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32:定风塘 -- 本嘉明

共:💬217 🌺146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单独二孩申请量远低预期

        1月11日,北京市卫计委对外发布信息,自北京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至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共收到"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30305例,审批28778例。目前,每月申请量在2000~3000例之间,基本趋于稳定。

          2014年2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并在当天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计委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根据2013年12月抽样调查,在一方为北京户籍、女方年龄在20~49岁的家庭中,"单独"家庭数量约为55.4万个,其中已经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约为45.1万个,"单独"已育一孩家庭中,绝大多数符合"单独二孩"条件且具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会在5年内完成第二个孩子的生育。

          北京市卫计委根据统计数据对"单独二孩"新政带来的人口增加也做了分析:按接受调查的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夫妇的50%~60%计算,北京市将累计新增加人口最高为27.07万。政策放开后,平均每年将新增加出生人口5.42万人左右。

          可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单独二孩"新政实施10个月后,申请家庭数字与之前预计平均每年将新出生5.42万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粗略计算,3万多家庭申请,只占符合政策家庭的6.7%。

          实际情况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是在北京存在,记者查询全国其他地区,情况也类似。

          广东省深圳市从2014年3月27日"单独二孩"政策正式落地以来,截至2014年10月31日,共受理"单独"家庭再生育申请11636份,办理再生育登记10561份。申请个案逐月减少。经测算,深圳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家庭比例为29.09%。

          2014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了"单独二孩"政策。据媒体近日报道,"单独二孩"新政在广西柳州遇冷,申请比例不到两成;桂林市近万个已生育一孩的家庭,仅有三成申请生育二孩。

          2014年1月23日,安徽省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前的人口调查显示,安徽全省城镇户籍人口中符合"单独"条件,且有意愿再生育的育龄夫妇有19万对左右。但是截至2014年10月,安徽只发放了2.3万余张"单独二孩"准生证。

          "单独二孩"申请数量为什么远少于预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4年11月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全国范围内2052名居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符合"单独二孩"申请条件的受访者中,仅24.9%的人提出了申请。没有提出"单独二孩"申请的主要原因有: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高,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高,觉得一个孩子就够了。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蒋永萍2014年12月参加"妇女发展与家庭和谐"论坛时分析,"单独二孩"政策绕不开生育主体妇女的意愿,照料子女和家务劳动负担对妇女就业和职业发展有较大负面影响,是妇女和家庭的生育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马小红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单独二孩"申请遇冷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连续几年在北京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想生二孩的受访者比例一直为25%左右。她表示,导致大家不想生二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成本、教育成本、照料时间等。

          不仅是"单独二孩"申请远低于预期,有调查显示,上海有200万个"双独"家庭,卫计委调查发现,其中40%~50%有生二孩意愿,但过去5年,只收到申请1.5万例。

          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是"单独二孩"政策出台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比上年减少345万人;预计2023年以后,年均减少约800万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北京市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户籍人口生育率连续18年稳定在1左右,低于全国1.5~1.6的平均水平。2000年以来,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一直属于低于10‰的超低生育水平。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增幅减缓,"人口红利"趋弱。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55人,低于全国3.1的水平。

          "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刚刚公布的数据都显示,‘单独二孩’家庭申请数量远远低于预期,这说明政策制定时的预测是与实际情况脱节的,要及时调整政策方针。"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希望,这些数据能引起高层决策部门的重视,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已有根本性改变,是全面彻底改变国策的时候了。

          各国发展和经验显示,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不愿生育的比例越高,这导致了人口下降。如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等,即使政府发放各种补贴鼓励生育,也不能吸引人们多生孩子。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2年人口报告称,享受高度现代化生活的日本青年,有20%将一生不婚不嫁,低生育率将导致日本人口减少三分之一。

          中国青年报记者也注意到,2015年以来,一些地方对"单独二孩"政策再次"松绑"。2015年新年假期过后,江苏南京市出台新政策,放宽再婚夫妇再生育一个孩子的规定。与南京同期放宽再婚夫妻生育标准的还有江苏泰州市。

        计生委为了行政利益和经济利益,长期忽悠国家,企图用切香肠来延长部门生命!

        这是部门利益凌驾国家利益的典型例子!

