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讨论】几岁送幼儿园比较好? -- 铁手

共:💬54 🌺240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85 / 35

    两岁之前
    15/9
    两岁之后
    70/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赞光叔的早教家风。关于能安下心来的关注力

        我也说两句,我不是反对光叔,我只是补充一下。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有一个例子:当儿童,看到一个桌子上摆满了新奇的玩具时,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兴奋地上前就玩了起来,另一种是在旁边静静地观察一番。这时,蒙特梭利问了一个问题:哪一种儿童是正常的儿童(注意,她用的是正常)?同学们也猜一猜。

        答案是后一种,静静观察的儿童,大家猜对了吗。为什么呢?

        沉静、集中的关注力是儿童的内在品质,每一个儿童都将发挥和发展起来,就像花朵开放一样,必然在一个时间要开花。虽然是必然的,但就像花期一样,有它发挥成长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就在儿童的2岁到5岁之间,是培养内心沉静品质和关注力的敏感期。

        儿童的身心是自己构建的我们无从一窥端倪,过了某个时期,儿童的发育就会转向下一个目标,下一个阶段,错过某一特性发育的敏感期,可能就再也无法弥补了。所以发育敏感期中的环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儿童是如何构建自己身心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环境来创造条件和产生积极的影响。

        回到上面的问题,沉静品质和专注力的培养,是通过儿童的“工作”来配合儿童完成的,蒙特梭利将儿童沉浸在教具的操作中,叫做儿童的工作。在儿童的工作中,可能他要完成一道算术题、也可能要比较教具的形状、也可能是要实现心中的一幅画面,他整个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到自己的世界,在内心中勾画着他的成长。我们不知道这时他的大脑、神经、肌肉会产生怎样的配合和反应,就像火焰燃烧一样,剧烈而快速地反应着;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沉淀留在意识中、甚至进入潜意识和无意识中,但这一切都在进行着。

        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十分钟,直到他完成他的工作,抑或是完成内心的“工作”。这时他才抬起头,深深地呼吸着,长久而又深沉地回味着他已知和未知的“成就”,脸上露出满意而沉醉的表情。这样成长的孩子,他能体会自己内心的力量,接受自己内心的指引,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抵御外界的吸引和诱惑。这就是第二种孩子的表现。

        这就是培养和构造专注力的一个完美过程,它不是通过一次工作完成的,是在敏感期内不断重复完成和完善的。我们成人在这一个内心构建过程中无能为力,我们不能深入到儿童内心去帮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教具和安静适宜的环境,使他不受打扰,圆满完成整个的构建过程。

        但恰恰相反,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在沉静地玩着玩具,就会过来打扰,“儿子,看爸爸给你买什么了?”,“宝贝,到妈妈这来吃好吃的”等等,有的人甚至直接报走孩子,中断工作,使孩子长时间不能完成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建设,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经常被外界打断、吸引,就像睡到最深沉的时候被叫醒,内心的无助难以言表。这样的孩子体会不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总是被外界吸引,内心的力量不能发挥,他就只能期待外界的刺激,甚至是希望外界的诱惑,如果没有外界的新奇刺激,他就不能平息和忘却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无助。久而久之,家长还抱怨:你这孩子,你就不能自己安静地干一件事,总是来打扰我;你就不能专心学习,不去上网玩游戏?可他不知道自己以前对孩子做了什么,你只不过是烦恼,而孩子却失去了世界。

        好了,越整越多了,就此打住,多谢光叔的话题。以上希望能对家长们有用,有关儿童教育大家参看蒙特梭利的文章和华德福教育的内容,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通宝推:知其何休,辉汉如雨,山海马甲,二至,muilho,石头布,风起,铁手,
        • 家园 我关注的是第六个,其他无关的就省略了

          下面是一篇转载的文摘(引号内容),原创不知在哪,其中作者的第六个震惊就是蒙氏例子的翻版。还不会用链接,我先贴一部分。

          “去年,孩子高一的时候我们有幸接待了一位美国私立高中的同龄女孩,共同生活了一周。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从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不同之处,感慨万千!

          来中国游学的这十几位孩子都是来自country day(孩子们习惯翻译为国日中学)学校,据说这个学校全部费用来自于富豪们的捐助,只收符合条件的孩子,是标准的贵族子弟学校。在经过若干个表格的事无巨细的项目填写(细致到父母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层层审核后,我家被确定负责接待其中一位女孩子。

          。。。。。。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就这个“5小时”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苦,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的我们差距很大。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也是最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  

            

          第六次,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附近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我的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则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最大,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3个,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

          这个例子的后果在学生时就这么明显,到成年直接就是差别化了。

        • 家园 这个观点不好理解

          我在网上找了一下,貌似这个“正常”的意思不是我们汉语中的正常。我主要不理解的是把那些“见到新奇的玩具就迫不及待地玩起来的”孩子归为“不正常”。

          Normalization is a technical word borrowed from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It means becoming a contributing member of society. Dr. Montessori used the term normalization to distinguish one of the processes that she saw in her work with the children at San Lorenzo in Rome. This process,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ccurs when development is proceeding normally. She used the word normalization so that people would think that these qualities belonged to all children and were not something special just for a few.

          http://www.michaelolaf.net/lecture_secret.html

          • 家园 这个解释起来会很长,涉及到蒙特梭利德整个理论框架。

            我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蒙特梭利德一个理论点:儿童的成长是由他的内心需求驱动的。儿童的活动体现着他内心世界对他的要求和指引。

            这个例子是蒙特梭利的观察结果,也是阐述她的理论与实践的引子。在例子中,蒙特梭利发现了两种儿童的行为模式(反应),于是她进行了观察,发现那些迫不及待地要玩新奇玩具的儿童通常还具有其它的特点:不能专注地、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不断受到外界事务的吸引;注意力会从一个兴趣点很快转移到另外一个等等。

            于是,蒙特梭利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等,得出结论,这一类儿童的行为不是由他内心所指引的,是受外界影响和控制的。他内心成长的需求与指引,这时已经淹没在纷杂新奇的外界环境中。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能从一个外界转移到另一个外界事物,不能集中在自己内心,逐渐失去了构建内部身心世界的机会。到成人阶段就表现为没有自己主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缺乏意志力与专注力。

            那么,相对于蒙特梭利的另一个理论点:每个儿童都具备发育和发展人类所共有的良好品质的潜能和机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不正常”发育的儿童呢?

