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讨论】几岁送幼儿园比较好? -- 铁手

共:💬54 🌺240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85 / 35

    两岁之前
    15/9
    两岁之后
    70/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2岁之后吧。太早了没什么交互意识啊。

      太早了还没有主动的交互意识,意义不大吧。而且吃喝拉撒都还不能自主呢,至少得学会说“饿了”“要尿尿”吧?

    • 家园 我认为3岁前后比较合适,因为

      3岁是儿童身心发育的一个分水岭,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完成50%,6岁时完成75%。儿童在出生后,大脑快速发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3岁时已经奠定了今后智力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基础,这也就是中国人讲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时的儿童,由于大脑能力的发育,对于自我的构建已初步完成,产生从环境中分离的人格,能够体会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分别,对更多概念能产生更深的认知,逻辑能力也初步显现,大脑的能力已经使他能够适应在群体中的社会化生活。

      另一方面,发育的需求使儿童的身心要求更为多样的环境刺激,这时家庭的环境,除非父母特意创造培养,都不如在正规的幼儿园中的得到刺激和训练多样和有效,尤其在社会化的人际交往方面。

      从情感方面,3岁前的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忍受与父母的分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格方面,儿童这时对自我和父母的认识是不能够完全分离的,我在父母在,我在一切在。另外一方面是情感,父母是安全感的象征,父母与自己的分离,就是安全感的缺失,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症。从完美的角度来讲,过早的送去幼儿园,会给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一些影响。

      儿童与母亲的分离也要逐步进行,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可以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训练。在儿童已经能理解分离的时候,告诉他,妈妈要去办一些事情,不能带宝宝去,要离开一会,要在什么时间回来。从十分钟、半个小时到几个小时。但要每次都必须和孩子事先讲好,避免突然消失使他产生焦虑。慢慢儿童就能理解和接受父母是可以有一段时间离开自己的。这样在上幼儿园时就能更快地接受和融入群体生活。

      通宝推:大胖子,
      • 家园 但是米国这里和国内不一样

        国内亲戚多,邻里住的近,公交方便。孩子可以在妈妈或者其他第一caregiver带领下,和其他小朋友玩,去出去玩,和亲戚家小孩玩,邻居玩,等三岁过渡到幼儿园就很顺利。

        米国这里,大多数城市都是非开车不能出门,出去玩,难;找play date,难; 找阿姨帮忙搭把手,难,除了双方父母来半年,其他亲戚谁也见不着。现在我的孩子快两岁了,我做饭、拖地、洗澡的时候他都要粘着我,弄得我家务做不好,孩子也玩得不开心,开车带出去玩,费时间还耽误做饭的时间,出去吃又没有适合小朋友的。现在他越来越多的玩伴已经进daycare,进一个,玩伴少一个。

        楼上说“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3岁时,大脑的发育已经完成50%,6岁时完成75%。”,请问,这研究的样本主要采自西方的呢,还是亚洲国家的?

      • 家园 获得 16 铢钱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俺也扯几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我的看法是越小越要管住。

      我曾带过自己的儿子,当儿子考上大学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姨姐看到我带儿子成功的效果后,又将三岁多的孙子送到我家,由我与老伴一直带到初中二年纪打止,一共十一年。

      以我之愚见,孩子的培养教育,应当从幼年起始,越小越好。一个人的优良作风与习惯,譬如行,走,坐,立等等必须的规矩,都是从呀呀学语开始做起的。抓得越早,应当是越好。待到孩子习惯的养成,再去纠正它,就非常不容易了!我们当地有句俚语:三岁养成的毛病,六十岁也难改正过来!读书学习,最要紧的一条,便是要坐得住,有毅力,有耐心。殊不知,这习惯是自小起便形成的,到往后,坏毛病,坏习惯一养成,再去纠正便难上难哦!

      经我手带出的俩个孩子,自己的儿子17岁便考取了清华大学,之后带的这个姨外甥呢,眼下的成绩也还不错,一直是名列前茅。看发展势头,将来考个‘一本’的大学,问题不大!

      这俩个孩子,都是从小便着意培养他们,能坐得住,有毅力。能坐得住,便能安下心来看书写字。自然,成绩也就可以了。

      通宝推:伏波将军,strain2,
      • 家园 新妈妈求前辈育儿心得

        前辈是怎么培养的 能写的再具体些吗 谢谢啦!

