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 应侯范雎

共:💬190 🌺2869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上学时写的老文了)

    (有朋友问本文是否抄袭,发自己的老文应该不算抄袭吧。这篇我是在2003年的时候写的,最早贴在“西祠胡同”,网名是“溪水出前村”,当时这篇被顶到大胡同口去了,想来还是有人见过的,至于是否被转载,这我就不清楚了。

    抄袭事关人品,所以要声明一下。至于其他事关左右的争论,我就没兴趣参与了,做了十年网民,早厌倦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了,彼此都在对牛弹琴,何必呢?有那功夫,不如多看几页书。)

    (找到原因了,原来在个贴子里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062477,有个叫ifuleu 的朋友说我涉嫌抄袭沈卫威先生《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中的“胡适的小儿子思杜之死”一段。

    我说明一下,我的那一篇是整理一本叫《闲话胡适》(出版于1985年)的书,里面有胡适亲朋好友的回忆文章;结合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四十自述》等书写的,并非看到沈卫威先生的著作而写,事实上我根本没有看过沈卫威的任何作品。

    看了ifuleu的文章,我刚才去网上找了一下,但没有找到那篇“胡适的小儿子思杜之死”——无从比较,就不知道两文的相似程度。

    我是要求ifuleu将那篇“胡适的小儿子思杜之死”贴出来做比较——因为ifuleu说我涉嫌抄袭,这事关我的人品,我为我的文章负责,也请ifuleu为自己的话语负责)

    胡适有三子。长子祖望,出生在1919年3月16日,距胡适母丧仅四个月,取名“祖望”有望祖的意思;次女素斐,出生于1920年8月16日,不幸在1925年5月早夭;幼子思杜,出生在1921年12月17日,这天正好也是胡适的生日,取名“思杜”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

    胡思杜少年时候患有肺病,时读时辍,所以胡适专门请家教辅导两兄弟,其中有一个家庭教师大大有名,那人就是胡适的弟子,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罗尔纲。罗尔纲当过小学教师,对付小孩子有一手,把两兄弟管教得服服帖帖的,其它老师教不了多久就要走人,罗尔纲一直教了五年,所以他对胡家也比较了解。在罗尔纲晚年著的《胡适琐记》中,有一章提到了胡思杜,说他从小就有进步思想,比较爱国热爱鲁讯等等,这是他在有意替胡思杜澄冤,有政治上的企图。当时的胡思杜只是小孩子,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想法,他的举动应该归因于他生性比较活泼。胡思杜的堂兄胡恒立回忆他少年时,说他脸圆圆的,异常的活泼搞怪,常常妙语如珠,是大家的开心果。

    但是胡思杜不怎么好读书,“善交朋友,好玩乐。”抗战开始后,胡适赴美任驻美大使,1939年胡祖望赴美到胡适母校康南尔大学就读。胡思杜则随母亲避难上海,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写信给胡适:“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

    胡适青年时在上海坠落过一段时期,他怕幼子蹈他覆辙,于是在1941年5月安排思杜赴美,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胡思杜在美国一直呆到1948年夏,他回国的原因距罗尔纲说是在美国染上了吃喝的恶习,被学校驱逐。胡适当时对这个儿子有一点恼火,所以胡思杜回国后,胡适的许多朋友替他介绍工作,都被胡适以不可胜任为理由而拒绝。后来胡适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里面也含有要他多读书长学问的用意。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开展“枪救运动”,用飞机空动出陷在北京的专家学者。胡适作为国际名人知名学者,排在被“抢救”的第一批。但是胡思杜不愿意随父母南行,具体原因不明,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胡适夫妇没法,留下一箱细软,乘傅作义安排的飞机飞南京,后赴美国,1958年定居台湾。直至老死,没能再上幼子一面。

    北京解放后,胡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部学习。胡适当时被称为“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国民党的忠实走狗”,作为胡适的儿子,胡思杜背负着与生俱来的罪孽。但他急切的想要融入新的社会,想要被新的政权肯定。于是他主动上交了胡适留下的一箱财物,并顺应要求,努力“改造”自已的思想,表现十分积极。他写了一份思想报告《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叛》,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这一举动得到了上层的赞赏,使他得以在毕业后能够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历史。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的这篇文章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引起了大陆,台湾,美国三方面学人的关注。胡适认为思杜是逼不得已的,“我们早知道,在共产主义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

