们,不是没有陈毅难做,是没有毛主席饶漱石难做

                陈毅是哈哈哈,但是有时也实在不行。

                所以我让大家看张邓曾电报,那么长的电文不是瞎说话。

                张鼎丞邓子恢曾三都是老军头,不是白说话的。

                陈老总在能力上真的是不行的,所谓外交指导军事,差距很大的。

                所以解放后陈毅进入外交口真是对路。

                实际上我认为他和总理都一样适合政协,还得毛主席把关。

                至于军事和根据地建设,还是让专业人士搞吧。

                咋能说不嫉妒,不可能的,陈毅大度也是相对的,看他儿子陈小鲁就可以知道。

                陈毅在南方游战争中处死了李韶九,很有意味。按理说李韶九就是个二级肃反官员,公知在富田事变中把他吹成一级人员就是为了抹黑毛主席。

                是项英要处死李韶九的么,没看出来,而且陈毅还是轻描淡写的说这事,也是很有意思。

                这意思是不声张,也没让人觉得他是为毛主席揭开谜底,什么谜底,毛主席领导李韶九肃反富田事变,这事情陈毅几十年都没有为毛主席解释,这不奇怪吗?

                陈毅市长,明明是饶漱石的功劳,他抢了一个一干二净,而且批斗饶漱石,他是出了大力的。

                虽然说,陈毅饶漱石斗争,饶漱石也比较厉害,但是大度的陈毅应该如此吗?

                我肯定有疑虑。就战果来看,显然陈毅的离开是对的。

                评价体系要客观,错误和失败不是不能说,可以客观,但是不能吹,不能当光荣说事,这就不好了。

                陈毅批判饶漱石问题牵扯到潘汉年

                2007年08月08日 09:31中国经济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相关标签: [陈毅] [饶漱石] [高饶事件] [潘汉年]

                陈毅轻蔑地“哼”了一声:“饶漱石同志,你这样对待我,这样对待同志,还大言不惭地说德方面无愧,还有党性吗?还有天理良心吗?当时,我就警告过你:你这次向我发难是你权力欲、名利欲、迫害欲的大爆发。你若一意孤行,必有翻船之日。事实怎么样?”

                1953年6月,全国财经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高岗,伙同中组部部长饶漱石,借批评新税制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面上批判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实则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刘少奇、周恩来,妄图窃取党和国家的更高权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中央粉碎了高饶这一分裂党的阴谋。本书对高饶联盟从形成到覆灭的整个过程,作了全景式的再现。本报特摘选其中有关章节,以飨读者。

                赖传珠抨击“饶牧师”权势欲膨胀

                就在周恩来主持高岗问题座谈会的同时,邓小平、陈毅、谭震林主持了关于饶漱石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是华东的干部,都是当年在新四军、华中局、华东局工作过的人。座谈会由邓小平做第一主持人。他不是华东出身,对许多历史问题不清楚,他在宣布了开会之后,就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旁听。

                谭震林脾气急,以主持人的身份动员说:“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发言不要有顾虑。按照四中全会精神,揭发、批评饶漱石同志的问题。知道什么讲什么,知道多少讲多少,老账新账一起算……谁呀,谁开头一炮?”

                曾山首先打破了沉默:“饶漱石同志和高岗同志一起分裂党,破坏党的团结,是有历史根源的。据我了解,新四军时,饶漱石就利用种种手段,在党内,在领导班子内,制造不和,破坏团结。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和陈毅同志的关系上。”

                曾山,皖南事变后任华中局组织部长,七大中央委员,现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掌握不少饶漱石的情况。

                曾山继续说:“关于陈毅饶漱石团结问题,我过去根本不知道。饶漱石到淮南下乡后才开始接触到。我从七师回来,饶已下乡。陈军长召开了一次会议,我才察觉这问题。我觉得赖传珠同志有意见,对陈毅饶漱石都有意见。饶回来后,我把会议情况向他做了汇报。我向他建议:我们离中央这样远,环境又这样困难,应该团结。当时饶漱石告诉我:你参加会议,不要讲什么,陈毅同志讲什么就让他讲……后来中央来电报,陈毅要走。我即向饶漱石讲:陈走了怎么办呢?饶漱石讲:中央要调,有什么办法呢?我一直蒙在鼓里,最近才知道,原来是饶漱石向中央发了电报,‘但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全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明明要挟中央,挤走陈毅同志,却说是中央要调。这不分明是欺骗,搞两面派嘛!”

