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共:💬284 🌺1182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劳动法的例子值得商榷!

        你这是只看到了雇主的恶,没看到劳动者的恶。从产业升级来看,新劳动法就是个恶法!

        • 家园 我觉得你没真正明白什么是产业升级。

          采用新技术固然是产业升级;采用新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也是升级。只靠压榨劳动力的产业必须要被淘汰。这才是升级的根本目的。

        • 家园 我去,这个帽子真够大的

          从产业升级来看,新劳动法就是个恶法!

          产业升级也不需要靠你说的所谓雇主吧?还不是得靠国家层面的力量,所以新劳动法是产业升级的保障之一啊~

          你那些所谓的雇主都去炒房去了~没空升级~

        • 家园 这几天我一直看cctv的留守儿童和摩托大军远程返乡节目。
    • 家园 这一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曲解

      比如劳动价值论。商品里面融入了多少人类劳动就应该值多少钱么?这个跟现实差距太大。一块木板,如果一个人费劲力气把它锯成锯末,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市场价格必然同步下降。

        所以,还是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更好一些: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主要还是它能为消费者提供多少效用,生产成本只是一个技术制约。

        价值论敌不过效用论,这是经济学发展几百年后得到的一个共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的是商品的价值等于生产消耗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平均”“必要”这三个限定词缺一不可,不是随便什么形式的劳动都产生价值,把木头锯碎这种劳动不是“必要”劳动,属于无效劳动,不产生价值。《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就是讲这个问题的。

      首先,“社会”是说这种劳动价值只适用于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场合,比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小农经济、鲁滨逊和星期五都不构成“社会”,也无法使用马克思定义的“价值”概念。如果要讨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就必须从马克思定义的价值概念出发,否则,把一个被误解的价值概念混进去推理,并不构成对马克思的反驳,而是一种曲解。

      其次,是“平均”的概念,商品的价值存在于社会上全体商品的长时期的平均数中,而不是每一次个别的买卖之中。正如气压表示的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具体到单个的分子则有快有慢。同样,商品买卖时由于环境和双方议价能力的差异,成交价格也有高有低,但从总体上长期上看,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最后,就是其“必要”性,靠磨洋工增加的劳动时间不是必要的,不增加价值。社会不需要的额外产品也不具备价值,简单举例来说,比如社会上每年需要10亿双鞋子,共计10亿劳动小时,每双合1个劳动小时,平均售价100元;而实际生产12亿双,花费了12亿劳动小时,多出的2亿劳动小时就没有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仍然是10亿,所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数值是:每双合10/12=0.83劳动小时,于是其价值降低,表现在市场上就是鞋太多了,降价促销--平均售价83元,有些厂商因产品积压而破产,成本高的厂家会先撑不住,于是第二年鞋子的产量会下降,回复到10亿的水平,同时留下的厂家的成本更低--劳动生产率更高。这就是商品经济下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和促进作用。上面的例子中,一双鞋子的效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有这些都不是效用理论可以解释的。

      对效用理论而言,另外一个明显的反例是电子产品,大家的电脑、手机、电视等等,无不是功能越来越强大、同时价格越来越低廉,其价格和效用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用劳动价值论来看,却十分清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了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不断下降的。

      其实所有这些在《资本论》第一卷里已经解释得十分清楚了,第一篇中就明确指出了商品价值的两重性--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前者以价格的形式被表现出来,后者就是所谓的效用。生产商品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换,也就是买卖,价格归根到底取决于其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效用--使用价值--是买卖可以进行的前提,并非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

      至于经济学家们关于“价值论敌不过效用论”的“共识”,与其说是“经济学发展几百年后得到的”,不如说是“资本反对马克思的几百年中坚持的”。因为就劳动价值论而言,其实不是马克思的发现,这项荣誉应该归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祖师爷--亚当.斯密。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反对劳动价值论,原因在于马克思顺着价值理论往下推导,发现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致富的秘密,换句话说,也就是工人阶级之所以贫穷的秘密。用尽一切方法掩盖这个秘密,才是他们的真正共识。

      通宝推:岳阳,每周虎,agenda21,netsouth,年青是福,回旋镖,删ID走人,千岭,哈酷,桥上,燕人,
      • 家园 另一种说法,是威廉-佩蒂第一个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钻石先生的最后一段不够客观。