    胡适这么认为他的理由。中国共产党对胡适采取的是拉拢和批判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批胡适对国民党“小批评大帮忙”,另一方面又频频向他挥动橄榄枝。在胡适南飞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广播台播出了“对胡适之先生广播”,要求他不要离开北京(当时叫北平),并许诺让他继续做北大校长和北平图书馆长,不仅如此,还派潜伏在北大的地下党当面劝诫胡适。胡适的反应是“微微一笑,说‘他们要我吗?’”

    结果胡适还是南飞了,政策也就由拉拢侧向于批判。1949年,香港左报纸刊出了《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给胡适的公开信》,文中说道:

    “在三十年前,你是青年的导师。你在这是非分明胜败昭然的时候,竟脱离了青年而加入了反人民集团。你为什么不再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呢?我以为你不应当再坚持以前的错误成见,应当有敢于否定过去观点的勇气,你应该转向人民。”

    以上是批评,下面则是劝喻招降,“我现在很诚恳的告诉你,你应该正视现实,你应该转向人民,翻然觉悟......希望我们将来能在一条路上相见”

    对于此文胡适公开表示了鄙夷,他声称陈垣不会写白话文,这篇文章定是有人捉刀,他在1950年1月9日发表《共产党统治下没有自由》作为回应,说陈垣他们现在“没有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不说话的自由”,明确表示不可能在一条路上相见了。

    这种不识抬举的举动激怒了大陆当局,于是胡思杜的那篇文章被公开发表(本来它只是一份普通的每一个人都写过的思想报告),其中有些文字是很伤人的:

    “今天,我受了革命的教育,我再也不所那座历史上的‘大山’,敢于认识它,也敢于推倒它,也敢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天秤来衡量他对人民的作用。从阶级分析上,我明确了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的。一九三零年做北大文学院长以后,更积极地参加巩固加强匪帮的行动,成为反动政权的忠实走狗。这次出走,并在美国进行第三党活动,替美国国务院掌管维持中国留学生的款项(企图培养大批民主个人主义者,忠实于美帝的信徒)。这一系列的反人民的罪恶和他的有限的(动机在于在中国开辟资本主义道路的)反封建的进步作用相比,后者是卑微不足道的。”

    胡适把那篇文章剪下来粘在日记上,当年10月,他写了《斯大林策略下的中国》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这又是一篇反共文章,促使大陆坚定了大批判的决心。

    1951年11月,胡思杜的文章又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转载,以此为契机,大陆方面兴起了第一轮胡适批判高潮。

    这场批判从1951年11月到1952年1月底,因为“三反运动”而搁置,其间许多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如汤用彤金岳霖马大猷朱光潜梁思成等等,都写了思想反省,表明立场。

    胡思杜以为与胡适划清界线,就可以摆脱父亲的阴影,无所扯绊的投入新社会去了。他显然低估了胡适影响力,也低估了新政府要搞臭胡适决心。他是有原罪的,这个罪至死方休。

    1954年,两个“小人物”批判红学权威俞平伯,因为俞平伯是胡适的弟子。到11月份风潮又向胡适卷来,当时文艺界的两个旗手周扬和郭沫若,秉承旨意,号召发动“马列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斗争。”打倒“中国共产主义与马列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当代孔子”胡适。

    这场批判风潮持续了十个月,范围广力度大,彻底的把胡适搞臭了,以至于“胡适话题”变得不新鲜,在文革里人们也懒得抓这根辫子。在这场批判中,胡适被扣上了许多骂名,如“异族胡适”“文化汉奸”“胡适这个妖怪”“套着美国项圈的走狗”“出志祖国的最无耻的卖国贼”,那时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汗,老子汉奸儿坏蛋”,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可知。

    胡思杜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亲人是他远房堂兄胡思孟,其他亲戚如堂兄胡恒立,舅父江泽涵等,身份都是党员干部。胡思杜怕连累他们,不常往来,而胡思孟是个工人,目不识丁,没什么好怕的(饶是如此,胡思孟在文革中被打为“黑帮分子”)