                曾山话音刚落,赖传珠就接上了:“曾山同志说他感觉到我有意见,不错,我对陈毅、饶漱石两同志都有意见。大敌当前,为什么不搞好团结?为什么互相指责,都想赢得同情和支持?当然,对陈毅同志,有一些具体的意见,现在看来,纯属工作中的不同认识,是正常的。倒是对饶漱石同志,我的意见更大些,对他的看法也很不好。”

                赖传珠是新四军参谋长,对许多问题相当知情,“饶陈的矛盾,实质是饶漱石以小人之心对待陈毅同志,争夺个人权力。刘少奇同志临走时,曾向陈毅、饶漱石、我和黄克诚同志当面交代:新四军的领导中心应是陈毅。但饶漱石就是不宣布由少奇同志传达的党中央的这一决定。饶漱石这是心怀鬼胎,利用我党书记、政治委员是领导中心的一般习惯,故意造成一种假象,他饶漱石是新四军的中心。‘饶牧师’极端个人主义的权势欲,厉害得很哟!”

                赖传珠那“饶牧师”的叫法,引起了一点小小的活跃。原来,饶漱石刚到新四军时,留着山羊胡子,穿长袍,活像基督教牧师。因而在领导层中,就给他起了个“牧师”的绰号。

                饶漱石受到批判时,陈毅拒绝落井下石,始终不提黄花塘事件

                2023年2月6日 时间回到1942年5月,饶漱石正担任华中局代书记,因为要去淮南检查工作,就由陈毅代理华中局书记,主持华中局的工作。4个月后,饶漱石回来了,发现陈毅比自己干得更好,各级干部对陈...

                历史客栈

                饶漱石受到批判时,陈毅并未落井下石,从未提起过黄花塘事件

                2023年2月7日 “黄花塘事件”发生在1942年左右,当时饶漱石是华中局的代书记,有一次他前往淮南进行检查工作,因此让陈毅暂时代理了华中局的书记,帮忙主持工作。不想几个月后饶漱石回来,结果一...

          • 家园 关键是华野里能和毛主席直接电联的多了点

            其它野战军有哪个下级能够直接向军委发电报,可发了电报后还抄送野司,一点不遮掩,野司常不得不因这些电报向军委做检讨,好玩。

            在往前捣,在一师时副师长叶飞能和延安电联,师长粟裕想通过叶飞联延安门都没有。

            还想多说点,但觉得对粟总不敬了,从红军到解放,他一直难,难为了粟大将了,不是在新四军,不是项英早早走了,粟战将更难。

    • 家园 为什么是锦州?

      新的大决战一类的影视中,有一个桥段。被俘的范汉杰问101,敢问是哪一位决策先打锦州。101回答:不是你我之辈能做出的决策。这个你我之辈大概不仅包括101和范汉杰了。

      1、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致电东北野战军,明确提出“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战略构想。

      2、林彪收到毛泽东电报的第三天就回电表示:虽然必须将国民党军截歼于东北,但目前在锦州一线没有作战条件。

      3、4月,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联名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并再次陈述了攻击锦州“不甚适宜”。

      4、1948年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使美苏无力顾及中国的解放战争,为不受外力影响的解放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5、东北野战军七纵的老兵亲身经历:“当时说要打锦州,大家心情都很沉闷。大家知道,打赢了就是大胜,打输了就要退回江北(松花江)去”。大家都觉得,打输了,整个东北又要让给国民党。

      6、毛主席最终还是同意了林彪的方案,先打长春。代表很有意思(一)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三)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7、主席同时命令东野:“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的时间内”,“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8、5月底,林彪给中央发了个电报,建议不硬打,改为围困,“待攻城训练和准备更成熟,敌人困难更增加时,再行攻城”/9、最后在7月11日说:最近雨太大,后勤没法搞,粮食不够吃,暂时走不了。

      10、7月20日,东野给中央发电报,打算绕过锦州,先打北宁线,打得顺利干脆就直接到华北去打傅作义,说来说去反正就是不想打锦州。

      11、1948年9月5日,主席此时的内心已经非常坚定,主席发出了在我军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封电报:

