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近期京沪高铁四天三起故障 -- 忘情

共:💬1492 🌺12177 🌵60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以

                CTCS-2轨道通信是双工系统,因为它还要向列车发送速度码等控制信息。因此一旦这个双工应答停止,就可以视为信号失灵。

          • 家园 CTCS-3就是无线的,可以叠加在CTCS-2轨道通信上

            这样就是两套冗余。但事故区段只用了CTCS-2,没有用无线。

            目前似乎还没有用GPS或北斗定位的系统,卫星定位有个缺点就是信号会有丢失,而用算法算出来的位置却不能保证精确(如果列车还没有通过某个区间,但算出来的结果却是通过了,此时后车进入该区间就会追尾)。

            至于通过北斗通讯,北斗的通讯信道够全国的列车(动车/高铁)用吗?

            超短波车际Ad-hoc网可能对列车间相互通联很有帮助,但是目前的系统都是列车与调度直接联系,列车间通联好像很少见。毕竟司机只能接受调度的命令,要是前车司机告诉后车,我已经通过了某个区间你上来吧,调度不发命令,后车也不敢做的。所以铁道部可能不是很愿意花钱去做这种只能提供参考信息的系统。

            • 家园 多点备份手段总是好的

              CTCS-3虽然更先进,不过依然牵连到方方面面,地面设备、电务人员什么的,就怕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不可收拾,又是雷劈又是误操作什么的。就像这次,按道理说信号是不会出现错误啊可还是出问题了。

              纯粹的卫星定位还是不能完全适用,所以要增加惯导么,精度对防碰撞来说还是够了吧,最长的隧道有多长?造成的惯导积分误差可以达到多少?实在不行还可以在隧道中设置参考信标机。

              北斗通信是下行用户受限的,只要通联频度不要太高,全国同时开行的列车还是够用的。不过铁路运行这么重大的事情,也许可以考虑单独为铁路保留一个BD1卫星的转发器了。

              现在这种完全靠调度指挥的做法是有点问题啊,如果调度有意无意犯错误再加上设备故障,比如这次,不就麻烦了嘛。过去车速慢的时候可以靠瞭望,但现在车速这么快人的那点视距没什么作用了,增加这一套直接了解前车后车距离速度的设备等于是延长了司机的视线啊,特别是7.23这种雨夜。

              • 家园 惯导只适用于匀速行进吧?

                加速/临时停车的情况下,再按惯导来处理就要出事了,最多只能用卫星信号直接算出来的位置。比如最长的隧道有18公里,这么长,肯定没法靠惯导的。跑山区的列车也是,没跑多远就要进一个山洞,卫星定位也反应不过来。

                既然是备份系统,那么用到它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环境比较恶劣的时候,比如雷雨之类的,这个时候卫星信号的接收也不大可靠,列车车速也不会很平稳,这个时候备份系统还能发挥多大作用,还真不太好说。

                秦岭隧道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位于在建的西(安)(安)康铁路青岔车站和营盘车站之间,由两座基本平行的单线隧道组成,两线间距为30米,其中Ⅰ线隧道全长18460米;Ⅱ线隧道全长18456米。

                如果BD信道够的话,倒是一个比GSM更好的选择。

                其实技术总有故障的时候,用卫星也是一样。所以铁路信号系统的最后一道把关的还是人。不过要是跟这次一样,人也没能负责,就彻底没辙了。

            • 家园 北斗平均每秒可处理150个用户请求

              如果将北斗信道作为非常状态下的紧急通讯方式而非常规通讯方式,应该够用了。

      • 家园 向司机致敬

        最后是D301的司机目视发现情况,撂下非常,但为时已晚,司机坚守岗位直到牺牲。

        司机潘一恒是被闸把穿胸致命的,说明司机最后采取了措施,当时的绝望和恐惧无人可以想象。可还是有人冰冷地质疑:

        院士释疑动车追尾:铁路后勤市场化致司机疲劳行驶

        7月23日晚,杭深线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脱轨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表示,发生此类事故令人感到意外,司机失误可能是事故原因之一。......

