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误读红楼:闫红自序:十年未觉《红楼梦》 -- AleaJactaEst

共:💬51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误读红楼:闫红自序:十年未觉《红楼梦》

     这个标题只是为了套用杜牧的那句诗,其实已近二十年。初见红楼在八九岁上,从外婆家的席子底下翻出一本书来,无头无尾,估计前后都已充当草纸之用了,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啊。

      里面是各种奇怪的名字与对话,比如刘姥姥,比如平儿、鸳鸯,每个人都在说话,笑着说,哭着说,咬着牙说,皱着眉说,我如同突然站在某户人家的门槛外,望着他们暄腾腾的日子,微感不知所措。

      当然,后来我知道这就是人民文学版出的三卷本《红楼梦》的中册,刘姥姥已经二进大观园,还没家去,这是第四十一回,说明这本书还未及更大限度地发挥实用性。我那不识字的外婆家何以有这么一部书呢?大概是她那准备高考的侄子留下的,那一阵子,他在附近的中学复读,寄居于此,最后也没考上大学,不知道是不是这半本残书造的孽。

      不管怎样,这成就了我的红楼缘分,假如不是这时遇到,再过上几年,我也一样会迷上它,但我愿意让这开头来得早些再早些,早到对它懵懂无知的时候,无来由地喜欢上了,那感情更真实、扎实。

      就是这样没头没尾地读下来,它最初吸引我的,该是趣味,比如说,冬夜洗脚,兑多了热水,把双脚架在盆上等水冷下来,突然寂寞了,便将红楼拿过来,随便从哪一页读起,一读就入了迷,等到想起洗脚这码子事时,盆里的水早就冷下来了,只好再兑一次热水。

      这真是件奇怪的事,一个孩子,更喜欢的应该是《西游记》这类传奇读物,可是当我翻开吴老先生的大作,发现那里面的孙悟空全无正义,简直就是一小流氓,而唐僧被喊做长老――这个称呼看着就晦气,他说起话来,也像一个投机取巧的市侩。现在我倒是喜欢这渐近真实的取经团,但那时,我是个听到国旗并不真是拿鲜血染成都会极度失落的孩子,我不能够承受一部现实主义的《西游记》。

      我爸则推荐我看《三国演义》,他自己喜欢这部书,可是那些文绉绉的话叫人不耐烦,出于孩童的虚荣心,我连猜带蒙看了一两回之后,就专门挑有貂禅的章节来看,我对三国的全部概念是一个貂禅面对吕布的情节,她手攀曲栏,梨花带雨,那姿态真是优美。

      还回到《红楼梦》,它跟上面这些书的区别就在于,它比较贴近我的生活,吵架啊,怄气啊,情节虽不同,那原理和亲戚家的事情不也差不多?顺便说一句,从七岁起,我就是一个家族故事的窃听者了。还有,《红楼梦》写的是爱情,小孩子家家的,固然不懂爱情,但架不住我向往啊,那时琼瑶刚露头,是父母眼里的禁书,不容易弄到,倒是《红楼梦》,是我人生里第一个爱情指南,比着葫芦画瓢,虽然还没有生发爱情的对象,我已经知道,爱情,是和眼泪密切相关的东西。

      电视剧《红楼梦》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邻家姐姐收集了带有剧照的明信片、扑克、还有折扇,她会背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及整套的《葬花词》,我们到一处就会热烈讨论,而我们的父母面对这样一种迷狂显然拿不定主意,一方面他们认为小孩子不该弄这个,可是,再怎么说也是部名著,熏陶一下总没坏处吧。

      得到我爸的全面支持,是在电视上播出某个红楼知识大赛时,人家在上面提问,我就在下面抢答,比如秋桐是属什么的啊?嘿,这也太容易了。仗着那本残书,我答出了四分之三的问题,我爸大大地吃了一惊,认为我若在现场,起码能得个三等奖,而我,觉得我爸还是太谦虚了。

      不久他们单位下发一笔购书款,我爸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三卷本,十几年来,前两卷被我床头厕上反复摩挲,已经破烂不堪,尤其是中部,封皮也已脱落了,第三本却俨然如新,被我丢在父母的家中,大概也不会再带出来了。

