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侃侃而谈道德经(63) -- 唵啊吽

共:💬35 🌺1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侃侃而谈道德经(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不要做“揠苗助长”之类违背客观规律的之事。不要原教旨地按照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做赶牛上树之类的不可行之事。要有合乎道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做事情。

    “味无味”。于平凡细微之处品味人生。禅师可以从清风明月、粗茶淡饭等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细节中品味出人生的真谛、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一个杰出的摄影师能从一朵花一根草的特写品味出大自然的奇妙,能用老妇脸上的一根皱纹和纤夫腿后的一束肌肉宣示人生世道沧桑。物欲横流的生活有如狼吞虎咽,伤身;简朴的生活有如细嚼慢咽,养生。“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如今经济发展了,大部分人都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了,但是,能够享受出生活幸福的却不多。

    “大小多少”。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权力要辅助弱小人物,分配要偏袒弱势穷苦,制度要限制两极分化。

    “报怨以德”。如上一章所述,德是一个原则,一个标准,不因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有如阳光普照不分庄稼野草,如雨露均施不分荆棘花卉。对于己有德之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救其于危难,对于己有怨之人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救其于危难。打扫战场之时,即要掩埋牺牲的战友,也要掩埋敌人的尸体。美国黑水公司滥杀平民,结怨。费卢杰杀死黑水公司保安人员后,把其尸体挂在桥上,以怨报怨。美国轰炸费卢杰,使用贫铀弹,致费卢杰战后婴儿死亡率高达10%,癌病白血病发病率高于广岛长崎原子弹后的白血病发病率。冤冤相报何时了?日本占领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战后中国人收养日本遗孤,这是典型的“报怨以德”。抗战打击侵略者,不是以怨报怨,而是制止侵略暴力,是以德报怨,制止战争是德。当我们打击侵略者的时候,对侵略者不是不德,而是面对他们持有武装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对其施与德。但是,当他们被俘虏了,已经战死了,我们就有能力也应该以德待之。美国伊拉克虐囚和关塔纳摩监狱水板刑与中国的优待俘虏截然相反。《圣经》中那种“敌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打”不是以德报怨,而是纵容助长恶行,不是德。孔子“以直报怨”是双重标准,不如老子“报怨以德”来得坚持原则。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万里长征,始于脚下。人无论地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为民族生存、国家兴旺和人类前途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身边小事。学习西方民主社会的理性宽容,就从自己做起,拒绝使用网络语言暴力,拒绝人身攻击,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公司得以占领市场在竞争中胜出,在于认真计划和执行所有细节。“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就是是难事大事可做,“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为大于其细”。丁龙以德报怨,感动西人,终成就了弘扬中国文化的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之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之时为拉选票什么承诺都敢说,不顾政府财政预算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些诺言,结果得以兑现的诺言寥寥无几。

    “多易必多难”。“对,我们能够”!这是奥巴马竞选口号之一,这也能够,那也能够,好像天下所有事对于美国总统都是容易的事情。结果样样都做不出来。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对于所有小事等认认真真实事求是,才能无所不成。

    此章通篇都是人生智慧。

    关键词(Tags): #侃侃而谈道德经#老子#道德经通宝推:履虎尾,山有木兮,
    • 家园 德是什么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不是道吗?怎么又说是德呢?

      所以说,德也就是道,是道在个体的表现。

      本来,道就是全部就是全体,每个个体,我们每个自己都是道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个言行,都是道的表现。因此,本来无所谓怨。

      怨是什么?怨是人类自我意识功利性质的不满,道是一切自然而然,是没有不满的品质的,自我意识是对道的反动。

      那么,人类产生了怨,就是远离了道。

      如果没有回归道的愿望,那我们就怨下去好了。

      但是,在老子的语境中,是需要回归道的,因为,道是没有怨恨,没有仇杀,没有功利的状态,是和谐的,是自生自灭的,一句话,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我们要回归道。要回归道,就不能有人类层次的怨。不要有怨,就要用道的影像——德来回应怨。