        现阶段的经济世界与马克思当年的情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在的很多问题。说“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反对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要掩盖某个秘密不是科学的态度。

        • 家园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发现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的。

          很多所谓不能解释的,基本都是上面所说的自己根本没理解劳动价值讲的什么。

        • 家园 是这样的

          说“现阶段的经济世界与马克思当年的情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是没错的,不过这个不同只是技术上的不同,机械化升级为电气化、信息化,但是社会化工业大生产这个本质还是相同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发财、劳动者只能获取满足劳动力再生必要条件的工资也还是同样的,商品价格围绕价值(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波动、资本的平均利润率等等也还是成立的,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始终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是在不断发生,所有这些都不是表面上的不同可以掩盖的,所以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还是有意义的。

          说“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在的很多问题”也是不错的,一个劳动价值论当然不能包打天下,不过劳动价值论仍然是目前最接近于经济运行本质的理论,也许不能解释现在的很多问题,但还是能解释很多问题的,现在的、过去的和将来的,特别是能从根本上解释下面的问题:资本家为什么富裕、劳动者为什么受穷?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佃农、资本家和工人,究竟谁养活了谁?等等等等。这就已经足够了。

          下面吐个槽,兄台莫要见怪。“现阶段的经济世界与XXXX当年的情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YYYY论不能解释现在的很多问题。”这种语式经常被用来否定劳动价值论,十分简便易行。但请兄台好好想想,是不是用任何一个学者和理论的名字代入XXXX和YYYY,都同样成立?XXXX可以等于亚当斯密、凯恩斯等等等等,YYYY也可以等于边际效益、生产要素等等等等?十分有趣不是么。目前主流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在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往往就是用这种语式轻巧地、不屑地一带而过,不是很奇怪么?这种语式真的能否定什么?还请兄台三思。

          再来说科学态度问题。这其实不是科学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屁股问题,是立场问题。说白了,就是阶级立场决定阶级理论。资本家有资本家的理论,用于证明资本家发财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劳动者受穷是天经地义的。劳动者也有劳动者的理论,用于证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剥削是有罪的。这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被剥削者是否接受剥削有理的解释并安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的问题。这在安生(MRandson)的大作《卢瑟经济学》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了,他的博客--外链出处

          和自然科学理论不同,经济理论直接关系到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问题,在这个领域基本谈论“客观”是过于奢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那些所谓的打引号的经济学家们也是要养家糊口的,也是要从某个地方领工资的,“客观”的理论和研究恐怕难于立足的,马克思的穷困潦倒就是明证。所以归根到底,这还是个屁股问题、立场问题。这里不想说服谁去接受什么相信什么,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经历和头脑,只能靠自己的作出选择。

          通宝推:做客地球,桥上,
          • 家园 【讨论】我是这样的。

            关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及其对立面,我做过一些思考。我的思考没有结论,实际上以我的见识和思辨能力我最终无法肯定谁,也无法否定谁。当我看到有人极力推崇或否定某一方面时,我总会想起我以前思考过的它的反面。

            今天,我看到你的结尾一段,我感觉和我以前所理解不对劲。由于我也没有结论,所以我就只是简单的说了两句。现在钻石兄又说了这么多,我也应该把我的一些想法表达仔细一点。

            一、立场无法改变理论的正确与否。

            自然科学自不必说,不论资本家还是工人阶级都无法否认牛顿运动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等物理理论是符合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的正确理论。

            那么,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理论是否就无法达成这种共识?我认为即使这种共识暂时不存在的,也不应该以立场不同来回避这个问题。因为:

            经济学理论是反应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理论。无论这个规律是否(在人类社会的某一阶段)存在,它都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如果没有规律,那所有理论都歇菜,我和钻石兄也可以休息了。如果有规律,那么其理论必然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一定被发现)。这个时候,人的立场对它没有任何影响。至于理论正确与否,一个人应该利用自己的头脑、借助相关的知识、逻辑来判断,如果判断不清就应该暂时存疑,而不是依据立场、利益来简单解决。

