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科学为何更值得信赖谈谈我的看法 -- 不爱吱声

共:💬61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科学为何更值得信赖谈谈我的看法

    很多人对于奇异现象采取相信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并不代表以后也解释不了。

    科学永远不会完美地解释所有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正确的。因为科学一靠“可重复的实验观测”;二靠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逻辑推理。首先“实验观测”就是依赖于仪器,这不可避免有误差;其次逻辑本身是体系内自恰的,但却体系外可能并不是完备的(哥德尔定理,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关系亦可以说明)。

    但尽管科学有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这并不妨碍科学成为最值得信赖的验证“各类说法”是否合理的手段。因为科学强调的是“可证伪”性,这也正是科学与信仰的本质区别。

    科学强调“可证伪”,强调试验观测的可重复性,于是任何被科学认同的“合理说法”都必须永远处于被检验地位,更不会允许有心诚则灵的托词逃避检验。这样,建立在这种经过无数次检验的“理论观点”基础上的推论因此更值得信赖一些。

    所以基于任何“不可重复或者重复次数不足的观测现象”所得出的“猜想”,我们都应该先否定其正确性,而不是相反。因为先否定的好处是引导人们对问题进一步的探索下去。反之,则不是科学而是信仰了

    另一方面,经过无数次检验的科学理论,我们如果想反驳的话,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很可能几乎所有的“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早就被前人排除了。想到现在有很多“民间科学家”号称可以反驳相对论,大家大可不必当真,因为相对论是不可能通过“民间思考”的方式就可以被反驳的。这是因为民间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证伪相对论”所需的“必须经过无数次严格检验而得到普遍认可的”试验!即便是某些科学界进行的实验(比如说前一阶段报道科学家发现宇宙常数变化的报道)也是需要严格的重复检验才可以得到普遍认可的。而媒体往往是为了争取眼球捷足先登喜欢妄下结论!这个大家也应该注意一下,就是对“新鲜”的“想法”应该先存疑再求重复验证。

    可见科学的每走一步都是非常扎实的,他不保证每一步都是永远正确的,但建立在“证伪性”基础上,他可以保证每一步都是可以当前正确的。于是,我们不如在判断“奇异现象”“新鲜说法”真伪性的时候,多听听科学的意见。

    关键词(Tags): #心爱科学#吱声观点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通宝推:弄花香满衣,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哈哈,是哪位河友把这么好的老帖顶上来的?

      看这贴,如饮一杯老酒😄😄😄

    • 家园 科学没有信仰,只有怀疑

      在大众中常被引用的“科学结论是。。。“后面跟上一个描述模糊的语句,会使人得出科学有时也不太科学的印象。其实科学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怀疑。科学证据有几种,关联性证据是最弱的,即人们最爱使用的某几个事物有一共同性,就试图从这几个事物中找出另一共同性和此共性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最弱的假说。比这强一点的证据是缺失证据。假设某一因素是一个特性的原因,那么从该事物中移除这一因素,该特性也随之消失,那么推论该因素是该特性的成因。最强的证据是获得性证据。一种事物不具有某种特性,加上某一因素后就获得了,那么认为这种因素是该特性的成因。只有获得性证据所证明的才会是定论,其它不过是假说而已。要反驳一个定论,只要举出反例就可以了。所以进化论,相对论严格来说都是假说,只是目前没有反例能否决这两种理论。如果真的能找到反例被证明是符合科学手段的,那么进化论和相对论也就不再成立。所以科学的结论往往是最保守而非发散的。很多顶着“科学“的帽子作出的结论,本身离科学还差得远。这笔账不该算在科学身上。

      • 家园 【原创】再探讨何种论述比较符合“科学”

        不知道是汉语的问题还是“非黑即白”的思想在作祟,我们小的时候接受的教育总是将科学与正确联系在一起。

        比如说,我记得中学时候政治课上有什么“科学的人生观”的说法(好像是说共产主义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这个实在对“科学”词语的滥用。科学本质是可证伪性,或者如火焰兄所说“科学只有怀疑”,这个科学的人生观的说法是指的“这种人生观值得怀疑”?

        很多顶着“科学“的帽子作出的结论,本身离科学还差得远。这笔账不该算在科学身上。

        我们一方面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张具有科学精神,但同时也要反对科学主义的泛滥,滥用科学实际上就是缺乏科学精神。

        费曼关于科学的演讲中特别提到几点:

        1。“观测”是终极大法官

        2。“彻底”不等於“科学化”