      二十年来,对于《红楼梦》的感受不断地更替着,小时候看故事,看言情,借用张爱玲的话,就是看那个乱乎热闹劲;初二时候,读到王蒙的《红楼启示录》,说贾宝玉对于生命的孤独有一种先验性的经验,他对着红粉思骷髅,对着猢狲思树倒,即使身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他已经预知了生命的必然消逝,那种曲终人散的悲凉。惟因如此,他更要在消散之前紧紧抓住,他拼了命去爱,去感受,他那无事忙的热情其实是以绝望打底的。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当黛玉吟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也被那彻骨的悲伤打动,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

      假如生命必然消逝,该如何对待指缝里的光阴?宝玉和黛玉的共同选择是,拿来爱一个人,所以他们会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的句子,就是要用爱来抵御死亡,用缠绵来抵御孤独,要在爱过之后化灰化烟,永不履人生这虚无寂寞之地。鲁迅说,华林之内,遍被悲凉之雾,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其实并非一个宝玉,黛玉也感受到了,只是出于矜持,出于对周遭环境的警惕,她不会像宝玉那样挂在嘴边。

      除了这种诗意理解,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也在《红楼梦》里读出更多的趣味,比如以前看周瑞家的,只觉得她是一个虚荣却也不乏热情的人,看林黛玉跟她发脾气,不能理解,后来在生活中遇到这等世故妇女,方知她们有些时候多么可恶,她们的眼睛都是精密的尺子,一寸一寸地量你。还有贾蔷,少年时候,出于精神洁癖,对这个人很不以为然,更为龄官不值,长大成人,方知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事,越肮脏有时可能越清洁,就算爱上一个肮脏的人,仍不妨那爱情的清洁、纯粹与完美。

      对刘姥姥的理解更是如此。我的《红楼梦》是从来不外借的,因为上面有些评点,“小时候干的营生”,从字迹到内容一概幼稚非常。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我有极其不恭的批语,觉得她丢了劳动人民的大脸,有着类似妙玉的轻蔑。年岁渐长,经了些世事,逐渐懂得人人都有卑微的时刻,便是自己,又何尝没有以下意识的笑脸面对人家决然关上的大门?喜欢杜甫,就是因为他不粉饰生活,也不粉饰自我,有勇气写出“朝叩富儿门,暮逐肥马尘”这样的辛酸语,能坦然面对自身弱小与卑微的人,我觉得是可敬的,杜甫如是,刘姥姥亦如是。

      是谁说,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可以语人生,没有经历过疼痛与屈辱的人,大约也不能真正地懂红楼,那些隐藏在缠绵细节里的寒冷与微温。红楼梦断,无缘见后面的篇什,是一大憾事,我总想像,八十回后会有更为尖锐的苦痛,也有更为钻心的幸福。我不喜欢高鹗的后四十回,并非他情节不对,而是因为他是个俗人,他的字句不能勾起我心中亦喜亦悲的大恸。

      零零碎碎的感触,攒了很多,终于成文,贴到我常去的网上,没想到招来那么多的关注,或是共鸣,或是商榷,都充满了善意,而那些赞扬更让我惶恐且不知所措,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好啊,想来还是沾了《红楼梦》的光,《红楼梦》是藏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一说起来,每个人都有了亲切的感情。

      有意思的是,很多朋友在我的文章中发现了熟悉的面孔,比如我写职场精英小红,便有人说,我们公司有个女的跟她好像;我写勾引者贾瑞,又有人说,看到了身边某些男子的嘴脸。有的朋友说,这组“误读红楼”较有现代精神,其实,这些东西并不仅仅是现代的,我常觉得,虽然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的感情状态思索方式并无多大不同,比如《诗经》里的痴男怨女,至今仍能激起我们强烈的共鸣,《红楼梦》也是如此,再古老的东西,只要写得足够真诚,就可以举一反三。

      这么一篇一篇写下去,成了这本书,我从来没想到过会写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即使回望着身后文字的此刻,还觉得是个意外,生命给我的惊喜。

      还要罗嗦一句的是,这本书,完成于我的三十岁即将来临的时候,流年似水,然而我不觉得匆促,年年岁岁一本书,这种相看两不厌的相守,总让我觉得时间是静止的。

    • 家园 up
    • 家园 香菱:何处是我家园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王家卫的这句台词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当有些经历你无法取消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忘记。每当有人问起香菱的过去,她总是问答,我不记得了。好像她真的是个小迷糊,将自己的身世走一程丢一程。