            这一点,我真是希望上帝的存在。看看他在另一个世界不受地球上各种立场的影响是如何看待经济学理论的。

            二、关于吐槽。

            钻石兄代入的亚当斯密、凯恩斯等,也是我曾想过的。经济学理论本质上是研究的人的利益活动,而人追求利益的特性必然导致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扰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大抵正确的经济理论被揭示后,相关人群会去利用它或者破坏它的的存在基础以对自己有利。一个时期以后,这个大抵正确的经济理论就会逐渐失效。

            这正是经济学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的一个严重不同。

            结合一,我想说的就是,经济学理论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句话好像又是废话哦)。

            三、现在具体到劳动价值论。(我发现我这帖的回复问题的次序与钻石兄的内容次序恰好相反)

            为了不受各种现存理论的干扰,让我们回到事情的原点。

            马克思和他的同行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这么一个存在的事实:资本家建厂房购设备、雇工人、买源材料——》工人劳动——》产出产品——》产品出售(被交换)——》产品被使用(最终消失)。

            通过观察、分析,他们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产品被交换时收到的货币量是大于资本家对设备等和对雇工人付出劳动而投入的货币量的。注意,对投入而言,换个说法是资本家投入的是货币,工人投入的是劳动(工人虽然获取了工资,但工人是否应该只限于获取相当于工资额的货币量,这个是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更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请不要套入任何经济理论。因为他们正在分析这个现象以图发现其中的经济规律。

            这个多出来的货币量的本质是什么?其对应的那部分产品所包涵的价值(交换价值)从何而来?

            马克思是这么回答这个问题的:这部分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工人的活劳动。

            好了,现在如何来验证马克思的第一个回答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我来推导一下:

            1、价值唯一来源于工人的劳动,那么根据谁创造谁占有(这个公理没人反对吧),这部分多出来的价值应该属于工人。而事实是被资本家占有了。于是马克思得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注意呵,马克思的这个概念隐含了他的无产价级立场。因为这个多出来的价值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就存在了,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还将继续存在,只不过那时不叫剩余价值(具体改叫什么我也不知道。)这部分价值只是在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中才被称为剩余价值。

            2、如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正确反应了经济规律的话,人类该如何利用它来发展社会经济呢?劳动者占有多余价值;资本家不再对工厂、设备、材料进行投入。

            那么,经济生产是否就完蛋了呢?不会,完蛋的只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模式将会诞生:社会主义。其中劳动者占有多余的价值,不再存在资本家。

            这就是说,马克思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将毁灭资本主义。

            3、而现实是什么呢?资本主义在俄国、中国的确曾造到了毁灭,并如马克思预言,产生了社会主义。但都没坚持住。

            反倒是资本主义坚持住了,或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有其规律。

            所以,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能在理论上解释通很多问题,但在实践中太不成功。到底什么原因我也没想通过,不过我还是认为,用立场来回避这个问题不是科学的态度。

            请钻石兄指正。

            • 家园 不敢说指正,和兄台讨论一下

              很高兴能和兄台讨论问题。姑且抛开立场问题看,劳动价值论也是现在最好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这里说的劳动价值论,是指从威廉-佩蒂也好、亚当-斯密也好,是在西方经济学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不限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以此为基础推导和衍生出来的。

              从根本上说,劳动价值论就是一条:劳动是创造价值(交换价值)的唯一来源。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实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大于个人基本生活需要,多出的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里就引出两个问题,一是剩余价值到底存在不存在,二是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前一个问题是“理论”问题,后一个就是赤裸裸的利益问题。从这里开始,“理论”问题就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了,因为只要否定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于是资本家就不需要向工人解释其财富的来源了,劳动者也就不会追问剩余价值的下落了,第二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所以,最根本的问题不是剩余价值该如何分配,而是剩余价值的存在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家最致命的威胁不在于主张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动者占有,而是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顺便说一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立是没有剩余价值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另一回事,后面会说到。

              很多人,包括赞成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人,把它当成一种讨论公平分配的理论、一种为工人主张权利的理论、一种指导革命运动的理论,这些并不错,但没有抓住其核心,马克思的理论最重要、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是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性。剩余价值是存在的,这才是重中之重。具体的推导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清楚,不必重复了。