        3。理论愈明确,愈有趣

        4。不据理猜测,才是不科学

        5。我们活著,而且无知

        6。不要害怕疑惑

        这一点点存疑的自由,是科学的重要部分。而我相信,在其他领域中也一样。

        它是从一场挣扎、一场斗争中诞生。这是为了争取被准许存疑、被容许对事情不

        确定而发生的斗争,我不想大家忘记这些挣扎的重要,不先尝试一下力挽狂澜,

        而自动弃权。

          作为一个知道“无知哲学”的伟大价值、更知道这套哲学可以带来巨大进步

        的科学家,我觉得我肩负著一种责任。这些进步乃是思想自由的果实。我觉得我

        有责任大声疾呼,宣扬这种自由,教导大家不要害怕疑惑,而是要欢迎它,因为

        它是人类新潜能的可能来源。如果你知道你不很确定,你就有改进现状的机会。

        我要替未来的世代争取这自由。

          存疑很明显是科学的一项价值。在另一个领域中是否如此则是个可供辩论的

        问题,是些不确定的事情。存疑是很重要的,而疑惑并不是什麽可怕的东西,而

        是具有极大的价值的!--节选自费曼的《关于科学的演讲》

        存疑使得我们有了改进现状的机会的动力,这何尝不是科学更值得信赖的原因之一呢。

        =======================================

        我们已经承认是否具有“可证伪性”才是科学和非科学的本质区别。这个提法是由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在我们的幼年所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提及卡尔?波普尔的思想著作,也导致我们大部分人根本不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经常讲科学论述误解为正确的论述。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中,曾经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说,尽管它的一些创建者和追随者作了认真的努力,最后也采取这种占卜者的做法。在这种学说的一些早期表述里(例如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的分析),他们的预言是可以检验的,而且事实上已经被证伪了。然而马克思的追随者不但不接受这些证伪事例,反而重新解释这个学说和证据以便使之相符。这样他们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采纳一种使这个理论无从反驳的伎俩,这一来他们就给予这个理论一种“约定论的曲解、而且通过这一伎俩,他们就破坏了这个理论所大事宣扬的科学地位。-- 节选自卡尔?波普尔所著《科学:猜想和反驳》
        。可能因此卡尔?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在建国后早期的思想领域受到排挤。实际上,现在看来,卡尔?波普尔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论述(同时提及的还有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非科学性”却不是非正确性,只是我们的哲学家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意将科学与正确等同罢了。

        这里,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说明到底如何根据“可证伪性”这个标尺判断何种论述方式比较符合“科学”:

        “一些鸟会飞”和“所有的鸟会飞"这两种说法,前一种很正确却非科学的,后一种我们知道是不正确的却比较接近科学地描述。

        前一种,我们无法证伪,“一些”这个词很含糊,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更要紧的是,我们无法通过“一些鸟会飞”这个论述来进行逻辑推理预测未知!

        而后一种,“所有”这个词明确了论述的适用范围,可以指导我们去“证伪”这个论述,只要我们发现某种鸟(比如企鹅)不会飞,这个论述就不正确,我们就需要对“所有”这个描述“适用范围”的前提进行修正,比如说简单的变成“除了企鹅以外的所有鸟”。而使用这种描述的好处是,由于适用范围的明确性,我们可以凭此论述进行推论,再比如说我们知道麻雀是鸟,那么即使我们没有见过麻雀飞行(就是一个例子,假装一下活活),我们也可以知道麻雀会飞的可能性很大,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麻雀飞行情况,来进一步“证伪”这个论述。所有的科学理论全是如此!

        在上面的例子中,比较“科学”的论述并不是正确的论述,反倒“非科学”的论述是正确的,但“非科学”的论述是无助于预言未知的。无论如何,将科学与正确等同起来是违背科学本意的!

        另外,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符合科学的描述一定要明确给出论述的适用范围,这样才使得论述具有可证伪性。在做科学研究中,任何细节不要错过,因为科学论述就是摆出来让大家来“证伪的”,与其让别人“证伪”你的论述,不如自己定义适用范围的时候更谨慎一些。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科学的论述与非科学的论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科学的论述往往对未知的预测具有某种程度上正确性!这也是我前文所阐述的"为什么科学更值得依赖"。

        一种“实用的”论述(或者理论)往往具有现有现象的解释功能,但真正成为科学的论述则要求其必须具有可预知未来的功能。相比较佛罗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只具有解释功能却无预测功能就不能成为科学论述。“一个人为了淹死一个小孩而把他推入水中;另一个人为了救这个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按照弗洛伊德,第一个人受到了压抑(比如他的恋母情绪的某种成分),而第二个人则已达到升华。”但是你无法凭借“心理分析学”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推测出这个人是推小孩入水还是救小孩。那么这种理论(或者论述)当然就不是科学。

        另外,相对论让科学家倾倒的地方还在于他的简洁普适,正如“所有的鸟都会飞”地论述如果是真理的话,那可真比“所有的鸟除了企鹅都会飞”要让人兴奋得多了。

        科学的论述最终追求的还是简洁普适,那意味着这种论述更易于预料未知,而预料未知是科学的目的,这也是科学与信仰的不同。

        另外还想补充一点,一种新的理论的形成往往带有某位伟人的某种“伟大猜想”成分在里面(几乎可以称为“神话”)。比如说,相对论将物理世界使用几何语言进行描述,这在相对论形成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使用几何语言不见得是唯一可能的对时空的科学描述,但却是最简洁的,这也是科学所追求的简洁之美。

        科学并不回避“猜想”,但只有那些包含“可以检验真伪的预言”的“猜想”才是“科学猜想”。比若说,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在重力场作用下可以弯曲,这个就是一个“可以检验真伪的预言”,当一个“科学理论”中越来越多的“可以检验真伪的预言”得到证实,那么这个“科学理论”就越来越值得信赖。

        元宝推荐:ArKrXe, 通宝推:弄花香满衣,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忍不住抬个杠

          “一些鸟会飞”和“所有的鸟会飞"这两种说法,前一种很正确却非科学的,后一种我们知道是不正确的却比较接近科学地描述。

          前一种,我们无法证伪,“一些”这个词很含糊,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更要紧的是,我们无法通过“一些鸟会飞”这个论述来进行逻辑推理预测未知!