        “京沪高铁有一次事故是开到杭州停下来了,当时的问题就是司机操作不够熟练,速度达不到300(公里/小时),只能到130,所以调乱了,停下来换车头。”但他同时指出,杭深线开通已有很长时间,司机理应比较熟练。

        后面一段很容易让人想起忘情以前发的、后来又要求删的帖子:铁路系统的各种安全隐患。

        到底怎么回事?目前没人知道。

        今天看电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问得焦头难额:(为什么埋车头?)因为埋车头后平上土利于救援,他们是这样说的,你们(指记者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 家园 调查出结果之前,任何科学的怀疑都应当允许

          司机潘一恒死在岗位上是英勇的,而且我们还有个死者为大的文化传统。但这些必须为科学让步。

          至于王勇平,则活生生的给人一种外行领导的印象,自已都没闹清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埋车头,就说:“你信吗,我反正信。”

          我想说的是:你凭什么信,就因为是你内部人这么一说你就信?

          我不知道有谁听明白了“把车头埋起来是为了便于救援”这种解释。但很明显的一点是,作为铁道部宣传部门一把手的王勇平,他只能站在铁路的一边选择相信。

          晚上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帮他统计了一下,他向所有的记者和在场的人员提出这种反问,你们相信吗?一共提出了不少于三次。他的回答是我相信。是,我相信他必须得说“我相信”。但是你要问我呢?我的答案是,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白岩松评王勇平“我反正信了”:我不敢信,不能信

          外行领导内行还体现在救援上,一出事,高层领导立马亲临现场坐镇指挥(不去会掉乌纱帽)。你懂救援吗,你能保证不是瞎指挥吗?

          2岁的小伊伊在官方宣布救援结束、现场再无生命迹象后,被一位坚持原地搜索的温州特警队长发现,并救出。

          温州市特警支队长 邵曳戎

          特警队长坚持原地清理 这个坚持等来了奇迹

          我是下午接到指令说要用吊机把车厢吊起来的,放到桥下来清理。我不同意,坚持在铁轨上也就是原地清理。

          对,你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生命,万一有呢?你怎么向人家交待?我这么坚持,也有压力的,因为这么多天了,搜救这么多次了,没有活体,只有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抬出来,之前在16号车厢,我们找到了12个人,没有一个是有呼吸的,你知道,那是种很难过的感觉。

          但最后我们还是坚持住了,指挥部同意我们在原地清理。当时我们有2个中队的特警在现场,一部分人在桥上一部分人在桥下。

          我是以前处理交通事故现场的,我看多了,我也有经验,消防战士们和我们特警都在铁轨上,我是在废墟上临时当了指挥,让工人们先撤下,由我们开始清理。

          小女孩的小手在动,我也看到了,这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她背朝着我们趴着,当时看不出来有呼吸的,在我们把上面的东西挪走后,我看到她的背有较大的浮动,好像是在大口吸气——这么多小时,这么重的东西一直压着她,没有好好吸过一口气啊!

          特警拒绝指令坚持原地清理发现追尾动车幸存女童

        • 家园 王勇平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甚至没有来得及去现场看一眼

          他还是经验欠缺,换成外交部那帮老油条,估计就是一句话:这个情况我尚不掌握,等我了解了详细情况再向各位记者朋友通报。

          而且,从之前的若干次面对媒体的情况可以发现,他对中国铁路是有感情的,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绪会比较容易混乱。

      • 家园 调查的结果恐怕十有八九与盛光祖无关

        至少在调查报告中是这样的

        可能最后还是要怪在刘志军身上

        比如设备采购之类的

        对了,传言D3115的乘客拉了紧急制动装置导致停车,是否确切?与撞车有无关联?

        • 家园 那个信号有可能是个误解读

          也就是说,可能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追尾,但是系统误解读为乘客拉下了紧急制动装置。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乘客拉下了紧急制动闸,以当时两列动车的速度差和调度失误的状况,追尾是一定的。

    • 家园 【讨论】媒体造势开始了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