            蒙特梭利的另一个论述:儿童身心的发育是由生命的“密码程序”控制的,某个品质的发育成长,会悄然在某个特定阶段集中展现。

            这个阶段几乎是决定性的。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某个品质的发展过程。当人类某一个良好品质在时间密码的开启下开始发育时,它的主人--儿童,就会收到一系列的生命的指示和内心的指引,去完成某些工作来配合和培养这种品质的成长。这时,孩子的父母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这段时间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孩子连续一段时间,每天都要求妈妈在睡前讲同一个故事,虽然他很早以前就听过了;或者,孩子开始进行玩具的工作,专注而深沉,一遍又一遍。

            在儿童内心世界的指引下,在儿童的工作中,在父母、幼儿园、老师的配合下,成功发育和沉淀了形成这种品质的物质基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生理结构,例如大脑皮层沟回的深浅和结构;同时在友好的环境秩序、工作的成就感、和成长的满足感等情绪和感受的交织下,逐渐发展出了相关的心理特质。在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儿童的品质,直至成人成为他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一个完美的结果是:这个品质的种子发芽成长,顺利长成它“应该”成为的“参天大树”。

            那么,另一部份儿童在这个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环境的干扰,大部分来自我前文所说的家长的干扰。使得发育不完全或中断,“参天大树”只长成了“小树”或“灌木”。正常的成长被中断、内心的需求和指引被外界所干扰,使儿童不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喊而沉迷于环境的刺激。就没有条件发育出相应的生理结构、沉淀下心理特质,内心的品质也被环境的特征所取代。也就出现了在例子中所提到的行为模式。也许对“不正常”的理解从儿童的保护人--成人角度讲,是不应该出现的。

            这个阶段的发展几乎是决定性的,因为这一阶段结束之后,儿童将转向下一个发展目标,即使再现同一品质的发展,也是不易察觉的和微弱的,是补充和补救的。也就是说,此时失去的几乎无法挽回。

            有些啰嗦啦,以上也包含我的理解和引申。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家长们有必要研读一下蒙氏的文章,越早越好。

        • 家园 听人说过一些montessori的缺点

          一是字写得差,因为完全不管,纯粹是free style.老外的英文本来就写得烂,montessori出来的据说字更烂。

          二是学校小,如果上小学后,就那么几个人,环境过于简单, 不能给孩子制造复杂的学校环境。

          具体我也不知道,我们家老大明年也要去,不过据说他们那里不怎么鼓励孩子之间的交流。我们家老大本来胆子就小,在幼儿园从来不说话,不知道在那里会不会更沉默.

        • 家园 Montessori school可不便宜哦

          最近刚看了看,准备报名,toddler一月接近1.6k,infant差不多2.5k。这要有几个孩子,当父母的一方干脆不要上班了。

          • 家园 也有便宜的,我儿子去一个中英文双语的Montessori

            全天,一个月一千。

            当然了,贵的地方自由他们的好处,钱没有白花的。

        • 家园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 家园 取决于实际情况。

      小孩身体很好,可在2,3岁就送幼儿园。如果体质一般或偏弱,性格内向些,若有长辈在旁帮助,可4岁直接就送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班去。如希望孩子擅长社交,父母和长辈多引导鼓励孩子去多接触其他小孩,多创造社交机会能大大刺激小孩的社交爱好。而且小孩尤其喜欢和比他略大些的小孩玩,一来模仿,二来带着玩,可以学得很多新词新话。

      小孩的学习和生存能力非常强,不必挂虑太多的。(幼儿园老师说的)

      条件允许的话,一周5天送3天或4天不会妨碍小孩与其他孩子的进度(我们家小丫也是这么带着的)。一老人言,7岁之后,小孩就经受工业化的流程教育,思想基本就离父母远了。(瑞典老奶奶说的)。

      再说,幼儿园主要是带孩子玩。教的很多东西,会很快就忘掉的。幼儿园每个班由那么多的小孩,老师分配对每个孩子的照顾和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每天父母为孩子读书讲故事,陪着玩耍引导出的思路却是效果非常显著的,尤其是让他非常顺从的那个亲人的每句话和所作所为,对他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小孩对父母建立起很好的信任关系,略微鼓励以下,在很多事情上他就会表现出自信和勇敢了。

      现在国内出了很多育儿方面的好书。其中,李跃儿的《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写的6岁之前小孩发育的一些规律。很有参考性。推荐一下。

      祝小铁茁壮成长哈!

      关键词(Tags): #育儿 幼儿园 入园年龄
      • 家园 我主要是顾虑如果比较大了,进入幼儿园时

        别的小孩都已经玩熟悉了,他一个陌生人进去,很容易被孤立出来,就容易心理上受挫。

        小一点进去,反正大家都是稀里糊涂,反而容易混熟悉了。

        主要还是考虑一个很多小孩的环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