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印度爆雷了 -- 给我打钱87405

共:💬69 🌺494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握爪
                  家园 这个说法让人想起钱穆的《灵魂与心》 -- 有补充

                  原本觉得这似乎是说西方总不脱本质主义,总是会弄出各种形式的形而上的终极,进而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但是后来觉得,这应该是更深入的,比如“灵魂”与“肉体”、“感官”与“理性”的对立,这样的说法就很接近钱穆的文章了。

                  另一方面,似乎也能看出道德基础不同。比如孟子的性善,作为道德之端,并不强调某种形而上的终极(就像康德那样)或者仅仅出于怜悯(叔本华),甚至是某种生理(自然主义伦理学)……不会像他们那样赋予某种先验的标准,而是始终随着情况变化的。因为他只是告诉你有善的可能而已。进而将选择归还给人,而不是靠所谓的理性标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忘记说怜悯了。 -- 补充帖

                  从卢梭到叔本华,基本上不脱从个人出发去构想他人,虽然叔本华不得不因此否认怜悯的内在基础。注意,这里不是推己及人,而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构建出一个实体,或者说客体。因此必然陷入上层所说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因为它始终是个体式的,主客思维的产物。必然受到自主先验的限制。

                  这就是为什么说“看出道德基础不同”。少了这段,主楼确实有很多问题。

                • 见前补充 4617076
                  • 家园 那么继续补充一点我的看法

                    关于孔孟,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就是时代背景,我们事后就能清晰的看到,孔孟实质上成为了后来士族的前锋人物。当时贵族已经垮了,“礼崩乐坏”,怎么办呢?“士”顶上,舍身取义。这个舍身取义并不是对庶人说的,是对士人说的。

                    二个就是孔孟的一些说法,确实也有所谓的“自吹”成份。但是这种“自吹”是一种自我激励,跟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是一个味道。这没有问题,并不是标榜我就是对的,而在强调我“欲”从善。为什么要从善呢?就想好好活着呀,就想众乐乐呀,就想和而不同啊。

                    我个人所见,中国人也分两种精英。老庄是文化精英,追求的是“非常道”,“非常道”到底是什么说不清,但是“得道”就能自在,像庖丁那样游刃有余,这个自在,听起来跟自由相似,其实大不一样。孔孟是世俗精英,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是传宗接代,继往开来。

                    除此之外,中国的精英其实并不自认为自己是精英,并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士、庶并非是两分,而是现实的存在,士对应雅,庶对应俗,没有等级,只有层级,没有因人而异,只有因人制宜。

                    • 家园 孔孟这里看法有些不认同

                      这的确就是等级,或者说是层级。

                      但是这种等级和层级与宇宙论秩序下的绝对等级不同。它的基础是:

                      「天下无生而贵者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

                      所以等级并不是所有空间,所有领域的等级。虽然有名分的差异,但至少在人格地位上并没有所谓等级。即便是精神高贵,可称君子,也并不意味着会高人一等。

                      也就是说,这是在承认等级的同时,又树立平等。只是同时还强调恪守社会身份,维护某种等级……使得这种平等的效力被削弱很多。

                      所以这虽是儒家的基础,在后来却逐渐成了理想。再看世家门阀、士绅阶级的表现,很难说这种平等得到了实践。

                      故而对此有不同意见。

            • 家园 补充 -- 补充帖

              因为算是女权,所以最早是在性少数中发现这一点的:

              无视先天差异、无限的性少数定义、过分要求词语

              进而发现后现代左派……文化左派也是如此:

              抵抗就是投降,以理论建设替代应有的行动

              更进一步,发现当代艺术和政治哲学也是如此:

              政治波普、拜物教和符号的混淆,旧瓶装新酒

              最近还了解到,连当代分析哲学也无法避免:

              不厌其烦地给出新的阐释,同时制造假问题

              甚至……四书五经早就是如此了:

              全往鸡汤靠

              其他学科(科普)可能更严重:

              不断重复一个常识问题,把大家知道的包装后重新告诉大家……

              第三点是很早就发现的,另外两点如果不是有所了解很难发现。尤其是近现代学者往往发明一套自己的语言。等明白已经上当了。

            • 家园 国之大,在于祀与戎

              祭祀是精神方面的最高追求,戎就是杀人了。中国古代的先人们早就知道了这个道道的。只是现代人被忽悠瘸了。不管什么时间,都不相信西方这些蠢东西会发明点啥。

              • 家园 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认识人

                上面帖子介绍的是西方文化精英。这种文化精英在中国人看来,简单,三个字:书呆子。

                他们还有一群精英,叫世俗精英。这群人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不是偷就是抢要不就是骗,无恶不作。

