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的毛泽东困境 -- 经济学家吴迪

共:💬161 🌺1544 🌵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先生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土共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说你说的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道理在目前的中国不重要。

          那么这个差距在哪里呢?或者说在目前的中国,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在先生你的有道理的观点中,你很希望你口中的民族大和解的以实现。或者说,你向往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好吧,这是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的。谁敢说自己不希望这个啊,对吧。

          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以及如何理解现实中的问题,你的观点的出发点是和土共的一贯三观背道而驰的。

          首先,你是否认为自己至少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你没有。土共有。

          所以,你才会有如何改变自己以迎合他人的问题。而土共不是这样的。土共是相信自己是对的,所以靠自己的努力,尽量吸引他人走同样的路。所谓,同志们,跟我走。

          其次,你是否会坚持自己的道路,忍辱负重,坚持原则又灵活调整地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你没有,而土共有。至少到目前的土共有。所以土共不会有对毛泽东评价的困境,而你有。因为你会时常犹豫,自己是不是该改头换面?

          再次,面对困难,你是直面呢?还是回避。

          虽然你口口声声在说不要回避,但是实际上你就是在回避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分裂与否,团结与否。问题的本质在于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需要其核心集团的快速突破,而非大家一团和气地在原地和解。

          当核心突破一往无前的时候,边缘的人要么跟上去,要么被抛下。

          就是这样。

          这和与毛泽东是不是有仇,是不是有恩,是不是喜欢或者不喜欢,关系真的不大。

        • 家园 你说的贫富分化及固化问题

          正是老毛已经部分解决,想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社会越分化,老毛的价值越会凸显。

          另外,看外国人写的东西来深入了解国内问题,恐怕不是正途。我感觉各种差异包括文化,政治,历史和经济上的,导致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事情都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作为对比可以参考,要深入了解则恐怕很不够。

        • 家园 不知道你是不是了解西方对毛泽东的仇恨?

          他们对现在的共产党不是那么仇恨很可能也是因为误解。

          • 家园 西方为什么要仇恨毛泽东?毛也没屠杀过犹太人。

            另外有不少美国人法国人甚至英国人都很佩服毛泽东。你比如尼克松、基辛格、戴高乐以及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

            • 家园 他们把毛泽东和希特勒相提并论

              这还不是仇恨么?佩服是佩服他的能力,仇恨是立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不感情用事,这不会矛盾。他们仇恨毛泽东是因为竞争,特别是经济上的竞争,如果没有毛泽东,美国不会去支持韩国、东南亚发展经济,也不会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

              • 家园 要看是“他们”中的谁

                有兴趣看一下六七十年代西方对毛的评价,比如《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然后看看评论是怎么转折到希特勒的,是什么信息造成的,有没有根据。

                比如,是不是根据张戎李志绥那几本漏洞百出的书。

        • 家园 割裂的是阶级,而不是民族

          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是文化和土地,千百年来从未真正割裂过。

          今天的中国分化的两极不以民族为界,仅仅是一条阶级的鸿沟,之所以被很多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引向民族内部矛盾的歧途,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民族的和解尚且有曼德拉那样的伪成功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其余吗,马照跑舞照跳。

          而文革的可怕在于让人们发现,原本充斥着周期律的中国,不通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恶斗,仅仅是10年混乱就可以打破格局,重新洗牌,而这样的洗牌,当权者固然换了,但人民本身的损失比起血腥的战乱却要小的多。

          那么现在留下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免煮柿油能够带来和文革一样的洗牌效果吗?如果真的能,那他也许代价更小。

          • 家园 民主自由给美国带来了洗牌效果了吗?

            还有,多少人真的相信或者想要这个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制度?制度转化的制度成本会多大?谁来承担?

          • 家园 中国历次王朝较大的更迭

            人口损失都是以半数记,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三国时期,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人口损失是三分之二。(雍正摊丁入亩前,中国人口统计基本逻辑是计户不计口,就是计算多少户人家便于抽丁服徭役而不统计具体人口数字。这里说的人口统计是按照户为单位计算的。)王朝更迭人口损失比较少的就只有大清逊位与解放战争了。

            文革的评价今天还是个禁忌,看后面披露的资料吧。现在党内与学界,有一种观点是改革从1972年开始。而邓公自己也写过,自己改开想法的成熟就是从主持四三方案开始的。这里看过很多对四三方案的争论。他们看中的是物质实体的增量。却忽视了这样几个从四三方案开始的影响。