              这里不得不再说说立场,实在是没有办法回避这个问题。承认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得出剩余价值存在的结论,接下来就必须面对“剩余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于是“理论”问题最终变成了利益问题。既得利益者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必须否定剩余价值的存在,而要否定剩余价值的存在,就必须否定劳动价值论,于是就提出了其他种种理论。所以,抛开立场从纯科学纯客观的角度讨论劳动价值论,根本是不可能的。当然,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会告诉你,他们是多么客观多么公正地研究了经济问题。

              但请设想一下,杨白劳能和黄世仁能“纯科学纯客观”地讨论地里面的粮食是谁种出来的么,穆仁贵算出来的帐会“纯科学纯客观”地反映杨白劳能和黄世仁到底谁欠谁多少钱么?不是在下非要从立场角度去看问题,而是这个问题推论下来必然导致立场的取舍。

              如果兄台一定想从纯科学纯客观的角度讨论劳动价值论,只好假设咱们都是外星人了。那么,从外星人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论成立不成立呢,还是成立的。劳动价值论能从根本上解释很多问题,无需一一重复,这里只回答一个诘问,即是兄台提出的,也是很多人所疑问的,既然劳动价值论是对的,那为什么社会主义会遭受失败呢?

              回答如下:因为(马克思版)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实行过,那些失败的所谓社会主义,都是变形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平均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主义对生产的促进比不过自由资本主义,平均主义更是直接违反了劳动价值规律,因此遭受了失败。这些实践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恰恰相反,这些失败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

              劳动价值论的根基是劳动创造价值。仅有这一条还是不够的,一个社会要能够运行,还必须用某种具体的形式去实现劳动价值。什么叫实现价值,就是把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个别劳动就是每个个体的具体劳动,比如种田、打铁等等,社会一般劳动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享受到的劳动成果,比如吃饭、住房、交通等等。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每个单独的个人都只能从事一个非常具体而微小的工作,付出特定的劳动、生产特定的产品或者提供特定的服务,然后互相交换劳动成果,于是种地的也能有汽车开、打铁的也能有饭菜吃、写代码的也能有衣服穿、织布的也能有电视看、理发的也能有房子住……..,唯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正常运行,否则不难想象会发生怎样的灾难。这个过程就是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如果这个转化不能顺利进行,轻则社会停滞,重则经济危机,严重的甚至要亡国灭种。

              从劳动创造价值出发,劳动价值论的下一个推论是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实现劳动价值,即把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为此必须解决两个比例问题: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和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通俗地说,就是怎么干活和怎么发钱。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的实现手段是市场经济, 其中包含两部分:“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 的实现手段是资本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的实现方式是劳动者得到的报酬等于劳动力再生必要条件、资本家得到剩余价值。

              用市场经济实现“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的过程是:大家各种生产产品,然后拿到市场去买,换回货币后再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通过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实现劳动的交换,最终的结果是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和货币在市场上的交换而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迂回曲折的,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资本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是:哪个行业赚钱,哪种产品好卖,资本也好,劳动者也好,就投入哪个行业,就生产哪种产品,于是社会劳动的分配就更多地向该行业、该产品倾斜,直到边际利润消失。而那些赔钱的行业里,资本流出、工厂关闭,其社会劳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厂会淘汰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工厂,这些资本会获取超额利润,于是加大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超额利润会导致资本的流入,最终降低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如果资本和商品都是自由流动的话,最后的社会结果是平均资本获取平均利润,和具体的行业无关。