      孔子的德是什么?仁德?爱人之仁?爱什么样的人?所有人?包括民吗?爱牛吗?爱马吗?爱一切生物吗?爱一切非生物吗?爱是什么?既然有爱,又恨吗?有怨吗?……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看来不像是德——就算这个德就是老子语境中的德。

      那么,直和德总之是不同的,是有等差的。

      道有等差吗?等差是人类的发明。

      所以,老子是追求平等的哲学家,孔子不是老子的好学生。

      所以,孔子的和谐是掩盖下岗失地病痛的和谐,是不懂变化发展的和谐,最终不可能得到和谐——因为变化发展是道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通宝推:履虎尾,山有木兮,唵啊吽,
      • 家园 德有您说的那个意思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德有您说的那个意思,但是本句中说的都是比较具体的意思,为和无为,事和无事,味和无味,大和小,多和少,怨和德,难和易,大和细,等等都是具体的小概念。

        报怨以德,就句内而言就是大小和多少,即,使小者大,使少者多。(大和多都是动词)。

        抱怨以德,另外一个诠释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老子说的其实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东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民怨纷纷,统治者“使之活”,“使之生”,给老百姓一条活路,就是“报怨以德”,反之,不论暴力压制还是粉饰太平,都是违反天道。人间的诸多问题和灾难,都是源于人心的贪婪,故老子云“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人总是那么贪心,总是嫌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矛盾发展到一定地步,富者就被革命了。

        老子的思想有价值在于他指出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

        但是老子提供的解决方法,无为而治,是不行的,我目前的一些粗浅认识是,老子提出的方法并不真正契合天道。

        当然孔子的法也多是毛主席说的“空话”。

        天道是什么,在于人类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超越。

        • 家园 呵呵,您的这些说法都很好:

          本句中说的都是比较具体的意思,为和无为,事和无事,味和无味,大和小,多和少,怨和德,难和易,大和细,等等都是具体的小概念。

          老子说的其实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东西

          不论暴力压制还是粉饰太平,都是违反天道。

          人间的诸多问题和灾难,都是源于人心的贪婪

          人总是那么贪心,总是嫌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矛盾发展到一定地步,富者就被革命了。

          老子的思想有价值在于他指出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

          但是,我一直说,老子的许多想法被后人给误解了,所以许多人觉得老子前后矛盾,让人莫衷一是。

          我不能肯定后人误解老子的真实原因,但是,我却能体会到,因为对老子的误解,从而对人类的发展本身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也给很多机会主义者形成可乘之机。

          以上说的有点远了。本来没打算就本章的意思和大家做系统的交流,现在有您这样的引导,我倒是有了兴致。下面就谈谈我的意见:

          《老子》的有些概念具有纲领的作用,如果开始就误解了,那可想而知后果。

          比如,什么叫无为而治?

          这一章的“为无为”具有典型意义。

          传统解释为是作为,无为是不作为,顺其自然。

          那为无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作为,作为什么呢?作为不作为。

          对不对?这样理解,老子当然就是矛盾的,就是莫名其妙的。如果是我们普通人这样说话,还不被骂死?

          当然,另外可能就有道学家或具有道学家的性质的人士辩护说,这正是老子莫测高深之所在,然后装神弄鬼,将天下人装进他们的套子里。

          首先,在我看来,显然老子是不管道教是什么东西的,老子并不是道教的教主,也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接下来,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作为,不过是不自我表现的作为而已。彻底一点说,是无可奈何地作为,是不得已的作为。

          如果能够这样思考,老子的话还矛盾吗?还莫测高深吗?还有机会主义分子的故弄玄虚的机会吗?