        • 家园 同意你的观点。其实,

          这实际上反映了老百姓对这类部门的消极抵制态度。

        • 家园 这点你提得很对

          因为不在这个主题里,回头再谈。

          我建议逐步推广“14年义务教育制”,即符合政策的孩子(比如双独父母的两个娃),可以享受“14年义务教育”,大学头两年的学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全国统一一个标准);另当地(省/市政府)每月提供一些生活费,按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由地方自定标准。

          这样,两个娃的大学费用,家庭只需要负担一个人。如果上好的大学,国家给的固定金额的学费不够,家庭再自己补足。

          这样应该能鼓励大家多生几个娃。

          其实“计划生育”,不是单单“减人”,也可以“增人”,这也是计划嘛,计生委一样有活干嘛。主席用兵,还“四渡赤水”呢,忽左忽右并不是闹着玩啊。

          • 家园 我觉得主要是女性生育意愿下降

            原因嘛有3个,一来生育二胎会影响就业和职场发展,所以很多女性选择不生;二来,生孩子总体来说是个很痛苦的事,和平年代生个孩子都可能死人,凭什么让女性承担?所以害怕生孩子。生一个就完成任务了,再冒生命风险生孩子,没必要。三来,生孩子女性付出太多,得到太少,虽然姓氏权是有法律保障的,但在很多地区,女性没有对子女的姓氏权。生一个不和自己姓的孩子,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让女性多次付出,就不一定有人愿意了。当然,江浙一带流行不娶不嫁,生2个其中一个随母姓,女性姓氏权问题看上去解决了,但怀孕生产依然是女性一个人的事,风险依然由女性一个人担当,所以生育率依然上不去。

            解决之道:人造子宫。

            好吧,一有机会我就安利人造子宫,因为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学绿教,彻底让女性变成生育机器,不过在毛泽东之后的中国,不知道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呵呵。

            谈生育,不考虑女性个人意愿,空找其他理由,都是扯淡。

            你以为大家真差那几个钱?不愿生孩子的地区,都是能供养孩子上大学的地区,真养不起孩子的地方,生育率反而高。

          • 家园 养孩子贵,不贵在学费。

            现在上海养一个孩子,家里有点追求的,对孩子有点要求的,基本开销就是50000元。养一个孩子到上大学,要花10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为此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在大城市养一个孩子是最大的事情。如果中国都建设成像上海这样,每户人家最多养2个孩子。真的是养不起。

        • 家园 一个是效应还没出来,二是会刺激政策更快速放开,三是经济的

          配套还没跟上。

      • 家园 通缩是个例,通胀才是常态

        通缩是储蓄率长期高于投资率时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在现在的信用货币体系下,信用持续扩张导致长期通胀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常态。日本的财政十年之内必将无法维系下去,连年贸易逆差吃光它外汇储备之时,就是日本爆发恶性通货膨胀之日。

        • 家园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这篇里面,其实包含几个问题:

          一,从宏观讲,人类的社会发展,被这样“鞭打快马”,肯定不是“科学发展观”。技术进步有其客观规律,有高潮有低谷;社会进步也一样。如果把“人类文明”看作一个生命体,比如一匹马,那也得跑跑睡睡。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增殖,每个人对舒适生活理直气壮地追求(人权嘛),所以这匹马被抽打得不想跑也得跑,速度只许更快不许放慢,跑死拉倒?

          第三次大脉动,搞成现在这样骑虎难下,已经很恐怖了(这次跑得太猛了,而且根本不允许停下)。元亨利贞,万物的周期律,还要不要尊重?以前说,地球人口50亿是极限,现在在预测90亿。

          二,美国鞭打快马,一路狂奔,其他国家可以弃权退赛,中国却只能硬着头皮紧跟,不跟你怎么办?汪副说了:你领头,我紧跟。中美现在,就是比耐力,看谁先跑垮。

          三,在这种异常恐怖的大环境里,通胀必然是常态,甚至是“必要的合理”。问题是事物总是“有张有驰”,某国间中夹杂一个“通缩期”,也是可能的。但适逢中国老龄化,这个迭加,对中国的杀伤就加倍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把“通缩”狙击掉,或至少推迟,跟“老龄化的第一阶段”错开,因为第一阶段的冲击最大。

          四,要狙击通缩,就需要着眼SOLID的产业,比如基建。你不能坐等快堆,坐等登月后找到外星人(结果技术大进步?)。要维持基建,就要准备“新故事”。取贝加尔湖水,开发东海海面(蘑菇寨)和海底(小潜艇),三铁,鼓励生育,12年义务教育……等等,这些凑一起,才能组成“大故事”。