              但如果资本和商品不能自由流动,比如垄断资本主义,市场就不能对社会劳动的比例分配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会发生上世纪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那种经济危机,一方面是多余的商品卖不出去,而同时劳动者买不起必要的生活必需品,资本也无法获取利润,就只能靠战争解决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得不错,是因为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商品垄断的殖民地资本主义。而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比不过资本主义,也是因为国家垄断下资本和商品不能自由流动,于是社会劳动的分配比例无法自行调节,国家指令计划不能反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低效的不能淘汰,高效的不能扩大再生产,于是没有技术升级的动力、大锅饭越吃越不行。这便是“社会主义”失败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社会主义输给了资本主义,而是垄断资本主义输给了自由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下“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的实现方式包含两层,第一层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分配,表现为工人拿到工资――劳动力再生必要条件,老板拿到利润――剩余价值;第二层各个阶级内部的分配,在工人阶级中表现为计件工资、计时工资等等,多劳多得是一种分配方式,大锅饭是另一种,北欧的福利主义也是一种;在资产阶级内部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在产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地主之间进行分配。上面涉及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分配比例问题,哪个解决不好都是大问题。如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比例分配不当,资本拿多了工人拿少了要么饿死要么革命,工人拿“多”了资本拿少了则无法扩大再生产会被别国的资本超越、吞并;如果工人阶级内分配不当,不能多劳多得,结果就是混大锅饭吃或者混福利吃,最后是生产停滞、经济危机乃至国家破产,中国当年的“社会主义”失败就是例子;如果资本之间的分配不当,比如金融资本利润过大,就会导致实业萎缩,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总之,劳动价值规律的实现,就是“一个转化”“两个比例”,随便那个没处理好就是经济危机甚至国家危机。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为只要是政府管理一切,从技术上消灭资本家就没有剥削了,就没有剩余价值了。大错特错,实际的效果是国家成了终极资本家,工人仍然被剥削,只不过剩余价值被国家机器拿走了。当然,如果国家用好剩余价值,也能办不少好事、大事,比如中国就以此保证了国防安全和建立了工业基础。但国家垄断违反了“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大锅饭违反了“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结果是生产失去活力,最终“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打垮了。所以说,这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失败,而是违反劳动价值规律搞“社会主义”的结果。

              那么,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实现价值规律呢,简单来说,就是不通过市场、没有商品交换、不用货币中介,直接实现“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一般劳动”,为此需要全部或至少大部分人类社会的共同参与,适用于社会化大生产部门,例如钢铁、电力等等,还需要高度的信息技术,使得工人可以直接得到其产品对应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报酬,当然,其中还必须扣除各种保险、税收和社会公共支出等。这样一来,没有剩余价值,没有剥削,也没有因剩余价值被剥削所产生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会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可以更快更平稳地发展。必须强调一下,社会主义不是关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的,而是从根本上消灭剩余价值。搞国家资本主义、靠二次分配、把国家手里的剩余价值重新公平分配下去,那不是社会主义,也是行不通的。

              至于到了共产主义,生产力极大发展,劳动不再是生存的必须手段,而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劳动价值规律或许不再成立,或许会有更高的实现方法,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关键词(Tags): #劳动价值论通宝推:唐家山,王铁墩,迷失于羁绊,删ID走人,普鲁托,
              • 家园 那么,马克思脑中的社会主义应该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呢?

                自从读了钻石兄的马经评述后,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劳资问题。发现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如果社会需要不停淘汰落后产能,就需要一个途径来判断什么产能是落后的,似乎除了通过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来甄别外,没其他途径。我想请教钻石兄的是,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阐述?(我没能读完马克思全集)

                • 家园 说说在下自己的理解吧

                  依在下看来,马克思并未具体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怎么运行、如何替换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和推论,比如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举行。而实际情况是,后人(列宁、毛泽东等)只能在依据其理论基础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推广、变通、创新和实践,并成功夺取了政权,但接下来社会主义具体究竟该怎么搞,就只能自己琢磨了。很不幸的是,以前苏联和新中国前三十年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实践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失败。而分析其失败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兄台提出的“社会主义应该怎么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如何促进生产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如何比资本主义更好的符合劳动价值规律”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某种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取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效更公平地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社会主义具体究竟该怎么搞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鉴于那时的资本主义正是方兴未艾,马克思能看出其内在的根本矛盾,已经是殊为不易了,毕竟马克思不是《基地》里的谢顿,也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能指望他老人家把什么都给算出来,后人照着谢顿小屋或锦囊妙计里的指示照办就行了。现在我们拥有的,除了他老人家的理论,还有两个国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但究竟应该这么搞,能不能搞成,似乎又回到了一百年前的起点,一切依然得靠后人琢磨,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社会主义具体究竟该怎么搞,下面是在下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粗浅思考。基于历史的沉痛教训,任何用某种理论去指导社会运行的企图最终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社会主义理论也好,自由主义理论也罢,都是这样,前苏联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下不敢说是在“回答”上面的问题,而仅仅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想法而已。

                  社会主义下,价值的“交换”是必须存在的,只不过不是通过货币作为媒介,而是直接交换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大致的情形是这样的,货品上标记的不是价格,而是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比如一块毛巾为0.1小时,某工人拿出0.1小时的“钱”买下这块毛巾。要实现这一步,必须是在社会大生产部门,需要一定的信息化条件,而且货品具备同质性,比如钢铁、电力、煤炭等。这里计算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也不是指令生产,下面详细解释。