    因为成分不好,胡思杜一直没交上女朋友,三十好几的人单身度日,他一直努力工作,尽量乐观,以为会得到新社会的容纳,但却一直是二等公民。他一直想入党,到了1957年,中央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认为贡献的机会来了,就积极主动的给他所在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想到这只是“引蛇出洞”,一昔风去突变,他被打成了“右派”。他终于承受不了打击,在1957年9月21日上吊自杀了。留下一封遗书给胡思孟,满纸辛酸:

    “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钱,公债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引胡思孟口述)

    胡思孟赶到他所在单位的时候,看见大院墙上贴满了大字报,有批他的,也有批胡适的。胡思孟把胡思杜埋在郊外空地上,立了个小木牌,如今已经找不到了。

    胡适一直不知道他的幼子已先他而去,他在1957年6月4日立遗嘱,把妻子列为第一财产继承人,两个儿子立为第二继承人,一直未改。1962年,胡适心脏病发瘁死台湾。不知这对父子泉下相逢,是怎么一番感慨。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最坏的时代

      多少知识分子被逼死了,永不原谅那些人。胡适多悲剧的一生,儿子被信仰牵走了,并被那种信仰的精神杀死,多么可悲的历史映像。

      • 家园 每个时代都有人杯具

        不能因为杯具的人是“知识分子”就认为他们的杯具更杯具,尤其是在亿万原来被忽视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能够开始过“人”的生活的伟大时代里

    • 家园 楼主把文章标为编著比较合适
    • 家园 看了近一个小时,从“时读时辍”确定LZ写此文是参考了沈卫

      威先生1991年出版的“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中的相关片段。因为此词在《闲话胡适》,《师门五年记》,《四十自述》中均无出现,而在“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中有

      思杜年少时患肺病,小学时读时辍
      这样的字句。

      其实应候写此文也不无不可,又不是学术发表,也不是正规出版。在某个地方看到“时读时辍”这句话(可能不记得读过沈先生的“认识胡适”一文,或者别人引用沈文而没有注明)而不一定是专门去读沈先生的“认识胡适”一文也是可能的。但在别人拿出非常确凿的证据后,就应该承认参考了沈一文。这是个治学态度问题。

      请应侯正视此事,否则你将很难在西西河立足。

    • 家园 应侯范雎《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一文的文风问题

      题目:应侯范雎《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一文的文风问题:审核文献后的结论

      2010年9月,西西河发生了一次关于历史与发明历史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在于河友应侯范雎标明“原创”的一文应侯范雎:【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参看材料贴图1)。随着讨论的深入,又出现了关于此文是否剽窃和对作者的信用质疑的声音,这就需要我们更认真地审视这场讨论。

      对于这一文,先有纹石河友秋末冬初等河友指出应侯范雎对历史进行了剪裁,即把理应在1966年出现的著名对联放到了1954年,从而歪曲了当事人悲剧的原因。而ifuleu河友历史和发明历史一文发现应侯范雎文的主要材料、甚至结构均来自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1991年专著中的一章,但应侯范雎在他人材料与作品的基础上,掺入了自己的私货。其他河友则直指应侯范雎有“剽窃”嫌疑。

      应侯范雎河友已经做出充分的抗辩。他否认了自己材料来自沈卫威著作一说(其抗辩参看材料贴中图2、3)。并确言指出,自己此文的写作,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您,我写这篇文章所参考的那本《闲话胡适》,是1985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文的每一则史料,我都可以从《闲话胡适》、《师门五年记》、《四十自述》中找到,这是可以重复的。我根本没有看过沈卫威的书,也不是从他那儿采取的二手史料出处,甚至声称如同“沈卫威作品,这种二手货,我是不愿意用的”(出处),甚至说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沈君威的任何作品”。