            1.新中国在改开前两次系统而整体的移植国外先进技术一个是苏联援助的156工程,一个就是四三方案。156工程是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的瓶颈阶段,中国领导人抓住的机遇期。虽然引进的项目有半数夭折(其中原子弹技术引进从技术谈判到赫鲁晓夫在戴维营谈判前应美方邀请突然中断合作前后只有1年半,如果从转让第一批技术文件到结束,前后不到七个月。)但是156工程第一次给了但是还处于农业国阶段的中国一个建设工业化的基本架构。而四三方案打开第二次引起国外技术的高潮,这个技术引进阶段实际从四三方案之后,除了短暂的时间内,这个对外技术引进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下来。1972年我们打开西方对我们关闭的大门,也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闭过。

            2.四三方案期间引进的技术,虽然从今天今天看比较粗糙。但是,那时候美国人能给我们技术上授权的源专利,在今天对我们的技术进步起了不小的影响。比如,当年尼克松访华,给中国的礼物之一就是IBM当时的新型大型计算机中的一款。为了给这个超级计算机配套,美国人给了中国完成的配套设备的技术资料这里就包括的授权专利。这直接导致,当年我们授权源专利的部分,现在已经代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同类设备供应商。也因为这样的技术授权,我们对美国在同类技术的追赶,尽管始终在吊车尾,但是始终没有落下。

            3.在四三方案期间,开始引进的各种技术尤其是各种良种,直接与间接的推进了我们国内本土源生技术的进步。比如,虽然给印度带来绿色革命成功墨西哥短杆小麦引进,并没有成为中国北方小麦种植的主力。但是,同时引进的技术给我们基于本土小麦种子改良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不过,文革中老百姓苦也是真的。我自己和朋友计算过,文革期间三线投入占国家投入的百分之35。同期我们输出革命的消耗资源,占国民总产出的百分之12。(举例越战高峰期间,我们资料公开的是,美国陈兵57万,我们在越南23万,在老挝13万。而去年和一个越战美国老兵有过很愉快的交流,他说越战的时候他是海军情报官,和中国人在柬埔寨有过激烈的对抗,这个史书上至今没有公开资料。同时期我们在中东,非洲南美洲都有一定介入,但是估值很难判断,在没有公开资料佐证下。前面百分之12主要是越战的)而因为满足战备需要,我们公开资料表明文革期间我们重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百分之55.如果再加上军工生产的配套。我们自己估算,用于民生的无论如何不会超过百分之12.请注意,在越战期间美国军费开支不过达GDP的百分之7,美国就出大问题。这个时期,我们通过这种对民生资源几近极限的压迫,实现了从苏联的一面倒到向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一面倒,很不容易的。要知道历史上对民生压迫不要说压缩到百分之12以内,就是对民生投入少于国家产出的百分之35都要导致社会剧烈震荡甚至王朝更迭的。所以,在特定战略下的文革,抛开意识形态,实际就是精神原子弹爆发出的极大能动性。但是无论如何评价文革,牺牲一代人生活福利甚至健康福利创造的历史阶段,尽管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对和错来评价,只是不要以为那种对民生的极限是历史的常态就可以。尽管,那之后从军工转移出来钢铁,水泥,能源资源最终都配置在了民生上。但是一代人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给楼主一个补充,也是给楼主一个思考。去年和碧桂园合作一个项目的时候,碧桂园副总自己说过自己成功的模式就是,在生态环境自成一体水库区几乎0成本拿到土地后,通过项目开发以生态环境为竞争看点吸引城市有钱人来购买,这样的投资回报往往可以达到上千倍。而也因此,我一个朋友专门做了一个计算。就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大小水利工程,抽取三千个后依据其土方总量按照2011 2012土方价格计算,仅仅这笔投入用资本方式来推进就需要200万亿人民币。这就解释了2011年,水利部说5500亿每年的水利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的增长。我这里说这件事,不仅仅是因为碧桂园能增值千倍背后的估值来源于前三十年几近无偿的基础建设投入。前面的数字仅仅为前三十年三千个水利工程土方总量的估值,对前三十年以社会组织方式推动的各种基础设施,还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等等等等。这些最终都在后三十年转型中变成了不少私人增长财富挖掘出的金矿。不仅是我们,还有很多学者和我们得出的类似结论。这些汇总,最终导致了去年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的承担国有资产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的检讨。那也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定了一个基调。最后能补充的是,从前三十年水利土方量的估值,我们看到了土共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组织优势所在。这也可以间接说明我一个观点,仅仅在基础设施上印度要实现今天中国的水平,即使印度社会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采用资本驱动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和中国的差距,或者要面对的困境无过于,2011年水利部长的困境————如何用每年5500亿人民币的投资,完成估值200万亿的土方总量。

            现在和杨继绳打笔仗和孙经先从去年打到了今年。

            转帖杨继绳的观点

            http://www.guancha.cn/YangJiSheng/2014_01_27_202791_s.shtml

            转贴孙经先的观点

            http://www.guancha.cn/SunJingXian/2014_01_27_202758.shtml

            我想争论什么问题前,先看看我们原先判断的事实基础是不是有问题。不要有预设答案,先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事实。