      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12、东北野战军于9月12日出发攻打锦州,但是林彪对于全面进攻还是显得很犹豫。主席很着急,在29日给林彪发电报,“我军从九日出动至今日已二十一天,尚未开始攻击义县,动作实在太慢,值得检讨。”林彪立刻发动对义县的攻击,10月1日,义县被我军攻克。

      通宝推:青青的蓝,渔人出海,桥上,真离,燕人,
      • 家园 著名的“不打锦州打豆豆”

        再补充两点:

        1、在到底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这个“大问题”上,总部和东总,也即主席和林总之间,展开了长达半年的“电报大战”。在这半年时间里,主席给林总的电报有77封(一说83封),林总给总部和主席的电报大体也是这个数。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有10多封电报往来。仔细研究,这场“电报大战”实际上也是一场军事战略战术大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完善战略战术思想,最终打出了一个辽沈战役,一举全歼东北蒋军。

        2、主席4月勉强同意林总先打长春后,5月24日,东野动用最精锐的1纵、6纵及7个独立师试攻长春。经5天激战,虽然攻占了长春大房身机场,但由于工事坚固,新7军和60军顽强防守,曾是新1军主力的新38师甚至展开反击,致使进攻受阻,部队伤亡很大。东总遂下令停止进攻。6月中旬,东总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方针。

        通宝推:青青的蓝,真离,
      • 家园 你说是毛主席和林彪的分歧,这个肯定是事实,可见林彪在东北确实

        威望很高。但是林彪的相反的意见,即同意毛主席的意见的看法或者观点,显然也存在。

        打锦州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正如毛主席的说法,打锦州也是有利的,长春的说法其实同样也是适用于锦州啊。那么谁的判断对呢?显然是毛主席。这里面罗荣桓的功劳功不可没,由于历史问题高饶事件,高岗的作用被低估了。但是我估计他是支持毛主席的。毛主席的意思是打锦州同时打唐山(分担华北野和减轻塔山的负担)。但是林彪更不敢,他怕招惹傅作义。

        那么周总等没有确认是因为自身实力下的战术感知吗?我想不是,应该就是自身能力限制倾向于认可林的判断吧。因为之前的豫东战役刚刚发生不久啊,就此就产生全国战略变化的判断,这显然不是他的能力。

        毛主席不仅找到了柏林危机的历史窗口,这个属实,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不够成熟的当时对中共东野部队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确认,导致判断,判定,打锦州完全没有问题。所以风险肯定有,但是不再是那么大了,他的判断是对的。

        关键点之一,塔山战役,不仅总预备队一纵根本没动,就是主打四纵的预备队使用都没有打完,更不用说预备队11纵了。太强了。

        之后当然有没有锦州战役后休整梁大牙的十纵黑山阻击廖耀湘兵团,甚至独立二师都可以搞搞廖耀湘,断了廖耀湘整体逃跑到营口的念想,当然独立二师这个事有一定偶然性,但是重炮加战斗力就能冒充主力,你说厉害不厉害?

        林彪的问题是所谓四平战役的残酷导致他想省时省力,还要遭受侧翼断粮道的威胁,这不够保险,这当然是不对的。

        比较起来,豫东战役粟裕面对黄伯韬部到达战场的绝然就很厉害。

        毛泽东诗词《七律·吊罗荣桓同志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②,红军队里每相违③。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④。

        斥鷃每闻欺大鸟⑤,昆鸡长笑老鹰非⑥。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⑦?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居然当时1963年没发表,可见邓(做总书记,主管新闻宣传)权势之高啊!!!!