        她果真是这样没心没肺的人,怎么会对诗歌发生兴趣?看她的几篇处女作,虽质量平平,却透出多愁善感的女儿家心性,更妙的是她与黛玉谈论诗歌的妙处时,说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来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来竟是有理有情的。并说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与“青”两个字,看似无理,再一想,只有这两个字才能形容得尽,念在嘴上倒像有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橄榄的比喻多么精彩,可见香菱的“呆”是表象,下面藏着一颗同样敏感、同样善于领悟的心,她所谓的不记得,很可能只是不想记得,她不是为了骗别人,是为了骗自己。

        必是那记忆太痛苦,曹公倒是语气平淡,只说她自幼被拐子抱走,转卖于各处,然后被冯渊看中,又被薛蟠抢走。这简约的叙述中隐藏着多少磨难?小小的香菱,在打骂中颠扑躲闪,在陌生的路途上颠沛流离,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欺辱与折磨,使十二三岁的香菱认为,今生如此,必是前世的罪孽。

        冯渊的出现,是命运给她的一线生机,这个少年家境尚可,人品风流,虽然此前是个同性恋者,但一见香菱之后,竟能立志与昨日的自己一刀两断,也算是前世的缘分。当幸福离得如此之近,香菱同所有不幸的人一样,不是被快乐冲昏头脑,而是患得患失,这样的好事,多么不真实,香菱几乎不敢相信,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听见冯公子令三日后过门,即“转有忧愁之态”。

        她的愁苦,连门子看了都不忍。这个门子,特别原生态,他虽做过和尚,却不像虔心向佛之人,很可能是农民或城市贫民的孩子,投身佛门只是为了生计。葫芦庙遇焚,虽是一场灾难,对他,也算一个跳槽的契机,因他原本不是一个耐得凄凉景况的人,如今长大成人,就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做一个门子,是因为“这件生意还算轻省热闹”,由此可见他的性格,有点热心,又有点喜欢投机。

        他见贾雨村的那场戏很有趣,貌似恭敬,却有故人的自我托大,又是冷笑,又在伪君子贾雨村的劝说下告座,还自作聪明出馊主意,殊不知对方原是个老江湖,他有的,只是一些小花招。

        就是这个人,既能全无心肝地建议贾雨村胡乱判案,又能派内人安抚香菱,他的道德水准,也是一般市井小民的那种,大气节上不讲究,却不乏朴素的善心。可惜好事一般多磨,不希望的事情一般都会发生,半路杀出个薛霸王,打死冯渊,强抢了香菱。曹公笔墨大多落在这一场混乱的官司上,有谁推想过香菱的感受?她对于那个叫做冯渊的男子,唯一热烈真诚地爱过她的人,应该有过温柔的想像,此人一朝死于非命,她却必须屈服于薛蟠的淫威之下,其间的苦楚,外人难以体会。

        但是,那又怎么样?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谁也替不了谁,香菱还得在她的命运里随波逐流,多灾多难的小半生,已经让她学会了两件事,一是逆来顺受,一是自得其乐。她好像忘记了一应过往,甚至使自己爱上了薛蟠,薛蟠挨了柳湘莲的打,她把眼睛哭肿,薛蟠去了远方学做生意,她写的诗里便有这样的句子:“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她和丫鬟们斗草,弄了一枝夫妻蕙,豆官取笑她说,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臊。说得香菱红了脸,要去拧豆官,该是说中了她的心事。

        薛蟠却是个粗人,不会回应她这精致的爱情,薛蟠还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得手之后,不过三天两夜,“便看得如马棚风一般了。”他离去之后,香菱爱上了诗歌,我怀疑她爱上的不是诗歌,而是与诗歌在一起的感觉,看宝姑娘和林姑娘她们在那里吟诗弄文,丢弃姐姐妹妹的称呼,唤对方为“蘅芜君”与“潇湘妃子”,好似与寻常的生活没一点关系。那种七字一行或五字一行的句子自有魔力,能够让人忘记眼下,忘记现实,徜徉于另一个世界里,只与风花雪月结缘。