          事无事,味无味就不说了,思路一样。

          关于“大小多少”说两句:

          这一段的后面讲的很清楚:“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我看来,这就是“大小多少”的注解。已经(既成事实了)大的事把它分解成小的来解决,已经(既成事实了)多的事把它分解成少的来解决——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充分表现出这一特点,因此说是符合道的,也因此才能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不可战胜的必然——不要将毛泽东及其事迹搞得那么神秘嘛——进一步说,毛泽东的一生没有阴谋,只有“阳谋”,就是这个意思,包括文革,毛泽东的文革有阴谋吗?一切都是明的,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文革的具体方法,都是各类报纸甚至手写版的大字报公开的,但是总是不可战胜,反而是那些反文革的东西耍尽手段,但始终不能成气候。有人说,那文革最终不是还是失败了吗?我觉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虽然全天下人都接受了这个结论。

          不是文革失败了,而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失败了。文革不过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的一个部分而已,总体失败了,难道其组成部分反而会屹立不倒?至于,为什么统治阶级咬定牙根坚持是文革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失败,有心人稍微动点脑筋就应该能够明白。

          这个话摆在这儿,有心人慢慢思考吧。

          回到原话:那还没有大的事、还没有多的事呢?甚至于还没有发生的事呢?很简单,就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了。

          看一看,大小多少,是不是这个意思?难吗?确实不难,所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就是个视角问题,就是个思路问题。

          把小的搞大了,把少的搞多了。符合老子的意思吗?如果这样理解,老子能不矛盾吗?即使不谈老子,就说我们的生活经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可以说已经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常识,那我们“把小的搞大,把少的搞多”是嘛意思呢?是为难自己吗

          老子“无为而治”的方法好不好呢?如果能对老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我们就会发现,“无为而治”不是老子“提供”的方法,而是道的自然而然。

          刚才已经说了,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自我表现地去治理,是不得已的去做,是自然而然地变化发展。

          把无为而治理解成不作为当然就显得不合天道,

          但是如果是不得已——比如革命形势还没有发展到武装对抗,舆论、理论准备还远远不够……那就安心于革命高潮的到来的那一刻——当然,这种安心仍然不是不作为的安心,那就是和道契合的,否则,反而是盲动主义,反而可能是教条主义,甚至是左倾冒险主义了。

          天道是什么?就是自然而然,就是不得已。

          • 家园 为无为指的是

            把“无为”当作“为”,第一个“为”是动词。

            把“无为”当作“为”。就象把“静”作为一种运动 一样。就是这个意思。

            事无事,就是把“无事”作为“做事”。

            大小多少,“大”可以理解为“使...大”,也可以理解为“以...为大”。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致的。这点很重要,是老子的重要言论。

            gzdcl的解释,道理上说得通,但是“语言”上我感觉说不通:“大小”到“把大的分解为小的去解决”,这个距离比较远。读古文,我感觉在“文法”上要谨慎小心一点。

            老子的出发点在于人类的许多所作所为常常是庸人自扰,无事生非。说白了,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常常是愚蠢的,干还不如不干。比如古今政府的很多行为只不过是扰民。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这应该是对道德经理解的一种共识吧。无为就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不是“不得已”。当然,老子也不是说绝对的什么都不要干,而是提醒人们所谓的什么“大有作为”“有为青年”之类其实是瞎折腾。

            无为而治在某些情况下是可取的,比如汉初十室九空,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所以统治阶级即使想折腾也无从折腾,只好无为而治,等人马肥壮了汉武帝就开始有为而治了。当然,对汉武帝也有争议。

            我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是,真正的秘诀在于“妙用”,没有包治百病的教条,只有契合实际的“妙用”,妙用,即运用之妙。

            道家,儒家学说都有可取之处,关键是怎样选取,怎样妙用。

            另外,要说在接近真理方面,我还是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经典理论和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是目前我们手上最靠谱的“经”。是否包治百病我就不知道了。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个人修养上可以去芜存菁。

            关键是要会“用”,“妙用”。起点是要会读。读错了,还不如不读,这也是老子的意思。

            和老兄共同探讨一下,我的一个我感觉理解了老子,但另一个我对此深表怀疑。我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过《老子》,所以以上我说的那些也有可能以“扯淡”为主 :-)