        此诗有两个意思,怀念辽沈战役,第二文革前的态势没人的遗憾吧。

        1963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解放军的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代总理邓小平同志在首都各界公祭罗荣桓仪式上的悼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终因长期抱病工作,积劳成疾,不幸在刚履花甲之年即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悲恸。“消息传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主席心情非常沉重,中断了会议,领头起立默哀,他说:‘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事业,很不容易啊!’这是对罗荣桓一生的高度评价。”(萧华《艰苦岁月·我的良师罗荣桓同志》)会议一结束,毛泽东立即与贺龙、聂荣臻赶往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据毛泽东原护士长吴旭君给汪东兴写的报告中说:“在这之后几天中,主席讲话很少,像若有所思。有一天,主席服了大量的安眠药后仍睡不着,躺在床上写东西。”“已是半夜”“他仍旧在写”直至“天亮以后”“写完了”,却仍没有睡意,“闭着眼睛不停地独自吟着诗句”。“问主席:‘是谁能使阁下这般钦佩?’主席从我手中接过诗稿,在手稿上半截空白的地方写了个题目——‘吊罗荣桓同志’。”(吴旭君《关于毛泽东写作〈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经过》)再清楚不过了,这就是这首悼亡诗产生的具体氛围,这就是毛泽东在“情绪不好,不愿意写字”之时,“发乎情之不容已”(《刘大櫆文选》)所经历的一段激荡感情的心路。这首写后几经吟哦而“书题”的悼亡诗是一位已届古稀之龄的革命领袖和才气弥高的伟大诗人对战友亡灵的亦哭亦诉的追忆,是从心底涌出的怀念、赞誉和痛惜,从头到尾充溢着真情。

        按1948年亦即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9月至11月,我东北野战军组织了辽沈战役。战役开始前,敌军分别踞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三个孤立的地区。

        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先打锦州,切断敌军逃入山海关的咽喉通道,将它们关在东北就地歼灭。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主张先打长春。这样做的后果是将东北敌军赶到华北,既不能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会给华北战场的兄弟部队增加作战的压力和困难。

        当时,罗荣桓是东北野战军的政委,在他的力争下,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得以全面贯彻,从而取得了全歼东北敌军47万人的重大胜利。

        在对于全中国的解放有着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首战;而在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又是最关键的一仗,敢不敢打锦州,直接关系到解放战争的前途,因此毛泽东称它为“大问题”。

        如果打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就会有可以动作和震慑敌军的作用了,事实上确实如此,打济南+打锦州,两个十万人的大城市、坚城,尤其是锦州,是踏踏实实的国民党中央军,而且范汉杰能力也很强。

        粟裕因此也更有了信心,所以就打得很努力,直到这个时候,我们在淮海的准备还不如东北,刘邓的畏敌心理还很强啊。所以围歼黄维的总前委晚于围歼黄伯韬部的开始。这是不正常的。

        名字叫淮海战役总前委,实际上,淮海战役的中野的开始的作用应该是攻占宿县,隔断徐蚌线,防止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但是最后当然是完美了,却不能不指出晚出兵宿县是错误。

        中野的操作一再借助华野(歼灭黄维,阻断蚌埠刘汝明李延年,隔断宿县和徐州),总之都是有问题的,确实有不能打的因素,也是有自身畏战的因素。

        甚至后来的渡江战役,在中野西集团之西侧又增加了四野部分军队为其保驾护航,也是醉了。中集团谭震林(南京),东集团是粟裕(上海)。

        所以我断定周总是不明白的。

        辽沈,淮海都有人怕打输,实际上,确实相对轻松。国民党(和军)心态多少有一定的崩溃的态势了。

        卫立煌和傅作义都有自治成为军阀的意图了,这点意图被毛主席精准的逮住了。刘峙是真听话,不敢做地方势力,毕竟他真是蒋介石嫡系,但是,两次时间拖延都和他有关,黄伯韬等待海城第44军,杜聿明出徐州,被迫裹挟大量家属和刘峙等关联人员。

        可以想象,毛主席也想到了,偷偷乐。

        通宝推:偶卖糕的,燕人,
        • 家园 【讨论】

          林彪在东北是不是声望很高?未必见得。进入东北的部队,大多数来自山东,辅之以罗政委,才拿住了基本盘。纵队首长更是来自各个山头。而且,林总八年抗战,平型关之后就没有一线指挥过部队。

          来自于主席的东北战略决策,是政治,经济上的通盘考虑,是关乎所有解放区,解放军的。政治上,国军的全面进攻到战略进攻,虽然颓势尽显,但是解放区面积的萎缩是显著的。这带来的问题一个是信心的问题,另外更严重的是兵源和经济问题。除了东北,几乎所有解放区都很困难。至于外部世界。美军不会出兵东北是显而易见的,在欧洲苏联是强势,英美根本无暇顾及中国。