        • 家园 我的一些看法

          1. 打孩子的最大问题,是你在教孩子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结果是孩子会在你面前恭恭敬敬,在其他人面前采用你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而到了孩子进入中学的的时候,估计你打也打不过了。

          2. 家长的专制会剥夺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3. 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老师受尊敬,是因为他是知识的载体和源泉。现在,学生大量的知识已经可以直接从其他的渠道获得了。而知识本身的获得越来越容易。有机会可以去看看Tony Wagner 的讲座。http://www.tonywagner.com/。

          4.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坐的住,有的孩子很活跃,这个是基因决定的,不是打就可以解决问题。

        • 家园 你的心情,老光能理解,顺便扯一扯吧……

          常言道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既然你如此迫切,俺也就猪鼻子插葱——装一回象吧!

          我出身很苦,闹大饥荒的60年,刚好十二岁时父亲撒手而去,丢下寡母与我们兄弟三人。从此,三兄弟一直靠着守寡的老娘拉扯大。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啊!因为家中没有了大男人,少不得有人要欺负。我们小时候也很淘气,家境的逼迫,使得我们兄弟脾气也不善,尤其不服旁人的欺负,若有一位受到欺负,其它两位则一齐上。几个人打一个,少不得有头破血流的事发生。因此,常有人寻上门来找麻烦,吵架骂人讨要医药费。事情多了,老娘对兄弟几个的管教也就越来越严厉。罚跪捶打那是家常便饭。每每挨家伙时刻,老娘是声泪俱下:“现在对你们兄弟严厉管教,是不想你们在外边招惹是非,被别人捶打!与其被别人捶打,倒不如现在被我捶打!我打你们,并不仇恨你们,下手虽重,却不会捡要害处下手!别人捶打你,有怀恨之心,他且不管这些那些!想的是一拳能取了你的性命为好!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俺一直牢记着老娘的这段名言。

          家教的熏染,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待到自己成家立业,自不然,潜移默化,也就将老娘当年‘对付’我们的那一套,搬移到儿子的身上。

          我以为:父母辈指望子女们的,莫过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人一辈子辛辛苦苦,于人世最大的追求。可龙与凤并非天然能成就,除了身世显赫之人,依靠父母的余荫者,绝大多数人,都是靠着自小起父母的培养与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其良好的天分,之所以后来出现大的差别与分野,究其根本,关键还是在于其毅力与专注上的偏差。若不信,试请你看一看周围的人,但凡成功者,多是有坚强毅力与专注力较强的。孩提时代,天性好动,喜新厌旧,专注力不强,几乎是共性。若要孩子能全神贯注,专注于某一事物,这就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能坚守下去,逐渐养成耐心与耐力,以后的学习潜能便能正常发挥出来。如果不着意去引导,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孩子的潜能与特性便移往它处。待到察觉,再去纠正它,往往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毅力与专注力,用极通俗的话表述,那就是要能坐得住,守得了,耐得下那一份寂寞。能安静地坐下来,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这就是耐心与耐力。时日一长,便成为通常所说的毅力。毅力一养成,人则有了自觉性。有了自觉性,马不扬鞭自奋蹄!人到了这种地步,又何愁读书不求上进呢!

          说句大实话,河下的众多朋友,都是读书人出身,我岂敢班门弄斧?大家对于学习的体会,要比我深刻得多,无须老光累赘。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立于讲台上述课,不过是韩愈夫子所道的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不厌其烦地解题,无非是方法,途径,给把钥匙予学生。你不专注,思想开小差,这钥匙你就没拿到手里。有了专注力,便仔细倾听,反复琢磨,当堂领会,自然,学起来也就轻松,领会深刻的,更能举一反三。

          自然,孩子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事情,作父母的可千万莫要迁就他(她),要拿出点‘严刑峻法’,使用点‘家法手段’。肯定有人不赞同我这说法,我的看法是:勿以小善而不为,更勿以小恶任意之。治家跟治国一个理,当厉害的时刻,也得要拿出点手段。天下公民,何其之多,国家要管理顺当,就得讲法治。危害大的害群之马,须得取他的性命,危害轻微的,得关起来!不然的话,这国家便无法去治理!孩子调皮过度,必要时候,也得搞一点手段,使其有个怕惧的心理,明白再如此做不得的,还要去做的话,就会受到父母的严厉处罚。这也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法治的一种教育。

          家教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现时的学校,对于孩子不敢体罚。因为这,老师也就缺乏了手段,怕的是体罚了学生,造成严重恶果,危及自己的饭碗。于是,对于学生的过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去管!更加现在的老师,不似从前的先生,被百姓们摆上了神龛,当作‘天地君亲师’供奉起来。如今学校的责任,只负责灌输知识,至于你学与不学,那是你的事情!当老师的不会去想,更不会去管,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混上头便罢。