        卑微的人总想欠起脚,够到一个伟大的东西,杜甫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眼下过得不好,如果没有这点理想,他就得面对一个孤寒凄凉的现在。香菱也是如此,提笔的那一刻,她会以为自己是个诗人,而不再是一个被丢到脑后的通房丫头,这些伟大的东西是逃避现实的法宝,如果说香菱一开始的忘记是被动的收缩,学诗的她,就是主动逃避了。

        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她还以礼数来保护自己,有智者云礼数吃人,但对于无路可走者,就这么被它囫囵吞下,总好过无望的挣扎。所以她会为薛蟠娶妻高兴,并忿忿于宝玉替她担忧,因为一个合乎尺度的社会格局中,一个殷勤的侍妾应该对未来的主妇充满善意,香菱愿意想像,她正身处于这样的格局中,惟如此,她才能得到一个最终的藏身之所。宝玉的担忧首先是陷她于不义,其次打破了她的平衡,却毫无意义。

        既然自己无法做主,不妨就闭上眼睛,任凭生活的裹卷,她只用快乐或佯装快乐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一种态度,是香菱的唯一选择。

        可惜,生活再一次把她摁到死角,她欲臣服而不得,对于夏金桂,这个美丽多才的侍妾是战略性的敌人,即使眼下还没出手,早晚是心腹之患。她再必恭必敬也不行,再小心谨慎也不行,夏金桂为她只准备了一条出路,那就是:消失。

        一退再退,香菱退到绝境,高鹗却笔锋一转,给了她一个似乎完美的结局,夏金桂害人害己,命丧黄泉,香菱被扶正,还生了孩子,她老爸又将她度脱,送到太虚仙境。高鹗真是个大好人,圣诞老人似地到处赠送好运,只可惜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只能找到故事,找不到故事后面,隐藏着的那些满怀心事的人。香菱的判词上则只说她最后是回到了家乡,可是风烟弥漫,归路茫茫,对于这样一个被命运逼到极限的女子,何处是她家园?

    • 家园 惜春:一个洁癖患者的病因报告

      《红楼梦》里最冷者莫过于惜春。黛玉是外冷内热,宝钗才对她说了几句梯己话,马上掏出心窝子;妙玉是以攻为守,以目中无人的扮相,来掩饰身处侯门公府里的自卑与紧张;只有贾惜春,是挣了命的冷,彻底决绝,不留余地,激得她嫂子尤氏当面就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探春也说她“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

        对于惜春的这等秉性,曹公只说她年纪虽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癖性,倒不是以此敷衍读者,《红楼梦》里摩人状物多采撷冰山一角,剩下那七分,留给读者去思量。

        贾家三艳的性格都不是无端而成,探春自不必说,争强好胜原是为了抗争那份天生不足,迎春的懦弱也决非与生俱来,一个自小死了娘无人关爱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处处退让,不敢与谁争锋,至于惜春的精神洁僻,更是处境使然,她的境况要借用张爱玲的话来形容,是刚洗过澡的人穿上脏衣服,她的不洁感比谁都来得分明。

        惜春原不是荣国府的,她是贾珍的妹妹,“造衅开端实在宁”的宁府千金,但自小跟在贾母这边读书。书中说是因为贾母极爱孙女,然而纵观全书,宁府也着实不宜于一个千金小姐成长,它是一个男性世界,一个追腥逐臭的男性世界,柳湘连所以不要尤三姐,就是因为听说尤三姐是宁国府的亲戚――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贾母将惜春带在身边,想来也该有这方面的考虑,虽然荣国府里一样有贾赦贾琏这样的酒色之徒,但毕竟不是主流,是被反对与压制的,贾赦屡屡被贾母申斥不算,在府中口碑也极差,丫鬟们都看不上,贾琏干的那点小坏事,最后也会成为他自己的小麻烦。

        虽然同样是走下坡路,荣国府在贾母与王夫人的主持下,还勉为其难地保持最后的体面。王熙凤提出通过检抄大观园,撵走过多的丫鬟,达到减员节流之目的,王夫人对照曾经的辉煌,小姐们娇生惯养金尊玉贵的生涯,十分地不忍心;从道德操守上,她们也努力保持大观园的纯洁性,为了一个绣春囊就能大起波澜,宁可错杀千人,决不放过一个,此举虽有点过,却充分展示王夫人等力挽狂澜的决心。