      针对应侯范雎河友的这种声明,雪里蕻河友(参看资料贴图3)、南洋河友做了更认真的分析和整理,发现与胡思杜文重要相关的胡思孟的信息,只有在1991年沈卫威作品(及其后他人引注)中方可找到;因为这些信息都是沈卫威教授亲自采访而来。雪里蕻还发现,在应侯范雎文中,还包括一些沈卫威作品中所采用的特定词汇,以及特定的心里分析。

      ifuleu河友再次贴文,发现不仅仅应侯范雎河友贴中多处关键的、且有特定风格的细节都可以从沈卫威1991年作品的相应章节中找到,而且沈卫威特定的疏忽在应侯范雎河友贴中居然也有同样的对应,甚至于应侯范雎的行文结构乃至一些特定词语都与沈卫威1991年作品中的相应章节存在令人不解的一致。

      那么,在应侯范雎文与沈1991年文具有大量关键细节相似的情况下,在应侯范雎强调自己没看过沈的作品、其作来自三个文献的情况下,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去审核他所指出的文献。我们逐一审核了这三个文献,发现应侯范雎这个声明完全是谎言:这三个文献根本就无法从信息上支持应侯范雎完成此文。

      首先,对罗尔纲《师门五年记》以后增补的《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的考察,发现罗尔纲观点跟应侯范雎文有严重出入,应侯范雎是通过对罗说法的完全取反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且罗尔纲文并不具有应侯范雎贴所需的大量细节,比如胡思孟的细节等等。罗文的信息仅三页,已全在这个链接中给出。

      其二,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在1930-1933年对自己的青年时代的一段回忆,全无胡思杜成长经历内容,根本不能作为应侯范雎此贴写作的支持。

      其三,作为应侯范雎最为倚重的1985年石原皋著《闲话胡适》一书,上学不迟到河友做了分析与摘抄,如下图(亦可参考资料贴图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上可见:石原皋1985年的《闲话胡适》从信息上根本无法支持应侯范雎写出此贴。

      因此,就审核应侯范雎本人言之确确的三部文献发现:这三部文献,从史实内容上根本就无法支撑应侯范雎关于胡思杜之死一文的写作。应侯范雎声称自己是从这三部文献中整理写作了此文,完全是一个谎言!

      在“撒谎”既定的基础上,鉴于应侯范雎此文在内容、结构、风格甚至用词上与沈卫威1991年作品相应章节在整体内容、关键细节、顺序、结构、以及相当多字句的相似性,我们必须指出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应侯范雎的谎言,就是为了掩饰自己行文取自(剽窃?)自沈1991年作品、或沈文其后相关引用的这一事实。应侯范雎说自己是原创自三篇文献的这一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因此,回到文初。应侯范雎攫取、剪裁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又根据自己的喜好,不顾史实地歪曲了对事实的描述,从而达到自己先“发明历史”后“评价历史”的目标。当被河友指出之后,又一而再地以谎言为自己掩饰。而这一做法,是违背为人为文最基本的客观、公正、正直的,它是不道德的

      后注:

      关于应侯范雎胡思杜之死一文的争论,不是一场与特定政治观点相关的争论。它涉及了大量的河友,而这其中不少河友原来都少有交集。这些河友都对此事的澄清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而本文只不过是对这些贡献于信息的整理和总结。

      这个事件体现了西西河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客观、公正、正直。为了共同信仰的道德,素不相识的河友为之一起努力。而客观公正正直是我们对一件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宽容他人观点的道德基础。西西河这种道德氛围,在目前的中文网络环境中是珍贵的;甚至说,于这个时代,它是勇敢的。

      秋末冬初愿与诸君共同珍惜西西河的这种特质。

      秋末冬初,2010年9月14日

      通宝推:落木千山,脉冲超宽带,好不容易,阴霾信仰,发了胖的罗密欧,柳随风,从林法则,一觉到天亮,特里托格内亚,tomfc,乡间小径,英丑,突突,醉后何妨死便埋,逐水而行,绿水,钝刀,积吉,护城河,坐言起行,dahuang,bigwolf,多大EE,fisherx,马克沁,响马,水立方,金鱼眼,kmy1810,鹄釉扉,威武,蓝沙狐,watomi,李根,思炎,鳕鱼邪恶,踢细胞,风的笑容,山有木兮,非吾有,年青是福,以沫江湖,老老狐狸,燕人,花错,铸剑,ifuleu,雪里蕻,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