            重在讨论。

            • 家园 呵呵,您说的很对:重在讨论。

              1.“大小多少”,联系老子全文,我觉得是“大小之,多少之”的简写,这样,您觉得文法上还有疑问吗?其实,断句可以是这样的:大,小;多,少。联系老子的一贯思想,很明了的。

              2.“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常常是愚蠢的”,这又是对老子的一个误解。我们已经知道,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道的“神”——变动不拘——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愚”不是愚蠢,是心思如土木之类没有欲求的意思。

              3.无为而治,我也提到传统误读问题。传统解说的错误在于其功利性——谈道,就必须抛弃功利。看您有关汉武帝的那段,显然是功利性质的解读,怎么会是老子的道呢?

              4.“会用”“妙用”显然都是“有为”的表现。

              5.您太客气了。或许您已经看到了,我说过我还没有看完老子,小学徒而已。只是我和别人不同的是我口无遮拦,把专家看成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一样罢了。

              • 家园 我对你这神来的一“之”表示接受 :-)

                你的意思,“大小”指的是“大,小之”。我接受。那么这个意思其实是“损有余”。

                而我前面说“大小”指的是“使小者变大”,换句话说,是“小,大之”,这个意思其实使“补不足”。

                所以看来我们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齐了 :-)))

                • 家园 哈哈,不是。

                  不是,刚才我没有谈损有余补不足的问题。

                  好像你自己都说过,老子实在说事实情况。如果是这样,就对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很显然,这是事实描述而已,不是号召。

                  大小多少,我已经看到过,山有木都说了,是方法论。两码事。

      • 家园 呵呵完全不着调,还说那么多,真是无知者无畏:)
        • 家园 呵呵,八风不动的微风啊——
        • 家园 学习了

          因为求知欲比较强烈一点,所以把你的相对比较正经一点的文章翻出来温习一下——说温习,是因为翻出来后,记得之前果然看到过,只是当时没有兴趣仔细一点看和回帖。

          现在翻出来,算是对着调解读的一个回应:

          已经很久没有写正经文章了,这篇应该也不算正经东西,只是看到有朋友在写关于道德经的体会,大概扫了一下,不由得叹息,想想还是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刚开始看,就慢慢松弛下来了。本来以为自己是那只独一无二的笨鸟,马上知道类似的鸟还多着,O(∩_∩)O哈哈~,看来不提太过紧张。

          不过说来好笑,难道自己不是同样人为别人的解读都是离题万里吗?老子会生气吗?哈啊哈O(∩_∩)O哈!

          虽然说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有百家之言,可以各眼看各花,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有脉络可寻,固然学习研究思考经典是好事,但若没有“明师”,或者天纵英才妙悟天然,自己在自己的思维框架里打转转,无论如何,也不会是经典的愿意。
          ——恩,就是说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代替老子的意思。这个意思值得肯定。

          当然,作者未必如是,读者未必不如是,自己玩弄自己,只要觉得开心,也好。
          ——又一次证明玩弄自己的人不止一个哈O(∩_∩)O哈!让人放松?真想马上看到这位有干货的不是玩弄自己的见识啊……

          如果从尊重作者的角度,我们读经典,至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与高度,要不然,那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理解,而不会是作者的原意。
          ——看上去有道理。

          比如道德经,我们就要学习从老子的视角,论语则要思考孔夫子会怎么想,佛经,自然是佛菩萨视角,圣经,则是耶稣或者他弟子们的思路,而可兰经,一定要深入研究穆罕默德的思考了。

          ——看上去例举还不错。只是为什么圣经就和别的不同,可以是“教主”也可以是弟子了呢?难道是因为耶稣和弟子的传承就真的那么一脉相承?你能这么肯定?

          自然这比较困难,但若不如是,而是以我们自己的猜测来研究,一定南辕北辙。 当然会有朋友提意见:你怎么知道那是他们的原意,你不也是在猜测吗——自然。

          ——看上去蛮公允的说法。

          但也有脉络可循,一个是经典本身一定有蛛丝马迹告诉你答案——其实不是蛛丝马迹,只要你明白了,处处都是彰显无遗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有道理。

          大家谈的都是一件事儿,所谓圣人,压根不会谈多余的事儿——宇宙里哪有第二件事儿?!
          ——虽然说没有谈论的必要,但是你就没有感觉到自己再造神吗?O(∩_∩)O哈!