            通宝推:陆合,surfxu,拈花虎,jyzh,路过幸福,云中飞,黑山老妖,决不倒戈,为什么不可以,天煞穆珏,白芍,watomi,须弥一芥,暗香疏影月黄昏,河里的螃蟹,ljsqt,西门飘飘,陵少,中华如龙,①声叹息…,积吉,okcgb,桥上,特里托格内亚,石狼,楚庄王,呆头呆脑,想学自由泳,回旋镖,mezhan,一介书生,fw,联储主席,白玉老虎,ghui,棋人鲁大耍,星星星,啊凡,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给葡大提供一点例证

              我自己和朋友计算过,文革期间三线投入占国家投入的百分之35。同期我们输出革命的消耗资源,占国民总产出的百分之12。(举例越战高峰期间,我们资料公开的是,美国陈兵57万,我们在越南23万,在老挝13万。而去年和一个越战美国老兵有过很愉快的交流,他说越战的时候他是海军情报官,和中国人在柬埔寨有过激烈的对抗,这个史书上至今没有公开资料。

              我大学的时候,学院看门并打扫卫生的一位大爷是沂蒙山区的,他说他参加过越战,是抗美援越。他在那里打过好几年的仗,后来腿上挨了枪就退下来了,最后退役了分配到我们大学看门。

              这大爷的命也挺苦的,后来年纪大了被赶走了,应该也没有什么正式的退休金吧,不知道去哪里了。生活很简朴,人很好,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来自军队的补贴。。。当时我还年轻,早知道就多跟他交流记录点当时的事情。

            • 家园 葡萄新年好

              先说明,我没有抬杠的意思。

              WG中,用于民生的投入不足国家总投资的12%,如果为真,有没有这个必要呢?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被迫吗?

              我个人觉得,这个12%可能是估得过低了。因为当时没有私营部门的投资,这12%就是全年用在民生上的全部开销了。而事实上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基层有很多资源是不可能尽全入账的,老百姓想尽办法搜罗穷尽,对付着过。

              但反过来讲,如果中央领导拿到的数字就是12%,既然觉得下面还过得下去,就年年得过且过,毫无触动,那也是无法置信的。仅仅12%,管吃喝拉撒住医教,管新增人口和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恐怕总体战中的德国也做不到(德国有大量集中营劳工是计极低价格,半送给军工企业使用的,免工资,所以企业不占多少开销,可以拉低投资总额),当时中国尚未进入与美苏的全面战争,就年年如此竭泽而渔,那真开战的话,民力疲惫,还能怎么挖掘潜力?打仗要靠普通人家的子弟普遍营养足够身体壮,受过一定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光是满足新增人口的温饱,提高识字率,改进水利农田设施,工矿企业涨点工资,多投产几个厂,这几项恐怕年投资额的12%就已经打不住了。

              “1967年----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1966年全国农民和职工消费水平,1966年为每人132元,1976年增加到161元,其中农民由106元增加到125元,职工由244元增加到340元。”(《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5页)

              如果从以上两处来源引用的数据是真实的,即便刨掉重工业部分,民生领域只投12%应该还是拉不动的。

              • 家园 说几句不着边际的

                最近一直在忙,也在资本市场验证自己的判断。一月17天,资本市场收益百分之90看的智能机器,2月资本市场收益百分之70看的是远程医疗,从现在到两会如果还能百分之70以上收益在新能源上,那么我可以说我基于一个新时代的判断来配置资源的思路是可以在资本市场找到对应的话,那么我们的思考开始开花结果了。

                我现在在茶馆论坛写一个务务虚系列,当写到务虚3的时候,我们小圈子就大数据时代产生一个重要分歧。这个重要分歧对这里大多数人包括你而言恐怕如果不是太激进就是天方夜谭。我们自己通过拓扑结构作业计算的结果,是三年内我们社会模型从资本居于核心位置配置生产要素实现数据化信息化居于生产要素核心配置其他生产要素还是一年内。我曾经尝试过,把国家力量引导的博弈中的比特币尝试纳入西西河的讨论中,结果没有一个人看明白。我知道我们这个判断太激进,所以我们必须在资本市场验证。验证以新时代的价值模型来配置我们的工作流程。我现在把手头所有的工作都停下来做的流程就是把所有资源配置在以数据与信息为核心的平台上。