          而后一种,“所有”这个词明确了论述的适用范围,可以指导我们去“证伪”这个论述,只要我们发现某种鸟(比如企鹅)不会飞,这个论述就不正确,我们就需要对“所有”这个描述“适用范围”的前提进行修正,比如说简单的变成“除了企鹅以外的所有鸟”。而使用这种描述的好处是,由于适用范围的明确性,我们可以凭此论述进行推论。

          同意不爱兄关于“明确的适用范围”的重要性的论断。 但兄台所举的例子窃以为不太好。

          在科技文章中经常会用(而且出于稳妥起见,推荐用)"tends to," "seems," "may," "we speculate," "some," 等等短语,以示谨慎.

          "一些"这个词不含糊,有明确的定义. 就是说, 存在...(such that...) 在数学里证明存在性是个不平凡的工作.

          比如,"一些绵羊会飞." 这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假设"飞"已被良好地定义). 懒惰点说, 它的反命题就是"所有绵羊都不会飞." 这个命题用了"所有" 照兄台上文,不就成了"科学"的描述了?

          科学的论述最终追求的还是简洁普适,那意味着这种论述更易于预料未知,而预料未知是科学的目的,这也是科学与信仰的不同。

          "简洁普适性"可以不象黑白那样被二分, 而是可以有能被定量化的渐变过程. 简单说, 就是用Kolmogorov普适概率[1]来描述(再用到Bayes定理, 大伙应该都知道了).

          (即兴而作, 言语不周之处, 掌门人大人大量.)

          -------------

          [1]Thomas M. Cover and Joy A. Thomas,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John Wiley, 1991.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 家园 纳兄过谦,何来抬杠之说

            确实如兄台所说,我的例子举得不恰当。不过还是有个疑惑,我们如何证伪或证实“一些绵羊会飞”这种说法?

            如果我们做很多试验,发现所有的绵羊都不会飞,那么我们还是无法证实或证伪“一些”绵羊会飞的说法。

            “所有绵羊会飞”就比较容易证伪,从提供证伪性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更科学一些。

            但是正如兄台指出的,科学中我们确实不应该如此教条,所以我的例子大不妥。

        • 家园 "我们小的时候接受的教育总是将科学与正确联系在一起。"

          你不说,还真想不起来了. 这种宣传与传教无异.

          不仅仅是存疑, 有时候现存的理论体系本身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假设.只要这个假设在一定范围内能精确描述现象, 也能由它推倒出一系列定理来解决这个范围内的问题. 这在工程方面非常普遍.

          • 家园 即便现在,中学课程里还有“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项

            北大也还有“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

            现在国内的教育实在莫名,高中选修课一大堆,包括了:“相对论、波粒二相性、群论、矩阵与变换、布尔代数”等等一大批,高中教学大纲里的基础内容三年课程压缩在一年半里面完成,另一年就是这些蜻蜓点水的课,真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扯远了,呵呵。

            • 家园 科学就是“求真”,

              离开了这个“求真”过程,谈科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科学的概念先是方法,method,也就是试验,experiment,才是范畴,field。所以,有人就争论:数学不是“科学”,只是“工具”,或者更离谱地说:是“艺术”。

              说“科学社会主义”也没什么错,“摸着石头过河”呗

              • 家园 与其说是“求真”不如说是“证伪”

                链接出处

                • 家园 两着归根到底应该一样。但实际操作起来, 我更喜欢“证伪”。

                  其实很大一步分时间是用在证自己研究范围内的”伪“。不证伪有时就没发去求真。

                  建议以后大家讨论时候讲个自己”案例“,讨论起来可能会更生动些

                  • 家园 确实说“证伪”更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还想补充一点,一种新的理论的形成往往带有某位伟人的某种“伟大猜想”成分在里面(几乎可以称为“神话”)。比如说,相对论将物理世界使用几何语言进行描述,这在相对论形成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使用几何语言不见得是唯一可能的对时空的科学描述,但却是最简洁的,这也是科学所追求的简洁之美。

                    科学并不回避“猜想”,但只有那些包含“可以检验真伪的预言”的“猜想”才是“科学猜想”。比若说,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在重力场作用下可以弯曲,这个就是一个“可以检验真伪的预言”,当一个“科学理论”中越来越多的“可以检验真伪的预言”得到证实,那么这个“科学理论”就越来越值得信赖。

            • 家园 这个我只好不厚道地“友邦人士莫名惊诧了”!

              高中的老师到底有多少真正理解相对论、波粒二相性的?不明白,如何授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