          还是聊回道德经。

          先说说道德经的大致情况。

          我们都以为道德经是老子所作,是什么尹喜要挟老子,不写不许出函谷关什么的,其实,我们稍微研究一下道德经原文,就会明白这只能是故事说着玩儿的。

          ——虽说我也不是太信,但是却能想象出你沉浸在文学作品为你营造的臆想语言环境中的那种自得的情状,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察觉哈O(∩_∩)O哈!

          道德经很明显与论语佛经一样,是弟子们记载老师话语的课堂笔记。所以才会前言不搭后语,才会有所重复,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O(∩_∩)O哈!又遇到一个自己是神经病的却认定老子是神经病的。

          是一位弟子的记录,还是多位弟子的记录,需要学者们去研究,我不是学者,不琢磨这个,我只研究老子心法。
          ——等着看看你的心法研究。

          用老师的话说:想知道道德经讲什么,去大学找学者就行了,用不着来找我,但是如果你想成为老子,你就要来请教我了。

          道德经,虽然八十一章,其实只讲了一件事儿:道。

          也就是说,其实,其实第一章就把“道”讲完了,后面的,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来请教老子时,弟子们或者求教者记录下的,老子关于不同问题的答复。

          ——冒昧揣测一下:可能是佛教徒论调套到老子的头上了。遇到过学佛的人就喜欢说类似的话。

          或者说,第一章,是“一”,后面的八十章,都是“二”或者“三”,或者“万物”。

          ——第一章是讲“一”的?不能否认讲到了一,但是这章的中心吗?

          第一章讲道,后面是关于道的诠释,发挥,应用。

          我们先放下自己心目中的“道”,看看什么是老子的“道”。

          ——好。

          不管是老子庄子孔子释迦摩尼耶稣还是穆罕默德,他们心中的道,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这个宇宙人生的本质。
          ——有可能。

          不可能有第二个,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顶多是诠释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本质不同。
          ——这个说法我就要笑了。本来“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但是,你不觉得自己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只知道如果有不同已经是二,却不知道如果有一,也几经有二了吗?O(∩_∩)O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即佛家的“不可思议”。在我们思维中以为的“道”、“名”,都已经偏差了。除非我们打破思维的局限,才能真正认知宇宙大道。

          ——终于明白是在用比较典型的佛教来解释老子。但是未尝没有一点道理。只是照搬“不可思议”几个字是不恰当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的无?——什么是空?什么是上帝造世界之前的世界?

          什么是有?——空怎么生有?上帝怎么从没有造出了有?

          ——不要只留个问号好不啦,等着你的回答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妙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常无?怎么观?

          徼是什么?怎么样是常有?怎么观?

          ——等着。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什么说无与有同出而异名?为什么后面说“有无相生”?有与无怎么相生?

          什么叫同谓之玄?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这哥们儿在说什么啊?太玄了吧:)

          ——是在造势啊,可以理解的。解释吧。

          本来是想解释的,写着写着,改变了主意——还是佛睿智,不可思议,语言是说不清楚的,只能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证,做不到,怎么也不可能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你也太玄——悬了吧?你就悬着吧

          做不到,口水喷了再多也没有用,所以,还是闭嘴吧。就提些问题,以供思考得了,虎头蛇尾也就虎头蛇尾了。
          ——哦,你做到了什么?公开一下?有点理解了,原来这就叫虎头蛇尾啊O(∩_∩)O哈!

          只是立个杆子在这里,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者,可以有个想头,觉得自己琢磨出来的,可以有个鉴别。
          ——好高的杆子啊,鉴别啥呢?佛教,哈哈,佛教真的能让人自悟出“空”O(∩_∩)O哈哈~

          顺便说一句:学问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理论。

          ——这能说明这就是有关老子道德经着调的论调吗?