          以我的愚见,孩子的培养教育,当从幼年起始,越小越好。譬如一张白纸,天真纯洁,随便你怎样去写去画,可任意操纵。个人的优良作风与习惯,都是从呀呀学语开始学起。当家长的抓得越早,应当是越好。如果早期没跟上,听之任之,等到习惯一养成,你再想到去纠正它时,那就非常的不容易!我们此地有句俚语,说得是非常的形象:三岁养成的毛病,六十岁也难纠正!小孩子读书学习,顶要紧的一条,便是要能坐得住,有毅力,有耐心。殊不知,这习惯是自小起渐渐形成的,莫等到长大之后,坏毛病,坏习惯养成后,再去纠正他便是难上加难!

          好习惯几乎包括所有的一切,诸如:坐有坐像,站有站规,一举一动,皆有规范。譬如看书,则一定要求正姿坐着,好多眼睛出问题的人,多是看书写字,看电视时,姿式不正确造成。又譬如讲卫生,也是从小要有要求。习惯渐成自然,好的习惯一养成,无论身到何处,都会自然而然。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通宝推:面朝阳光,游牧天下,
      • 家园 这个要支持一下

        老光的这个经验我很赞同,我也认为这是孩子将来能读好书的很重要条件之一。

        早教啊,兴趣班啥的,说老实话,我看大半是浪费钱,小半有少少作用,从对一辈子的影响来说,老光说的培养坐得住的习惯,比啥都重要。

        但是,坐得住仅仅是基础,以为只要坐得住就一劳永逸了,那也是一厢情愿,看看那么多据说十分刻苦的学生,有多少就一定有好成绩?

        所以,取得好成绩的第二条,我以为也是最难的一条,就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兴趣和特点不同,怎样可以让他在学习上扬长避短?怎样可以解决他遇到的思想问题?这方面如果解决的不好,虽有好习惯,怕也难出类拔萃。

        • 家园 你这话说得不错! 其实呢,我这都是事后体会到的……

          一开始也没这想法,倒是现实给弄成个歪打正着!当年,因为家境条件差,且结婚要到二十八岁才批准,快到三十才成个家。儿子出生一年多,老母又死去,那会儿工资也低,俩口子凑一起六十块钱还不足。接连两场事,拉下一身的债。你说请个保姆吧,又请不起,没法子,只好自己带着。可那时人又呆在机关里头,妻子又要上‘三班倒’,又怕孩子天天呆在办公室内影响工作,更怕领导不喜欢,只好将孩子关在房内。孩子生性活泼,喜欢动弹,你总得给他弄点事情混着吧!要不,哭喊起来更可怕呢!于是,每日上班之前,便塞给他几张纸,头一页上面正正楷楷写上十个字,要求他依样画葫芦,每个字照着笔划抄十个,完成便有午饭吃,完不成打饿肚!孩子怕吃不上饭,便老老实实照样儿去抄写。同时规定,这些字要能认,能记,能写出来。时间一长,孩子到三岁左右时,便能看书识字了。长时间如此训练,让孩子养成了能坐得住的习惯,每逢走亲访友,只要塞给他几本书,能安静地坐上一天。要是没书,那可就守不住了。

          由此体会到,习惯是养成的。后来,姨姐把孙子交与我,我没别的法,便按此法儿,依样画葫芦去管教他,自然也是有成效的。

          如此看来,孩提时代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今后一生,能起到的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种方法,可能有很多人不会赞同。我的理解是,犹如修建一幢高楼,先决条件是要打好基础。不是说:万丈高楼从地起么?人也如此,小时候没把基础打好,再往后去,想去矫正他,那就很困难哦!

          能坐得住的人,一般都有毅力!有毅力的人,无论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且能非常认真地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此一条,就能成功!

          • 家园 三岁能看书,这也算神童了吧
          • 家园 小朋友好可怜滴说

            那么小,一个人被关在家里,孤独害怕不说,还得写字,认不得还得挨打,不能吃饭?后爸嘛。

            • 家园 可能我这作法偏激一点吧! 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

              本地有句俚语,把这话说得挺透彻。那话如此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思是说,你想将来有所作为,有点出息的话,那就得受些委屈,事事由不得你的性子去做!得依照规矩,接受管束,渐渐地成长起来。当然,挨打是少不了的,饭嘛,照样还得给他吃滴!只是吓唬一顿而已!小孩子家嘛,胆儿小,吃饭又是件大事,如此一吓唬,也就听话了么!是不是?真要是不给饭吃的话,饿坏了又能害到谁???呵呵!

      • 家园 老光真牛,清华本科的爹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