                  “平均”是全行业的平均,比如全社会共产电10000亿度,总共包含必要工时100亿小时(如何得出必要工时的后面会说),则每度电合0.01“小时钱”。甲电厂属于中流水平,发电1亿度得到0.01亿“小时钱”;乙电厂和甲电厂完全相同,由于技术革新,在不增加人员和燃料消耗的情况下发电1.2亿度,于是得到0.012亿“小时钱”的总收入;丙电厂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同样的人员设备和消耗只发电0.8亿度,于是只能得到0.008亿“小时钱”。其中还需要扣除折旧、原料等费用,剩下的用于分配和扩大再生产。长此以往甲电厂维持生产,乙电厂增容、扩产,丙电厂减产、关闭,乙电厂还可能吞并丙电厂。劳动生产率高的工厂“获利”更大,由此可以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

                  “必要”是通过社会交换实现的,仍然用上面的例子,也就是电厂把电“卖”给钢厂、铝厂、居民等等,得到的“小时钱”总数,被社会承认和接受了的部分,才是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就不会出现超出社会需要、一味盲目生产的情况。例如,社会总需求是10000亿度电,电厂实际发电12000亿度,那么,是不是就能得到2000×0.01=120亿“小时钱”呢,不是的,多出的2000亿度是无效劳动,对不起,不算数,购电者实际仍然支付10000×0.01=100亿“小时钱”,工厂只能自己承担额外多发电的成本,来年自然知道少发点电了。这促使工厂按照社会需要生产,而不会出现计划经济下政府统购统销、工厂那种埋头生产不管实际需求的情况,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业、工厂可以达到更多的“小时钱”,于是可以扩大再生产,而不符合的也会“亏损”、被淘汰,以此实现合理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

                  什么叫“按比例”?社会主义的按比例,就是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的比例分配生产力,“小时钱”流向社会需要的行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对比之下,资本主义下的按比例,是按资本获得利润的比例分配生产力,资本自动流向高利润的行业,而不一定是社会需要的行业,这种流动有时会促进生产发展,比如流向IC行业,有时也会妨碍生产,比如流向金融业。二者相比,社会主义的按比例好于资本主义的按比例。

                  还有“合理扣除”的问题,需要扣除机器、厂房的折旧等,社会还需要提留一部分用于国防、公共服务,还必须扣除养老基金、医疗保险等费用等等,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不能扣。

                  最后,关于工人的工资,工厂得到“小时钱”后,按照“等劳分配”的原则分给工人,要看实际的劳动成果包含多少平均必要劳动小时,成果多少得到多少,而不是简单的看劳动了多少小时,磨洋工的小时数是无效的。至于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在总额中分配,具体怎么分这里暂不讨论。这样一来,劳动者得到的不是货币工资,而是“小时钱”计算的劳动成果,就免除了剩余价值的剥削。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付出劳动,得到以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报酬,于是个别劳动直接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迂回曲折地通过商品和货币的交换来实现,脱离市场实现劳动价值规律,劳者得其值,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实现“劳动成果按比例分配”,没有了剩余价值的剥削,也就没有了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矛盾,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可以更平稳地发展。

                  这个“按比例”,是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比例来分配,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是“等劳分配”,比资本主义“按劳分配”更公平。资本主义的比例分配是这样的,第一个比例是资本家和劳动者按照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再生必要条件的比例分配,劳动者只能得到满足基本生存和生育的工资,而资本家获得其余全部,然后劳动者内部在进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表现为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等,这种“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等劳分配”才是。两种“按比例”分配相比,社会主义的不但更公正,而且不养懒汉、保持供需平衡、不产生危机,可以更好促进生产发展。

                  关键词(Tags): #劳动价值论
              • 家园 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剩余价值概念

                这个概念从诞生到现在,就从没有一天能够被度量哪怕一次,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一说,充其量就是个假说,最多也就是解释经济的理论之一,严格证明恐怕是谈不上。迄今为止,马恩列斯毛这些伟大导师们,哪个能够证明剩余价值的存在并给出计算公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