          链接出处

          他讲的是也只能是大道,要不然凭什么坐那个位置:)
          ——老子凭什么坐了哪个位置?高尚吗?他愿意吗?不是在贬低他吗?你们这些道教徒佛教徒不是在糟践老子吗?还“凭什么”,似乎人家老子很愿意很期盼的样子呢~~~~~~~~

          链接出处

          在老子眼里,“道德经”需要出现吗?也就是说,“道”需要解释吗?

          当然不需要,他就是道,道就是他,哪里有解释的空间?——是不是有些眼熟?“我是道路,我是真理”。

          ——竟然他就是道?道就是他?而且还眼熟到“我是道路,我是真理”?传教的人有没有想过老子不知道后世还有个什么劳什子“道教”?这就是着调的论调?

          他只是坐在那里,“梵我合一”——其实这话也是多余的。——饭食迄,洗足已,敷座而坐。逝者如斯夫。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了。——圣人,不过如此,而已。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他明白了,学生们不明白啊,于是看到老师闲着没事儿坐在那里,就跑过来问问题了: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左一句右一句,他就作答,若有所悟的走了自己琢磨去或者继续用功去,不懂的继续问,反复问,想到就问。他就随口作答,并不思索。  

          ——脑袋一拍:“不过如此,而已”。依据呢?“并不思索”,依据呢?

          文艺作品可以用来讲道理,却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是有些着调的人却往往把文学当历史事实,O(∩_∩)O哈!

           

           问过了,答过了,就这样了,有心人觉得那么好的答问,就这么过去了可惜,就记下来,再丢一些,有人加一些,有人整理整理,于是,就成了一本书。

            至于书是什么样,谁编的,对不对,他哪里会操心:)

          清者自清,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早晚也会明白。

            他一直在那里,如如不动,成性存存,定于一,天人合一,物我不二。

          ——一个佛教徒总喜欢对老子指手画脚,说来还真是类似的东西多一点的原因。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576022

        • 家园 呵呵,或许无知,这个我不否认的,我也不以耻,因为我早就

          承认过:

          第一我还没有读完全部,目前才到70章,第二如果读到后面发现之前的理解不妥当我会推翻自己重来,而不会反过来认为老子是神经病,说话自相矛盾,然后还宽恕自己并为自己的神经病沾沾自喜

          前面的内容自认为贯通了,不认为老子的言论是自相矛盾的,这个认识和传统文化中认为老子自相矛盾的看法相悖,这个给我增加了很多自信哈。

          希望你能具体指出我这里不着调的地方。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帖子显然和前几次有关的现汉翻译的帖子性质不同,这几个都不过是心得类的读书感而已,当然是在自认为贯通老子真实思想的前提下的心得。但实际上,我自己一直是不喜欢天马行空的心得类解读的,因为这类文字个性太强,我常常读不懂,哈哈,又见笑了~~~~~~~~

          我一直在图书馆寻找能够前后连贯、令人信服的老子注解文字,可惜一直没有找到。

          这里,首先请求你不吝赐教举出具体不着调的地方,第二你的如果有自信是着调的解释老子,我是非常乐意接受教育的。

          ——————————————————————————————————————————————————————

          修改补充一下:

          猜测一下你为什么说我不着调的原因:是因为你是孔粉,我说孔子不是个好学生

          如果是这样,以后你就等着吧

      • 家园 德者,惟道是从
      • 家园 老兄真有学问

        一个点能写出一大篇来。

        哲学一直是游移在科学的边界,时至今日,科学不断攻城略地的情况下,很多东西都可以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在老子的语境中,是需要回归道的,因为,道是没有怨恨,没有仇杀,没有功利的状态,是和谐的,是自生自灭的,一句话,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变化发展是道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两者本身就矛盾,变化发展的前提是差异化和自我意识。和谐与发展是矛盾体。所以变化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与自我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自我意识主导的时候,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我与环境的定义都是相对的,而自然环境有可能是高一级别的自我意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