        与荣国府的苟延残喘顾全脸面不同,宁国府走的是末世狂欢路数,贾珍们撕下所有的体面,有扒灰的,如贾珍之于秦可卿,有蓄养本家子弟为男宠的,如贾珍父子之于贾蔷,有陷于聚鹿(这个字打不出来)之乱的,如贾家父子之于尤家姐妹,更加上调戏丫鬟、设局招赌、拉皮条……好一场令人作呕的迷幻派对,贾珍们模模糊糊地预知回天无力,干脆来一场末世裸奔。

        不同的选择显示出不同的道德观,虽然两府保持着至亲的日常走动,荣国府的人未必能看得上宁国府,夫人小姐们遵照礼数,对宁国府少有谈论,赖嫫嫫却以旧时奴仆之身份,公然批评贾珍管儿子“道二不着两”的,尤氏在李纨那儿洗脸,李纨的丫鬟素云只拿出自己的化妆品给她用,这固然是因了尤氏的填房身份,可同样是填房的邢夫人众人只敢背后议论,谁敢略加慢怠?荣国府对宁国府之不以为然略见一斑。

        凡此种种,惜春自然有所察觉,七十五回里她对尤氏便说“近日里我风闻得有人背后里什么不堪的闲话”。都是她的至亲骨肉,他们的一切荒唐行为都与她有关,他们脏臭污秽不可避免地要沾染到她。这处境和探春相似,她也总被母亲弟弟连累,然而按照贾府规矩,妾所出子女只须认正室为母亲,生身母亲倒是半个主子,是无须正眼相看的奴才。探春以不折不扣地遵守这个规矩来躲避连累,惜春却无从躲闪,更兼年幼单纯,无从化解,在影影绰绰的闲言碎语中,她只有受伤的份。

        默默的承担中,终于蓄养出罕见的洁癖,她以纯粹的清洁与这个世界划清界限,一开始也许只是对哥嫂,不肯再朝他们那里去;接下来是与身边人,比如稍犯了点错误就被她忙不迭地撵走的丫鬟入画;这个范围越来越大,当她断然出家,等于是和这个世界划清了界限。活在这样的尘世里,她无能为力,只求自保。

        有洁癖者多被肮脏的东西刻骨铭心地伤害过,比如得过肝炎或者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往往会落下一点洁癖。过犹不及,在惜春这里,清洁最后演变成清寒,成一柄凌厉的寒光闪闪的小刀,将亲人也一道屏退。

        探春曾叹道,外面的人看我们这样的家庭,想着不知道有多顺心如意,却不知道我们的难处。这叹息对惜春也同样的适用,她在尚且保持虚假繁荣的荣国府,望向在污浊中纵情狂欢的骨肉,末世中两个家庭的不同路数,给了她最为深重的难堪痛楚。

    • 家园 探春执政始末

      1、成大事者的钢铁意志

        雄心勃勃的统治者到了末尾最会松弛下来,凤姐也是如此,多年的紧张状态,吃力不讨好的挫败感,对于琐屑事务的厌烦,都使这位威风凛凛的凤丫头,变成了一只病猫。荣国府群龙无主,急需推选出一位临时执政者来,反复考虑之后,荣国府上层确定了以李纨、宝钗和探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说起来是三驾马车,其实是以探春为主,李纨是面慈心软的大菩萨,宝钗则拿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执政期间虽略略主动,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惟有探春,用凤姐的话叫“口里心里都来得,又是我们家的正主儿”,暗暗圈定了她是首席执行官。

        上层的动荡,给下层带来了机遇,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小觑了这位未出阁的三姑娘,以为可以乱中取胜,浑水摸鱼,几件事一过手,才发现“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她们占不到什么便宜。

        如意算盘落了空,一般的老婆子不过骂骂咧咧一阵子了事,可管家媳妇们个个都是狠角色,就要钻空子找茬子,把探春拉下马。

        同样的阵势《水浒传》里也有过,那些泼皮无赖惟恐鲁智深阻碍他们偷菜,设下圈套将他朝粪池边上引,存心让他出一次丑,以后再没勇气管他们的闲事。赵姨娘兄弟的丧葬费,就是管家媳妇们给探春备下的一个大粪池,虽是小事一桩: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按理荣国府应该赏钱,至于赏多少,要看死者的身份。李纨比照的是袭人之母,这时袭人已经获得姨娘的待遇,袭人之母与赵姨娘的兄弟都是姨娘家属,较有可比性。