                什么时候你明白我上面说的话,你就开始理解文革,理解我在经济板块写的和万里虎的斩三尸中提到的主席与信息化时代的段子。哎主席时代,能看到大数据时代的本质,主席相信人民我终于懂了。因为我们的推盘结论之一就是,数据作为资源项目而言,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使用资源人数越多边际效益递增越多的资源类项目。以此来估算基于13亿人的数据增值边界,未来三十年我们GDP估值增长十倍不是梦呓。是的我是在说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说到文革,我们起过分歧乃至相互厌恶过。所以我不想争论,包括那个估值,这个很实际的睡在大学资料库里。我也在下面的帖子说过,怎么和这个估值产生交集的。但是,有些没有上过工地做过工程的人按照自己的图上理解我说什么都不会理解也不会相信。包括这里的讨论,文革的投入我数据来自三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董辅礽编辑版,<龙与象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上海情报研究所出版)和越战的有关资料,我自己也提过去年和个美国越战老兵讨论过越战中美在柬埔寨的交手,那时候我们就越战和文革有很深入而激烈的讨论。我发现反而是美国坚定的右派真正理解文革。

                你一开始问我值得不值得,我只想说当年赫鲁晓夫试图缓和与美国关系削减军工产业集团的部分利益补贴民生,旋即被政变赶下台。如果没有文革摧毁苏联社会模式下的庞大官僚利益集团,即使强如邓公也不能借助那些大山头与老军头一臂之力。你说的不受文革干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现在利益集团把国家利益与部门利益彻底的家族化与利益集团共有化的彻底固化。那是不可避免走向毁灭之路。你期许那个不受影响的本来走向。只是有人逆转了这个,用过去没有人用过的方式,用当时几乎所有人不能理解的方式。而为什么汤因比会说文革是人类最后的挣扎,而集团年美国的彻底固化也说明,即使我们走上美式资本主义道路,把人和人分阶级隔离,用彼此对立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孤立成一个个分割的小圈子分而治之,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韦伯就这样说过,科层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夏天,是人类社会的冬天。也许对你来说这个不重要,也许对于一个大时代而言其中的个体很难避免随波逐流。甚至在新技术革命逐步拉开帷幕的今天,在此时此刻美国完成调结构的当口。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这样说,起码在死亡面前我们是平等的。而现在他们已经在尝试--关于永生的尝试。从精神到肉体永生的尝试。

                在这个时代你能做什么。我们的社会模型推盘,有人是激烈反对的。因为通过大数据整合一切的时代,我们的模型推到的数据主那一刻,在这个时代中就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换个角度角度说,这是哈耶克说的通向奴役之路。这条路上,中美殊途同归。(数据主的话题,务虚3完稿给你看链接,帖子在茶馆的技术版面)

                什么时候开始你明白上面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论我到底在说什么,你再想想我说的是什么以及你说的值得不值得把。不期待你理解,但是我相信你会在后买的改变中慢慢体会。三年,沧海桑田。

                我此时此刻可以告诉你,大数据时代形成的不同生态圈,最终会洗掉我们今天熟悉的百分之99的人,而我在其中也不可避免。但是起码我想努力下,晚一些被洗掉。通过这些年在西西河的尝试我也不再觉得,通过信息同步的方式给公众有多少值得努力与尝试的地方。因为人性注定导致这一切。即使是当年通过分享网络开放教育的那批人,他们在去年说,人和人之间有本能的猜忌,这就是人性。

                让活下来的人来判断对错。此后仅此而已。

                通宝推:日落风华,舞动人生,高粱,富华,拈花虎,scanning,有道理,akan,匆匆过,amyxiao,棋人鲁大耍,幸福的一家妖怪,清风居士,呆头呆脑,游侠骑兵,joyfm,范进中举,心有戚戚,jent,①声叹息…,长少年,
                • 家园 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

                  威廉·吉布森最初在《神经漫游者》一书中使用这个术语时,他将它描述为一种“同感幻觉”—一个略带贬义的概念。后来吉布森解释道,“媒体不断融合并最终淹没人类的一个阀值点。赛博空间意味着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有了这样一个我所描述的赛博空间,你可以从理论上完全把自己包裹在媒体中,可以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

                  代换名词,就是信息(数据)不断融合并最终淹没人类的一个阀值点。新世界意味着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或者把日常生活接纳在内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有了这样一个所描述的新世界,你可以从理论上完全把自己包裹在信息(数据)中或者你完全被信息(数据)包裹自己,可以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

                  第一个来到新世界的人(电话铃声响起,只要提起话筒应答)就会自动获得系统的一切权限。而所有人都将迈进新世界,除了选择拒绝的人(自我了结的不能上天堂)。

                • 家园 呵呵,了解

                  数据作为资源项目而言,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使用资源人数越多边际效益递增越多的资源类项目。

                  这句话太重要了。

                  另外,把此地当实验田,也亏你想的出,呵呵。。。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积极使用信息,甚至可以为了个人和小集团利益而提高社会的成本。。。失败在所难免。

                • 家园 工业革命

                  想了很久:大数据整合一切的时代,可不可以理解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