          而对于战役的决策,天时地利人和。国民党置于东北的重兵集团,没有铁路网的支撑,在东北这样水网密集的平原,除了冬夏两季,机动性还不如两条腿的步兵。但是,这样的武装集团一旦退到华北,战斗力就会倍增。到48年,东北国军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只能依托几个大城市做战略防御。这个时候,对其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是可能的。再加上东北解放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东北国军的情况下,这个战略绝对是可以的。

          主席从二月开始催促林彪,打锦州关上东北大门。这个时候,冬季上冻的田野开始解冻,廖耀湘,郑洞国根本不敢出城,出城就会陷在烂泥地里。过了这个时间点,打锦州,沈阳之敌是可以驰援的,所以夏天勉强同意让林彪打长春。幸亏是林彪在四平打怕了,稍遇抵抗就不敢打了,改成围困了。否则,硬攻长春反而不利于东北整个战略。攻下长春,很有可能沈阳的廖耀湘在锦州的接应下,全部逃入关内,那麻烦就大了。这二十多万国军,不管留在华北,还是南下华中其作用都不可低估,后果严重。

          战争的目的,是政治,是经济。战争的胜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总加成。军校只是培养尉级军官的地方。

          • 家园 林在初入东北时威信还是比较高的

            除了林的黄埔四期同学李运昌带入东北的冀热辽部队想自成体系,不交部队。其他各主力部队:像黄克诚新四军三师3万人、罗圣人的山东军区部队5、6万人,见面后都主动把指挥权交给林(陈光拒不交出电台是少有的特例)。从延安来的刘转连359旅人数少,3000人,初期不算主力。

            山东军区入东北的六个师:1、2、3、5、6、7师,带队师长分别是梁兴初(双一出身)、罗华生(双一出身)、胡奇才(红四方面军出身,但政委周赤萍双一)、吴克华(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出身)、蔡正国(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出身)、杨国夫(虽然出身红四方面军,但一、四方面军草地会师后被划拨入红一方面军、随一方面军走过长征后半段,在红一军团担任过营长、连长、团长)。所以山东部队服从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至于解放战争初期的败退,私下嘀咕两句“林总是不是长期脱离部队不会打仗了”,与《南征北战》中嘀咕“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是一样上不了台面的事情。牢骚在任何时候都有人发,但时时也会有人(包括政工干部)告诉他:相信上级,我们一定会胜利!

            • 家园 林在东北的军事威信是绝对的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解放战争的总战略,抢占东北就好比天龙八部无崖子的郑珑棋局,是数十个子的倒脱靴。当时打算去东北的主力部队,除了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4旅3团3万余人),罗荣桓山东六个师(6万余人),原本还有叶飞的华中1纵(2万余人)、杨得志的晋冀鲁豫1纵(2万余人)、陈赓的晋冀鲁豫4纵(2万余人),后面三支部队要是也去了关外,那真的是全副家当都给了林彪了,南线的战局会困难许多。

            • 家园 不会打仗应该不是事实,就是败也有道理,失败在军事上不是问题

              要看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的失败,也不怕,毛主席是军事大家,不会很关注这些的,另外可能还有后来的污蔑吧。

              不过在东北,林彪一直避免打浪战确实是真的,也就是防止损失了,再来的机会让大家感到难受和困惑吧。

              林彪在东北接手的主要是罗部红一,聂部红一,包括肖克部分。威望问题不大。

              那个状态下,大家都是军事人才,对于这点问题还是看得清的。

              开始的主要还是军事和谈判指导方针混乱,导致了战略也不力,本来毛主席是试图以曾克林部等十万人枪守住山海关的,结果则呢刚克林肖克没好好甄别队伍,导致林彪没有打好仗,结果就崩溃了。

              这才有的当年的一路撤退,还有因为配合和平谈判,唉,时机拿捏不对,毛周配合不上,没办法。

              如果当时坚持根据地路线,以我为主,坚持投入到农村,然后部分重点城市,维持好队伍,未必不会在1946年就占有东北全境。

              在那个时期,东北的枪炮数量比国军差距不是太大。可惜队伍太散了,估计主要是和林彪不是东北局书记有关,彭真把精力都投入到和平谈判上了,就连在东北的军队都没有主抓,如果那样,我们可能会提前解放全中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