          • 家园 确实是需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啊

            如果把农业文明比喻为马的话,是没问题的,但是把工业文明比喻为马就不太靠谱。农业文明时代生产靠人力,作物生长靠土地自身的肥力,所以长时间高负荷的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工业时代,生产靠机器和矿物能源,就不存在必须修养生息的问题。比如我是做工程的,以前没有足够机械设备的时候土石方工程靠人力用锹镐挖,是个累死人的重体力劳动,现在挖机普及了,一台挖机能顶一百个人的劳动,劳动强度大大下降了,施工人员也不觉得多累人。而且机械设备不存在休息的概念,我把一台挖机放那里一年不动的话,不但不能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而且可能由于到处锈蚀引起设备整个报废掉。而矿物能源,也不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可以再生的。如果一个煤矿可以在几十年上百年时间里再生,那么我们悠着点用还算有道理,可事实不是这样。而且现在这些资源你不用也有别人用,最后也省不下,还不如大家一起竞争,谁发展得快,谁用得起就归谁用。至于那些发展停滞而又大量繁殖的国家,只好自生自灭了,没办法,人类总归也是动物啊。

            美国是在和中国竞争发展速度没错,但是我觉得是美国在硬着头皮顶,而不是相反。因为中国社会的运行效率高,人民既勤又俭,所以中国的储蓄率极高,可用于资本投资的资金非常充裕。而美国已经停滞了好久了,就算是实验室里出了什么东西,也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与之配合了,它被中国超过是迟早的事。

            实际上,一般来说,老龄化本身就是通胀的推动力量。一个国家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虽然会降低消费需求,但是生产能力下降得会更加快。日本是一个需要个案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日本在1990到2010年间储蓄率高于国内投资率,累积了大量贸易顺差,本来应该是发生通胀的,但是它没有把贸易盈余用于国内投资,而是用于在美国,东南亚和中国的国外投资,所以才导致了长期通货紧缩。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已经导致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连年巨额贸易逆差,十年之内必将发生恶性通胀。所以用抗通缩的政策来对冲老龄化影响,其实是火上浇油。

            “讲故事”这种说法,其实是美国人的思维习惯,这是一种投资行业的思维习惯,放到中国身上是不合适的。其实国内搞集资诈骗的那些人也能讲很精彩的“故事”的。中国的投资资源分配主要是靠政府的规划,其次是和政府规划配套的民间投资,主要不是靠投资人讲故事,也不需要怎么努力去吸引外国土豪的资金,靠国内储蓄就已经绰绰有余。所以中国人不需要讲多么精彩的大故事也一样超高速发展,这个和美国不一样,美国是真缺钱,必须靠讲故事忽悠别人口袋里的钱。再者,中国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把巨额资源用于回报很成问题的大型基建项目,将无谓的抬高中国社会的运行成本,那就真变成为发展而发展了,就失去了发展的本意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sywyang,trilfe,
            • 家园 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 -- 有补充

              1)工业的发展,是受需求制约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长放缓,本质是国际市场饱和,实在不能消化更多的产品了。这是我工作中的一手体验。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安全的繁荣的,需求是旺盛的------都是纸糊的纸牌屋。

              中国外贸企业(不管是三资,民企还是央企)都已经非常努力了,通过自身加压不断进步,能维持目前的出口额已经算不错了。坦白讲欧元崩溃也快了,目前全球这种“摇摇欲坠”的平衡,能维持多久,谁也不知道。

              就算工业文明不是马,是机器大狗,有耐力跑,也得有路可跑。走投无路前有悬崖,也跑?

              2)中国和美国,就目前来讲,谁相对安全,是一目了然的,就是美国安全。因为2008年以后只有美国真正在房价问题上认真下力了(就是私人借贷领域“去杠杆”,减少债务总额),手段极为冷酷,法拍数以百万计。中国近15年的楼市宏观政策,基本是在给自己挖坑,尤其到了2008后明明看到危险,考虑到任期快满,刻意维持现状------这个案子,令我对中国”十年一届”的制度,信心大为动摇,因为这个制度,助长某种人性的丑陋。

              不要再讲中国家底充裕之类废话了,目前中国不是适度危险,某种程度上讲,是极度危险。

              危险的原因,是战局变幻,中国不但不转入战略防御,还想余勇可贾,要顺着巨大惯性继续进攻。战略上万一真的错了(这个我们也不能铁口直断),再多的预备队也经不起消耗。

              3)老龄化应该是通缩的原因之一,而不是通胀的。这个,全世界研究的专家很多了,结论基本一致。比如说日本,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就是买房的人(新入市者)要少于卖房的人(老人过世,家属把多余房产脱手),那么房价是上还是下?至于你说“一个国家老龄人口比例增加,虽然会降低消费需求,但是生产能力下降得会更加快。”,这跟你第一段所说的,工业技术的指数进步,不是矛盾了吗?没有足够工人,用机器就行。不然,西铁城为什么关了中国的厂,反而迁回日本?