                这两群精英,互相看不起,互骂对方蠢货,但又同时紧紧结合在一起。毕竟,神父需要美女来“实践理论”,窃贼强盗骗子需要神父为他们“披荆斩棘”。

                这种神父强盗结合体,并非西方独有,有人的地方就有,只不过西方人将它不断升级,尤其是理论这块,越写越“精妙”,所以西方人就成了这一类结合体当中的“地表最强”。

                我无意去探讨这种文化是如何形成,如何“完善”的,我只想说,“举着火把在黑夜中前行”这样一种描述,才能叫人摆脱西方文化的控制。

                因为你是举着火把在黑夜中前行,所以你务必要小心谨慎,你务必要时时警惕,你必然不会去进攻别人,你也没有可能做长远的规则,你必然需要临场应变,你必然要与时俱进。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一切,迎刃而解。

                非要我去探讨这种文化的根源,依我说,简单,四个字:胜骄败馁。

                狭义上的困难,指的是败馁。其实胜骄也是困难。手里有点钱就嘚瑟,“享受”那种花钱不费脑子的快感;读了点书也嘚瑟,觉得哪有我不懂的呢?活久了还是嘚瑟,我吃的消炎药比你吃的巧克力还要多,我已经长出了三头六臂,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这原本是人的“一念”,我们管这种“一念”占据了大脑叫“猪油蒙了心”。但是,“一念”有时候会输出一个好结果,有时候一冲动,以前不敢做的事,做了,还做成了。

                所以,根本还在于如何认识人。人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物,有所谓的理性认知,也有无时不刻会跳出来的“一念”,最后无非就是四种结果 :好心办好事,好心办坏事,坏心办坏事,坏心办好事。所以,塞翁失马。

                既然是塞翁失马,就不能苛求,既来之则安之,不论以前怎么样,生活总是要继续,人,终归是要向前看,向前走的。

          • 家园 其实就是被儒教给忽悠瘸了,到现在还遗毒未清

            以德报怨这句到现在还挂在嘴上下不来,后面那句”何以报德“都被选择性遗忘了。

            • 家园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乡愿,德之贼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 家园 这帽子扣不到儒家头上

              这帽子扣不到儒家头上。

              “以德报怨”是道家的思想,出自《老子》:

              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

              孔子对此坚决反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论语·宪问》

              百度百科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是道家的思想,孔子是明确坚决反对的。

              • 家园 问题是老子这句以德报怨,在其语境中是表达正反相生相克

                哲学意味深重,跟我们日常理解的以德报怨不同啊。

                按老子的说法:大道废,仁义生,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仁义道德这一套的。

                反而是孔子那段话,跟我们平常讲的恩仇相报是一码事。

                • 家园 是啊,所以孔子说的正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啊,所以孔子说的正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论语·宪问》

                  翻译一下: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如果用善行回报恶行,)用什么回报善行?应该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孔子说得完全正确。

                  这个帽子扣不到儒家头上。

                  通宝推:ton,
                  • 家园 主要是不讲同态复仇、睚眦必报,不是说不能惩戒。 -- 有补充

                    直是审视自己内心的态度,再做觉得符合直的选择。

                    也就是说,以怨报怨是可以的。以德报怨也没有问题。完全是按情况分析。

                    不过怨一般不会超过对方的程度,也就是惩示性质的,而不是怨怼性质的。

                    比如某人打你,可以打回去。只是怎么打要符合理念。比如不打脸和要害。

                    比如某人偷钱,不能反拿走对方的钱。可以小示惩戒或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比如某人骚扰,直接一个耳光毫无问题。挂人或申请行政处理也毫无问题。

                    简单的说,直就是觉得合适的选择,不要太过分,也不要挠痒痒。

                    严格来说,结合论语中的其他描述,实际上仍然是要求公正无私。无私,是指不要夹带私仇,实际就是不要太过分。公正,就是面对是非该打打、该说说,实际就是大家都能认可。

                    另外

                    一、以德报怨是指用善行感化对方的恶行。其实也是成立的。只是有个前提,就是保障有用。不然就和肉包子打狗一样。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老子的以德报怨不是平常的善恶恩仇。这里的德是道德的德,不是德行的德。就像无为总是被误解一样。这里的合于道德实际上和以直报怨是等价的。

                    三、德与怨的前提都是自身的判断,最终也都是对自己的要求。并不对应具体事物,比如德不等于表面上的德行、恩惠、利益等。而主要是一种内在精神。

                    也就是说,以德报怨可以是让人少走弯路而敲(毒)打一番。并且表达出是这种意愿,在事实上考察也无别的目的。因为觉得这才是德。实际也就是以直抱怨。

                    四、以德报怨通常是两种形态:一、别人劝解或者要求的。这只不过是在捣浆糊,大家都反对。二、对方勇改后既往不咎。大家所倡导的,但不是必须的。

                    其实就只是说报复要有底线。底线是什么,那是自己的事情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修订错字 -- 补充帖

                    通常是两种形态 改为 总是有两种情况

                    其实就只是说报复要有底线 前面加上 总的来说,

                  • 见前补充 4617867
                  • 家园 这个直翻译成公正无私似乎不太妥当

                    因为冲突往往是两个私人间的事情,哪来的公正无私?

                    依我看,直通值,就是别人怎么对付你,你就还回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太祖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可能还要加倍。

                    通宝推:瀚海黄沙,to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