        因此李纨决定按袭人之母的规格发放银子四十两,看上去很妥帖,却不知荣国府的情况十分复杂,同样是小老婆,又有家生的和外来的之区别。袭人是打小买进来的,叫做外来的,赵姨娘生于此长于此,叫做家生的,外来的亲属去世,要赏四十两银子,家生的只须二十两即可。

        这么个弯弯绕,是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给李纨探春设的套,主要还是针对探春,赵姨娘是她母亲,即使她看出不妥,也许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她不打算徇情,庶出身份一向是探春的软肋,必然怕赵姨娘来闹,也只能无奈地抬手放过。

        这个天衣无缝的圈套,真是一个让人防不胜防的大粪池,一旦陷进去,再也不可能出来了,可让吴新登家的没想到的是,探春不但没有朝前迈步,反而一脚踢碎了这个阴谋,聪明反被聪明误,掉进去的是吴新登家的而不是探春。

        探春不但将四十两银子改成二十两,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吴新登家的险恶用心,说得她哑口无言,领命而去。

        但立即,赵姨娘便闹上门来,来得如此突然如此迅速,让我无法不怀疑吴新登家的这边从探春处出去,那边就直奔赵姨娘屋里了,那意思是,我虽惹了一身臊臭,也要熏得你难受。

        愚蠢的赵姨娘真的就为二十两来羞辱探春了,探春同学真是好样的,虽然气得大哭一场,也决不向恶势力坏风气低头,也不因此就心灰意冷,撒手不干,她瞬间失控之后,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心态,将她的管理事业进行到底。

        “赵姨娘事件”几乎是一切管理者要遇上的一道坎,它包括了两点,一是下属阻挠,二是亲友说项,要想顺利地迈过去,不但自身要行得正做得端,还要有不轻易被打跨的理想主义,探春纪律严明,铁面无私,职业道德经受住了考验,站定了脚跟,为她的短暂的执政生涯开了个好头。

        只不过,看到这一段时还有点替她那个舅舅寒心,昨天刚死,尸骨未寒,正是让亲人们记起种种好处的时候,探春却坚定地与之划清界限,认为他只是个奴才,自己的舅舅是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冷酷不下于惜春。但从另一方面说,凡成大事者大约必须有这等钢铁般的意志吧,探春的品行与意志都注定了她是一个铁腕人物。

        2、从“厉行节约”到“土地改革”

        探春的志向并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管理,她的能力与出身,还决定了她是一个天生的改革派。

        在荣国府,她的位置十分微妙,既不是“被侮辱与损害的”,也不是宝玉这种绝对的“既得利益者”,庶出的身份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能力,同时也给她招来各种复杂的眼光,使她在受伤害的同时,比较清楚地了解社会。

        绝对的既得利益者只求稳,希望眼下的秩序一往无前地进行下去,被侮辱与损害的,则求大乱,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居中者探春,她的愿望则是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微调,让左右两边皆能相对满意,从而保持稳定。

        所以她只是改革派,而不是造反派,她的改革是从细节开始的,第一件是清理重复浪费现象。

        她先拿宝玉等人开刀,这个切入点选得好,宝玉是荣国府里的漂亮宝贝,老太太眼里凤凰,第一等有面子的人。拿宝玉开刀,等于杀鸡给猴看,偏偏这只鸡和她交情不错,在自己的利益上也不很留心,不会像赵姨娘那样来阻挠,使探春的改革事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宝玉他们在学校里,每年有八两银子的点心钱,探春认为已经有了月钱,这笔开支十分多余,当即命令一笔勾销。

        算完了宝玉他们的账,探春又算到自己头上,她们的脂粉,原是让买办买了送进来的,但是买办要么拖延,要么就拿劣质产品来搪塞,小姐们只能拿自己的月钱,托别人的奶妈或是弟兄哥哥的儿子买来,若是使了官中的人,还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和买办是同事,怕买办怨恨自己夺了他们的差事。