              我对于日本经济的韧性,还是极为钦佩的。我认为日本到今天走不出“通缩的20年”,一个关键原因,是时间还不够,现在安倍抗通缩,急于扭转大势,政策没有错,只是操之过急。日本大约需要30年(一代人),就是今后还有5-10年左右,才能基本消化目前老龄化+通缩的组合杀伤弹,随后经济慢慢回升,简单讲就是30年不发展,欠账积累多了,需求自然就旺盛起来。总之,日本会给中国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前车之鉴,这就好比两辆车在路上走,前面的日本陷在坑里了,中国也不用急,堵上就堵上了,停在后面仔细看,看它怎么爬出坑。但中国也要保存好自己的预备队(储备政策和储备财力),不要等日本爬出坑了,我们也吸取了教训知道怎么对付了,这时候发现自己的油不够了。

              至于你说的“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已经导致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连年巨额贸易逆差”,这并不必然导致10年之内日本会有恶性通胀。因为日本的进口,通常是“日日贸易”,即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产品回销日本。日本政府可以通过向海外投资者收税,或动员他们用海外利润购买日本国债,来平衡之。中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在考虑对中国改革后第一代海外投资者征收10%的资本利得税。

              你说“中国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这是没有强有力的根据的。从邓公起,中国就是追求“政治挂帅的发展”,只要政治上可靠了对路了,中央层面经济怎么搞,谁在搞,邓不在乎(只要继续改革开放就行),年终你给我看到一些实质进步的成绩就可以了。到今天都是一样的,一个省,只要稳定了,经济有发展了,班子就合格了------至于这个发展,耗用了多么低效的巨量投资,中央不知道(地方财政决算不允许有赤字,至于地方政府私下融资建设,不关中央的事),就没责任了。

              你我空口说说的,可以淡定,中央已经不淡定了。这不,又降息了,比我预料的还早。不要以为中央很厉害,这种犹犹豫豫的“添油战术”,弊大于利,只能鼓励更多资本出逃。

              问题是降息并不能刺激实业产能和出口的增长,因为实在无市场空间可销售了。

              “把巨额资源用于回报很成问题的大型基建项目,将无谓的抬高中国社会的运行成本,那就真变成为发展而发展了”,这可是中国天天在发生的事情啊,高铁就是啊,城镇化就是啊,武汉等地的大拆大建就是啊。今天回报很成问题,不等于将来也是问题啊。下点小雨是可以的,不然怎么抗旱?农民工的就业呢?

              通宝推:秦波仁者,海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讨论】9年后回看 -- 补充帖

              至少我对于日本的判断,属于“遥言”,一击即中。你看看今天日本的股市。

              一个帖子,近十年后才来“补充”,挤牙膏要挤个十年,也是西西河的奇葩了。

            • 见前补充 4965614
              • 家园 本大的回复有点失水准了

                1 工业的发展所受的硬约束,是技术手段,资本积累水平,人力投入,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不是需求。需求是可以创造的。你所说的大基建,就是创造需求。但是不顾硬约束的去创造需求,最后结果一定是灾难,历史上可以参考隋炀帝在农业社会技术条件下开挖大运河的后果。一方面你说经济发展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又鼓吹大基建,这是自相矛盾的。

                2债务是经济的表层问题,美国相对于中国最要命的问题是它新陈代谢水平太高。要维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人均2吨标准油能量消耗就够了,美国要7吨。新陈代谢水平太高的组织是很容易饿死的。

                3 日本经济是没什么未来可言的。在今后的20年里,日本的劳动力将净减少四分之一,日本经济萎缩是板上钉钉的确定性事件。而且它也不存在大量引入移民劳动力的可能,一是它自身资本积累水平在下降,二是随着中国的资本输出世界其他地区工资水平将水涨船高,没必要去日本了。这两个趋势现在都已经形成了。

                至于国家领导是否尸位素餐,这没什么可说的,立场问题不需讨论。

                另外,我们也不必同意对方观点,交流思路就好。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赞成基建是不能想搞就搞的!

                  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一定要符合经济规律,否则国家不幸。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家园 日本是在赌中国经济崩溃

                  然后日本吃掉尸体,走向繁荣。

                  为什么日本要赌?因为他没有其它路可以选择了。现实就是中国继续强大,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只能不当美国爸爸的狗,当中帝的狗。但这个是日本最不愿意的,过去当过中国几千年的狗,后来又有血海深仇,是人都知道中帝套在狗身上的绳子肯定比美国爸爸的绳子栓的更紧。如果当了中帝的狗,日本几无翻盘可能性。

                  于是就出现了疯狂安倍经济学,就赌中国经济崩溃,中国死则日本活,中国不死日本就安心当狗——反正中帝慢慢强大起来了,日本还是当狗的命

                  关键词(Tags): #安倍经济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