        这样明目张胆的贪污,可谓在小姐头上动土了,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便是眼里揉不下沙子的凤姐,出于各种顾虑,也只能容忍它发展下去,探春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这二两银子的脂粉钱取消了事。

        这两件事都是小事,我以为,更多地带有试探性质,是探春的两次投石问路,探春的大手笔,还在对大观园进行的土地改革上。

        这次“土改”,不是探春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她外出考察之后,引进的先进经验。荣国府当然不会真的允许一位小姐外出取经,探春的考察是借了同贾母等人去赖家吃酒之便,同样的时间地点,宝玉和柳湘莲说些儿女情长之事时,探春却和赖家的女儿讨教理家之道。

        就是这一次,她发现,原来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赖家的花园还没有大观园一半大,除了主人们戴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年终还有二百两银子剩。 终其原因,是因为赖家实行了承包制,而贾家更像老国企,赖家以园子养园子,而大观园却成了贾家子弟中饱私囊的项目。探春效法赖家,正是把大观园承包给老婆子们,完成一次小规模的企业改制。

        3、上层缄默,无疾而终

        探春提出大的方案,宝钗完善细部,两人组成完美搭档。清流派黛玉对探春遥遥致意,底层人物老婆子们欢欣鼓舞,连改革者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前任的冷眼,也因凤姐的善解人意,和病中的虚弱退让而轻易绕过,按说该是皆大欢喜之事,但事实上未必如此简单。

        对于既得利益者,改革总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或者触及他们的利益,或者要改变他们的习惯,倘若一一顾全,改革便只会流于皮毛。

        探春动作之初,众人愿意避她的风头,天长日久这么下去,荣国府上下,怎么会不生出怨艾?赵姨娘只怕就会带头去王夫人那儿告状。还有那些管事的,比如贾芸,他就是通过为大观园栽花种树打捞到第一桶金,林之孝当时拨给了他二百两银子,他只用了五十两,剩下的都装自己口袋里了,探春把园子承包给老婆子后,他就没了进项,也不会甘心吧?至于外面那些管家,比如林之孝之流,原能赚到贾芸他们的回扣,这下跟他没关系了,心里必极大地不平衡,他们又是在上层面前说得上话的人,少不了要放探春的水。

        如此种种,应该是上层对于探春的改革始终保持缄默的原因,凤姐在大观园里弄个小厨房还得到贾母的高度赞赏,探春如此声势浩大的改革,却没见上面有任何说法。

        除了改革引起各阶层的动荡,上层淡漠的原因应该还在于,他们已生出疲惫之心,深知回天无力,这等小打小敲最多不过增加八百两银子,对于入不敷出四面透风的荣国府,是杯水车薪,无法激活他们热情,反倒揭示了每况愈下的真相。贾家毕竟大富过,现在虽设法节俭,但“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凤姐都不敢动的“规矩”,探春想要改动,势必令“老祖宗”不以为然。

        探春的改革,因此成了一个人的战争,为她欢呼叫好的都是老婆子们,这些人没有投票权,她得不到上面的肯定与支持,首席执行官的身份也是暂时的,她分明在做着一份没有前途的事业。

        浩浩荡荡的改革,只开了个头,再不见有其他动作,探春再次作为主人公出现,是在抄检大观园的运动中。王夫人舍本求末,无视荣国府快速下滑的经济状况,在整风整纪上做文章,令探春失望之极,她激烈而沉痛地表示了对这场检抄运动的反感,并指出这是家族走向颓势的征兆。这种谴责必然被好事者传到王夫人耳中,探春好不容易在王夫人心里存下的好印象被迅速消费,王夫人更不可能赞助她的改革,探春重新退回原来的位置。

        许多朝代灭亡之前,都会有一场小小的中兴,会站出来几个有头脑有抱负的人,发动局部的改革运动,殊不知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偶尔生一两个新芽,也改变不了枯死的命运。荣国府也是如此,它已经积重难返,上层人物宁可眼睁睁地看着它衰落,也不愿意被一个改革者弄得不得安生。

        只可惜了贾探春,她的才干与热情被限制在一个大观园里,要是活在现在,她一定是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拿高薪的金领,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更不会为一个庶出的身份,弄出许多的原罪来。

      • 家园 曹兄后来的思索,借可卿说出,该多买些守祖坟的义庄;那些是抄家抄不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